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对立诸形态 |
陆剑杰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
2
|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探索——读《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的探索》随笔 |
张尚仁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3
|
何以可能,何以实现:论概念史范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李冉
郭小凡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4
|
两个学科诞生及其意识形态学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证明 |
黄平芳
李宪伦
桂署钦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
5
|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几个前提与方法问题 |
欧阳康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8
|
|
|
6
|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史研究 |
何萍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
7
|
“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 |
唐少杰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7
|
|
|
8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逻辑进路与现实张力 |
郭忠义
张凯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9
|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
吴晓明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1991 |
2
|
|
|
10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
李培锋
刘先春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
11
|
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社会哲学视角 |
邹诗鹏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
12
|
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态学 |
张秀芝
洪晓楠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1
|
|
|
13
|
科学·意识形态·哲学──阿尔都塞唯科学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论题述评 |
王雨辰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9
|
|
|
14
|
从文本的深处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化的理论意义 |
胡大平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
15
|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历史之路 |
张亮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
16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传统分期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
张亮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
17
|
民族立场与人类情怀——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现实语境 |
马俊峰
黄志军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18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新文明形态的建构 |
王艳华
庞立生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
19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实践唯物主义 |
王学俭
刘强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20
|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何以可能 |
孙民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