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视角审视
1
作者 黄建烽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69,共4页
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角,这一理论和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充分的表述和论证,正是这一视角为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普世性、阶段性在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两个不同语境中,有联系,又有... 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角,这一理论和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充分的表述和论证,正是这一视角为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普世性、阶段性在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两个不同语境中,有联系,又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交往实践 科技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
作者 赵思童 乔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7,共5页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如何培养正确审美等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和升...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如何培养正确审美等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和升华,推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美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落脚到广泛生动的美育实践之中,尤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创新发展,营造风清气正艺术氛围,服务广大人民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育 新时代 实践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3
作者 陈培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特质,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变革,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应该落脚到树立实践的思维、锤炼实践的智慧上。实践思维是强调通过参与、介入、行动、变革来把握自己与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社会和时代的思维方式。实践智慧应该体现在自觉以实践的思维面对世界、社会和时代,认定只有在融入社会之中并且在积极行动中才有可能真正地认识社会,只有依靠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形成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实现世界的改变、通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实践 实践思维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生活维度
4
作者 张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践不能没有生活的维度,必须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丰富、延展着的社会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因而“生活”概念也具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内涵。“现实的人”对生活存在着需要、满足着需要、再生着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勾画的生活图景,不仅强调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关注人们生活层次的跃迁,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 生命 生存 生活的层次与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的机制创新与模块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闻羽 宗益祥 吴科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7,共5页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提出了新要求。教学目标导向、学生学习投入驱力、多方联动共育和成效校验评价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机制创新的四大维度。论文以“党建引领、价值塑造”的思政实践立德,“专...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提出了新要求。教学目标导向、学生学习投入驱力、多方联动共育和成效校验评价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机制创新的四大维度。论文以“党建引领、价值塑造”的思政实践立德,“专业锤炼、以研促学”的专业实践育才,“能力提质、落地实干”的社会实践树人三大方向,探索构建了“德”“知”“行”三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块,助力培养以德为先、红专并举、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 实践教学 效果优化 四维机制 三元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梳理原则
6
作者 任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着力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历史性梳理原则必须彻底摆脱“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超越以外部反思性形塑的“抽象继承法”和“碎片抽取法”来任意剪裁中国传统哲学“遗产”而导致的困境,明确指认中国传统哲学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历史地加以整体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思想资源。其二,中国传统哲学绝非已经死亡、完全被历史遗弃的“枯槁王国”,而是历经千年沧桑具有自我发展强大生命活力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体系,“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洗礼而“接着讲”和“自己讲”的结果形态。其三,历史性梳理原则在微观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思想的历史演化脉络和逻辑逐一加以梳理和继承,在宏观上要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视域来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总体历史演化规律。这一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历史的逻辑指向,正是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灵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梳理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的茶文化教育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裕阳 张剑平 《福建茶叶》 2024年第5期15-17,共3页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南^([1])。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茶文化教育可以成为研究实践观的一个有益途径。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包括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南^([1])。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茶文化教育可以成为研究实践观的一个有益途径。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包括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理享等方面,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茶文化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茶文化艺术创作、团队合作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推动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茶文化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角下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2
9
作者 戴贝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史逻辑、认识逻辑、行为逻辑和评价逻辑。践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培育公民道德自觉,必须要结合人的现实需求和政治社会条件,通过实践将道德内涵转化为内心的规则,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通过道德行为将公民道德自觉外化为具体的主动的实践行动,通过道德评价活动使公民自觉选择正义的道德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 道德实践 公民道德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井冈山精神探析
10
作者 彭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8,共7页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开端。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体现,其内涵和特性表征了马克思主...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开端。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体现,其内涵和特性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特定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要求。“闯”字当头、勤于实干表征了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信仰坚定、攻坚克难表征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实事求是、探索新路表征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要求;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是井冈山精神的方法论,也是整个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精神 哲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和谐实践观的内在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苏星鸿 刘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75,共3页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的世界观、个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价值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的历史观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谐实践观的内在特质,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的世界观、个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价值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的历史观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谐实践观的内在特质,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和谐实践 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飞跃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建华 许祥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解答。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正义理论的梳理、考察和甄别,根据它们思考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方式,... 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解答。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正义理论的梳理、考察和甄别,根据它们思考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方式,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大类:思辨正义观和实践正义观。而实现从思辨正义向实践正义转向的正义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思辨正义 实践正义 马克思主义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中的“中国梦” 被引量:15
13
作者 熊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4,共5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认识与改变世界,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的、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内化为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方式,直接引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认识与改变世界,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的、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内化为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方式,直接引导、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运用这种变革了的新思维方式来理解把握和践行实现"中国梦",将导致我们能够形成和巩固对于它的本质内涵、依靠力量及实现途径等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中国梦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阐述 被引量:38
14
作者 吴军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23,共6页
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生具备新的劳动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 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生具备新的劳动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途径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探索“多课堂互动”的劳动教育机制;拓展各类培养平台,丰富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现实需要 逻辑机理 实践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实践及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鹿鹿 洪晓楠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3-78,123,共6页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寻求救国良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将妇女解放视为民族解放的一部分。他们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女性问题,从社会制度、阶级、经济结构、劳动分工等角度指出女性受压迫的社会根源,提出消灭私有制、废除封建...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寻求救国良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将妇女解放视为民族解放的一部分。他们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女性问题,从社会制度、阶级、经济结构、劳动分工等角度指出女性受压迫的社会根源,提出消灭私有制、废除封建礼教、变革经济基础、改变分配方式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民主精神、法治思想、独立意识融入马克思主义女性观,丰富了女性思想理论,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女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撰写文章、演讲宣传、支持妇运等社会实践,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解放运动。他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当代女性主义者思考女性未来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女性 女性解放 实践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靖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3,共5页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凸显人的主体性,倡导主体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交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三大实践性缺失:学生的实践主体...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凸显人的主体性,倡导主体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交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三大实践性缺失: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节存在表象化趋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存有宽泛化倾向。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转向,必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切实提升教育的精细化程度、不断强化实践的基础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缺失 实践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爱莲 于涛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109,共2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有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中西方文化和哲学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助力。当前,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有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中西方文化和哲学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助力。当前,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 传统文化 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 被引量:10
18
作者 梁树发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5-12,共8页
以往的研究对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缺乏总体的和根本的认识 ,仅仅停留于把它理解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这样既不能把它看作是囊括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的思想 ,也不能真正理解在怎样的意义上它能够成为表现葛兰西... 以往的研究对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缺乏总体的和根本的认识 ,仅仅停留于把它理解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这样既不能把它看作是囊括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的思想 ,也不能真正理解在怎样的意义上它能够成为表现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性质和特征的理论内容。为了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葛兰西的理论和正确认识其本质特征 ,本文提出应以更为宽广的眼光看待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即在看到它的哲学的和马克思主义观的意义的同时 ,把具有直接实践意义的领导权思想和“阵地战”的战略纳入实践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 领导权 “阵地战” 《狱中札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兼论中国梦的思想境界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25,共4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性,而且还寄寓着超越当下的理想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创的新文明,在当代中国体现在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宗旨的中国梦之中,它内在地包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辩证统一。中国梦不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性,而且还寄寓着超越当下的理想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创的新文明,在当代中国体现在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宗旨的中国梦之中,它内在地包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辩证统一。中国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思想内涵非常丰富的梦,思想境界较高的梦,它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表征着人类新文明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 中国道路 中国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现实观的当代实践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陆建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9,共7页
当代中国社会吁求崇尚马克思主义深切认识现实、明识现实之为自然条件、社会矛盾、人思观念多因作用下的文化观念,其自体携带着正能量与负能量。现实与理论结合的意涵,吁求人们正视理论导向实践与批判现实的双面功能,批评而又建设地促... 当代中国社会吁求崇尚马克思主义深切认识现实、明识现实之为自然条件、社会矛盾、人思观念多因作用下的文化观念,其自体携带着正能量与负能量。现实与理论结合的意涵,吁求人们正视理论导向实践与批判现实的双面功能,批评而又建设地促进现实自觉,承认本质包涵必然性存在与随时空运动扬弃法则而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事实。回溯传统理论对于现实存在的顺从态度,反观马克思批判与改造现实的思想理论,发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以促使现实自觉,是我们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甄别德国社会传统而批判现实观念的精神,建树襟怀迁化流变而非一成不变的现实观、批评现实与提升中国理论的时代亟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现实 传统理论 批判理论 现实自觉 当代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