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建构的视域转换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建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0,共8页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建构中,本体论视域曾经很长时间作为主导视域,基于这一视域考察可以看到,这一建构进程是从实践唯物主义到两种实践本体论,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其主导视域是从认识论视域转换到本体论视域,又从本体论...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建构中,本体论视域曾经很长时间作为主导视域,基于这一视域考察可以看到,这一建构进程是从实践唯物主义到两种实践本体论,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其主导视域是从认识论视域转换到本体论视域,又从本体论视域转换到后本体论视域。第一次转换是为了更加突出实践的作用,提升实践的地位,相应建构了主体性实践本体论、生存论实践本体论两种典型形态。第二次转换正在进行之中,它的目标是建构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转换的原因一是本体论视域的缺陷已经显现,其从某种脱离现实的终极原则出发来看待现实,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二是后本体论视域具有更加充分的马克思文本依据;三是新时代中国道路实践的现实要求,此为根本原因。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的研究范式是出场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建构 认识论视域 本体论视域 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建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0,共4页
基于日常生活的视域建构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就一般意义而言,话语议题的设置、话语主体素养以及话语表达方式对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和形势变化,高... 基于日常生活的视域建构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就一般意义而言,话语议题的设置、话语主体素养以及话语表达方式对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和形势变化,高校要立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针对师生的利益诉求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议题设置;要通过知识传授、理论教育、思想引导、价值引领、技能培训等方式,遴选、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话语创造者、话语宣传者。此外,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要提升话语引导者的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参与话语主题、话语内容、话语绩效的讨论评价;要注重运用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用好用活话语载体,构建艺术性、时代性、差异性、通俗性的话语表达方式,以情动人、以趣引人、以理服人,从而提高话语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解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 日常生活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培锋 刘先春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态 当代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几个前提与方法问题 被引量:18
4
作者 欧阳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形态 全球视野 民族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何以可能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45,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新文明形态的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艳华 庞立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0-84,191-192,共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当代实践,敞开了通向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思想空间。我们需要在文明形态建构的意义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明意蕴,推进中西马思想会通的理论自觉。中国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当代实践,敞开了通向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思想空间。我们需要在文明形态建构的意义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明意蕴,推进中西马思想会通的理论自觉。中国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历史性地承载了世界历史时代文明观念变革和文明形态重构的伟大使命。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思想领会,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国道路的哲学理解,增强我们的文明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理论自觉 文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方法自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桂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5,共7页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从方法论角度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需要实现“四个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上,实现由体系研究到问题研究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上,实现...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从方法论角度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需要实现“四个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上,实现由体系研究到问题研究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上,实现由传统解释到返本开新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上,实现由革命批判到建设创造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视域上,实现由中国化到世界化的转变。据此,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内容不断完善,方法不断自觉,形态不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形态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逻辑与当代建构——兼论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合法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庄友刚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64,254,255,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变迁具有必然性。在考察和审理这种变迁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规定性。思考和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首先要求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历史演变的基础。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变迁具有必然性。在考察和审理这种变迁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规定性。思考和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首先要求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历史演变的基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具有多样化特征,应合理看待各种理论形态的理论地位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建构的合法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演变逻辑 当代建构 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保持张力与平衡 被引量:3
9
作者 姜喜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6,共6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学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描述、阐释和建构。运用"问—答"模式解此疑难往往遮蔽或平面化了其实质性哲学意义,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学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描述、阐释和建构。运用"问—答"模式解此疑难往往遮蔽或平面化了其实质性哲学意义,抽离了哲学的本体而解构了对意义的追问。借助元哲学理论方法,分析问题本身的元表达和元陈述的语言条件及其内在构成,通过这一过程使"意义"被积极地描述出来,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发展史进行具体梳理、阐释及超越,把它作为合理的"研究方法",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合理的创新范式,自觉克服非中国的、非哲学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倾向,并在二者之间保持积极的张力和结构的平衡,激活与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造性和生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建构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培锋 《湖湘论坛》 2010年第4期28-33,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年的学术积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年的学术积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同追求,并成为重要的哲学发展走向。学界通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已经形成了关于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的多种构想,阐发了很多有见解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态 建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喜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存在性内涵和历史性内涵,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是对中国现实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诉求,它具有发展形式、理论成果和价值生成等方面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哲学形态 基本特征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一种现代性的分析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东景 《理论月刊》 2008年第6期18-21,共4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这一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对全球化、个体化和过度化而做出的必然反映。理论上的建构路径要把道德评价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把发展生产力与追求社会的和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这一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对全球化、个体化和过度化而做出的必然反映。理论上的建构路径要把道德评价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把发展生产力与追求社会的和谐结合起来,要把公共空间的拓展与个人自由的追求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理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形态 现代性 科学理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关系和原则
13
作者 杨建毅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3期176-179,共4页
面对当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进行创新,建构起适应且能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 面对当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进行创新,建构起适应且能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三种关系和实践性、客观性、主体性、反思性、民族性五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建构 关系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的诠释与建构
14
作者 林默彪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7,共8页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态学诠释与建构是从哲学上塑造当代中国"思想自我"的理性自觉。实践理论形态和学术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应着眼于"中国化"...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态学诠释与建构是从哲学上塑造当代中国"思想自我"的理性自觉。实践理论形态和学术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应着眼于"中国化"的方向、理论体系建构和哲学把握时代的"问题意识"。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和人的生存发展境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 实践理论形态 学术理论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核心要素的新思考
15
作者 张艳涛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7,共3页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基本价值、时代精神、现代成果、中国问题和中国表述,是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五大核心要素和努力方向。只有在全面把握这五大要素...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基本价值、时代精神、现代成果、中国问题和中国表述,是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五大核心要素和努力方向。只有在全面把握这五大要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起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价值 当代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问题研究综述
16
作者 余满晖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4-188,共5页
近年来,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这一论题,中国学界从其提出的历史语境、研究的方法论和新形态的内在构成与外在显现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果。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态 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缘何要“回到马克思”
17
作者 李培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6-80,共5页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动向是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有多种路径,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回到马克思",坚持客观性的立场研读经典文本,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重新廓...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动向是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有多种路径,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回到马克思",坚持客观性的立场研读经典文本,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重新廓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地平线,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揭示其当代意义和价值。若没有对经典文本的系统学习和认真研读,加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就找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根本,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就会缺乏必要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形态 “回到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需把握现实性本质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琳琼 刘子飞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3期20-25,共6页
作为科学认识世界的真理力量和创造性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崇高现实性双重特质和理论品格,科学真理性又内蕴于崇高现实性之中。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质,必须突破以往对于马克思主... 作为科学认识世界的真理力量和创造性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崇高现实性双重特质和理论品格,科学真理性又内蕴于崇高现实性之中。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质,必须突破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和一般认识,而将理论视阈聚焦于现实性这一维度上来,从而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历史形态和当代形态这三对基本矛盾及其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机制,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的实践逻辑。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实性 当代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两大路径及方法——在“规范”与“描述”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善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3,共8页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论证"。在规范的限度之外,正是具体生动的描述的"定位"得以合理存在的生长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需要保持"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规范"确定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描述"则使研究过程保持具体和生动的史实资料细节的充实及语言的丰富性与思想性,在具体阐述层面发挥重要作用,避免抽象空洞的简单化论理。"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形成相互补充、渗透和制约的态势,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实质性建构的两大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规范” “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学科诞生及其意识形态学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证明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平芳 李宪伦 桂署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0-43,共4页
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为主导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诞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得到理论与实践证明。而这两个学科研究的有机整合与党的理论工作武装和相关建设有效结... 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为主导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诞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得到理论与实践证明。而这两个学科研究的有机整合与党的理论工作武装和相关建设有效结合,预示并推动了意识形态学学科研究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在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诞生的哲学证明基础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有机整合形成意识形态学进行了立论分析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武装工作 意识形态 哲学证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