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的合理性与现实性:从西方左翼学者的质疑谈起 被引量:3
1
作者 谢昌飞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142,共8页
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是其对未来理想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代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中分配形式的制度设计,尽管在原典中并未完全展开,但为认识和理解未来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分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致思方... 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是其对未来理想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代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中分配形式的制度设计,尽管在原典中并未完全展开,但为认识和理解未来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分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致思方向。一些西方左翼学者针对这一理论从不同维度质疑,特别是针对其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作出了乌托邦式评价,对这些观点需要予以及时地回应和批判。“批判的武器”则需要从马克思理论原典中发掘关于按需分配的目的、对需求概念的基本理解以及对需求与解放之间关系的论述和论断,进而结合当代中国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对其合理性和现实性进一步阐发,这应成为理论研究回应现实要求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 合理性与现实性 西方左翼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王峰明同志同我们的分歧 被引量:2
2
作者 荣兆梓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共14页
文章讨论公有资本概念的学理依据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基础上,其资本概念具有价值增殖性与阶级剥削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增殖包含了私有制经济的价值增殖和公有制经济的价值... 文章讨论公有资本概念的学理依据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基础上,其资本概念具有价值增殖性与阶级剥削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增殖包含了私有制经济的价值增殖和公有制经济的价值增殖两部分。公有制经济的价值增殖与阶级剥削相分离,这是公有资本概念的事实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资本都是马克思所未曾预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创造。公有资本概念的引入要求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一个包含了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在内的资本一般概念必须重新定义。公有资本形态在改革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理论依据之一。改革中的国有企业不仅在商品市场出售全部产品,而且要通过市场获取所有的生产要素;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在“国家辛迪加”的行政指挥链上下移权力,到通过产权改革建立国有股份公司的不同阶段。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创新,以及公有资本概念的导入和深化直接相关。在以上一系列理论问题上,王峰明同志同笔者都存在重大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公有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玉章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求索及贡献
3
作者 黄书光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4,共8页
作为资深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在长期的本土教育实践和理论求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不仅善于用革命精神引领多维办学实践的新民主主义方向,而且注重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与结合本土国情的持续探索,并自... 作为资深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在长期的本土教育实践和理论求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不仅善于用革命精神引领多维办学实践的新民主主义方向,而且注重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与结合本土国情的持续探索,并自觉以唯物辩证法破解教育变革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及其症结。其一生钟情办学的博大教育情怀和植根本土实际的开拓进取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崇高人格境界和独特教育智慧,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求索和探寻贴合国情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作出了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玉章 教育家 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的超越
4
作者 陈瑶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7,共15页
通过追溯与“Bildung”和“Erziehung”两个概念相关的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理解马克思讨论教育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渊源。初步分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15次论及的“教育”以及同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中关于教育观点的表达,可以看到马... 通过追溯与“Bildung”和“Erziehung”两个概念相关的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理解马克思讨论教育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渊源。初步分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15次论及的“教育”以及同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中关于教育观点的表达,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教育观念在延续了那个时代哲学家关于“Bildung”和“Erziehung”的思想框架的同时,又在其本质内涵上超越了那个时代,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哲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突破阶级差别,将“人”真正彻底从理论上扩大到所有人,实现对启蒙运动晚期以来的欧洲教育理论传统,尤其是对当时德国最为盛行的“新人文主义”的超越;基于实践辩证法,以“人类感性的活动”为教育的出发点,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实现“Bildung”,并通过“Bildung”与“Erziehung”的合题,将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对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的两个超越是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重大命题的重要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Bildung Erziehung 教化 劳动 德国教育理论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野下的非遗系统性保护探析
5
作者 马知遥 吉琳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3,154,155,共15页
综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水平应站在前瞻性、全局性的立场上思考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完整结构和过程。在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从内部结构看,非遗的生产是由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动态结构;从外部... 综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水平应站在前瞻性、全局性的立场上思考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完整结构和过程。在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从内部结构看,非遗的生产是由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动态结构;从外部结构看,非遗的生产系统与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及社会关系生产等系统紧密相连、相互渗透;从发展系统看,非遗的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关键环节,其循环互动不断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只有重视非遗生产实践与外部系统的交互,加强内部结构的优化,并促进发展创新环节的完善,才能实现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战略性布局与整体性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系统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阐释及其意义
6
作者 周可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大卫·哈维和哈特穆特·罗萨延续了在当代语境中阐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运用发展路径,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普遍异化”和“新异化”理论。大卫·哈维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出发,探讨当代资本主义无处不在的异化... 大卫·哈维和哈特穆特·罗萨延续了在当代语境中阐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运用发展路径,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普遍异化”和“新异化”理论。大卫·哈维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出发,探讨当代资本主义无处不在的异化现象,并且根据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资本周转机制,揭示出普遍异化的原因和机制,提出超越异化的革命人道主义。哈特穆特·罗萨在社会加速逻辑的理论基础上复兴异化概念,剖析了晚期现代社会的异化形式,倡导共鸣关系以消除异化。他们都反对关于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观念,强调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阐释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拓展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探索了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因而推进了资本主义批判、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西方学者的社会主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理论 大卫·哈维 哈特穆特·罗萨 资本主义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7
作者 李惠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1,共8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编译出版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辩证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文学纳入革命实践,不仅纠正了以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深度参与延安文艺生产、传播、接受、批评等各个环节,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探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对于厘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传播与发展 中国形态 文艺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有机体理论视域下中国农食系统代际正义转型路径研究
8
作者 吴思思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1期12-15,共4页
在当前全球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中国农食系统面临着资源压力、气候变化、劳动力短缺、农业结构不合理、食品安全等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能否有效应对,直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本文通过马克思有机体理... 在当前全球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中国农食系统面临着资源压力、气候变化、劳动力短缺、农业结构不合理、食品安全等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能否有效应对,直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本文通过马克思有机体理论的视域,探讨了中国农食系统代际正义转型路径,分析“农食系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国农食系统发展的历史渊源、理论意蕴,提出了转型的具体策略,对我国农食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有机体理论 中国农食系统 代际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时间理论视阈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问题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方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马克思将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生理休息时间和自由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具备生存实践本质,生理休息时间蕴含增长蓄能内涵,自由劳动时间富有发展空间意蕴。新质生产力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生理休息时间,创造更多自由劳动时间多... 马克思将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生理休息时间和自由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具备生存实践本质,生理休息时间蕴含增长蓄能内涵,自由劳动时间富有发展空间意蕴。新质生产力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生理休息时间,创造更多自由劳动时间多维度赋能共同富裕。通过Eviews计量分析模型对中国及21个OECD国家自由劳动时间与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人均富裕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组变量呈现出正相关性,即自由劳动时间越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越高,该国人均富裕度就越高,国民整体表现为富裕状态。回归结果证明了马克思时间理论视阈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问题的可行性与正确性,这对新发展阶段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时间理论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必要劳动时间 自由劳动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检验——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岳曦 蔡湘杰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视角考察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智化可以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该促进作用通过农业生产效率、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治... 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视角考察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智化可以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该促进作用通过农业生产效率、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治理效能传导,并表现出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供给、城乡收入差距、地理区位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受金融集聚调节效应的影响,数智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更强;在跨越城镇化水平的门槛后,数智化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会减弱。因此,应着力推进数智化建设,发挥数智化生产力效能,优化金融市场和统筹城乡发展,以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拓展与升华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晓男 颜雨萱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0,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精准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凭借高度的历史自觉,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方法论、价值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精准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凭借高度的历史自觉,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方法论、价值指向、理想归宿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是运用历史思维在洞察人类历史到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厘清历史大势,结合实际、科学审视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美丽世界的系列实践方略,是在主体、思维、实践三方面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拓展 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话语理论
12
作者 方辰 王雨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20世纪60年代以降,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制日趋隐蔽化与复杂化。随着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与数字媒介的深度介入,话语不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成为权力斗争与主体形塑的核心场域。在此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突破传统经济决... 20世纪60年代以降,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制日趋隐蔽化与复杂化。随着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与数字媒介的深度介入,话语不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成为权力斗争与主体形塑的核心场域。在此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突破传统经济决定论的单一叙事,通过话语理论重构意识形态批判的当代路径。阿尔都塞通过意识形态质询机制揭示了主体建构与话语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佩肖延续这一进路开创了意识形态话语分析的微观政治路径;哈贝马斯以普遍语用学重构公共领域的话语伦理;拉克劳、墨菲通过解构阶级本质主义开辟了激进民主的话语政治空间。总体来看,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阐发的话语理论既折射出西方左翼思想应对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理论自觉,也暴露出其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深层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交往 领导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异化风险及其防控——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文景 蒋愉晴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共6页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关于技术异化的本质透析,分析人工智能赋能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可能存在的异化风险,包括:技术认知偏差,使档案事业转型升级面临困境;责任主体缺失,使档案内容安全风险与日俱增;自主性削弱,使档案工作者对职业身...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关于技术异化的本质透析,分析人工智能赋能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可能存在的异化风险,包括:技术认知偏差,使档案事业转型升级面临困境;责任主体缺失,使档案内容安全风险与日俱增;自主性削弱,使档案工作者对职业身份无所适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通过坚守档案工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技互构”观,筑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的档案数据安全防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工作应用中的自主研发等途径来防控其赋能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异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技术异化 异化风险 档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型劳动力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影响——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14
作者 陈瑞洋 段治文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36,共4页
知识型劳动力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和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提供了重要动能。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知识型劳动力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理论模型,并选取2007-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 知识型劳动力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和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提供了重要动能。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知识型劳动力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理论模型,并选取2007-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型劳动力能显著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人工智能应用在二者关系中发挥显著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型劳动力 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 人工智能应用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建构的四重视域述论
15
作者 毕天良 邓纯余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3,共4页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梳理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马克思从社会分工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精神生产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区分精神生产的类型,从社会全面生产的整体性视角阐明精神生产的规律,从人的全面...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梳理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马克思从社会分工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精神生产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区分精神生产的类型,从社会全面生产的整体性视角阐明精神生产的规律,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彰显精神生产的价值。上述四重理论视域,是科学理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精神生产 理论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逆全球化的本质辨析及中国对策
16
作者 费英秋 武玉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揭示了交往的动因、趋势和价值,是预言和揭示全球化的理论先声,是透视和解析逆全球化及其本质的科学方法,也是探索和寻找破解逆全球化中国对策的基本遵循。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视域下...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揭示了交往的动因、趋势和价值,是预言和揭示全球化的理论先声,是透视和解析逆全球化及其本质的科学方法,也是探索和寻找破解逆全球化中国对策的基本遵循。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视域下,逆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性辐射及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对全球化的背离,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至上逻辑”遇挫及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和国际力量此消彼长的产物,是新自由主义危机彰显和资本主义治理模式陷入悖困的深刻反映。科学研判逆全球化的演变动态,沉着应对、见招拆招,是破解逆全球化的前提;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锚定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破解逆全球化的压舱石;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破解逆全球化的基本路向;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逆全球化的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理论 全球化 逆全球化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考察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17
作者 张冠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1,共10页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括三阶段论和五形态论,两者划分角度不同,但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适用范围,学界历来存在普适论与特殊论之争,其核心分歧在于理论是否涵摄东方因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括三阶段论和五形态论,两者划分角度不同,但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适用范围,学界历来存在普适论与特殊论之争,其核心分歧在于理论是否涵摄东方因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东方各国。五形态论以生产关系为切入点,其特殊性体现在中间形态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差异,而其普适性则体现在社会演进的总体规律与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三阶段论则从人的本质出发,围绕实践性和社会性两个维度,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个人全面发展的演进逻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揭示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方面具有普适性,但在实践中仍需充分考虑具体地域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 普适性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18
作者 陈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88-93,共6页
新时代,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紧迫任务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要求,应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烙印“在马姓马”本色;深入研究阐释“四个之问”,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改进论述风格和呈现形式,增强... 新时代,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紧迫任务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要求,应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烙印“在马姓马”本色;深入研究阐释“四个之问”,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改进论述风格和呈现形式,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引领学术交流研讨,推动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进期刊融合发展;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筑牢期刊发展的深厚基础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建设,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 “四个之问”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笛卡尔物性理论的继承和修正——基于现象学的视角
19
作者 刘少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共10页
笛卡尔认为物的本质是广延,灵魂的本质是思维,因此物相对于思维来说具有超越性。但是,天赋观念可以把握物的广延,使得物可以被认识,所以物是超越性与可认识性的统一。马克思基于现象学式的感性活动理论,继承并修正了笛卡尔的物性理论。... 笛卡尔认为物的本质是广延,灵魂的本质是思维,因此物相对于思维来说具有超越性。但是,天赋观念可以把握物的广延,使得物可以被认识,所以物是超越性与可认识性的统一。马克思基于现象学式的感性活动理论,继承并修正了笛卡尔的物性理论。第一,笛卡尔的物性理论包含心物异质性和心物一致性的矛盾,马克思则在将心物异质性和一致性放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构建,消除了二者的冲突。第二,笛卡尔的物性理论依赖信仰的外在统一,陷入了无限后退的困境。马克思在现象学式的感性活动的内在性统一中揭示了信仰的发生机制,消除了外在统一的无限回退困境。第三,笛卡尔的物性理论是静态化的抽象统一。马克思将这种统一放置到生存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语境中进行阐释,将笛卡尔的物性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立体化。研究马克思对笛卡尔物性理论的继承和修正,对认识笛卡尔和马克思的物性理论及其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理论 超越性 可认识性 笛卡尔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视角把握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0
作者 金若山 《新视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第一核心要义,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视角深刻把握这一核心要义,能有效化解来自西方法治理论的质疑。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关于法律的阶级性、法律的时代性和法律的团结性思想,是对西方...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第一核心要义,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视角深刻把握这一核心要义,能有效化解来自西方法治理论的质疑。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关于法律的阶级性、法律的时代性和法律的团结性思想,是对西方法治理论关于法律个人主义、法律普遍主义和法律自由主义思想的扬弃,奠定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的理论基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需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立场,着力构建面向西方、面向世界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西方法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