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1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野下“两论”的新时代启示
1
作者 徐佳佳 刘锋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两论”分别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等原理,考察了中国国情及特殊性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融合的典范,进而从实践维度和文化... “两论”分别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等原理,考察了中国国情及特殊性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融合的典范,进而从实践维度和文化底蕴双重视域标注了“两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两论”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钥匙”,对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解决新时代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本领等有着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党的执政本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剑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33-135,139,共4页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对世界,面对当前的时代,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结合起来。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及其经验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加以阐述。
关键词 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的诠释与建构
3
作者 林默彪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7,共8页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态学诠释与建构是从哲学上塑造当代中国"思想自我"的理性自觉。实践理论形态和学术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应着眼于"中国化"...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态学诠释与建构是从哲学上塑造当代中国"思想自我"的理性自觉。实践理论形态和学术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应着眼于"中国化"的方向、理论体系建构和哲学把握时代的"问题意识"。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和人的生存发展境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 实践理论形态 学术理论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玄论战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白鹤 王丹桂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4,共4页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的科玄论战,是一场有关"如何看待科学的作用"的论战,也是一场有关"如何看待东西文化高下优劣"的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参与了这场论战,在论战中他们对马克思主...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的科玄论战,是一场有关"如何看待科学的作用"的论战,也是一场有关"如何看待东西文化高下优劣"的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参与了这场论战,在论战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文化观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对针对唯物史观的质疑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回应了当时中国的时代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力量,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科学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被引量:28
5
作者 侯小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4-58,共5页
精神家园是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马克思哲学能否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感觉?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情感依恋"如何遮蔽了马克思的真精神?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接续和向现代社会... 精神家园是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马克思哲学能否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感觉?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情感依恋"如何遮蔽了马克思的真精神?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接续和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轨?通过以上追问,文章提出摆脱哲学研究中的"情感依恋",凸显思想主体,是我们保持民族自性、构建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话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情感依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李达诞辰115周年 被引量:18
6
作者 雍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1,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李达是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启蒙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有着开创性的历史地位,被毛泽东称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李达是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启蒙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有着开创性的历史地位,被毛泽东称为“理论界的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范式——试析毛泽东、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红梅 冯飞龙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1,共5页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毛泽东、李达、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他们三人有着很多共性,同时也各具特点和风格。体现在视角维度、逻辑理路、道路轨迹上风格迥异、特点鲜...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毛泽东、李达、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他们三人有着很多共性,同时也各具特点和风格。体现在视角维度、逻辑理路、道路轨迹上风格迥异、特点鲜明。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以不同的方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深入分析毛泽东、李达、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不同个体实践,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李达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湘潭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向清教授访谈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向清 邓祝仁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3期3-5,共3页
以辩证思维驾驭人生反者道之动,哲学作为追求智慧的学说,赐给人们的最大精神财富莫过于对人事的辩证思索:福祸相倚,明暗相继,安危相连,荣辱相伴,有无相随,高下相倾,成败相伏……惟其如此,人生应有为自守,慎言笃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博士生导师 湘潭大学 教授 哲学 学术界 基本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2
9
作者 魏明 刘明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0-33,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既有辉煌成就,也有失败教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进程表明,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反对以形而上学为哲学基础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既有辉煌成就,也有失败教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进程表明,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反对以形而上学为哲学基础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面向当代中国实践的新发展,进行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教条主义 范式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人民至上观念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共12页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在历史观转换中发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在民主观变革中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政党观上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认识论上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此表明,人民至上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深厚的学理性和历史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探索——“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化学 湖北 湖北师范学院 高校 承办 主办 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学术研讨会 观点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维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5-100,共6页
中国哲学存在着古代传统与现代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应当并且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古代传统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建构中国哲学现代传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 中国哲学存在着古代传统与现代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应当并且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古代传统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建构中国哲学现代传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进入到中国哲学传统中去,而成为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有了共同的传统后,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实已隐然涉及到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哲学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共6页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都源自于对两个基本问题的经验性理解: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一个经验性的命题;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叙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因此...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都源自于对两个基本问题的经验性理解: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一个经验性的命题;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叙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因此,要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种误读,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我们必须对这两个基本问题作出理论性的阐释。在前一个问题上,要辨析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并结合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揭示其中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特征和中国的民族性格;在后一个问题上,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史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职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中国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余卫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30,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研究的主导范式和推动中国哲学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就是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和西方哲学中国化范式的有效超越,而且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研究的主导范式和推动中国哲学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就是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和西方哲学中国化范式的有效超越,而且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世界历史性的理论视域和实践论的思维方式;不仅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充分而必要的现实条件,而且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能够真正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导范式和推动中国哲学当代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不仅要有自觉而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世界历史性的理论视域和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而且必须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必须以"中国问题"、"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哲学研究为中心,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研究,努力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根本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哲学 现代转型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想象力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广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0-135,共6页
哲学的想象力是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永恒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想象力,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承继并以中国传统和现实批判历史中哲学想象力基础上形成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载体,用哲学在场的形式收敛了... 哲学的想象力是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永恒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想象力,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承继并以中国传统和现实批判历史中哲学想象力基础上形成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载体,用哲学在场的形式收敛了不在场的全部内容,在力求走出知识论困境、承接民族传统之精粹的努力中,为现代中国铸就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哲学思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哲学想象力 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7-138,共2页
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10月11—13日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 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10月11—13日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批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实质、方法论原则、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内在规律及其对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当代中国哲学 马克思哲学 观点综述 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学术交流 中共中央党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之作——李达《〈实践论〉、〈矛盾论〉解说》探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汪信砚 李禾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2,共8页
建国初期,李达积极投身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在与毛泽东的学术互动中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解说》,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践论〉、〈矛盾论〉解说》具有准确性、深刻性、通俗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理论特色,适... 建国初期,李达积极投身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在与毛泽东的学术互动中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解说》,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践论〉、〈矛盾论〉解说》具有准确性、深刻性、通俗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理论特色,适应了建国初期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需要,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范例,并为推进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实践论 矛盾论 解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突出贡献 被引量:9
18
作者 庄福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论文力图对艾思奇来延安后为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作的贡献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前提,分别阐述他在哲学通俗化基础上实现哲学中国化和编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开创性贡献。笔者认为,重温这些贡献,对于当前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 论文力图对艾思奇来延安后为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作的贡献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前提,分别阐述他在哲学通俗化基础上实现哲学中国化和编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开创性贡献。笔者认为,重温这些贡献,对于当前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启迪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估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6-41,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是艾思奇由《大众哲学》的"通俗化"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然归宿,是由"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质性跃升的标志,是特定政治条件和知识环境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是艾思奇由《大众哲学》的"通俗化"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然归宿,是由"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质性跃升的标志,是特定政治条件和知识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直接针对"没入在各个实际问题里的哲学"和"空理论的以及滥用公式的哲学",它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实质与现实路径——不是"书斋课堂里的运动"和"滥用公式的运动",而是对抗战实践经验的吸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指示"与"发展"。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具体政治实践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并且对于当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相关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理论背景 基本内涵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体性的阐释焦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广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40,共8页
民族主体性问题的认知程度反映了民族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框架中显现民族主体的时代特性,并以此来标定民族自身存在的理由。然而,在中国当代哲学的研讨中,却以时空缺位的形式表露出关于这一问... 民族主体性问题的认知程度反映了民族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框架中显现民族主体的时代特性,并以此来标定民族自身存在的理由。然而,在中国当代哲学的研讨中,却以时空缺位的形式表露出关于这一问题的阐释焦虑,这种焦虑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搁浅于民族主体性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中。在走出历史上的族群限定,以哲学的方式消解了民族主体性的朴素认知形式,并且把民族主体性提升为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之后,走出民族主体性问题的阐释焦虑,寻觅民族自我意识的当代表达方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体性 民族自我意识 阐释焦虑 身份认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