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首发缺血性卒中氯吡格雷二级预防复发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曾涛 肖旋浩 +5 位作者 徐邦牢 雷秀霞 李泽 周进 黄翚 潘小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9期908-914,共7页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规律服用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卒中二级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首次缺血性卒中的326例汉族患者,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随访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分析规律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卒...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规律服用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卒中二级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首次缺血性卒中的326例汉族患者,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随访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分析规律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卒中复发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对入组患者经过1~37个月[平均(14.44±5.07)个月]的随访,共139例规律服用氯吡格雷,其中29(20.86%)例出现卒中复发。中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的复发风险较快代谢型升高,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3.0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8.43,P=0.025]和9.17([95%CI2.39~35.16,P<0.001]。携带*2(G681A)A等位基因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是携带G等位基因患者的2.63倍(P<0.001)。携带*2突变杂合子和纯合子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分别是野生型的2.82倍(P=0.026)和9.69倍(P<0.001)。携带有1个失功能(loss of function,LOF)等位基因者卒中复发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3.02倍,(95%CI 1.13~8.05,P=0.030),携带2个LOF等位基因者卒中复发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11.01倍(95%CI 2.67~45.2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携带LOF等位基因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规律服用氯吡格雷进行二级预防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慢代谢型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较快代谢型升高,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是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 首发缺血性卒中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策延迟与希望水平、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被引量:36
2
作者 杨威 朱雪梅 +3 位作者 沈晓颖 崔岩 杜欣 逄冬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45,共4页
目的了解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就医决策延迟现状,并探讨希望水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首发AIS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Herth希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目的了解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就医决策延迟现状,并探讨希望水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首发AIS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Herth希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首发AI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四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43例患者,就医决策时间为(125.09±6.78)min。社会支持及各维度和希望水平及各维度及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与就医决策延迟时间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就医决策延迟时间正相关。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在希望水平和就医决策延迟时间上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1%。结论临床护士及社区卫生保健人员应多关注脑卒中高危人群,积极为其争取来自家庭、社会的支持,指导其主动采取就医行为,切实缩短就医决策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急性缺血性 就医决策延迟 希望水平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3
作者 于艳辉 王彦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36-1937,共2页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机制。方法:本院收治的40例首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机制。方法:本院收治的40例首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周后进行NIHSS评分和溶血磷脂酸、高敏CRP、MMP-9的水平检测。结果:两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治疗两周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丹红注射液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溶血磷脂酸、高敏CRP、MMP-9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丹红注射液组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缺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首发急性缺血性 临床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