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四大家为中心
1
作者 徐国利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实践理性精神,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新经世致用论提供了历史解释的视域。马克思主义史家虽然认为革命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但往往为了革命性而忽视科学性。故史学要真正做到经世致用,必须以尊重史学科学性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 新经世致用论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还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重建之路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成为学术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显学。这项研究的转型升级,应从解构与还原两个方面着手。反思和解构以往研究中形成的以下预设或定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终极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是政治与学...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成为学术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显学。这项研究的转型升级,应从解构与还原两个方面着手。反思和解构以往研究中形成的以下预设或定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终极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是政治与学术合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史学等同于中共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统一性。解构之后,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力还原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本相。这一工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相关原始材料作细致梳理,从求证式阅读转向发现式阅读;二是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进行审视和反思,与研究对象形成对话。还原工作乃是主客观的统一,还原的同时也是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预设误区 解构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史家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评论和认识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4,共5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史坛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引起众多非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关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看法或评论,虽角度不一、看法各异,却可看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所持的不同观点和...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史坛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引起众多非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关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看法或评论,虽角度不一、看法各异,却可看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所持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更可以从中一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 学术现象 马克思主义史 民国 唯物 不可忽视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高校任教与学术研究
4
作者 叶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28,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进入高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唯物史观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个现象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不断扩大学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进入高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唯物史观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个现象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不断扩大学术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尚未明确形成的20世纪2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马克思主义史 促进作用 学术研究 学科建设 民国时期 讲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国利 李庆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5,共11页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史学发展要求,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家修养论,对史家修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如果运用传统史学的才、学、识、德来概括和分...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史学发展要求,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家修养论,对史家修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如果运用传统史学的才、学、识、德来概括和分析他们的思想,主要包括:关于史才,着重论述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治史方法和撰述的技艺问题;关于史学,主要论述了专与通,拓展知识的途径,掌握外语的重要性问题;关于史识,主要阐述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学习和运用的态度与方法问题;关于史德,倡导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的民主作风,提倡谦虚谨慎和勇于学术创新的品质。他们的史家修养论是中国现代史家修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史家提高自身修养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五大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家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社会哲学视角 被引量:6
6
作者 邹诗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哲学存在着原则区别,但两者之间在思想与学术上却有着密切的关联。马克思主义传统已经转化为社会哲学的资源,成为经典社会哲学最重要的部分,并对现代社会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哲学也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哲学存在着原则区别,但两者之间在思想与学术上却有着密切的关联。马克思主义传统已经转化为社会哲学的资源,成为经典社会哲学最重要的部分,并对现代社会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哲学也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传统。当下,在马克思主义史研究中引入社会哲学视角,是再现、丰富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史的应有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 社会哲学 批判的社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先秦民主论——以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国利 陈晨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98,共8页
20世纪前期以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先秦民主思想做了深入研究。他们结合具体社会构造和社会关系阐释先秦民主思想,其阐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人的发现、天民合一、赋民权利。在探讨先... 20世纪前期以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先秦民主思想做了深入研究。他们结合具体社会构造和社会关系阐释先秦民主思想,其阐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人的发现、天民合一、赋民权利。在探讨先秦民主思想产生的根源时,郭沫若立足于人民解放视角,吕振羽以阶级斗争作为维度,侯外庐主要从土地私有的显族历史进行说明。他们既肯定先秦民主思想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和批判,又揭示其脱离时代的空想和局限。他们开创了先秦民主思想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范式,但也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 郭沫若 吕振羽 侯外庐 先秦民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学术中国化”——以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为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于文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3-117,124,共6页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发起了"学术中国化"运动。随即,这场运动在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得到了热烈的回响。运动的发起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大业和抗战文化事业的进展,也深深影响到了其后中国...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发起了"学术中国化"运动。随即,这场运动在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得到了热烈的回响。运动的发起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大业和抗战文化事业的进展,也深深影响到了其后中国的学术事业,且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学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学术特点和风格
9
作者 于文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3,共9页
抗战时期,作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重要力量,重庆史家在其史学研究中重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特殊性,关注史学研究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赋予史学研究的民族特色与爱国主义精神,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立场,其史学研究表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风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 抗战时期 学术特点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1919—1980)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59,共13页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自传入中国,就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学习马列主义的"中心材料"和唯物史观理论权威,从而改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史观理论研究的混乱局面。在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中国马...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自传入中国,就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学习马列主义的"中心材料"和唯物史观理论权威,从而改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史观理论研究的混乱局面。在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开始从恩格斯、摩尔根、马克思、托洛茨基等多元化唯物史观理论,发展到权威的斯大林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借鉴《联共党史》的框架结构和路线(阶级)斗争、领袖中心的叙事模式,在中国通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中取得繁富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联共党史》是史学界学习苏联模式的重要方面,即使在苏共二十大以后,依然是历史学者获取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源泉之一。《联共党史》在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因本身"教条主义"和"以论代史"的理论架构,对中苏两国历史学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大林 《联共(布)党简明教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中共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群建设之思——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视角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金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5,共6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研究,在宏观层次上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问题,要向前推进,就需要借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向微观层次进军。微观层次研究是一个崭新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又是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研究,在宏观层次上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问题,要向前推进,就需要借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向微观层次进军。微观层次研究是一个崭新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又是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涉及到一个学科群,至少包括马克思学、列宁学、马克思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典藏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系列考据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逐步把这些学科建立起来,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群建设,也有助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播 学科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分期理论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世飞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32,共3页
历史分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历史分期理论,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进行阶段划分的意义、历史起点、指导思想、依据和标志、原则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进行阶段划分,要... 历史分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历史分期理论,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进行阶段划分的意义、历史起点、指导思想、依据和标志、原则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进行阶段划分,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出发,不能搬用中共历史的"三阶段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分期 理论体系 实践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析广松涉“恩格斯主导论”的思想史论据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顺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4,共8页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两条道路说"出发,在确认马克思"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恩格斯在"第一次转变"中的主导地位和他"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道路对"第二次转变"的积极作用。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考证和他的《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形成》一文的最大成果,就在于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第一次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恩格斯独特道路"的研究;他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第一次转变"和"恩格斯独特道路"的意义。广松涉在这一问题上的"偏差"有其世界观的内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形成 广松涉 两次转变 两条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分期的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师吉金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共5页
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有一些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分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属于历史学科... 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有一些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分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属于历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分期要综合考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据此,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共产党组织出现到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之前,这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理论形态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至今,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形态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性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传统分期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亮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0-42,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传统分期模式是前苏联学界为了与西方学界争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权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的。它具有三点先天性的缺陷,内在制约人们摆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读模式的思想束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分期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马克思三题——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方法论
16
作者 代建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24,共5页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由于未能明确确立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陷入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前苏联研究的这一方法论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努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通过文本...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由于未能明确确立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陷入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前苏联研究的这一方法论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努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通过文本解读成功实现了研究方法论的转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文本解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有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研究 方法论 《回到马克思 文本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辩证逻辑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史上
17
作者 李小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2-115,共4页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史的角度研究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思想宝库和指导人们现实的思维与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提出现实矛盾范畴,深化了科学的逻辑范畴理论;倡导比较研究逻辑方法,为辩证逻辑的发展提...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史的角度研究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思想宝库和指导人们现实的思维与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提出现实矛盾范畴,深化了科学的逻辑范畴理论;倡导比较研究逻辑方法,为辩证逻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制定逻辑应用的操作程序,推动了辩证逻辑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辩证逻辑思想 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18
作者 刘颖杰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F0002-F0002,共1页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已成为中国革命无可争议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照抄转向与我国实际紧密联系,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前进。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已成为中国革命无可争议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照抄转向与我国实际紧密联系,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前进。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与社会主义革命史也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由黄宏和张彬主编、凤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作为向十八大献礼的图书被隆重推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革命 哲学诠释 照搬照抄 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祛除误读而走向澄明的恩格斯——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身份
19
作者 吴苑华 吴妍林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74,共8页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不仅马克思被误读,恩格斯也被误读过,甚至出现由误读恩格斯又造成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甚而指责恩格斯遮蔽了马克思的本真思想。其实,恩格斯不仅独自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率先开启马克思主义政治...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不仅马克思被误读,恩格斯也被误读过,甚至出现由误读恩格斯又造成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甚而指责恩格斯遮蔽了马克思的本真思想。其实,恩格斯不仅独自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率先开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既在"照着讲"中忠实地阐释和捍卫了马克思思想的真理性,又在"接着讲"中完善、深化了马克思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还确立了后人发展、阐释、捍卫马克思主义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研究范式。从本质上看,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具有不容置疑的统一性,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身份和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创立者 发展者 阐释者 捍卫者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三大难题
20
作者 邵德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26,共6页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预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性质,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动力,片面规定了马哲形成史研究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统一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真理性的维护"。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预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性质,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动力,片面规定了马哲形成史研究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统一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真理性的维护"。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虽然在20世纪50-8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囿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僵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动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意义问题始终没有明确地呈现出来。这不仅影响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学术水平的提升,更妨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苏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