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到马克思三题——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方法论
1
作者 代建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24,共5页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由于未能明确确立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陷入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前苏联研究的这一方法论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努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通过文本...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由于未能明确确立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陷入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前苏联研究的这一方法论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努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通过文本解读成功实现了研究方法论的转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文本解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有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 方法论 《回到马克思 文本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传统分期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亮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0-42,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传统分期模式是前苏联学界为了与西方学界争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权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的。它具有三点先天性的缺陷,内在制约人们摆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读模式的思想束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分期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三大难题
3
作者 邵德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26,共6页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预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性质,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动力,片面规定了马哲形成史研究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统一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真理性的维护"。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预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性质,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动力,片面规定了马哲形成史研究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统一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真理性的维护"。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虽然在20世纪50-8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囿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僵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动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意义问题始终没有明确地呈现出来。这不仅影响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学术水平的提升,更妨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苏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地位——兼论马克思历史观变革的关节点
4
作者 周景颢 《江海学刊》 1983年第3期112-118,共7页
马克思写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下面简称《手稿》)于1932年正式发表后,各国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手稿》进行了广泛的争鸣。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对《手稿》推崇备至;科学主义的马克思... 马克思写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下面简称《手稿》)于1932年正式发表后,各国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手稿》进行了广泛的争鸣。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对《手稿》推崇备至;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则对《手稿》贬低三分。在中国,虽然粉碎了研究《手稿的禁锢咒,但理论上的分歧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 《手稿》 经济学 关节点 形成 西方马克思主义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尔巴哈论》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几点启示
5
作者 王暟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7-11,共5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简称《费尔巴哈论》),通过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的回顾,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又是它的理论前驱——德国古典哲学发...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简称《费尔巴哈论》),通过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的回顾,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又是它的理论前驱——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著作既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又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大成”。它以两位革命导师四十年来哲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列宁认为,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我国理论界对于《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其写作之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曾作过不少有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青年马克思 恩格斯哲学 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唯心主义 形成过程 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可能,何以实现:论概念史范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冉 郭小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变革引起概念巨变的“鞍形期”之中。就必要性而言,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离不开对于概念形成充分的理论认知、通过历史研究彰显学科厚度、经由概念史范式揭示术语革命精神。应当主要在学科本体概念、基础理论概念、学科重要概念这三个论域内展开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更好地应用概念史范式,应当在加强与唯物史观的融合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制作用、在加快对相近学科的借鉴中形成合乎自身定位的方法与策略、在加深对同类概念的集成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史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何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5,共10页
观念史的研究是对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合法性的论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合法性就受到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和外部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自身的思... 观念史的研究是对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合法性的论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合法性就受到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和外部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自身的思想变革、尤其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思想历程进行系统的观念史研究。因此,以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逻辑起点,对马克思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形成的新观念作一起源和理性结构方面的考察,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30年间所经历的哲学传统变革和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于展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前景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社会哲学视角 被引量:6
8
作者 邹诗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哲学存在着原则区别,但两者之间在思想与学术上却有着密切的关联。马克思主义传统已经转化为社会哲学的资源,成为经典社会哲学最重要的部分,并对现代社会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哲学也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哲学存在着原则区别,但两者之间在思想与学术上却有着密切的关联。马克思主义传统已经转化为社会哲学的资源,成为经典社会哲学最重要的部分,并对现代社会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哲学也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传统。当下,在马克思主义史研究中引入社会哲学视角,是再现、丰富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史的应有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哲学 批判的社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之路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9,共9页
在我国,独立的、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该学科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不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孕育期,其开端应当追溯到50年代早期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 在我国,独立的、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该学科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不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孕育期,其开端应当追溯到50年代早期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80年代是该学科大发展、大丰收的一个黄金时代,但同时也滋生出了自我否定的因素,从而导致90年代以后该学科发展始终"处于困境"之中。在"困境"中,该学科也孕育出了新的希望和转机,最终在新世纪到来之后走出困境,创造出了新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析广松涉“恩格斯主导论”的思想史论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顺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4,共8页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两条道路说"出发,在确认马克思"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恩格斯在"第一次转变"中的主导地位和他"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道路对"第二次转变"的积极作用。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考证和他的《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形成》一文的最大成果,就在于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第一次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恩格斯独特道路"的研究;他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第一次转变"和"恩格斯独特道路"的意义。广松涉在这一问题上的"偏差"有其世界观的内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形成 广松涉 两次转变 两条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时、因史、因事”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卫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时”“史”“事”三个角度来讲。也就是因时、因史、因事。习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里面他讲了三句话,一是“不忘本来”,二是“吸收外来”,三... 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时”“史”“事”三个角度来讲。也就是因时、因史、因事。习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里面他讲了三句话,一是“不忘本来”,二是“吸收外来”,三是“面向未来”。我认为这三者从“因时”的角度指出了我们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所应遵循的原则。“不忘本来”讲的是主体性;“吸收外来”讲的是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中国话语 “面向未来” 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 “事” “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艺华 《毛泽东研究》 201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无疑都非常重视理论的大众化,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发明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确,从雏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无疑都非常重视理论的大众化,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发明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确,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探索、提炼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是其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是其明确提出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其不断深化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是其创新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形成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项思想史议题
13
作者 张立波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1,共6页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关联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面,在于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透视。作为一项思想史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立足现实和未来,对既有的实践过程和效应予以概念和谱系的反思...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关联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面,在于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透视。作为一项思想史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立足现实和未来,对既有的实践过程和效应予以概念和谱系的反思。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仔细辨别和梳理史料,以期达成富有弹性和力度的历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实践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史”逻辑的介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创新的理论自觉
14
作者 袁祖社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4,共5页
"后改革时代"与"后西方时代",我们面临着"当中国统治世界"之"他者"话语的文化想象和理智担忧。当许多学者在并未从根本上明其就里的情况下,缺乏应有立场地盲目跟随西方学者探讨所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关键词 话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 观念 自觉 逻辑 西方学者 中国模式 文化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黎手稿》中国接受史研究——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微观视角
15
作者 周德清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10,96,共7页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来到中国已有80余年了。它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早期的零散化、不受重视的状态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手稿热",再到90年代以后的多样化、深入化接受的曲折历程。在此过程中,《巴黎手稿》接受与中国...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来到中国已有80余年了。它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早期的零散化、不受重视的状态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手稿热",再到90年代以后的多样化、深入化接受的曲折历程。在此过程中,《巴黎手稿》接受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之间形成了一种需要与选择、接受与塑造的互动关联:一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时代语境一起决定了它在我国的接受状况;另一方面,它的接受状况反过来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发展和变革。因此,考察《巴黎手稿》中国接受史,可以开启一种展现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规律、经验与问题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手稿》 接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16
作者 刘颖杰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F0002-F0002,共1页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已成为中国革命无可争议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照抄转向与我国实际紧密联系,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前进。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已成为中国革命无可争议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照抄转向与我国实际紧密联系,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前进。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与社会主义革命史也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由黄宏和张彬主编、凤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作为向十八大献礼的图书被隆重推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革命 哲学诠释 照搬照抄 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作用
17
作者 蔡常青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4-21,共8页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它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直接继续,也是整个欧洲历史学的最高发展。本文旨在通过考察马克思早期研究历史的过程,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来...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它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直接继续,也是整个欧洲历史学的最高发展。本文旨在通过考察马克思早期研究历史的过程,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来源,说明历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研究 青年黑格尔派 法国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哲学 研究历 法国大革命 《神圣家族》 复辟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试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汝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3-10,共8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这一革命是何时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哪些著作可以作为实现这一革命的标志?这些问题,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一个关键,又是关系到正确理解马...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这一革命是何时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哪些著作可以作为实现这一革命的标志?这些问题,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一个关键,又是关系到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特点的重大问题,必须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 旧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新世界观 恩格斯 社会实践 形成过程 共产党宣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中国哲学遗产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读侯外庐著《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锦全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4期116-121,共6页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原是侯外庐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旧作,解放后修改重排,1956年再次出版.侯老在1955年写的该书《自序》中强调一点,说“中国丰富的哲学遗产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作出科学的总结”.50年代侯老说这番话,...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原是侯外庐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旧作,解放后修改重排,1956年再次出版.侯老在1955年写的该书《自序》中强调一点,说“中国丰富的哲学遗产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作出科学的总结”.50年代侯老说这番话,大概不会引起多少异议,但现在随着对外开放和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的青年同志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用来指导科研会不会过时了?当然,对于引进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方法,用以进行社会历史方面的研究,这种尝试我认为也是可以的,但不应该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立起来.比如中国有没有早期启蒙思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争议颇多,但我重温了侯老这部旧著,觉得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这个问题,路子并没有走错,虽然对于某些具体结论和估价高低,各人的意见可以不尽相同.这是属于正常现象的百家争鸣,与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过时,并无必然联系.下面就我这种想法,写成本文,作为对侯老的悼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点方法 哲学遗产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 侯外庐 马克思主义 十七世纪 中等阶级 反对派 资本主义萌芽 颜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上的“模式”?——兼析作为“模式”的西方“马克思学”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亮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共5页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反思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对模式的审理是一项具有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只有彻底超越传统解读模式,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新模式,进而建构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当代意义的中国马克思...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反思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对模式的审理是一项具有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只有彻底超越传统解读模式,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新模式,进而建构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当代意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编者认为,作为一种新的视角,模式研究有利于界划传统和创新的边界,推动国内学者的当代意识和本土意识的形成。有鉴于此,我们编发了这组笔谈。这组笔谈以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为背景,对模式、作为模式的西方“马克思学”及其与相关代表性模式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和当代解读。尽管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这组笔谈的学术观点,但因其所探讨的问题本身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希望它们的刊发能够推动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 叙事 本土特色 本土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