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未婚男女青年的首次性行为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涂晓雯 楼超华 高尔生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未婚青年的首次性行为年龄及其影响因素、首次性行为时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首次性行为发生的背景 ,为降低未婚青年性行为、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结构式问卷对上海市 3个区和 2个郊县...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未婚青年的首次性行为年龄及其影响因素、首次性行为时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首次性行为发生的背景 ,为降低未婚青年性行为、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结构式问卷对上海市 3个区和 2个郊县婚前体检的男女青年各 2 5 80名进行了调查。结果 男性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 2 3 .7岁 ,女性为 2 1.8岁。约 5 0 %的男青年和约 1 3的女青年因为一时冲动而发生性行为 ,另有约 1 3的女青年为了满足对方的要求而发生性行为。首次性行为时 ,一半以上的男女青年根本就未考虑到性行为的后果 ,约 75 %的男女青年首次性行为时未采用避孕措施。多因素分析影响男女青年首次性行为年龄的主要因素包括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同胞数、恋爱次数和初恋年龄、理想结婚年龄、对婚前性行为及婚前怀孕的观念和态度、父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同辈人中是否有婚前性行为等。结论 应加强未婚青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婚青年 首次性行为 影响因素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性行为调查资料漏报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尔生 楼超华 刘英惠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3-279,共7页
目的 根据两次调查中对象对“您与现在的男友 /女友在婚检之前是否发生过性行为 ?”的回答 ,计算其阳性回答率和漏报率以分析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方法  1998~ 1999年 ,在上海市 6所妇幼保健院 (所 )对接受婚检的 718对男女青... 目的 根据两次调查中对象对“您与现在的男友 /女友在婚检之前是否发生过性行为 ?”的回答 ,计算其阳性回答率和漏报率以分析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方法  1998~ 1999年 ,在上海市 6所妇幼保健院 (所 )对接受婚检的 718对男女青年开展调查 ,4~ 6周后对其中的市区对象进行随访 ,随访到 399对对象。结果 初访时男女对象的漏报率分别为 5 0 7%和 6 19% ,漏报率大小随对象特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波动范围在 1 42~ 13 45 %。同一对象的复访漏报率明显小于初访 ,不超过 4 0 0 %。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 ,初访时 ,男女已同住、职业为技术管理人员的男性或接受调查时有他人在场的女性倾向于漏报 ;对初访和复访漏报率的发现 ,自填问卷、职业为技术管理人员或尚未订婚的对象倾向于漏报。结论 对象对性相关问题的回答受到其本人特征和调查方法的影响。在生殖健康研究中 ,若资料来自对象的回答 ,则应充分考虑到对象漏报的可能 ,并应根据漏报率大小对结果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资料 影响因素 首次性行为 漏报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时的避孕选择——基于赫克曼选择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郭未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9,共14页
尽管未婚青年有遭遇意外妊娠和罹患性传播疾病的极大风险,但由于缺乏全国代表性数据,迄今,我们对这一群体的性行为特征仍一无所知。本文基于捕捉了全国超过22,000名未婚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信息的第一次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数据,首... 尽管未婚青年有遭遇意外妊娠和罹患性传播疾病的极大风险,但由于缺乏全国代表性数据,迄今,我们对这一群体的性行为特征仍一无所知。本文基于捕捉了全国超过22,000名未婚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信息的第一次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数据,首先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来考察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时的避孕选择情况;然后根据数据及研究问题特点,为控制统计上的选择性偏误问题,采用赫克曼选择模型进行计量研究;探讨了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时避孕套使用的社会与人口相关因素及首次性行为发生时的环境要素对其是否使用避孕套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时避孕套使用率很低,而年龄与教育是决定未婚青年是否在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的首要指标:较早年龄开始性行为代表着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的风险性越高,较高教育程度的获取有助于提高未婚青年在首次性行为时采取保护措施的可能性。特别地,从基于首次性行为发生时的环境要素的赫克曼选择模型结果来看,中国未婚青年对于其首次性行为是"有准备的发生"以及"发生之前能与其性伴侣讨论避孕方式的采用"增加了他们在性行为时采取保护措施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通过学校性教育课程的合适开展及家庭亲子交流的加强,从而提供给中国未婚青年合适的避孕知识应是作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政策构建的一个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性行为 避孕选择 风险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