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驳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歪曲 |
徐秉忱
|
《高校教育管理》
|
1992 |
0 |
|
2
|
心理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 |
李铮
|
《心理学探新》
|
1983 |
1
|
|
3
|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 |
方海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4
|
深入探究反映的能动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键 |
毕国明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5
|
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有益探索——刘泽如“两个决定、两个辩证发展”理论简介 |
李养林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6
|
从反映论到中介论——威廉斯及其文化理论 |
张晓萍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7
|
关于审美反映的拟人化问题 |
张伟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8
|
论反映 |
周长鼎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9
|
认识是反映和创造性的统一 |
王岗峰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10
|
关于当代文艺学理论生长点的思考(上篇) |
何国瑞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1
|
关于“主体性原则”之我见 |
马中柱
|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2
|
试论人类认识重心的几次重大转变 |
王中生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13
|
评《论文学的主体性》的错误倾向 |
刘谦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4
|
重新学习《讲话》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论述 |
栾昌大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2 |
0 |
|
15
|
试论新闻的本质 |
吴高福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7 |
0 |
|
16
|
芝麻、芝麻油及其他——学习鲁迅关于生活和文学的论述,兼批“主题先行”论 |
高信
|
《思想战线》
|
197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