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歌是一种生活的批评”——马修·阿诺德的诗歌理论和批评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冬 王秀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1-204,共4页
马修·阿诺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独特的诗歌理论和批评方法对此后的英美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高度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甚至断言诗歌作为一种"生活的批评"终将取代宗教哲学。他要求诗歌必须具... 马修·阿诺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独特的诗歌理论和批评方法对此后的英美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高度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甚至断言诗歌作为一种"生活的批评"终将取代宗教哲学。他要求诗歌必须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并以此作为衡量诗歌的最高标准。而他的"试金石"理论的根本失误,就在于过分看重了某些诗篇的"精彩片断",而忽视了诗歌的整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修·阿诺德 “生活的批评” “高度的严肃性” “试金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教育理论述评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镜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7-41,共5页
马修.阿诺德是英国中等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他倡导以追求完美为目的的文化理论并以此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他的关于社会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中等阶级的中学教育的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马修·阿诺德 文化 教育 理论述评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修·阿诺德的“人生批评”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被引量:1
3
作者 吕佩爱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85-89,共5页
浪漫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手法 ,也是一种文学思潮。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呈现出某种多样性。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二集》中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从中可以看出阿诺... 浪漫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手法 ,也是一种文学思潮。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呈现出某种多样性。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二集》中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从中可以看出阿诺德的“诗歌是人生批评”的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 ,以及他为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修·阿诺德 人生批评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修·阿诺德的Hebraism及其在中文语境的延伸解读
4
作者 傅晓微 王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58,共7页
20世纪以降,中西学术界都盛行以"两希"来表达西方文化与知识传统中的二元对立,在这两个概念的运用和表述上也存在因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而导致的混淆不清的情况。不过,中国学术界对"两希"中的"希伯来精神"... 20世纪以降,中西学术界都盛行以"两希"来表达西方文化与知识传统中的二元对立,在这两个概念的运用和表述上也存在因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而导致的混淆不清的情况。不过,中国学术界对"两希"中的"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翻译、解读及误读颇具中国特色。本文结合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对"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的表述,分析Hebraism的本意、引申意义及其在中国的误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修·阿诺德 希伯来精神 两希文明 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型国家文化精神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基于马修·阿诺德的“文化至上”理论
5
作者 桑影影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4-189,共6页
在国家形态构成的过程之中,文化精神传统始终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而存在的。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阐释了文化精神传统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因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特征,在国家形... 在国家形态构成的过程之中,文化精神传统始终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而存在的。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阐释了文化精神传统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因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特征,在国家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传统,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观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作为我国文化精神传统的核心,其哲学内核与文化内涵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意蕴。这一文化精神传统对树立我国在当代发展中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破除西方话语对当代中国所进行的单向度阐释,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崛起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型国家 马修·阿诺德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诺德精英主义文化观的意识形态幻象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宁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8,共5页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是英国文化批评的先声。阿诺德的文化观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机器文明的反拨。一方面他将古希腊文化设定为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树立起纪念碑式的膜拜对象,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有着朝向完...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是英国文化批评的先声。阿诺德的文化观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机器文明的反拨。一方面他将古希腊文化设定为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树立起纪念碑式的膜拜对象,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有着朝向完美和自由的使命,凡是不利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都被视为文化的敌人。他寄厚望于人文教育者,希望他们以使徒传教般的热情传播文化;他也寄厚望于现实政治国家,后者在他那里作为最好的自我的共同的化身,保证文化伦理共同体———社群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阿诺德的文化批评关注理性、真理、自由、主体性等基础性话语,关注公民道德与社会正义,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也难怪坚持社会政治批评的伊格尔顿将其视为自己社会政治和文化理论重建的逻辑起点。但是,回溯阿诺德的文化理论,在马克思的否定的意识形态论面前,他的"文化-国家意识形态论"流于简单化和平面化。他没有看到与阶级性相关联的文学艺术观念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与意识形态的支持或对抗的复杂关系,更没有看到意识形态的对现实政治的维护和对人的规范塑造等主体建构的实践功能。所以,他心目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联姻,那种诉诸现实国家作为文化的权威和传播中心的构想,只不过是维多利亚中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的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修·阿诺德 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 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臧棣的智慧与世界——如何理解一位诗人批评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敖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8,共14页
一、诗人批评家何为何为诗人批评家?在传统的理解中,他们是兼事诗歌写作和评鉴的人。从欧阳修、袁枚,到柯勒律治、马修·阿诺德,都可以算作诗人批评家。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宣扬不同的文化理念,像一个由远亲组成的测评机构,引导读... 一、诗人批评家何为何为诗人批评家?在传统的理解中,他们是兼事诗歌写作和评鉴的人。从欧阳修、袁枚,到柯勒律治、马修·阿诺德,都可以算作诗人批评家。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宣扬不同的文化理念,像一个由远亲组成的测评机构,引导读者对诗歌的价值进行评估。在现代诗的领域里,诗人批评家承袭了这个常见的身份,但他们的作用更为特殊。从20世纪前期开始,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诗人们对现代主义进行合法化,他们成为诗歌批评的领军人物,周旋在社会各界与文化机构之间,建立起一个共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修·阿诺德 柯勒律治 诗歌批评 臧棣 共生系统 诗歌写作 欧阳修 现代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国诗歌的衰落 被引量:3
8
作者 脱剑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21-124,共4页
本文探讨了导致美国诗歌衰落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认为美国诗歌衰落的外部因素是美国的出版业和普通读者对诗歌的兴趣越来越淡。而内部因素则在于被禁锢在学院里的诗歌及其评论由于其自身的弱点逐渐堕落成一种实用的、远离艺术的“职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诗歌评论 诗歌衰落 大学英语教学 《纽约时报》 批评家 艾略特 马修·阿诺德 外部因素 诗人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条无形的脐带:批评与文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大卫.戴奇斯 吉云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1-95,共5页
与历史的和社会的批评相联系的一种批评是这样:它把自己同全部文化活动的综合体连袂起来,而文学的生产只作为其中一个未完成的片断。
关键词 文化活动 马修·阿诺德 民族 英国人 新教 批评家 政治 异端 文学批评 通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方法浅论
10
作者 杨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46-50,共5页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反古典主义专事描写崇高题材的风气,主张诗人取材于日常生活,抒写平凡和熟稔的题材。还主张以口语入诗,使诗歌接近生活真实...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反古典主义专事描写崇高题材的风气,主张诗人取材于日常生活,抒写平凡和熟稔的题材。还主张以口语入诗,使诗歌接近生活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开拓了诗歌的创作领域,扩大了诗歌鉴赏者的队伍,使当时英国的诗风为之一变,影响所至,遍及欧洲大陆。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他编选的《华兹华斯诗歌》的序言中把华兹华斯列为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本文仅就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谈一点自己粗浅的体会。十八世纪末,古典主义文学在欧洲仍有很大势力,它提出的一套法规戒律对当时人们的鉴赏趣味和美学观念产生很大影响。古典主义诗学特点之一就是对诗歌语言的严格限制,规定写诗须用雅字,避免俗字。“狗”为俗字,不能入诗。如想变俗为雅,则应写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华兹华斯 古典主义 诗歌鉴赏 十八世纪 诗歌语言 诗歌创作 理论与实践 马修·阿诺德 十九世纪 生活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国别文学
11
作者 威莱克 华伦 周纯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3期169-173,共5页
我们把文学研究分为理论、历史和评论。现在,我们将采用另外一种划分标准,试图对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国别文学下一个系统的定义。“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带来不少麻烦,而且,毫无疑问,这也是这个重要的文学研究方式没有取得预期的学术成... 我们把文学研究分为理论、历史和评论。现在,我们将采用另外一种划分标准,试图对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国别文学下一个系统的定义。“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带来不少麻烦,而且,毫无疑问,这也是这个重要的文学研究方式没有取得预期的学术成就的原因之一。马修·阿诺德转用了安倍使用的“比较历史”,他显然是第一个在英语中使用这个名称的人(1848年)。法国人比较喜欢维尔曼在更早的时候用过的名称。1829年,维尔曼模仿居维埃在1800年用过的“比较解剖学”这个名称,提到“比较文学”。德国人则称之为“比较文学史”。但是,这两个不同形式的形容词都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文学 马修·阿诺德 十八世纪 比较文学 浪漫主义 文学评论 法国人 世界文学 德国人 欧洲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谱系》序言
12
作者 乔纳森.阿拉克 贺兴安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4期86-89,共4页
这一本书有两个主要目的:增进对文学批评史的翔实知识,为撰写文学史提供一个新的实践。这一写作计划产生于当今知识界发生的变异现象。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文学研究因在诸如语言学、精神分析学、人类学以及现象学这些不同的领域里... 这一本书有两个主要目的:增进对文学批评史的翔实知识,为撰写文学史提供一个新的实践。这一写作计划产生于当今知识界发生的变异现象。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文学研究因在诸如语言学、精神分析学、人类学以及现象学这些不同的领域里寻求“理论”,而耗散了自己的学科特点。然而,在最近十年,文学研究乐于调和,揉合起来加以考察,于是能够跨越许多学科而找到自我更新的办法和转折点。象海登·怀特和多米尼克·拉卡普拉这些重要的欧洲思想文化史家,迈克尔·保罗·罗金这样的美国政治学学者,爱德华·塞德这样的全球学术政策和新闻事业的批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十年代 柯勒律治 精神分析学 浪漫主义 后现代主义 美国政治 七十年 马修·阿诺德 转折点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滋华斯的诗体
13
作者 费致德 《外语研究》 1986年第2期62-68,共7页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在他所编《华滋华斯诗集》的序言里说华滋华斯是一个没有诗体的诗人。阿诺德在《批评文集》里(注一)还说: “华滋华斯对米尔顿太熟悉了,以至于不能不时常感染上他的先生的体式。他写了许多行好的米尔...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在他所编《华滋华斯诗集》的序言里说华滋华斯是一个没有诗体的诗人。阿诺德在《批评文集》里(注一)还说: “华滋华斯对米尔顿太熟悉了,以至于不能不时常感染上他的先生的体式。他写了许多行好的米尔顿的诗;但是他不像米尔顿似的,他没有一种他自己的诗体。当他企图去讲求一下诗体时,他写的就笨重夸浮…如果我们想找到华滋华斯真正的、最具有他本人特色的诗句,那就是像《迈克尔》(Michael)一诗中这样的句子——从此不垒一片石(注二) 这种诗句里没有什么精妙之词,不加强,不提高,不讲究什么诗体;可是它是那题材最高最真实的表达…”阿诺德确实说到华滋华斯的一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世纪 诗体 三十年代 马修·阿诺德 意大利 米尔 感情 表达 题材 想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