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及其指导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少荣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8,共3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发展 指导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相对贫困治理 被引量:11
2
作者 韩谦 魏则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19,共8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及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我国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发挥制度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多维发掘生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后脱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晓光 方凤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35,共9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制度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及摆脱贫困的途径进行了理论阐释。马克思关于消除贫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对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消除绝对贫困...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制度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及摆脱贫困的途径进行了理论阐释。马克思关于消除贫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对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的反贫困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价值追求,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贫困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中国实践
4
作者 侯亚楠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1,共3页
“反贫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着力点之一,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解放是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及其现实运动的初心所在。在马克思时代的两极分化和社会贫困危机,貌似随着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20世纪后期成为历史,而实际上... “反贫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着力点之一,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解放是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及其现实运动的初心所在。在马克思时代的两极分化和社会贫困危机,貌似随着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20世纪后期成为历史,而实际上却是“富国和穷国”世界两极分化趋势的加剧,“贫困”成为难以破解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的减贫奇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创造减贫奇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贫困理论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减贫理论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历史世界意义
5
作者 黄承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扶贫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众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做出了众多新决策和新部署,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扶贫论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扶贫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众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做出了众多新决策和新部署,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既为新时代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指引,也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理论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习近平扶贫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从直接减贫效果、间接减贫影响、重大溢出效应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历史意义;从坚定全球减贫信心、回应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等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扶贫论述为解决贫困治理的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力推动了国际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理论 习近平扶贫论述 脱贫攻坚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相对性与人的主体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贫困治理实践 被引量:5
6
作者 高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9,共8页
与消除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更为复杂且多变。立足于我国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大现实需要,提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人类社会贫困问题本质、生成机制及消除可能性的经典论述,可为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与消除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更为复杂且多变。立足于我国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大现实需要,提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人类社会贫困问题本质、生成机制及消除可能性的经典论述,可为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我国精准扶贫案例经验相验证,重点讨论相对贫困治理的人民群众主体性赋予与实现问题。研究发现,坚持相对贫困治理的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需正确认识相对贫困对个体自由发展的生存桎梏。借助制度性手段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心态和贫困群众个人心理予以正向引导。将制度帮扶和情感帮扶相结合,消除贫困群众心理顾虑,激发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人民群众 主体性 相对贫困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德法年鉴》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主义“三者统一”第一个理论驿站
7
作者 冯景源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36,共11页
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长期被禁锢在三个组成部分中,且被两个问题困扰着。一个是经济学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一个是哲学到底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吗?后者是从前者那里"推广""应用"... 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长期被禁锢在三个组成部分中,且被两个问题困扰着。一个是经济学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一个是哲学到底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吗?后者是从前者那里"推广""应用"来的吗?不解决这两个困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将始终禁锢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我们的研究将揭开这个困扰着我们的疑团,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科学的"三者统一"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三者统一” 《德法年鉴》 《哲学的贫困 理论驿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珊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98-99,共2页
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在理论上拓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与反贫困的关系;在实践上则提出了精准... 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在理论上拓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与反贫困的关系;在实践上则提出了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统筹规划,发挥合力,持续施策,开拓了反贫困工作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贫困思想 精准扶贫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对新时代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实践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田超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91,共8页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贫困的根源、贫困的表现形式、贫困积累以及贫困的破解之法等。马克思贫困理论不仅指出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着重阐释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且,从根本制度的建构、生产力的...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贫困的根源、贫困的表现形式、贫困积累以及贫困的破解之法等。马克思贫困理论不仅指出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着重阐释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且,从根本制度的建构、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干预作用以及个人劳动素质等四个方面提出破解无产阶级贫困的思路与方法。马克思贫困理论的研究方法、立场、分析框架具有的一般指导意义,其对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贫困问题,尤其是由贫富两极分化产生的相对贫困现象仍具解释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进程中,消除绝对贫困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将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反贫困事业中既要着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着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贫困理论 贫困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思想精粹 被引量:3
10
作者 华正学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共3页
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是最早从制度层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贫困的。在深刻揭示无产阶级贫困根源的基础上,马克思还科学地构想了消灭阶级和贫困的未来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是最早从制度层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贫困的。在深刻揭示无产阶级贫困根源的基础上,马克思还科学地构想了消灭阶级和贫困的未来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发展生产,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才可以最终消除贫困。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贫困 思想内容 理论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的内在张力与话语转换契机的开启——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研究新探
11
作者 龙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6,121,共6页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面临着从批判性导向向建设性导向的话语转换的需要。而传统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对法律规范意义的一贯抛弃态度,是实现话语转换的困难所在。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发现否弃法律的规范意义并非马克思...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面临着从批判性导向向建设性导向的话语转换的需要。而传统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对法律规范意义的一贯抛弃态度,是实现话语转换的困难所在。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发现否弃法律的规范意义并非马克思思想的固有逻辑。而籍由马克思实践思想中所蕴涵着的实践的内在张力性框架,可以把法律的规范意义容纳进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出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研究谋求自身内部话语转换的可能和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 话语转换 规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探析——基于马克思反精神贫困思想
12
作者 金权 王晴 钟文奇 《乡村论丛》 2024年第3期13-17,共5页
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马克思揭示了精神贫困的缘由并指明精神推动物质发展的能动反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是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 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马克思揭示了精神贫困的缘由并指明精神推动物质发展的能动反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是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方法论,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动力论,拓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思想在新时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递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教育 精神贫困思想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家祥 《新视野》 1997年第1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界限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研究
全文增补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坤(主持人) 朱立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7,共6页
与其他文学学科相比,文艺学是新时期以来变化最大、也最不稳定的学科,其生存的合法性危机也常被提及,这导致新世纪文艺学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为此,笔者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文艺学专家就这一... 与其他文学学科相比,文艺学是新时期以来变化最大、也最不稳定的学科,其生存的合法性危机也常被提及,这导致新世纪文艺学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为此,笔者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文艺学专家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指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应是紧密结合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着力思考“中国”问题。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从当代中国文论流派创新的角度,认为回归文论的原创性,着重流派创新,是走出文艺学所遭困境的必由之路。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从特色文论与兴辞诗学的建构出发,不追求通常意义上可与批评脱钩的普遍有效理论,明确提出建立以具体批评方式呈现出来的兴辞诗学理论。笔者则认为,以本质主义为方法论的经典文艺学,在接纳反本质主义方法论时,不应以维特根斯坦为标竿,而要回到波普尔的理论原点;应当面对古代文论研究进行扩容。这些讨论提出了文艺学今后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可能的建设方案,或有助于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当代中国文论 兴辞诗学 中国化 流派创新 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社会冲突理论指导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柯超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客观要求。近期,专家学者就"反腐败:防止利益冲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于杭州...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客观要求。近期,专家学者就"反腐败:防止利益冲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于杭州召开专题研讨会,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专家学者们紧紧围绕防止利益冲突与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国(境)外防止利益冲突的经验与启示、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建设、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防止利益冲突等专题开展研讨,广泛交流了中国防止利益冲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创新,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防止利益冲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刊将陆续对近期重大研究成果进行反映,以期引起学界更进一步的关注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冲突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社会冲突理论 腐倡廉建设 《联合国腐败公约》 制度建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社会主义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逻辑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圆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40,共7页
贫困是人类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难题,在自然认知与自我认知推进的过程中,人们致力于从不同角度就何为贫困、何为贫困根源以及如何消除贫困等问题进行种种探寻。但由于受时代、阶级立场等制约,终究并未能获得彻底的解答。马克思以人类世... 贫困是人类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难题,在自然认知与自我认知推进的过程中,人们致力于从不同角度就何为贫困、何为贫困根源以及如何消除贫困等问题进行种种探寻。但由于受时代、阶级立场等制约,终究并未能获得彻底的解答。马克思以人类世界的解放为旨归,以科学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以哲学基础、逻辑核心、价值尺度三大维度为基底,建构起科学的反贫困理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反贫困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贫困理论 人的本质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都塞“反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四重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宜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之争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双方争论的实质是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争论。阿尔都塞用理论主义反对历史主义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在历史观上批判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将哲学与政治... 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之争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双方争论的实质是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争论。阿尔都塞用理论主义反对历史主义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在历史观上批判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将哲学与政治紧密联系,驳斥历史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为历史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用同时态的结构主义方法批判历史主义的历时性方法。在对历史主义的反驳中,显示出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仍局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模式,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开启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意蕴被遮蔽了,阿尔都塞在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和理论主义的情结中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历史主义 理论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正确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与何新同志商榷
18
作者 李清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5-58,共4页
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的谈话录》,曾引起了很大反响。但对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我和一些同仁一直有不同看法。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关于资本主义... 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的谈话录》,曾引起了很大反响。但对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我和一些同仁一直有不同看法。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关于发生经济危机原因的提出和解决的办法,关于第三产业等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点意见,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并与何新同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 资本主义总危机 世界经济形势 第三产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学 理论 危机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贫困》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景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7-11,共5页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之前写作和发表的《哲学的贫困》,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体系的诞生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这部著作虽然是马克思在同蒲鲁东论战中完成的,但它在19世纪40年代的社会前提和思想前提下确立了马克思主...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之前写作和发表的《哲学的贫困》,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体系的诞生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这部著作虽然是马克思在同蒲鲁东论战中完成的,但它在19世纪40年代的社会前提和思想前提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哲学方面,第一次阐明了彻底唯物主义观点;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第一次阐明了关于剩余价值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这说明,《哲学的贫困》不仅具有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部成熟的经典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贫困 恩格斯 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 剩余价值 无产阶级专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意识形态·哲学──阿尔都塞唯科学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论题述评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雨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65-68,共4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人道主义 青年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政治实践 理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