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茅尾海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在不同养殖区的性腺发育变化 被引量:9
1
作者 於锋 罗帮 +2 位作者 陈雪芬 李琼珍 王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4-142,共9页
为探究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繁殖特性以及春季死亡原因,采用肉眼观察、活体镜检和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茅尾海沙井的香港巨牡蛎苗种吊养于大风江黄场的1龄牡蛎的性腺发育周年变化,并建立了快速判断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 为探究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繁殖特性以及春季死亡原因,采用肉眼观察、活体镜检和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茅尾海沙井的香港巨牡蛎苗种吊养于大风江黄场的1龄牡蛎的性腺发育周年变化,并建立了快速判断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程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吊养在茅尾海沙井、大风江入海口内的黄场和入海口外的鑫丰场的2龄牡蛎性腺发育的启动和发展过程。结果显示,广西茅尾海的香港巨牡蛎每年只有1个繁殖周期,性腺发育过程可划分为未分化期(1–3月)、分化期(4月)、成熟排放期(5–10月)及休止期(11–12月)4个阶段;1龄和2龄牡蛎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大风江入海口外的牡蛎的性腺发育较入海口内的牡蛎提前约15 d,而比茅尾海内海的牡蛎提前约30 d,入海口外的牡蛎的性腺4月即发育到成熟排放期,冬季饵料的丰富程度和温度、盐度等因素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还发现,高温少雨天气下,海水盐度高,抑制了牡蛎性细胞的排放,导致入海口外侧吊养牡蛎的大规模死亡,濒临死亡的牡蛎性腺处于退化和崩解状态。鉴于此,认为4月初即需密切监测吊养于入海口外的牡蛎性腺的发育状况和天气状况,及时收获性腺饱满的牡蛎,或将吊养牡蛎的蚝排放置在河流入海口内区域过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组织切片 性腺发育 盐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盐度对福建牡蛎与长牡蛎、熊本牡蛎、香港巨牡蛎种间杂交子代孵化及其早期生长成活的影响
2
作者 涂康 韩自强 +2 位作者 肖懿哲 谢双如 黄琼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2,共10页
本研究以野生福建牡蛎(A)为亲本一方,分别与野生长牡蛎(G)、熊本牡蛎(S)、香港巨牡蛎(H)进行杂交,除A♀×S♂、A♀×H♂两组杂交不育外,共得到AG(A♀×G♂)、GA(G♀×A♂)、SA(S♀×A♂)、HA(H♀×A♂)、AA(A♀... 本研究以野生福建牡蛎(A)为亲本一方,分别与野生长牡蛎(G)、熊本牡蛎(S)、香港巨牡蛎(H)进行杂交,除A♀×S♂、A♀×H♂两组杂交不育外,共得到AG(A♀×G♂)、GA(G♀×A♂)、SA(S♀×A♂)、HA(H♀×A♂)、AA(A♀×A♂)5个不同组合,并研究不同盐度与温度对其幼虫孵化率、早期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25时AG、GA、SA、HA、AA五组孵化率分别达到最大值78.33%、75.00%、63.33%、55.00%、71.67%;温度低于25℃时,GA孵化率高于其他组,温度高于25℃时AG孵化率最大,其中25℃时达到最大孵化率83.33%;不同盐度条件下D型幼虫经过7 d培育,HA在盐度20时壳高达到最大值97.8μm,成活率46.67%,在盐度为35时第5天全部死亡。AG、GA、SA、AA四组在盐度为25时壳高有最大值,分别为124.7μm、121.2μm、93.7μm,111.8μm;不同温度条件下D型幼虫经过7 d培育,在温度为25℃时各组壳高和成活率均有最大值,大小排列依次为AG>GA>AA>HA>SA,各组成活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AG在25℃时成活率在所有组中最高,为88.89%;孵化后在适宜温度盐度条件下连续培养16 d,不同组之间壳高表现为:AG>GA>AA>HA>SA,AG壳高、壳高SGR及成活率始终大于其他组,而SA、HA两组壳高、壳高SGR及成活率始终小于自交组AA。研究表明,相较于福建牡蛎与熊本牡蛎、香港巨牡蛎的杂交,以及福建牡蛎的自交,福建牡蛎与长牡蛎的杂交子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及存活优势,生长潜力较好,且AG优于GA;AG组在盐度25、水温25℃条件下生长速率最大,成活率最高。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牡蛎育苗行业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牡蛎 熊本牡蛎 香港牡蛎 种间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香港巨牡蛎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徐艳 孙雪萍 +3 位作者 张秀国 杨家林 黄国强 张琴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7,共6页
以水解度为指标,比较了6种蛋白酶对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水解效果。在单因素考察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模型响应面设计,建立香港巨牡蛎蛋白酶解的二次回归模型,确定最佳的水解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海产品专用... 以水解度为指标,比较了6种蛋白酶对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水解效果。在单因素考察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模型响应面设计,建立香港巨牡蛎蛋白酶解的二次回归模型,确定最佳的水解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海产品专用蛋白酶对香港巨牡蛎蛋白的水解效果优于其他蛋白酶,该酶的最佳水解条件为:酶与底物比为5.93%,酶解时间为4.07 h,酶解温度为54.6℃。在此条件下,海产品专用蛋白酶酶解香港巨牡蛎蛋白的水解度达到25.73%±2.39%。本研究为香港巨牡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水解度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幼虫及稚贝的表型性状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5 位作者 闫喜武 虞志飞 霍忠明 姚托 刘晓赫 于瑞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5-1114,共10页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在北方沿海的早期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2009年6月在青岛繁育的两种牡蛎为材料,在大连研究了温度(Mt:(22±1.0)℃及Ht:(28±1.0)℃)、盐度(S20:20±1.0及S30:30±1.0)及中间育成环境(ID:...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在北方沿海的早期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2009年6月在青岛繁育的两种牡蛎为材料,在大连研究了温度(Mt:(22±1.0)℃及Ht:(28±1.0)℃)、盐度(S20:20±1.0及S30:30±1.0)及中间育成环境(ID:室内及OD:室外)对两种牡蛎幼虫及稚贝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壳宽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壳高及怀卵量显著小于长牡蛎(P<0.05),壳长、鲜重及壳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温度和盐度相同情况下,长牡蛎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均大于香港巨牡蛎;香港巨牡蛎幼虫浮游前期生长较慢,而后快于长牡蛎。两种牡蛎幼虫存活能力在15日龄时高温组>中温组;相同温度下,香港巨牡蛎中盐组>高盐组,长牡蛎高盐组>中盐组。幼虫变态期间,较低的温度延迟了变态时间,降低了变态率,使得两种幼虫变态规格大型化。温度是影响幼虫生长、存活、变态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盐度,交互作用几乎尚未起到作用。中间育成阶段,室外比室内培育效果更好,且香港巨牡蛎稚贝壳高在60日龄以后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环境是影响稚贝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两种牡蛎稚贝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牡蛎 温度 盐度 表型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与长牡蛎种间配子兼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3 位作者 闫喜武 霍忠明 姚托 苏家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47-3055,共9页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与长牡蛎的配子兼容性,于2010年7月,以性腺成熟的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为材料,研究了环境因子温度(16、20、24、28、32℃)、盐度(10、15、20、25、30)及内在因子精子浓度(100、101、102、103、104个/μL)、个体差异(24...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与长牡蛎的配子兼容性,于2010年7月,以性腺成熟的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为材料,研究了环境因子温度(16、20、24、28、32℃)、盐度(10、15、20、25、30)及内在因子精子浓度(100、101、102、103、104个/μL)、个体差异(240次杂交实验)对其受精率的影响,并计算了以上条件下的F50临界值。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长牡蛎精子受精,但相反方向不能受精,存在着单向受精现象。温度是影响长牡蛎配子兼容性主要因子,盐度是影响香港巨牡蛎的主要因子,而温度、盐度交互作用是影响种间配子兼容性的最主要因子。种间配子温度、盐度的F50临界值分别为20.90℃、14.7。精子浓度及单对杂交中的个体差异均显著影响配子兼容性,精子浓度的F50临界值为2.40个/μL;在240次杂交实验中,有91次受精率不足50%,说明个体差异比例的F50临界值37.92%。从其内在因子来看,长牡蛎平均受精率最高(96.83%),配子兼容性较好;对于香港巨牡蛎(70.98%)与种间配子(58.70%)而言,受精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牡蛎 温度 盐度 配子兼容性 生殖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廖文崇 朱长波 +4 位作者 张汉华 吴进锋 黄洪辉 朱方建 粟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1,共5页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生理与水温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温(T)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生理与水温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温(T)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的影响都极显著(P〈0.01),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FR=-0.027T2+1.1967T-7.8537(R2=0.8902);IR=-0.147T2+6.5202T-42.845(R2=0.9009);AE=-0.1783T2+8.1846T-12.304(R2=0.9757)。(2)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OR=1.283Ln(T)-2.332(R2=0.9599);NR=0.1022Ln(T)-0.2136(R2=0.9743)。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2℃,其摄食和代谢在水温18~28℃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水温 滤水率 摄食率 吸收率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诱导香港巨牡蛎雌核发育单倍体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潘英 夏朝林 谢卫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60,共6页
研究利用紫外线诱导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雌核发育的条件。结果表明,在强度为1820μW·(cm2·s)-1的紫外线(254nm)下分别照射精子0,5,10,15,20,25,30,35,40,45,50,55,60,70,80和90s后,照射30s的实验组能够保持... 研究利用紫外线诱导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雌核发育的条件。结果表明,在强度为1820μW·(cm2·s)-1的紫外线(254nm)下分别照射精子0,5,10,15,20,25,30,35,40,45,50,55,60,70,80和90s后,照射30s的实验组能够保持较高的受精率(61.6%),该组的D形幼虫发生率为0,出现"Hertwig效应"。研究表明,在强度为1820μW·(cm2·s)-1的紫外线下照射精子30s是获得香港巨牡蛎雌核发育单倍体的适宜条件。研究还表明受精率和D形幼虫发生率随照射时间的增加而下降,遗传失活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后其胚胎发育至D形幼虫前期停止。经紫外线照射的精子授精后所产生的单倍体胚胎发育速度慢于正常受精所产生的二倍体胚胎,各照射组均出现非整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人工诱导 雌核发育 遗传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林丽华 廖文崇 +2 位作者 谢健文 朱长波 张汉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4,共5页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与盐度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盐度(S)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脶)、吸收率似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与盐度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盐度(S)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脶)、吸收率似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盐度6-27范围内,盐度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的影响都极显著,随着盐度的升高,滤水率与摄食率先增大后减小,盐度13时最大.分别为5.93L/g·h和38.26x106cell/g·h:盐度对吸收率的影响不显著,吸收率为74.77%-78.41%。盐度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与排氨率先增大后减小,盐度20时最大,分别为1.76mg/g·h和0.11mg/g·h;盐度对O:N比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盐度下O:N平均值为17.89,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香港巨牡蛎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的摄食和代谢活动在盐度13-20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盐度 滤水率 摄食率 吸收率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黎小正 童桂香 +2 位作者 韦信贤 吴祥庆 陈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24,共7页
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设计及单因素比较试验,分别对Mg2+、dNTPs、引物、Taq DNA聚合酶和DNA模板浓度的PCR原料进行优化,并通过温度梯度PCR,筛选适宜的退火温度。确立了香港巨牡蛎的最适ISSR... 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设计及单因素比较试验,分别对Mg2+、dNTPs、引物、Taq DNA聚合酶和DNA模板浓度的PCR原料进行优化,并通过温度梯度PCR,筛选适宜的退火温度。确立了香港巨牡蛎的最适ISSR-PCR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PCR 1×Buffer,2.5 mmol/L Mg2+、0.2 mmol/L dNTPs、0.2μmol/L引物、1.2 U Taq DNA聚合酶、20 ng DNA模板。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48~54℃(随引物而确定)退火1 min,72℃延伸1.5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利用所建立的ISSR-PCR反应体系对香港巨牡蛎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了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DNA谱带,为进一步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香港巨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ISSR—PCR 体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中牛磺酸的超声、酶解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万鹏 任南南 +4 位作者 蔡冰娜 陈华 陈得科 孙恢礼 潘剑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14-118,共5页
以牛磺酸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法、蛋白酶酶解法提取香港巨牡蛎中牛磺酸最佳工艺条件,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超声辅助酶解提取。确定了超声法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功率825 W、温度70℃,牛磺酸得率... 以牛磺酸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法、蛋白酶酶解法提取香港巨牡蛎中牛磺酸最佳工艺条件,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超声辅助酶解提取。确定了超声法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功率825 W、温度70℃,牛磺酸得率为0.276(±0.013)%;碱性蛋白酶作为优选酶种,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4 000U/g、料液比1∶2、酶解时间6 h,牛磺酸得率为0.746(±0.053)%,显著高于超声提取法;超声辅助酶解提取,牛磺酸得率为0.782(±0.023)%,高于碱性蛋白酶酶解法,可优选应用于牡蛎牛磺酸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牛磺酸 超声 酶解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雌雄群体的数量性状通径分析 被引量:47
11
作者 肖述 符政君 喻子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1-9,共9页
随机选择性成熟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不同性别组(雌95个、雄75个),对5个形态与产量性状进行测量,应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计算不同性状对全质量和肉质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回归方程。结果表... 随机选择性成熟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不同性别组(雌95个、雄75个),对5个形态与产量性状进行测量,应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计算不同性状对全质量和肉质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雌性群体中高与长、宽相关不显著,其他均显著相关(P<0.05);对全质量而言,雄性组肉质量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体高,而雌性组体高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体长;对肉质量是雄性组全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体宽,而雌性组体宽影响最大,其次为全质量;依据逐步回归分析,对2种产量性状分别建立了不同性别组的4个回归方程。该研究结果为选择育种的具体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数量性状 相关系数 决定系数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规格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廖文崇 朱长波 张汉华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1年第3期41-46,共6页
为了查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hong 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与个体规格的关系,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规格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个... 为了查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hong 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与个体规格的关系,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规格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个体规格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的影响都极显著(P<0.01)。滤水率和摄食率与干组织质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FR=3.5685W-0.5901,(R2=0.9564);IR=20.396W-0.5392,(R2=0.9679)。个体规格对吸收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2)个体规格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耗氧率和排氨率与干组织质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OR=1.2208W-0.4448,(R2=0.9481);NR=0.0743W-0.4691,(R2=0.9224)。个体规格对O∶N的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个体规格下O∶N平均值为18.09,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香港巨牡蛎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个体规格 滤水率 摄食率 吸收率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北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13
作者 于瑞海 马培振 +3 位作者 王昭萍 陈洪发 佘忠明 刘剑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96-1100,共5页
为使在南方进行适于在高温、低盐海区生长的香港巨牡蛎的育苗摆脱受气候影响和技术、设施条件限制造成出苗量极低的困境,研究并推出了在北方夏季进行香港巨牡蛎人工育苗技术。该技术通过强化亲贝营养和25℃以上高温促熟培育,来满足在北... 为使在南方进行适于在高温、低盐海区生长的香港巨牡蛎的育苗摆脱受气候影响和技术、设施条件限制造成出苗量极低的困境,研究并推出了在北方夏季进行香港巨牡蛎人工育苗技术。该技术通过强化亲贝营养和25℃以上高温促熟培育,来满足在北方进行香港巨牡蛎人工育苗的条件,并在不同盐度(15‰、20‰、25‰、30‰)和温度(18~21℃、25~28℃)下观察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通过合理控制幼虫密度(前期8~10个/ml,后期4~5个/ml),严把饵料质量关(投喂新鲜无污染的单胞藻),科学换水与充气,及时分级筛选幼虫等,克服了香港巨牡蛎南方育苗成功率低的技术难题,使育苗生产顺利进行。开展了牡蛎壳和栉孔扇贝壳两种附着基的采苗试验,选出了比较理想的采苗方法——牡蛎壳采苗,该方法提高了稚贝的附着变态率,其附着变态率达50%以上,促进了稚贝的生长和成活。育出了5mm以上的稚贝,单位水体出苗量在15×10~4粒/m^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人工育苗 高温期 采苗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香港巨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早期杂种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杜俊鹏 王昭萍 +4 位作者 于瑞海 马培振 张哲 李玲蔚 李鹏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9,共9页
本研究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自繁组HH(H♀×H♂)、葡萄牙牡蛎(C.angulata)自繁组AA(A♀×A♂)和杂交组HA(H♀×A♂)为研究对象,采用盐度骤变法研究盐度为10、15、20、25、30、35下杂交子代的早期表型性... 本研究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自繁组HH(H♀×H♂)、葡萄牙牡蛎(C.angulata)自繁组AA(A♀×A♂)和杂交组HA(H♀×A♂)为研究对象,采用盐度骤变法研究盐度为10、15、20、25、30、35下杂交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研究表明,H♀与A♂只能单向受精;盐度10条件下,各组均无法受精;HA、AA、HH的适宜卵裂盐度分别为20~35、25~35、20~30,适宜孵化盐度分别为15~30、20~30、15~25。在卵裂阶段,杂交受精卵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杂种劣势(H<0),杂种劣势最小为-10.168%,最大为-39.836%;在孵化阶段,杂交受精卵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H>0),杂种优势最小为5.665%,最大可达137.413%。存活方面,在盐度10、15、35时HA、AA、HH的存活率迅速下降并于10日内全部死亡,HA在盐度20、25、30组存活至实验结束,HH、AA仅有2组存活,分别为盐度20、25组和25、30组,HA在盐度20和25时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H>0),分别为107.186%和7.775%。生长方面,HA在盐度20、25、30组于第4日均表现为显著的杂种劣势(H<0、hp<-1),于第10日盐度20组表现出杂种优势,第16日盐度25和30组表现为杂种优势。总体上,随着实验的进行杂交子代逐渐表现出生长优势,这表明杂交子代具有一定的生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葡萄牙牡蛎 种间杂交 表型性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香港巨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稚贝的影响及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俊鹏 王昭萍 +4 位作者 于瑞海 崔玉婷 杨洋 张哲 李鹏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1-28,共8页
本研究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葡萄牙牡蛎(C.angulata)♂杂交牡蛎稚贝HA及香港巨牡蛎自繁组HH和葡萄牙牡蛎自繁组AA为研究对象,采用盐度渐变法研究了盐度胁迫下杂交牡蛎稚贝的生长存活及杂种优势,并通过测定... 本研究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葡萄牙牡蛎(C.angulata)♂杂交牡蛎稚贝HA及香港巨牡蛎自繁组HH和葡萄牙牡蛎自繁组AA为研究对象,采用盐度渐变法研究了盐度胁迫下杂交牡蛎稚贝的生长存活及杂种优势,并通过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分析了杂交牡蛎的抗逆性。研究表明,稚贝HA与HH的存活适宜盐度均为15~35,HH的存活适宜盐度为20~35;HA与HH的最适生长盐度为20~30,AA的最适生长盐度20~35。存活上,HA仅在盐度35条件下产生不显著的杂种优势(H>0,hp<1);生长上,HA在盐度20~30之间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H>0),但未达到显著水平(hp<1);增重上,在盐度25~30间存在一定的增重优势(H>0)。盐度25胁迫下,SOD、POD、T-AOC和胃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并于48 h内趋于稳定;盐度15胁迫下,各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大且无明显的变化规律,T-AOC升高幅度大且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与POD在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受胁迫时,杂交稚贝HA的SOD、POD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稚贝HH和AA(P<0.05),且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H>0,hp>1),杂种优势最高可达206.461%;HA的T-AOC介于两者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杂种劣势。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牡蛎在生长和增重上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在抗逆性上显著优于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香港牡蛎 葡萄牙牡蛎 杂交牡蛎 生长 存活 抗氧化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摄食率和滤清率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付家想 蓝文陆 +3 位作者 李天深 李琼珍 范航清 黄凌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9,共8页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大、中、小3种规格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3种浮游植物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条...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大、中、小3种规格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3种浮游植物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条件下的摄食率和滤清率,探讨了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8℃水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个体滤清率和单位体质量滤清率分别为1.40~8.94L/(ind·h)和0.86~3.17L/(g·h),等密度和等生物量浮游植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均表现出单位个体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不同规格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相近。相同藻类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心形扁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相同生物量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香港巨牡蛎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滤清率、摄食率差异主要是受饵料的大小、营养质量和密度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浮游植物 滤清率 摄食率 摄食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的选择性摄食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蓝文陆 付家想 +4 位作者 杨斌 李天深 范航清 李琼珍 黄凌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88,共10页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巨牡蛎在两种不同混合藻条件下对3种不同微藻摄食选择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藻相同密度混合条件下,大、中、小3种规格香港巨牡蛎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大的亚心形扁藻,且贝类规格越大选择倾向性越低,摄食选择效率分别为0.32、0.35、0.48,对球等鞭金藻无明显选择性。3种藻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摄食有选择性,且规格大小对选择效率影响显著(P<0.01),个体越小选择性越强,小规格香港巨牡蛎倾向滤食亚心形扁藻(P<0.01),大、中规格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小的球等鞭金藻。两种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都对牟氏角毛藻都有负的选择效率,而且牟氏角毛藻密度越高负值绝对值越大。微藻的细胞大小、形状、营养价值以及香港巨牡蛎的个体大小都对摄食选择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香港巨牡蛎的摄食选择性在现场海区中还明显受到生境及食物条件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微藻 选择性摄食 摄食选择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对不同密度2种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蓝文陆 付家想 +3 位作者 李天深 李琼珍 黄凌风 范航清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目的】探索大规模贝类养殖活动对养殖水体中不同密度和种类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和影响因素,为香港巨牡蛎滤食能力、控藻水平以及科学评估其养殖容量、生态影响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的香港巨... 【目的】探索大规模贝类养殖活动对养殖水体中不同密度和种类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和影响因素,为香港巨牡蛎滤食能力、控藻水平以及科学评估其养殖容量、生态影响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不同密度的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的清滤率和摄食率。【结果】在28℃水温和24‰盐度的实验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牟氏角毛藻的单位个体清滤率和单位体重清滤率分别为1.29~5.49L·ind^(-1)·h^(-1)和0.62~1.84L·g^(-1)·h^(-1),对球等鞭金藻的单位个体清滤率和单位体重清滤率分别为2.58~8.40L·ind^(-1)·h^(-1)和1.18~3.17L·g^(-1)·h^(-1),香港巨牡蛎对牟氏角毛藻的清滤率及摄食率均低于球等鞭金藻。香港巨牡蛎单位个体清滤率和摄食率均表现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的趋势,即单位个体的清滤率和摄食率随着贝类个体增大而增加。香港巨牡蛎对不同密度球等鞭金藻的单位体重清滤率和摄食率都随着个体增大而降低,但其对不同密度牟氏角毛藻的单位体重清滤率和摄食率随着个体大小的变化规律不一致。随着浮游植物密度的增加,香港巨牡蛎单位体重清滤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中等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具有较高的单位体重清滤率。【结论】香港巨牡蛎的清滤率和摄食率除受牡蛎个体大小和浮游植物密度影响之外,还与浮游植物的种类、大小、营养质量等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浮游植物 清滤率 摄食率 摄食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线粒体COI PCR-RFLP单酶切快速鉴定4种巨蛎属牡蛎的方法
19
作者 崔中望 于诗奇 +1 位作者 缪雄平 阙华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3,共6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中国沿海常见的4种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该方法以甲基转移酶(Msp I)作为限制性内切酶,对4种巨蛎属牡蛎的线粒体DNA COI扩增序列进行酶切,以得到的特异性条带为依据进行物种鉴定。本方法的鉴定结果与COI测序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并且筛选出的单一的限制性内切酶Msp I在4种牡蛎的COI序列中不存在酶切位点的突变,准确率达到100%,能够为巨蛎属牡蛎的物种鉴别提供简便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蛎属(crassostrea)牡蛎 线粒体COI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相关microRNA的筛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齐家 罗帮 +4 位作者 陆莉莉 徐轶肖 高劲松 王翠丽 邱衡通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8-224,共7页
香港巨牡蛎(Magallana hongkongensis,旧称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是我国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但频发的养殖病害严重制约了香港巨牡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类重要的调控因子,microRNA(miRNA)能够对其靶基因进行转录后调控... 香港巨牡蛎(Magallana hongkongensis,旧称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是我国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但频发的养殖病害严重制约了香港巨牡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类重要的调控因子,microRNA(miRNA)能够对其靶基因进行转录后调控从而参与海洋动物各类生命活动过程。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副溶血弧菌不同诱导时间下的香港巨牡蛎鳃组织miRNA文库,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与免疫调控有关的miRNA,共获得了453个已知miRNA和222个新miRNA,通过进一步筛选空白对照组/12 h病原注射组、空白对照组/24 h病原注射组、12 h病原注射组/24 h病原注射组特有的miRNA,发现多个在不同比较组间差异表达的或具有高表达水平的miRNA。其中miR-10、miR-23、miR-92、miR-100、miR-125、miR-144、miR-145、miR-146、miR-335、miR-750等已被证实参与了多种海洋动物的免疫调控过程。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iR-411-5p、miR-4454-5p、novel-m0159-3p、novel-m0187-3p的靶基因涉及免疫相关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上述miRNA可能在香港巨牡蛎免疫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香港牡蛎 MICRORNA 转录组 免疫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