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1
作者 李惠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1,共8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编译出版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辩证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文学纳入革命实践,不仅纠正了以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深度参与延安文艺生产、传播、接受、批评等各个环节,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探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对于厘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传播与发展 中国形态 文艺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使命
2
作者 韩伟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0,共6页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华,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结晶,是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实践智慧,是历史使命的时代担当。“两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华,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结晶,是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实践智慧,是历史使命的时代担当。“两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任务,同样也是新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原创性、主体性和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这一特征的最好诠释。“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融合与会通,生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范式——“结合范式”。这一新的研究范式以更为广阔的视域打开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更大的空间,也提供了更多阐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具体实际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季水河 季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现实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具有新时代品格的文艺理论范畴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 中国化时代化 人民史诗 中国精神 “剧中人”和“剧作者” 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5
4
作者 段吉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F000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相通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实践意识、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三个方面展现内蕴与特征,并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创造产生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主体性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走向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阐释的问题、方法与路径
5
作者 段吉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8,178,共10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经典阐释是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理论深化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家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来源,经典阐释从这一来源出发,但不拘泥于摘句式、照搬式、引用式的研究,强调...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经典阐释是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理论深化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家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来源,经典阐释从这一来源出发,但不拘泥于摘句式、照搬式、引用式的研究,强调从“经典”走向经典,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论述的哲学观念、基本精神与方法论启发走向文艺问题的整体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阐释面临不同语境与理论历史发展变化的影响,需要强化问题性选择与论域,需要坚持系统性、问题性、批判性、对话性、当代性的研究路径,通过经典阐释,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论述框架和解析方式,在经典阐释、问题介入与批评实践的合理融合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设提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经典阐释 论述框架 解析方式 批评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6
作者 刘永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三者发展并不平衡“;三大体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范式性,对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早期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路径——以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为中心
7
作者 邹赞 梁鑫鑫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70,共11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疆译介和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聚焦中国现实问题,以《新疆日报》为载体,构筑起新疆地区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协会虽然存在对原著的译介选择较少、文艺泛政治化和哲学化等问题,但其对...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疆译介和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聚焦中国现实问题,以《新疆日报》为载体,构筑起新疆地区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协会虽然存在对原著的译介选择较少、文艺泛政治化和哲学化等问题,但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原著的译介和传播,不仅为当时的新疆文艺创作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资源,推动中苏两国在文化和学术思想上的交往交流,而且在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助推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文艺思想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回顾与梳理协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及其发挥的现实作用,有助于全面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疆的传播接受状况,以期为“文化润疆”工作贡献文艺力量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译介与传播 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 交往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践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恩权 韩幸 +1 位作者 席琰妍 刘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3,共6页
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中的关键影响和实践应用,探讨其基本观点如何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体现与发展。特别着重于当代中国电影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表达与艺术呈现,包括历史、现实和现代生活题材影片的表达及... 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中的关键影响和实践应用,探讨其基本观点如何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体现与发展。特别着重于当代中国电影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表达与艺术呈现,包括历史、现实和现代生活题材影片的表达及其在市场动态、理论创新和国际交流方面的展望,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提升中国电影社会责任、深化内容思想性和推动艺术形式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电影 艺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四重逻辑
9
作者 田重 包大为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2,共7页
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和全民族思想解放的重要引擎,引发了中国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多元阐释。首先是回到马克思的经典逻辑,学者们通过互文阅读、回应现实、边界勘定使马克思文艺原典在新视域、新经验的阐释中走向当代。其次是关怀人的存... 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和全民族思想解放的重要引擎,引发了中国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多元阐释。首先是回到马克思的经典逻辑,学者们通过互文阅读、回应现实、边界勘定使马克思文艺原典在新视域、新经验的阐释中走向当代。其次是关怀人的存在的文化逻辑,学者们重审大众文化、反思文化危机,在艺术和审美中寻求实现自由的解放策略。再次是走向革命的政治逻辑,学者们在探讨文艺的革命功能、治理潜能和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中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以一种更加辩证的态度回应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最后是落脚群众的人民逻辑,学者们热切地讨论文艺为何服务人民、文艺如何服务人民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倡建构时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人民文艺,不断谱写人民文艺新篇章。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找准历史出发点、紧扣实践着力点、锚定人民落脚点,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当代文艺实践经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解放 文艺实践 人民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蒋述卓 李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创新性应该放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上进行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不同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够获得创新与发展,来源于其注...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创新性应该放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上进行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不同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够获得创新与发展,来源于其注重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语境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答文艺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大的创新性发展在于,其是从全球化视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出发,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揭示了文艺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文艺与中国精神的塑造、文艺与市场以及文艺与人民之间的重要关联;在社会与文化生态的多元分化状况下重新确立了主流的文化价值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强调了文艺创作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位立场,引导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走向重铸中华民族魂的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艺思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精神 文艺市场 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问题与方法——一个基于问题意识的历史反思和创新展望 被引量:12
11
作者 谭好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2-141,共10页
学术研究有大道理大问题与小道理小问题之分,治学者当先思考和解决大道理大问题。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也必须首先着眼于其大者,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有关的"理论边界"问题。什么是... 学术研究有大道理大问题与小道理小问题之分,治学者当先思考和解决大道理大问题。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也必须首先着眼于其大者,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有关的"理论边界"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弄清这个"是"与"非"的界线或曰边界究竟何在,是继承守正的前提,也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边界"意识,首先要强调文论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精神、原则和主要观念上来。在此前提下,还应将守护边界与拓展边界有机统一起来,在内聚性的守持与开放性的外拓之间建立起一种既守护住"主义"又使"主义"获得新的时代内蕴的创新机制;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有关的"中国问题"。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无不表明,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展开理论之思,是理论研究能否取得成就产生影响的关键。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树立问题意识,与学界普遍强调的现实关怀意识和中国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三、推进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本来具有方法论上的巨大优势,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时期,研究方法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最为薄弱的一环。基于此种状况,必须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基本原则:其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其二是逻辑与历史或者说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一致的原则。在遵循这两大原则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有一些更加切近文艺特性的研究方法,也应予以发扬光大,这主要有三个具体方法: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二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汲取了各种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辩证思维方法;三是基于对象感性存在特殊性之艺术的或美学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理论边界 中国问题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61,共8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既是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与中国社会实践、文艺实践的紧密结合中逐步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既是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与中国社会实践、文艺实践的紧密结合中逐步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形态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除了"领袖话语形态"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框架内的"学者话语形态"也是应为人们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 大众文艺 话语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非遗的文化建构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0,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非遗当下的文化建构是要使其接续传统与现代生活。面对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失语”,必须将其文化话语贴合现代生活进行适当转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象,非遗的文化建构本质是建构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其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非遗当下的文化建构是要使其接续传统与现代生活。面对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失语”,必须将其文化话语贴合现代生活进行适当转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象,非遗的文化建构本质是建构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其主要途径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返回生活现场将非遗所从出的日常生活真正纳入关怀视野,剖析非遗生存空间的地域性、限制性与所承担的消费意义的无限性、全民性之间的矛盾,促进非遗在日常生活场域中“自然性”的恢复与扩散,建构人民大众共享的公共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使艺术可以接近人民,人民可以接近艺术,尊重民众自身的选择和实践,进行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建构。将人文精神的人学标准作为非遗当下文化建构的检验标准,兼顾世俗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使之从一种文化事象成为一种文化体系,从一种生活实践成为一种生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非遗 文化建构 日常生活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晓卫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96,共4页
形成于19世纪后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讨了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诸多问题,反映了文艺的本质和审美特征,阐释了文艺的发展规律。因此,至今仍然彰显着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身份的... 形成于19世纪后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讨了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诸多问题,反映了文艺的本质和审美特征,阐释了文艺的发展规律。因此,至今仍然彰显着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身份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始人当时在阐释文艺问题时往往首先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来关照的,更多地考虑的是文艺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功能,而后来的研究阐释者们也更加强调和突出了这一特征。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文学现象,面对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和理论的冲击,面对来自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挫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发展和生存下去,就不能不面对这些挑战和解答新的问题,从而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自身加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1世纪 坚持 发展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190,共9页
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初由留日学生开始传入中国,其中1898-191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萌芽时期;1917-192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期;1927-193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期;1937-1949年为留学生与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初由留日学生开始传入中国,其中1898-191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萌芽时期;1917-192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期;1927-1937年为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期;1937-1949年为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的高潮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不久,就开始影响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文学文化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图景 被引量:6
16
作者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33,191,共9页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与发展不仅是时代变革的症候,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变革相互激荡所产生的历史形式与文化形态。"五四"新文学与文化经验有力推动和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奠定了马克思...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与发展不仅是时代变革的症候,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变革相互激荡所产生的历史形式与文化形态。"五四"新文学与文化经验有力推动和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使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化、审美与人的发展问题在"新民""新文化""新社会""新政治"的层面上展现出全新的思想内涵。"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一种文化、审美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历史图景的展现。以此为开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开始展现出深刻的社会介入能力和思想化育功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化建设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作为一种学理层面的分析对象和内容,同时,更要进一步激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所包含的思想潜能。"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单纯的传播和接收,而是存在着一个从"译""介""引"到"学""研""化"的升华过程,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解读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爱邦 《湖湘论坛》 CSSCI 2015年第5期32-37,共6页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针砭时弊,指出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价值等当代社会主义文艺问题。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和重大问题,在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以及批评性上提出新观点和新学说;重要讲...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针砭时弊,指出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价值等当代社会主义文艺问题。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和重大问题,在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以及批评性上提出新观点和新学说;重要讲话富有当代意义,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领域的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艺工作座谈会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林焕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吉方 沈文秀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5,共8页
林焕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再到文艺审美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则经历了由革命特殊时期的"革命论""武器论"走向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人民性"研究。... 林焕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再到文艺审美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则经历了由革命特殊时期的"革命论""武器论"走向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人民性"研究。林焕平的理论研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突破既定语境限制走向理论的丰富性与特殊性的过程,他在新时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批评原则,对现代主义、唯"主体"论以及"向内转"思潮等现代文艺思潮批判,对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亦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焕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现实主义 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海军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3-47,共5页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文艺工作者,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正确认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对当今我们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仍有重要借鉴...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文艺工作者,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正确认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对当今我们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时晓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共5页
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开放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是其独特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大精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然而,这一精神品格始终没有改变,它既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鲜明标记,也是自身不断生长、... 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开放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是其独特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大精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然而,这一精神品格始终没有改变,它既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鲜明标记,也是自身不断生长、壮大和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更是我们建设当代文艺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开放性 批判性 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