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没有三个组成部分吗——兼谈马克思主义教研体系改革问题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1,共7页
针对有的学者否认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说”的观点,本文提出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它确实是有三个组成部分的,本文也对长期以来把“三个组成部分说”绝对化的不良倾向提出了批评,主张要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 针对有的学者否认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说”的观点,本文提出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它确实是有三个组成部分的,本文也对长期以来把“三个组成部分说”绝对化的不良倾向提出了批评,主张要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来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要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体系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个组成部分 教研体系改革 人类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法的创始人——与时家贤同志商榷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放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8-170,共3页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不宜用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创始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容创始人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法创始人,这是两个概念,不宜混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但是马克思从未表示过他的理...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不宜用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创始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容创始人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法创始人,这是两个概念,不宜混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但是马克思从未表示过他的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协同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恩格斯,有过马克思主义含有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列宁第一次明确亮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提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说明和表述,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有待进一步深刻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个组成部分 创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作俑者?——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 被引量:3
3
作者 时家贤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7-170,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人们耳熟能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三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四个或更多?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其他的理论?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作俑者?是恩...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人们耳熟能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三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四个或更多?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其他的理论?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作俑者?是恩格斯,是列宁,还是马克思自己?文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时代主题把握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必须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个组成部分 时代主题 种主要思潮 始作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三重逻辑
4
作者 袁银传 范海燕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1,共8页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互结合,从...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互结合,从历史维度科学总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从理论维度深刻揭示和充分彰显“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路径,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根基;从当代人类实践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实践维度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创新发展 重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的纵横析
5
作者 罗先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8,共8页
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来源问题,一般认为只有三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把各组成部分的理论来源,又归结于其中的某一个,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来源问题,一般认为只有三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把各组成部分的理论来源,又归结于其中的某一个,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种观点,虽有根据,但却不尽全面。据笔者的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 理论来源 私有财产 合理因素 十八世纪 批判地继承 马克思主义个组成部分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宏如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15,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构建理论体系,但自身客观存在理论体系。传统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但是,革命和宣传需要的侧重以及学科设置的分化,固化...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构建理论体系,但自身客观存在理论体系。传统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但是,革命和宣传需要的侧重以及学科设置的分化,固化与僵化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因而,需要着眼于"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以"三个组成部分"为基本框架来搭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整体性 理论体系构建 个组成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说”的再认识
7
作者 唐家柱 《江汉论坛》 1988年第7期15-19,共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是这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这种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认识,已不适应新形势.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认识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恩主义体系的丰富内容不是"三个部分"所能概括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是这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这种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认识,已不适应新形势.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认识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恩主义体系的丰富内容不是"三个部分"所能概括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内容极为丰富,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被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在理论研究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开拓.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看,他们的研究活动不限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行动理论 理论研究 丰富内容 社会实践 研究活动 相结合 改造社会 完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正本清源——基于马列著作的文本学考察
8
作者 李文才 潘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7,共10页
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三种社会形态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作“五种生产方式论”)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争论,其中后者则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对马... 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三种社会形态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作“五种生产方式论”)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争论,其中后者则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省思,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或阐释。但争论依然激烈,分歧继续存在,甚至对于马克思是否提出过社会形态理论这样的问题也未能形成一致性看法。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学者狃于寻章摘句以论证预设观点的研究方法,其结果既相悖于真正的学术探讨,也背离了马列著作的原义。立足于文本学考察,可知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问题上,从未明确提出过“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而只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社会形态”及其特征作过一些描述或设想,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明确阐述“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长期支配中国学术界的“五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论”,实为列宁和斯大林总结出来的“理论”,特别是后者将其教条化和神圣化,因而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形态理论 “三种社会形态论” “五种社会形态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 列宁 斯大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创新 被引量:6
9
作者 罗恢远 刘歌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10,共4页
毛泽东同志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同志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 毛泽东同志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同志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江泽民同志正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问题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次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结合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柏伟 倪先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7-110,共4页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责任和独特优势。在新的起点上,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好"三个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把显性教育与...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责任和独特优势。在新的起点上,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好"三个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与推进大众化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个结合 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维度 被引量:8
11
作者 左亚文 韩美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4,共6页
理论界一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中国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即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本民族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理论界一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中国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即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本民族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命题,把二者等同看待是对“中国化”的严重误解和误读,必须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再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民族化 现代化 三个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与拓展——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向军 孙士玲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共5页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 ,经历了一个确立、成熟和深入发展的阶段。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和价值论等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从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完整准确地理解、既坚持又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 ,经历了一个确立、成熟和深入发展的阶段。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和价值论等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从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完整准确地理解、既坚持又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说明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中央领导集体 马克思主义 发展 内容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7
13
作者 谢加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0,共3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三重维度,即思想理论维度,制度、政策和规范维度,器物维度,这三重维度构成了一个复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网络,彼此影响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重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为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怀亮 刘邦凡 《学习论坛》 2006年第7期8-11,共4页
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概括,为新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当今时代特征的变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为民”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角度回应了这一时代呼... 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概括,为新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当今时代特征的变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为民”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角度回应了这一时代呼唤,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为民”思想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权力观 情意观 利益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十三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友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13,共3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十三年”和三次思想解放的奇特现象 ,但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效性、实践性、认知性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一规律 ,不断开拓马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十三年”和三次思想解放的奇特现象 ,但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效性、实践性、认知性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一规律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十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范式转换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宝玲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0,共4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差异性社会状态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三个范式的转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范式由以往权威主体转向人民大众主体;马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差异性社会状态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三个范式的转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范式由以往权威主体转向人民大众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范式由以往宏大叙事转向现实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场域范式由以往主观灌输场域转向客观现实生活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个范式 大众主体 人文关怀 生活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建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基石之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人权思想与邓小平人权理论比较研究之一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星辰 杨无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3-25,共3页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人权思想与邓小平人权理论一脉相承、密不可分。二者有其共同性、一致性、本质性,都构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石之上。
关键词 邓小平人权理论 党的第代领导集体人权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华兴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20,共5页
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如何从理论上界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理论的科学内涵,需要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拟从政党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政党建设的内容角度,政党与事业的关系角... 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如何从理论上界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理论的科学内涵,需要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拟从政党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政党建设的内容角度,政党与事业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建设的理论内涵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党 纯洁性 重维度 科学内涵 关系角度 政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文化建设的三重规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振鹏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74,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推进我国区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一哲学视野下审视我国区域文化建设可以发现,区域文化建设包含着三重规定,分别为:从本质角度讲,区域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并从根...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推进我国区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一哲学视野下审视我国区域文化建设可以发现,区域文化建设包含着三重规定,分别为:从本质角度讲,区域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并从根本上服从于和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从表现形式看,区域文化建设是充满特色、凸显个性的文化创新活动,具有多元多样化特征;从社会历史的视角分析,区域文化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推进我国区域文化建设,需要将这三重规定有机结合起来,并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协调好三者之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重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所有制概念的三层涵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东斌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11,共11页
从科学史的意义上讲,一个概念的涵义总是要逐步地才能明确和固定起来。作为不是来源于我国古代文献而是直接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翻译过来的外来词——'所有',德文是Eigentnm,英文是 Propery 或 Ownership(前者常用于具体形态,... 从科学史的意义上讲,一个概念的涵义总是要逐步地才能明确和固定起来。作为不是来源于我国古代文献而是直接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翻译过来的外来词——'所有',德文是Eigentnm,英文是 Propery 或 Ownership(前者常用于具体形态,后者常用于抽象形态,有时也译为'财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特别是马克思本人,面对着研究的不同经济对象,曾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所有制概念。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在三层涵义上使用所有制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所有制概念 层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