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主义没有三个组成部分吗——兼谈马克思主义教研体系改革问题 |
高放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2
|
|
2
|
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法的创始人——与时家贤同志商榷 |
高放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3
|
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作俑者?——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 |
时家贤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4
|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三重逻辑 |
袁银传
范海燕
|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的纵横析 |
罗先德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6
|
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 |
程宏如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7
|
对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说”的再认识 |
唐家柱
|
《江汉论坛》
|
1988 |
0 |
|
8
|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正本清源——基于马列著作的文本学考察 |
李文才
潘静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创新 |
罗恢远
刘歌德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10
|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结合研究 |
柏伟
倪先敏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1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维度 |
左亚文
韩美群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2
|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与拓展——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 |
周向军
孙士玲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3
|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重维度 |
谢加书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14
|
“三为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胡怀亮
刘邦凡
|
《学习论坛》
|
2006 |
3
|
|
15
|
“三个十三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
黄友牛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9
|
|
16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范式转换 |
黄宝玲
|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7
|
共建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基石之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人权思想与邓小平人权理论比较研究之一 |
杨星辰
杨无为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8
|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的三重维度 |
陈华兴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9
|
我国区域文化建设的三重规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分析 |
何振鹏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20
|
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所有制概念的三层涵义 |
苏东斌
|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