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
段吉方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5
|
|
2
|
真理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 |
夏建国
沈建波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3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的三个维度 |
骆郁廷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2
|
|
4
|
略论党内民主主体性动力的生成与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域 |
朱映雪
黄满忠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5
|
贫困相对性与人的主体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贫困治理实践 |
高旸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6
|
论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
李德顺
赵剑英
|
《中州学刊》
|
1988 |
7
|
|
7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 |
童一菲
李跃力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纠葛之间重申典型的文学价值——兼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困境与可能 |
王雨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 |
孙文宪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10
|
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
季水河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1
|
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
董学文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6 |
7
|
|
12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经验、理论模式与当代语境 |
段吉方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3
|
茅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
黄念然
王诗雨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4
|
从革命的形式到文本科学的建立——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文本理论走向 |
董希文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5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 |
张玉勤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16
|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 |
季水河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7
|
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在场” |
张永清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8
|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核心问题意识 |
夏莹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19
|
和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主题 |
安涛
郭昭第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20
|
科学理性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建——关于现代性与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思考 |
陈军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