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中国化的经济法进路——以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忠孝 王文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76,共9页
百年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与社会具体实践的四次结合过程中对收入分配问题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对现阶段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时代对共同富裕路径的探... 百年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与社会具体实践的四次结合过程中对收入分配问题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对现阶段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时代对共同富裕路径的探索中,收入分配理论未来着力点在于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公正共享,协调法律制度促进社会分配格局合理化,构建可循环分配体系。据此,建议修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电子商务法,提高试用期工资、最低工资和养老金的最低限制,提高劳动质量,提升劳动过程中被社会认可的有效劳动;再分配注重内需,协调法律制度确保社会分配关系公平化,建议制定“社会保障法”,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耕地占用税法、预算法,及契税法的第6条第3款,真正推动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平衡内需结构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 不平衡不充分 收入分配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以《哥达纲领批判》为文本的政治哲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寇清杰 肖影慧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 《哥达纲领批判》 拉萨尔主义 分配正义 历史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辩证结构 被引量:11
3
作者 詹世友 施文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5,共11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的最高标准是实现能促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客观社会物质生产条件,所谓"正义的环境"并非产生正义问题的实质根源。人类历史就是逐步实现这些条件的漫长历史,也即追求正义的漫长历史。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的最高标准是实现能促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客观社会物质生产条件,所谓"正义的环境"并非产生正义问题的实质根源。人类历史就是逐步实现这些条件的漫长历史,也即追求正义的漫长历史。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正义观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所谓惟一的公平标准。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形式性的正义标准,却有着实质性的非正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才能获得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这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达到的实质性正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内涵着在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现实运动中逐渐展开的辩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 异化劳动 人的全面发展 辩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飞跃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建华 许祥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解答。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正义理论的梳理、考察和甄别,根据它们思考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方式,... 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解答。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正义理论的梳理、考察和甄别,根据它们思考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方式,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大类:思辨正义观和实践正义观。而实现从思辨正义向实践正义转向的正义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思辨正义 实践正义 马克思主义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正义观的复合结构——对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论争的前提批判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艳华 朱思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4,共5页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解,或者持"马克思反对正义说",或者持"马克思赞成正义说"。然而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及其论证方式,却受制于共同的前提性错误:将马克思复杂、具体的正义思想内涵抽象化为...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解,或者持"马克思反对正义说",或者持"马克思赞成正义说"。然而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及其论证方式,却受制于共同的前提性错误:将马克思复杂、具体的正义思想内涵抽象化为单质性的、抽象同一性的静态逻辑。事实上,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一个具有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理论硬核的复合结构,包括本体论承诺、历史科学评判、法权制度分析、意识形态揭露、道德标准建构、特定场域论战等等既相互关联又各有所指的层次。只有从这一复合结构出发,才能厘清马克思正义观的全貌,超越分析学派论者非此即彼的思想分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建构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基本结构与原则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晓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74,共6页
回溯政治哲学中分配正义的历史,其中的共识与分歧根植于分配正义的基本结构与原则。通过探讨"分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体结构中的意义与作用,进而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总体的辩证结构进入到分配正... 回溯政治哲学中分配正义的历史,其中的共识与分歧根植于分配正义的基本结构与原则。通过探讨"分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体结构中的意义与作用,进而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总体的辩证结构进入到分配正义依据的基础性环节--生产。最终,马克思通过对生产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为分配正义的变革提供历史的基础。这一"总-分-总"的基本结构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原则"提供了"制度容器",其原则以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为前提,包含按劳分配原则和按需分配原则,为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框定了历史性的而非抽象化的演进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分配正义 社会所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被引量:2
7
作者 彭剑君 陈珏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5-480,共6页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是在批判和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建立是对人类社会旧有的收入分配观念的革命和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在我国目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公...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是在批判和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建立是对人类社会旧有的收入分配观念的革命和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在我国目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一次创新,对于贯彻落实"十七大"的初次分配公平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分配公平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分配正义的论争及相关理论的逻辑起点——基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考察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7-11,共5页
政府再分配职能是确保社会公正的必要的补偿机制。不同立场的思想家不仅对于何种分配正义存在争议,如何实现分配正义的解决途径也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源于不同立场的思想家们思考分配正义的逻辑起点的本质差异:自由主义思想家基于权利思... 政府再分配职能是确保社会公正的必要的补偿机制。不同立场的思想家不仅对于何种分配正义存在争议,如何实现分配正义的解决途径也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源于不同立场的思想家们思考分配正义的逻辑起点的本质差异:自由主义思想家基于权利思考再分配,其内部又分为基于平等的分配正义和基于自由的持有正义两支;社群主义思想家基于公共善思考再分配;马克思则把分配放到整个生产环节,基于生产关系才真正有助于解决分配正义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的三重转向 被引量:1
9
作者 屈琦 梁智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12-14,共3页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传播、确立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三重转向:即从纯理论传播到指导民族解放的转向;从正义理论设想到具体正义制度建构的转向;从对人的阶级性理解到对人的价值性尊崇的转向。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每次转向都对中国的民...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传播、确立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三重转向:即从纯理论传播到指导民族解放的转向;从正义理论设想到具体正义制度建构的转向;从对人的阶级性理解到对人的价值性尊崇的转向。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每次转向都对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域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之道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成芳 石权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3,共7页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存在所谓的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包括四大正义原则:基于平等交换的权利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实质平等原则和惩罚原则。基于这...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存在所谓的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包括四大正义原则:基于平等交换的权利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实质平等原则和惩罚原则。基于这些原则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必须把握四点要义: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保障;第二,保证发展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基础;第三,提升劳动所得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重点;第四,推进实质平等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 贫富差距 解决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运用与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有璋 徐其清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19,共4页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把公平正义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公平正义的理论内涵;以加快发展作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以共同富裕作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目标;以制度建设作为维护...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把公平正义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公平正义的理论内涵;以加快发展作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以共同富裕作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目标;以制度建设作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自觉运用与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公平正义 运用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对马克思正义观解读的异同及启示
12
作者 刘永安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39,105,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大都认为马克思从正义的道德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但他们对马克思持有何种规范性正义的解读却存在差异与分歧。分析比较他们见解的异同,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在理解马克思正义观乃至马克思的整体道德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大都认为马克思从正义的道德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但他们对马克思持有何种规范性正义的解读却存在差异与分歧。分析比较他们见解的异同,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在理解马克思正义观乃至马克思的整体道德观时,将马克思对于包括正义在内的道德解释与马克思自己的道德价值立场区分开来是有必要的;从自然权利出发建构马克思的规范性正义不仅存在许多理论未决的问题,而且与马克思对抽象的"自然正义"的拒斥也是相违背的;正义观念不能脱离生产方式得到解释,并不是说正义就不能作为规范性道德对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进行道德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论 规范性正义 自然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批判
13
作者 颜景高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52-61,共10页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正义的;以胡萨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并且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剥削体制,不符合马克思的正义隐喻。从方法论上说,建构一种内在于生产方式的正义概念,或者一种超验的正义标准,都误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马克思而言,正义观念是一种社会性历史现象。当下流行的所有权正义理论不过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一种共享共富的世界性正义话语即将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正义 唯物史 共享共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其当代走向 被引量:4
14
作者 倪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6-452,共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就正义问题作专门的、系统性的阐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正义问题处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之外。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不仅科学、系统,而且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与此相关,各种各样的正义理论层出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就正义问题作专门的、系统性的阐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正义问题处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之外。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不仅科学、系统,而且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与此相关,各种各样的正义理论层出不穷。具有竞争性的理论、社会的深刻变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一个巨大的问号横亘在我们面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向何处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 危机 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正当与分配正义——评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归类 被引量:12
15
作者 魏传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霍耐特、艾伦、布坎南等西方学者或以"利益论"、或以"结果论"、或以"总和论"等理由把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归类为功利主义,显然误解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元典精神、道德批判的元哲学叙事以及道德建构的... 霍耐特、艾伦、布坎南等西方学者或以"利益论"、或以"结果论"、或以"总和论"等理由把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归类为功利主义,显然误解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元典精神、道德批判的元哲学叙事以及道德建构的经济—阶级性格。实际上,马克思主义通过给予利益以历史性的理解、对私人利益的超越性理解以及利益与道德的统一性理解,实现了对功利主义利益范畴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用经济基础解释正当,以物质生产活动规约正当,立足于人类社会理解正当,从根本上否定了正当是善的增加这一功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制度根源,在对私有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分配正义与生产正义统一的正义观,既超越了功利主义分配正义的缺失,同时又超越了资产阶级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正义观。总之,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从物质实践出发思考利益、正当与分配正义,把价值理想的实现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用道德的实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革命性的道德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功利主义 利益 正当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16
作者 杨自由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29,160,共10页
分配正义有两种不同的意指:一种关涉正义性质的一般指认,认为正义仅指或主要指分配领域的公正,分配正义即正义;一种关涉正义理论的特殊应用,分配正义指某种正义理论对分配关系或事务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 分配正义有两种不同的意指:一种关涉正义性质的一般指认,认为正义仅指或主要指分配领域的公正,分配正义即正义;一种关涉正义理论的特殊应用,分配正义指某种正义理论对分配关系或事务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即分配关系),马克思正义思想以生产为核心,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正义理论,因此不能在性质指认的意义上把马克思正义思想称为分配正义。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正义思想将正义理解为单纯的分配正义,忽视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并撇开具体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进程,对分配正义进行静止抽象的逻辑演绎,这种正义传统具有很大的思想局限。马克思正义思想在两个方面实现了对分配正义的超越:一是超越分配正义的道德理论局限,将正义证成为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二是超越分配正义静止的抽象性,将正义从空泛的抽象中解放出来,落实为具体的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正义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何以是“马克思主义的”--对英美学者建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性省思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进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5,共8页
一种正义观之所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二是蕴含着以人民利益为基础的价值立场。二者必须兼而有之,不可偏废。由此可见,不论是R.G.佩弗代言的"罗尔斯式的马克思主义... 一种正义观之所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二是蕴含着以人民利益为基础的价值立场。二者必须兼而有之,不可偏废。由此可见,不论是R.G.佩弗代言的"罗尔斯式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还是G.A.柯亨偏废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的正义观",抑或A.伍德着力论证的无涉价值立场的"马克思的正义准则",都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从根本上说是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与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 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时代体现 被引量:2
18
作者 段伟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8-49,共2页
共享发展理念以改革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历史经验教训为参考、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当代体现。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指导共享发展,在优化分配制度、保障群众多重利益诉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两方面的过程... 共享发展理念以改革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历史经验教训为参考、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当代体现。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指导共享发展,在优化分配制度、保障群众多重利益诉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两方面的过程中促进共享发展,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 公平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诉求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娜 张云飞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7,共8页
生态正义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诉求。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正义并不正义,是造成生态不义的制度根源;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最能体现正义要求,应将马克思主义方法引入生态正义议题中;针对不平等现实,应从批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高度实现生... 生态正义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诉求。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正义并不正义,是造成生态不义的制度根源;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最能体现正义要求,应将马克思主义方法引入生态正义议题中;针对不平等现实,应从批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高度实现生态正义;只有实现权力变革,以基于共同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为理想选择,才能实现生态正义。尽管这一诉求具有局限性,但毕竟具有红色色彩,因此,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正义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共同体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公民意识教育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宗礼 史小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0,共5页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它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地位。马克思对国家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概括、对自由平等和分配正义的深刻阐释,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极具张力和解释功能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社会...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它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地位。马克思对国家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概括、对自由平等和分配正义的深刻阐释,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极具张力和解释功能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公民身份 公民意识 自由平等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