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论要 被引量:9
1
作者 文正邦 文培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77,共8页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人类法律思维的宝贵结晶。要增强中国法学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就须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中国化——使之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有机结合,为构建和发展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中国当...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人类法律思维的宝贵结晶。要增强中国法学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就须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中国化——使之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有机结合,为构建和发展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中国当代法哲学和法学理论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应该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环境、方式、途径、步骤等重要课题,即厘清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历史功绩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维度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及法学发展等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 中国制建设及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逻辑和重大成果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芳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2,共8页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下继承创新、深刻领会并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的精神要义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逻辑和重大成果,将马...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下继承创新、深刻领会并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的精神要义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逻辑和重大成果,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境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系统而完整的法哲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法的一般性原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具体原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原则。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不二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义治国家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 被引量:4
3
作者 文正邦 《法治研究》 2008年第9期3-7,共5页
本专题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研究"*这一主题,力求深入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础理论、重大命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既努力探索如何回到马克思原初的法哲学理... 本专题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研究"*这一主题,力求深入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础理论、重大命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既努力探索如何回到马克思原初的法哲学理论,又着重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之所以在当下"在场"的根本原因与"场中姿态"。本专题无论是问题领域还是论述方式都务期鲜明而集中,它们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新发展的主体向度》、《"人本"法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新发展》、《价值概念辨析: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澄清》、《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与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学教育审思》凡六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理论 中国化 律价值观 学教育 制建设 基础理论 系统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与实践并重: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力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23期119-122,共4页
文章研究了当下中国国内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发展状况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综论,认为我们应该在"返本""创新""对话"中重新审视与解读马克思主... 文章研究了当下中国国内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发展状况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综论,认为我们应该在"返本""创新""对话"中重新审视与解读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研究论纲
5
作者 桑保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45,共8页
哲学是文化之母,文明之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既是中国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阶段性成果,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哲学是文化之母,文明之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既是中国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阶段性成果,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外延是马克思主义原创性法哲学、中国传统法哲学和自然法哲学三者相互作用于走向现代文明中国的科学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现代化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6
作者 朱泽渊 庞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体育哲学的出场语境与理论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阐释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欣然 林雯慧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根本遵循。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交汇期,如何建设体育强国需要统揽全局、顶层设计、思维筹划,体育哲学的“思与问”,必将成为加快推进体育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根本遵循。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交汇期,如何建设体育强国需要统揽全局、顶层设计、思维筹划,体育哲学的“思与问”,必将成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动力源。面向“思”的洞见:在马克思主义“在场”与“出场”生成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感性直观与感性活动的实践唯物论中,寻找体育本体论、体育认识论、体育价值论、体育伦理学、体育人学存在论的出场语境。寻求“在”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视角,对工业社会、技术理性、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还有对娱乐至死、对身体静态的反思中,寻找体育存在的哲学意义与理论路向,把握体育作为人的感性实践的生命活动。体育哲学是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的感性实践”的存在论基础,从而探寻人的生命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体育哲学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向互动
8
作者 陈燕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5,共11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拓宽视野、兼容并蓄,具备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并实现自身发展和创新。然而,由于学术研究与政治话语的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拓宽视野、兼容并蓄,具备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并实现自身发展和创新。然而,由于学术研究与政治话语的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价值性”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现实性”现象,“中西马”互动处于边缘性地位、陷入合法性困境,对话往往难以深入进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需要立足于宏观的历史与哲学视野,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为民族化与世界化、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辩证过程。通过观点性借鉴、方法论借鉴、问题域借鉴,实现哲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与文化批判,推动思想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双向互动 吸收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野下“两论”的新时代启示
9
作者 徐佳佳 刘锋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两论”分别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等原理,考察了中国国情及特殊性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融合的典范,进而从实践维度和文化... “两论”分别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等原理,考察了中国国情及特殊性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融合的典范,进而从实践维度和文化底蕴双重视域标注了“两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两论”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钥匙”,对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解决新时代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本领等有着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党的执政本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阎树群 张瑞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87,共5页
毛泽东不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而且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怎样实现中国化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系统阐述。他密切联系中国革命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唯物论... 毛泽东不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而且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怎样实现中国化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系统阐述。他密切联系中国革命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作出深刻论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对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国化,从哲学上教给我们以方法;对违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倾向,进行了哲学的分析和批判,要求在全党坚持不懈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夯实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哲学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佃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0-54,共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不断推进,是以方法论的检讨为根本前提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中有两个问题尤为值得指认与解述:一是"中国问题"范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路向厘定;一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不断推进,是以方法论的检讨为根本前提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中有两个问题尤为值得指认与解述:一是"中国问题"范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路向厘定;一是学科互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域融合。就前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着力破除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纯粹学术性范式,进而在真实而完整的意义上确立起"中国问题"的范式;就后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内在打通,进而将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军良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4,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业已达成了诸多学术共识,且渐次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从散在性走向系统性,但其要一改当下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走向系统深入、圆融自足,以下几个重要的方法论不可或缺:一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业已达成了诸多学术共识,且渐次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从散在性走向系统性,但其要一改当下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走向系统深入、圆融自足,以下几个重要的方法论不可或缺:一是在学科边界意识与学科交融意识的结合中扬弃学科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割裂互斥;二是在学术意识与问题意识的融通中消解学术话语建构与社会生活介入之间所存在的对峙性张力;三是在返本意识与开新意识的互补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具有解释学期待的研究者所朝向的视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哲学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保持张力与平衡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喜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6,共6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学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描述、阐释和建构。运用"问—答"模式解此疑难往往遮蔽或平面化了其实质性哲学意义,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学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描述、阐释和建构。运用"问—答"模式解此疑难往往遮蔽或平面化了其实质性哲学意义,抽离了哲学的本体而解构了对意义的追问。借助元哲学理论方法,分析问题本身的元表达和元陈述的语言条件及其内在构成,通过这一过程使"意义"被积极地描述出来,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发展史进行具体梳理、阐释及超越,把它作为合理的"研究方法",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合理的创新范式,自觉克服非中国的、非哲学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倾向,并在二者之间保持积极的张力和结构的平衡,激活与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造性和生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研究对象 研究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新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正确指导,具体表现为: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正确指导,具体表现为: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路径;贯彻为人民谋利益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哲学 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新发展的主体向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尚君 《法治研究》 2008年第9期8-11,共4页
迄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已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法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吸纳,其中含有对法哲学问题的初步思考,如梁启超在1902年所写的《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中就采用了日语的“法理... 迄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已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法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吸纳,其中含有对法哲学问题的初步思考,如梁启超在1902年所写的《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中就采用了日语的“法理学”名称,并于1904年在《新民丛报》第四卷第5—6期发表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一文中主张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法文”的解释,而且包括法文以外的法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哲学 主体向度 近代知识分子 《新民丛报》 理学 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学化的方法论探析——以科学哲学的一般原则为基础
16
作者 李海春 熊晓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一学科的研究进一步科学化。本文从科学哲学对当代科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一学科的研究进一步科学化。本文从科学哲学对当代科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基础原则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科学化方向上首先应该具备的基础观念,提出理论具体化、融入科学共同体、容纳"反常"理论等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学化的方法论做出了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内涵及其中国化
17
作者 毛克盾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30,共5页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实质是实现对"人"的自由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的声张。因此,对"人"的生存关怀是其法哲学的核心。而"法治"是一个能够运行...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实质是实现对"人"的自由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的声张。因此,对"人"的生存关怀是其法哲学的核心。而"法治"是一个能够运行良好并可以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谐互动,促进"人"生存发展的"法——人"统一体。"以法治国"的核心,即是改变对个人权利的漠视,以免"应然法"继续缺位,"法治"沦为实用主义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理论渊源及权利观的重构说明,当代中国应当重新吸纳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的人文精髓,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用以指导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中国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应然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可能,何以实现:论概念史范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冉 郭小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变革引起概念巨变的“鞍形期”之中。就必要性而言,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离不开对于概念形成充分的理论认知、通过历史研究彰显学科厚度、经由概念史范式揭示术语革命精神。应当主要在学科本体概念、基础理论概念、学科重要概念这三个论域内展开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更好地应用概念史范式,应当在加强与唯物史观的融合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制作用、在加快对相近学科的借鉴中形成合乎自身定位的方法与策略、在加深对同类概念的集成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界域的哲学厘定 被引量:11
19
作者 谭培文 汤志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日常话语中界域不清,有必要从哲学层面来探究和厘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哲学概括。这一过程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日常话语中界域不清,有必要从哲学层面来探究和厘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哲学概括。这一过程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它们既具有质和量的区别,又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性和当代性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哲学厘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条基本路径 被引量:8
20
作者 范贤超 范湘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共6页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存在着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审视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一条是以民族形式理解、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存在着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审视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一条是以民族形式理解、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把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般形态到特殊形态和中国传统哲学从古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两个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