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4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的开拓性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向清 王思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进行了开拓性探索。首先,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的主要依据——以实践为根本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蕴涵了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其次,毛... 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进行了开拓性探索。首先,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的主要依据——以实践为根本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蕴涵了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其次,毛泽东首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的三个环节:其一,通过武装斗争的实践,考察、归纳中国革命的特点;其二,从中国革命的特点中概括中国革命的规律;其三,从中国革命的规律中探寻中国革命的方法。再次,根据抽象程度的高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四个层次的方法:基本方法、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具体方法。重温毛泽东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不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 开拓性探索 基本方法 一般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生活维度
2
作者 张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践不能没有生活的维度,必须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丰富、延展着的社会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因而“生活”概念也具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内涵。“现实的人”对生活存在着需要、满足着需要、再生着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勾画的生活图景,不仅强调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关注人们生活层次的跃迁,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 生命 生存 生活的层次与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3
作者 赵思童 乔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7,共5页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如何培养正确审美等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和升...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如何培养正确审美等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和升华,推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美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落脚到广泛生动的美育实践之中,尤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创新发展,营造风清气正艺术氛围,服务广大人民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新时代 实践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4
作者 陈培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特质,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变革,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应该落脚到树立实践的思维、锤炼实践的智慧上。实践思维是强调通过参与、介入、行动、变革来把握自己与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社会和时代的思维方式。实践智慧应该体现在自觉以实践的思维面对世界、社会和时代,认定只有在融入社会之中并且在积极行动中才有可能真正地认识社会,只有依靠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形成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实现世界的改变、通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实践 实践思维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物质”关系再思考
5
作者 杨慧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7,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及其规律,不能将这一概念神圣化、绝对化。“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关怀在于提醒人们反思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即它所依赖的实践基础,由此为认识的发展、进步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对实践的强调,不能取代对客观世界本身的认识,不能用“实践”取代“物质”的本体地位。正确认识物质和实践的关系,要避免将“实践”与“物质”本身实体化、绝对化。“实践”与“物质”不可分割,应同时看到“实践”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实践性”。尽管我们从本体论层面肯定“物质第一性”,但在现实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实践与物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侧重和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 实践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主哲学的辩证逻辑与实践路径
6
作者 刘林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马克思主义民主哲学本质上在于解决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民主的本体论向度来看,民主的主体是作为整体的人民,人民主体性的历史生成在于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从民主的认识论建构来看,民主的制度是作为人民的国家制度... 马克思主义民主哲学本质上在于解决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民主的本体论向度来看,民主的主体是作为整体的人民,人民主体性的历史生成在于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从民主的认识论建构来看,民主的制度是作为人民的国家制度,民主形式的演进与国家性质、国家类型相互交织;从民主的实践论展开来看,民主是政党领导下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双向运动,既需要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实践,又需要国家制度对民主的回应与供给。中国式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哲学的创新性实践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兼顾个体自由、人民当家作主与国家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为人类政治文明开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主哲学 辩证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的内在逻辑、现实场域及实践进路
7
作者 梁敬国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6,共9页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入脑入心具有鲜明的真理向度,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崇高追求、推进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入脑入心具有鲜明的真理向度,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崇高追求、推进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方向指引。作为一种现实状态,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入脑入心有具体的应用场域,就当代中国而言,在思想领域,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同时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认知领域,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牢不可破,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在学术领域,用学术讲政治氛围浓厚,同时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还需加快;在生活领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与主流价值相悖的错误论调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场景,从根本方向、根本动力、根本支撑、根本场域上发力,通过科学理论强方向、深化改革增动力、学术创新固支撑、生活实践促融通,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不断拓宽、理论存量不断增容、理论高度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创新发展 内在逻辑 现实场域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兽医公共卫生学》相融合的教学实践
8
作者 赵凯薇 王睿莹 +3 位作者 李彦霖 胡添龙 赵荣 信吉阁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3期157-159,共3页
该文以《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为例,采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为课程核心思想的指导原则,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统一,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崇高理想依次与兽医公共卫生中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该文以《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为例,采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为课程核心思想的指导原则,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统一,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崇高理想依次与兽医公共卫生中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人兽共患病危害及防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同一健康”理念课程内容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公共卫生 马克思主义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与预测加工理论
9
作者 李恒威 王菲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0,共8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在于,其起点不再是近代认识论纯粹观念性的主体及其感知经验或理性,而是现实生命及其实践活动。认识应从现实生命的物质实践出发,在再生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认知科学的新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在于,其起点不再是近代认识论纯粹观念性的主体及其感知经验或理性,而是现实生命及其实践活动。认识应从现实生命的物质实践出发,在再生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认知科学的新兴范式预测加工理论主张,生物体通过内部模型预测环境中的感知反馈,并通过感知与行动的循环最小化预测误差,从而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预测加工理论强调感知的行动导向以及感知与行动的统一性,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有关认识—实践循环和实践导向的观点非常契合。两者都强调主体在认识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认为认识不仅是被动的感知更是主动的建构,感知唯有通过与行动的循环才能实现生命的存续和安康。比较并揭示这两种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共通性,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实践循环 预测加工 感知—行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四大家为中心
10
作者 徐国利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实践理性精神,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新经世致用论提供了历史解释的视域。马克思主义史家虽然认为革命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但往往为了革命性而忽视科学性。故史学要真正做到经世致用,必须以尊重史学科学性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家 新经世致用论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梳理原则
11
作者 任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着力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历史性梳理原则必须彻底摆脱“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超越以外部反思性形塑的“抽象继承法”和“碎片抽取法”来任意剪裁中国传统哲学“遗产”而导致的困境,明确指认中国传统哲学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历史地加以整体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思想资源。其二,中国传统哲学绝非已经死亡、完全被历史遗弃的“枯槁王国”,而是历经千年沧桑具有自我发展强大生命活力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体系,“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洗礼而“接着讲”和“自己讲”的结果形态。其三,历史性梳理原则在微观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思想的历史演化脉络和逻辑逐一加以梳理和继承,在宏观上要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视域来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总体历史演化规律。这一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历史的逻辑指向,正是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灵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梳理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卓红 牟修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284,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时代阐释,是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理想图式的中国智慧,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主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点,以“立己达人”为实现径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目标奋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持胸怀天下 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 被引量:5
13
作者 倪志安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8期28-34,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方法。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本性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的统一,相应地,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相结合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该方法的系统的方法论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方法。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本性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的统一,相应地,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相结合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该方法的系统的方法论阐释和说明.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和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实践世界观 实践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念:实践世界观——兼论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苗启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4,共6页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于建立了一个新世界观即实践世界观,马克思多方面地表明了这一世界观的性质。这个实践世界观把人对世界的关系理解为实践关系,其主要环节有:实践的人,人的实践,人的实践所1.2.3.面对所开辟的对象世界。从这...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于建立了一个新世界观即实践世界观,马克思多方面地表明了这一世界观的性质。这个实践世界观把人对世界的关系理解为实践关系,其主要环节有:实践的人,人的实践,人的实践所1.2.3.面对所开辟的对象世界。从这一关系出发,不仅可把“两唯”哲学的合理内容包括在内,而且可概括我国年来马克思20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从而形成实践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世界观 世界 实践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证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再思考
16
作者 杨耕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73,共22页
本体论存在的深层根据就在人的活动及其“本性”之中。从总体上看,古代哲学是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视角去探讨本体问题的;近代哲学是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关系的视角去探讨本体问题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没有否定本体论,而是强调“没... 本体论存在的深层根据就在人的活动及其“本性”之中。从总体上看,古代哲学是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视角去探讨本体问题的;近代哲学是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关系的视角去探讨本体问题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没有否定本体论,而是强调“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无效”;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确实存在否定本体论的倾向,但语言哲学最终确认了本体论的不可或缺性,并作出“本体论承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实现了“实践转向”,认为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在客观的原因—结果链条中注入人的目的环节,形成了特殊的原因—目的—结果、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并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现存世界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换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而实践本体论就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证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出的庄严的“本体论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本体论 实践 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三位一体”的世界观——商榷、就教于王玉樑研究员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学荣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124-127,共4页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可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可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不仅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实践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三位一体"的世界观。因此,在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时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也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将三者的关系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这是不妥的;将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仅仅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观点不免具有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的机制创新与模块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闻羽 宗益祥 吴科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7,共5页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提出了新要求。教学目标导向、学生学习投入驱力、多方联动共育和成效校验评价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机制创新的四大维度。论文以“党建引领、价值塑造”的思政实践立德,“专...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提出了新要求。教学目标导向、学生学习投入驱力、多方联动共育和成效校验评价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机制创新的四大维度。论文以“党建引领、价值塑造”的思政实践立德,“专业锤炼、以研促学”的专业实践育才,“能力提质、落地实干”的社会实践树人三大方向,探索构建了“德”“知”“行”三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块,助力培养以德为先、红专并举、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实践教学 效果优化 四维机制 三元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早期作品中,马克思便提出了感性空间这一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萌芽,而感性实践观的提出成为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点。基于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的理论起点,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空间批判,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在新时代的理论演进。回溯与明确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与脉络,对接续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推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理论体系的创新建设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空间 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 感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观意蕴
20
作者 王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1,共3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标志着整个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只有从世界观的高度来理解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及其内在联...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标志着整个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只有从世界观的高度来理解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之所在。实践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