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乳杆菌发酵对红枣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1
作者 张丽华 陈云莉 +5 位作者 石勇 李顺峰 查蒙蒙 李昌文 纵伟 王小媛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香气活度值(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研究植物乳杆菌CICC 20022(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ICC 20022)发酵对红枣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香气活度值(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研究植物乳杆菌CICC 20022(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ICC 20022)发酵对红枣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发酵红枣汁,发酵红枣汁含有较多萜类、含硫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和有机硫化物,这些化合物赋予其更加浓郁的花果香。在未发酵红枣汁和发酵红枣汁中分别鉴定出48种和4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总质量浓度分别为4479.54μg/L和6943.14μg/L;发酵红枣汁中的酸类化合物质量浓度明显增加,其中癸酸质量浓度提高了193.68%,而酯类化合物种类明显减少,并新生成棕榈酸异丙酯、柠檬醛、橙花基丙酮等具有愉悦香气的化合物。具有花香味的大马士酮对发酵红枣汁香气特征的贡献最大,而苯甲醛、癸酸、苄醇、壬酸、大马士酮、月桂酸和己酸是发酵红枣汁的7种关键差异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苄醇和月桂酸可为发酵红枣汁增添独特的花果香。因此,采用植物乳杆菌发酵能够提升红枣汁的整体风味,并赋予其花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发酵 红枣汁 挥发性香气成分 OPLS-D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
作者 王金龙 朱晓春 +3 位作者 尤小龙 田栋伟 陆伦维 胡建锋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7-275,共9页
该研究应用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建立酱香型白酒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对仁怀和习水产区酱香型白酒样品中的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基于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 该研究应用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建立酱香型白酒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对仁怀和习水产区酱香型白酒样品中的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基于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采用DB-FFAP毛细管色谱柱(60 m×0.25 mm×0.25μm),以乙醚-正己烷(1∶1)为萃取剂萃取2 min,在此条件下可以有效的定性定量酱香型白酒中59种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各成分在检测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63~0.9999),检出限为0.15~2.43μg/L,定量限为0.28~6.07μg/L,加标回收率为93.00%~103.94%,精密度试验(n=6)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4%~6.30%,说明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较好,能满足酱香型白酒59种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需求。根据59种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可以有效的对仁怀和习水产区酱香型白酒样品进行区分,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得到二甲基二硫、三甲基吡嗪等8种主要差异微量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微量挥发性香气成分 分散液液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方法学考察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加热卷烟用烤烟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田金虎 袁颖 +5 位作者 卢昕博 汤晓东 潘力 王雨凝 叶兴乾 蒋健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9,共11页
以河南产区的下部烤烟样品为原料,采用微波干燥和微波水热两种方法预处理原料,利用连续流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等技术对不同微波预处理烤烟烟叶中的常规化学成分及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 以河南产区的下部烤烟样品为原料,采用微波干燥和微波水热两种方法预处理原料,利用连续流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等技术对不同微波预处理烤烟烟叶中的常规化学成分及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水热处理可降低烤烟烟叶中水溶性糖、还原糖、植物碱及酚类物质含量,提高总氮、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并显著增加烤烟原叶的氮碱比(P≤0.05),其中微波水热700 W-6 min处理组氮碱比高达1.65;而经微波干燥处理后,烤烟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整体仍处于优质烟叶指标范畴,且挥发碱含量显著增加(P≤0.05),部分预处理组中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增加;此外,GC-IMS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微波水热处理可增加烤烟的新鲜清香,微波干燥处理则可增加其甜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水热处理 微波干燥处理 烤烟烟叶 加热卷烟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型刺梨绿茶酒工艺研究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4
作者 张小勤 穆冯娜 +6 位作者 何小杰 陈飞飞 陈玉琳 钟浪进 安焱林 吴广辉 李东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7,共11页
为改善发酵型茶酒的品质,选用刺梨和绿茶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酒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刺梨绿茶酒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9 d,发酵糖度22°Brix,酵母... 为改善发酵型茶酒的品质,选用刺梨和绿茶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酒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刺梨绿茶酒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9 d,发酵糖度22°Brix,酵母接种量0.4%,刺梨原液与茶汤体积比1∶5,发酵温度26℃,发酵初始pH值3.5。该工艺条件下,刺梨绿茶酒感官评分为84.2分,酒精度为12.73%vol,茶多酚含量为702.01 mg/L,VC含量为724.93 mg/100 mL,酒体色泽明亮、富有刺梨果香和茶香、口感柔和、余味甘甜。GC-MS结果显示,刺梨绿茶酒较好地保留了绿茶酒中的香味物质,刺梨的引入丰富了绿茶酒的酯类、醇类和酸类物质,赋予绿茶酒更多层次的果香、草香、花香和奶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绿茶酒的品质,丰富了刺梨和绿茶加工产品的品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绿茶酒 发酵工艺 正交优化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发酵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喻 姚昕 +1 位作者 徐嘉俊 涂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177,共8页
以石榴和玫瑰茄为原料制备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优化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的发酵工艺,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 以石榴和玫瑰茄为原料制备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优化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的发酵工艺,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最佳发酵工艺为玫瑰茄添加量1.0%、初始糖度22.0%、酵母接种量0.02%和发酵温度24℃;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酒体丰满醇厚,呈紫红色,香味馥郁,风味良好,感官评分为90.98分,酒精度为11.6%vol。玫瑰茄石榴复合果酒共检测出91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47种(82.73%)、酸类9种(4.41%)、醇类11种(3.54%)、醚类1种(3.08%)、烷类3种(1.64%)、酮类4种(1.42%)、醛类1种(0.10%)、烯类3种(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玫瑰茄 复合果酒 发酵工艺优化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钱柳醇提浸膏挥发性香气成分及其热裂解产物的GC-MS分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兴贵 方泗杨 +5 位作者 陈蕊 熊怡乐 董卉林 张健 秦艳华 殷志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3-503,共11页
为研究青钱柳浸膏作为添加剂应用于卷烟的可行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单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GA-GC/MS)模拟燃烧过程,分析青钱柳浸膏在氮气环境中的裂解产物,并对产物可能的裂解机制进行合理推... 为研究青钱柳浸膏作为添加剂应用于卷烟的可行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单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GA-GC/MS)模拟燃烧过程,分析青钱柳浸膏在氮气环境中的裂解产物,并对产物可能的裂解机制进行合理推测。结果表明:醛类、醇类、酮类为青钱柳浸膏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占总香气成分的62.28%。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青钱柳浸膏裂解产物差异较大,在200℃、360℃、440℃共鉴定出79种化合物,其中24种致香成分对卷烟风格具有重要作用,包括醛、酮、醇、酚、呋喃、芳香族化合物和其他一些天然香气物质,其中含量较多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是由含有类似愈创木酚单元和丁香酚单元结构的化合物通过侧链的断裂、脱甲基化、脱甲氧基化、脱水等形成,呋喃及呋喃衍生物主要由糖类或糖苷类化合物通过断裂糖苷键和脱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浸膏 挥发性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裂解产物 裂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EM-GC-MS结合PLS-DA分析三种姜科植物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映萍 何江斌 +4 位作者 黄梅 高鹏慧 杨毅 和俊才 吴莲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8-1377,共10页
为了探明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提高其果实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以怒江州本地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 为了探明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提高其果实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以怒江州本地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比较分析了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基于三种姜科植物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e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筛选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发现,三种姜科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鉴定出8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共有挥发性香气成分6种,分别为桉叶油醇、芳樟醇、α-松油醇、1 R-α-蒎烯、α-水芹烯、罗勒烯。草果中主要有桉叶油醇、反式-2-癸烯醛、4-丙基苯甲醛、(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α-松油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艳山姜中主要以右旋樟脑、桉叶油醇、β-蒎烯、莰烯等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主,草豆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有右旋樟脑、桉叶油醇、芳樟醇、β-石竹烯、石竹烯、α-松油醇等。通过建立PLS-DA模型,从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植物果实中挑选出VIP值>1的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共计21种,主要包括为桉叶油醇、芳樟醇、右旋樟脑、β-蒎烯、石竹烯等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结果可为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功能性、药用价值挖掘方面,及与风味相关的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SPEM-GC-MS 草果 艳山姜 草豆蔻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卤水泡草果的试制及其理化指标、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映萍 穆明兴 +6 位作者 高鹏慧 廖方平 周继兰 和秀丽 和雨秋 吴莲张 和俊才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7-185,共9页
为研究试制泡草果的品质,探究不同卤水中酱油浓度对泡草果品质的影响,以传统自然发酵方式试制泡草果,测定了发酵结束后不同卤水泡草果的食盐、氨基酸态氮、亚硝酸盐、总糖、总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并采用HS-SPME/GC-MS分析了不同卤水泡草... 为研究试制泡草果的品质,探究不同卤水中酱油浓度对泡草果品质的影响,以传统自然发酵方式试制泡草果,测定了发酵结束后不同卤水泡草果的食盐、氨基酸态氮、亚硝酸盐、总糖、总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并采用HS-SPME/GC-MS分析了不同卤水泡草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结果显示:5种不同卤水泡草果中食盐含量为3.93~6.11 g/100 g,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29~0.51 g/100 g,随着卤水中酱油浓度的增加,泡草果中食盐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5种不同卤水泡草果中P3的亚硝酸盐含量、总酸含量相对较低;P3、P4总糖含量明显较低。不同卤水泡草果中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共有成分17种,包括烯烃类、醇类、醛类、酯类、烷烃类、醚类物质和其他类物质共7类挥发性物质;泡草果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桉叶油醇、茴香脑、芳樟醇、4-萜烯醇、α-松油醇、乙酸松油酯,P4中桉叶油醇的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卤水泡草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既存在共性特征又存在差异性。因此,5种不同卤水泡草果的食盐、氨基酸态氮、亚硝酸盐、总糖、总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可见,卤水中酱油浓度对泡草果的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香气成分有明显影响。该研究可为泡草果的开发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草果 理化指标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东县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36
9
作者 李小林 陈诚 +3 位作者 清源 黄文丽 杨远朝 郑林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32-136,共5页
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块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6种块菌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 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块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6种块菌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烯类等,6种块菌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假凹陷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和苯乙醛;夏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苯甲醛和己醛;印度块菌和会东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凹陷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己醛和3-辛酮;波氏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反-2-辛烯醛和3-辛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菌 挥发性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井贡酒酒醅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与GC-O分析 被引量:63
10
作者 孙金沅 宫俐莉 +5 位作者 刘国英 李贺贺 孙啸涛 黄明泉 郑福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7-93,共7页
应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对古井贡酒酒醅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保留指数并结合标准品比对,共定性出14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有21种香气强度较高的化合物。应用内标法并结合... 应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对古井贡酒酒醅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保留指数并结合标准品比对,共定性出14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有21种香气强度较高的化合物。应用内标法并结合相关阈值对这21种嗅闻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重要风味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及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比较它们对酒醅整体香气的贡献程度,其中香气贡献度最高的4种物质分别为己酸乙酯(OAV=2 817)、辛酸乙酯(OAV=534)、丁酸乙酯(OAV=519)、乙酸-3-甲基丁酯(OAV=137),酒醅中其他较重要的香气化合物为癸酸乙酯、丁酸、乳酸乙酯、苯乙酸乙酯、苯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己酸、2,3-丁二醇、乙酸、丙酸和苯乙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 酒醅 挥发性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嗅闻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和无籽刺梨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付慧晓 王道平 +2 位作者 黄丽荣 马琳 杨小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75-878,共4页
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刺梨和无籽刺梨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刺梨中检测鉴定了33个化合物,无籽刺梨中共检测鉴定了30个化合物,在刺梨和无籽刺梨中都存在的化合物有1... 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刺梨和无籽刺梨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刺梨中检测鉴定了33个化合物,无籽刺梨中共检测鉴定了30个化合物,在刺梨和无籽刺梨中都存在的化合物有14个。刺梨中的主要成分为:3,7-二甲基-1,3,7-辛三烯(20.469%),壬醛(5.029%)、1-石竹烯(6.101%)、γ-芹子烯(12.733%)、正二十八烷(6.507%);无籽刺梨中的主要成分为:乙酸顺式-3-己烯酯(10.649%)、(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5.672%)、1-石竹烯(10.643%)、α-石竹烯(5.911%)、γ-芹子烯(18.218%)、α-芹子烯(5.412%)、正十七烷(11.573%)。刺梨与无籽刺梨的主要成分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二者气味及口感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无籽刺梨 固相微萃取法 挥发性香气成分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4种野生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50
12
作者 李小林 陈诚 +4 位作者 黄羽佳 黄文丽 谢丽源 彭卫红 郑林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4-180,共7页
为探究4种不同野生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印度块菌(Tu... 为探究4种不同野生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和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m)4种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4种食用菌干品共鉴定出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美味牛肝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二甲基三硫;印度块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癸醛、反式-2-壬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十一酮和庚醇6种;高羊肚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壬醛、正辛醛、2-戊基呋喃、正己醛、α-蒎烯、芳樟醇和(R)-(+)-柠檬烯7种;翘鳞肉齿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二甲基三硫和2-甲基丁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渣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吕春茂 刘畅 +2 位作者 孟宪军 郑鹏 徐境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46-150,共5页
为提高苹果渣的利用价值,采用固态发酵法发酵苹果渣制备单细胞蛋白,并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苹果渣制备单细胞蛋白的营养及风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渣发酵前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由3.25 mg/mL增加至15.68 mg/mL... 为提高苹果渣的利用价值,采用固态发酵法发酵苹果渣制备单细胞蛋白,并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苹果渣制备单细胞蛋白的营养及风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渣发酵前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由3.25 mg/mL增加至15.68 mg/mL,呈味氨基酸含量由2.73 mg/mL增加至11.45 mg/mL,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由0.87 mg/mL增加至5.33 mg/mL;苹果渣经过发酵后挥发性香气成分由发酵前的17种增加到38种,芳香族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有所增加,并新产生了酯类、呋喃类、含氮类化合物;发酵后苹果渣香气浓郁,风味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渣 固态发酵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粉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苗志伟 刘玉平 +2 位作者 李建华 陈海涛 孙宝国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86-1093,共8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酸枣粉分别进行3、69、h的萃取,然后用气质联用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65种化合物,其中酸类33种、酯类24种、醛类20种、酮类19种、醇类22种、杂环类16种、烃类29种、酚类2种.含量较高(峰面积比大...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酸枣粉分别进行3、69、h的萃取,然后用气质联用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65种化合物,其中酸类33种、酯类24种、醛类20种、酮类19种、醇类22种、杂环类16种、烃类29种、酚类2种.含量较高(峰面积比大于1%)的化合物有月桂酸、棕榈酸、十四酸、正癸酸、顺式-11-十六烯酸、肉豆蔻油酸、辛酸、2-辛烯酸、壬酸、庚酸、乙酸、正己酸、糠醛、植酮、顺式-11-十四烯-1-醇等.通过考察和对比这些成分的香气特征,其中对酸枣粉香气起到关键作用的有酸类(乙酸、己酸、庚酸、辛酸、壬酸等)、酮类(1-辛烯-3-酮、1-羟基-2-丁酮、大马士酮等)、酯类(丁酸丁酯和己酸己酯)、醛类(己醛、壬醛、反-2-辛烯醛等)、酚类(丁香酚和4-乙烯基愈创木酚)、醇类(正己醇、苄醇、α-松油醇等)及杂环化合物(糠醛、5-甲基糠醛、2-乙酰基呋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粉 同时蒸馏萃取 气质联用 挥发性香气成分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造酱油挥发性香气成分及多重辨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立强 郑佳 +2 位作者 黄钧 吴重德 周荣清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2-66,共5页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耦联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不同酿造工艺4个原油及2个市售产品的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检出的56种组分中,低盐固态及高盐稀醪酿造样品的主要区别在检出醇类、酸类和酯类组分。稀醪发酵样品的乙醇...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耦联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不同酿造工艺4个原油及2个市售产品的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检出的56种组分中,低盐固态及高盐稀醪酿造样品的主要区别在检出醇类、酸类和酯类组分。稀醪发酵样品的乙醇、异戊醇等较低盐固态高,且酸类组分的数量较高,乙酸乙酯和长链脂肪乙酯是优势组分,4-乙基愈创木酚等是高盐稀态酱油的主要香气成分,苯乙醇、5-甲基-2-苯基-2-己醛等是低盐固态酱油的特征香气成分。对检出的56种挥发性组分的PCA分析结果表明:基于HS-SPMS/GC-MS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的检测方法可用于不同类型酱油香气特征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酱油 挥发性香气成分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分析绍兴霉干菜中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玉平 杨俊凯 +2 位作者 孙宝国 陈海涛 黄明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47-349,共3页
采用同时蒸馏法提取并用气质联用检测绍兴霉干菜中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萃取溶剂对提取绍兴霉干菜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实验表明,乙醚是比较适宜的萃取溶剂。以乙醚为溶剂,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较佳的... 采用同时蒸馏法提取并用气质联用检测绍兴霉干菜中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萃取溶剂对提取绍兴霉干菜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实验表明,乙醚是比较适宜的萃取溶剂。以乙醚为溶剂,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较佳的提取条件是同时蒸馏萃取9h、霉干菜50g、霉干菜与水的比为1:8(m/V)、乙醚用量为100ml。对所得精油经气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苯乙醛、乙酸、异硫氰酸烯丙酯、二甲基三硫醚、3-甲基丁醛、2-乙酰基吡咯、2-甲基丁醛、十六酸、糠醛、二氢猕猴桃内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霉干菜 同时蒸馏萃取 气质联用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费约果叶片挥发性香气成分条件优化 被引量:17
17
作者 白俊英 黄仁华 +2 位作者 陆云梅 余游 王丹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8-782,共5页
为了建立适合费约果叶片香气成分检测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HS-SPME-GC-MS)分析方法,考察HS-SPME中不同萃取条件对香气萃取效果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出峰个数和总峰面积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萃取条件。结果表... 为了建立适合费约果叶片香气成分检测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HS-SPME-GC-MS)分析方法,考察HS-SPME中不同萃取条件对香气萃取效果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出峰个数和总峰面积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萃取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对出峰个数和总峰面积的影响较大,而加样量的影响较小。实验得出的较优萃取条件为:加样量0.6 g,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50 min,解吸时间6 min。在此萃取条件下能够得到88种物质,这些物质能更真实地反映费约果叶片香气成分的化学构成,为费约果叶片的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最优萃取条件 正交试验 挥发性香气成分 费约果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牦牛肉成熟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沙坤 钱聪 +3 位作者 张泽俊 郞玉苗 李海鹏 孙宝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76-81,共6页
为探讨发酵牦牛肉挥发性香气成分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各取样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利用气相-嗅闻-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计有84种挥发性成分被鉴定,其中,经嗅闻鉴... 为探讨发酵牦牛肉挥发性香气成分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各取样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利用气相-嗅闻-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计有84种挥发性成分被鉴定,其中,经嗅闻鉴定的香气活性化合物有48种,包括烃类(12)、醇类(8)、酮类(7)、醛类(3)、酸类(3)、含硫化合物(2)、酯类(4)、含氮类化合物(7)和酚类(2)。在成熟过程中,烃类和酮类含量整体呈现波动变化。醛类和酯类含量在成熟前期增加,而后又降低。酸类和吡嗪类形成于成熟过程,含量逐渐增加。烃类是成品发酵牦牛肉风味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其次是醇类、酮类及吡嗪类化合物。香辛料的添加、氨基酸的降解及微生物的代谢对发酵牦牛肉的香气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牦牛肉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及其膨化制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王文艳 刘凌 +1 位作者 吴娜 张晓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7-205,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生板栗粉、煮板栗和3种膨化板栗制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68种挥发性物质,初步认定吡嗪类物质中的甲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呋...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生板栗粉、煮板栗和3种膨化板栗制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68种挥发性物质,初步认定吡嗪类物质中的甲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呋喃类物质中的2-戊基呋喃、γ-丁内酯、2-糠醇、2,5-二氢-3,5-二甲基-2-呋喃酮和γ-辛内酯及芳香族类物质中的苯甲醛是板栗的特征风味物质。煮制可提升板栗的香气。膨化板栗片的膨化加工方式对其香气成分影响显著,挤压膨化板栗片的香气物质组成和煮板栗比较相似,微波膨化板栗片中易产生具有枯焦气息的2,4-二叔丁基苯酚,油炸膨化板栗片的挥发性成分最复杂,醛类物质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膨化板栗制品 挥发性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脂氧化及其挥发性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淑慧 潘道东 +2 位作者 曹锦轩 曾小群 李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以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酸值表示鸭脂的氧化状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感官鉴定研究氧化温度和时间对鸭脂氧化的影响,确定以制备鸭肉香精前体物为目标的鸭脂氧化条件为氧化温度120℃、时间4 h。在此条件下,鸭脂的过氧化值为22.30 meq/kg,p... 以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酸值表示鸭脂的氧化状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感官鉴定研究氧化温度和时间对鸭脂氧化的影响,确定以制备鸭肉香精前体物为目标的鸭脂氧化条件为氧化温度120℃、时间4 h。在此条件下,鸭脂的过氧化值为22.30 meq/kg,p-茴香胺值为7.04,酸值为0.93 mg KOH/g,具有强烈的脂肪香气以及轻微的油炸气息。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氧化前后鸭脂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氧化后鸭脂共检测出32种化合物,与氧化前相比,种类及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醛类物质11种,含量为42.29%,其中己醛含量高达29.40%。另外还检测出烃类、呋喃、醇类、羧酸类等多种呈香化合物,为后期以氧化鸭脂为原料进行Maillard反应制备鸭肉香精的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脂 氧化 挥发性香气成分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