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5
1
作者 段吉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F000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相通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实践意识、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三个方面展现内蕴与特征,并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创造产生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主体性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理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夏建国 沈建波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2,共6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检验实践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具有主体性。真理是指经过实践检验了的、主体的认识成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科学理论。真理的主体性是指真理被一定的实践主体所发现、创建、检验并实现其实践功能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检验实践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具有主体性。真理是指经过实践检验了的、主体的认识成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科学理论。真理的主体性是指真理被一定的实践主体所发现、创建、检验并实现其实践功能的特性。从真理的主体性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赢得共识、凝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真理 主体性 实践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22
3
作者 骆郁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0,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关键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的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和社会维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主体性理论 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党内民主主体性动力的生成与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域
4
作者 朱映雪 黄满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52,共4页
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的政治主体性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主要动力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政治性本质统一于人的社会性本质之中,人在创造历史的政治活动中具有政治主体性,这正是党员主体性动力生成的理论逻辑。然而,受各种因... 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的政治主体性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主要动力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政治性本质统一于人的社会性本质之中,人在创造历史的政治活动中具有政治主体性,这正是党员主体性动力生成的理论逻辑。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政治主体地位在现实中尚未得到完全实现,党员的政治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遮蔽的状态,并直接制约着党员主体性动力的生成。因而,要使党员的主体性动力由潜在状态变为现实状态,必须通过民主意识培育、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创新力塑造等多种途径彰显党员的政治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民主 政治主体性 主体性动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相对性与人的主体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贫困治理实践 被引量:5
5
作者 高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9,共8页
与消除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更为复杂且多变。立足于我国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大现实需要,提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人类社会贫困问题本质、生成机制及消除可能性的经典论述,可为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与消除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更为复杂且多变。立足于我国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大现实需要,提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人类社会贫困问题本质、生成机制及消除可能性的经典论述,可为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我国精准扶贫案例经验相验证,重点讨论相对贫困治理的人民群众主体性赋予与实现问题。研究发现,坚持相对贫困治理的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需正确认识相对贫困对个体自由发展的生存桎梏。借助制度性手段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心态和贫困群众个人心理予以正向引导。将制度帮扶和情感帮扶相结合,消除贫困群众心理顾虑,激发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人民群众 主体性 相对贫困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德顺 赵剑英 《中州学刊》 1988年第6期7-12,共6页
历史的伟大转折总是以思想革命作为先导的。而思想革命最深刻、意义最深远的内容就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冲破陈旧僵化的思维方式,捕捉时代精神的脉动,提炼时代精神的理论精华,从而尽力造就富于时代特色的新的思维... 历史的伟大转折总是以思想革命作为先导的。而思想革命最深刻、意义最深远的内容就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冲破陈旧僵化的思维方式,捕捉时代精神的脉动,提炼时代精神的理论精华,从而尽力造就富于时代特色的新的思维方式,正是我国哲学理论十年来真正的探索和收获。十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这些变化相联系的新的精神、新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重新确立和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主体性原则 思维方式 现实意义 时代精神 社会生活 哲学理论 思想革命 时代特色 重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
7
作者 童一菲 李跃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中国化实践不仅仅是将域外的理论文本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关联着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机制的构建、翻译工作者主体精神的重塑,以及翻译文本...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中国化实践不仅仅是将域外的理论文本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关联着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机制的构建、翻译工作者主体精神的重塑,以及翻译文本在本土语境中的创造性生成。延安时期的翻译机制具有组织化、系统化、意识形态化特点,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翻译工作者在战争环境下的空间位移中,经历文化磨合、冲击完成了主体精神重塑,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推进实现了观念的扭转;在翻译文本的生产过程中,翻译工作者通过择取文本、语言转换和创造性阐释,推动了理论的本土化进程。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实践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为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文学翻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创造性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纠葛之间重申典型的文学价值——兼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困境与可能
8
作者 王雨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2,共8页
“典型”作为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命运。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经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而迅速崛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俨然成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主导规范,再到新时... “典型”作为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命运。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经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而迅速崛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俨然成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主导规范,再到新时期之后走向衰落的过程,表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典型正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历史概念,似乎再难吸引作家与批评家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文学 文学创作与批评 典型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关键词 大起大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 被引量:7
9
作者 孙文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6,共8页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 人类学 文学批评理论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季水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2-133,共12页
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建构了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 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建构了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确立了中国文学理论前行的方向,同时也隐含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0世纪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学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期67-72,85,共7页
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董学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日益成为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识。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它的紧迫性表现为现实的强烈需求,它的艰巨性表现为面临严峻而复杂的挑战... 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董学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日益成为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识。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它的紧迫性表现为现实的强烈需求,它的艰巨性表现为面临严峻而复杂的挑战。近十年来,文学理论界许多人为此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 理论工作者 学术成果 实事求是 实践活动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经验、理论模式与当代语境 被引量:3
12
作者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1,共4页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思潮的崛起既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理论发展与对话的机遇,同时也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现实文化经验的洗礼和深度考验.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现实来看,还是就文学理论内部的...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思潮的崛起既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理论发展与对话的机遇,同时也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现实文化经验的洗礼和深度考验.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现实来看,还是就文学理论内部的学理建设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美学都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把握现实文化经验的能力.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历史语境、问题逻辑与理论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阐释,希望能够促进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建设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历史语境 问题逻辑 理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念然 王诗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8,共12页
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大致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初对写实主义的提倡到20年代中期开始对革命现实主义的倡导,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转向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倡导,理论关键词经历了从“人生”到“革命”到“政治”(阶级斗争)的转换,其现实... 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大致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初对写实主义的提倡到20年代中期开始对革命现实主义的倡导,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转向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倡导,理论关键词经历了从“人生”到“革命”到“政治”(阶级斗争)的转换,其现实主义理论视域的展开也经历了“文艺-生活”到“文艺-革命”到“文艺-政治”三个不同理论轴心的转换。茅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最有实绩者为其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其理论建构突出表现在:对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作了辩证的探讨;将“创作的自由”视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基本条件;拓展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时代性”理论内涵;明确主张革命文学的创作题材的多样化;以“经验-观察-体验”为核心构建了革命现实主义体验论;通过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社会科学”化强调了文艺创作中社会分析的重要性。其批评实践则体现为在“时代-作家-作品”三维结构中建构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历史批评。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对其现实主义理论核心所作的改造主要是为适应政治形势需要,理论意义与批评价值有所削弱。茅盾的典型个案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探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革命的形式到文本科学的建立——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文本理论走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希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在文艺追求科学定位和审美自律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文本理论应运而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力求辨证处理形式创新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寻求两者平衡协调发展。但相较而言,法兰克福学... 在文艺追求科学定位和审美自律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文本理论应运而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力求辨证处理形式创新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寻求两者平衡协调发展。但相较而言,法兰克福学派更关心形式革新所具有的革命功能,可以称为"革命的形式",而其后以伊格尔顿为核心的诸理论家则更倾心文艺审美意识形态发生学原理,力图科学地阐释审美意识形态生产机制。进入21世纪,更为综合的文本文化修辞研究将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发展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文本理论 自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玉勤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2,共4页
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总体上处于“非对称”或“倒挂”的态势,即学者的关注度与对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等的热衷和蜂拥而上不对称,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建设中国特... 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总体上处于“非对称”或“倒挂”的态势,即学者的关注度与对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等的热衷和蜂拥而上不对称,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宏伟目标不对称。有的学者指出:“在相当的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正处在萧条、冷落、边缘化、被无视、被排斥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 理论特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艺理论研究 主流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季水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11,共7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归文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可概括为: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在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归文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可概括为: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在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实现了从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和情感特点;在文学本质的界定中,实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论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转型,这一方面是从美学角度审视文学本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对文学意识形态特性认识深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新时期 文学理论研究 审美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在场”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永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0-122,共3页
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时代精神的... 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思想解放的春风吹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场 批评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核心问题意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夏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159,共15页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所带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的扬弃。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向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其中将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是其理论在当代失去批判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其一,建立在“需要体系”基础上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由“欲望体系”所构筑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同步演进,不仅体现出批判理论面对资本逻辑试图保持的自觉意识的抗争,也为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资本逻辑所展开的批判带来了更多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主题
19
作者 安涛 郭昭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60,共6页
和谐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主题应该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构建和谐的自我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构建和谐的生态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华民族和... 和谐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主题应该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构建和谐的自我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构建和谐的生态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华民族和谐的文化精神有机联系起来,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 中国化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理性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建——关于现代性与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思考
20
作者 陈军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63-169,共7页
科学是现代性的核心外在动力,科学理性外展到了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一切领域。科学理性与文艺复兴以来文学理论发展关系史的描述,提供了对科学理性反思和重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主导的文学理论未来的必要性、迫切性。
关键词 现代性 科学理性 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