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馈能型悬架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方案评价 被引量:21
1
作者 何仁 陈士安 陆森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共5页
为了回收汽车车轴与簧载质量间的振动能量,提出一种既可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又可以回收振动能量的悬架,称之为馈能型悬架。研究了几种馈能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馈能型悬架的结构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静液式馈能... 为了回收汽车车轴与簧载质量间的振动能量,提出一种既可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又可以回收振动能量的悬架,称之为馈能型悬架。研究了几种馈能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馈能型悬架的结构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静液式馈能型悬架以显著差异的优势成为最可行的馈能型悬架结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馈能型悬架 工作原理 结构方案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馈能型悬架潜力研究及其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方志刚 过学迅 +1 位作者 左磊 张杰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3-377,共5页
从路面不平度统计特性的理论出发,结合悬架运动传递方程,推导了悬架的能量耗散功率,得出路面等级、车辆行驶速度与悬架能量耗散呈线性关系,并通过数值分析,得出一定条件下车辆悬架能量耗散功率与路面等级的数值关系.提出了仅与悬架运动... 从路面不平度统计特性的理论出发,结合悬架运动传递方程,推导了悬架的能量耗散功率,得出路面等级、车辆行驶速度与悬架能量耗散呈线性关系,并通过数值分析,得出一定条件下车辆悬架能量耗散功率与路面等级的数值关系.提出了仅与悬架运动参数相关的悬架能量耗散因子,并对悬架能量耗散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在选定的参数范围内,车轮刚度与悬架能量耗散因子成线性关系且近似相等,非簧载质量对悬架能量耗散因子的影响非常小可忽略,而簧载质量、阻尼系数与悬架刚度对悬架能量耗散因子没有影响,最后总结出悬架能量耗散功率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馈能型悬架 能量耗散功率 路面不平度 能量耗散因子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馈能型悬架的仿真与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士安 何仁 陆森林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7-171,共5页
为了回收悬架间被减振器消耗掉的振动能量,提出了一种集馈能与减振功能于一体的馈能型悬架。还研究了馈能型悬架的工作原理及其动力学模型,并对它进行了数值仿真。同时,利用熵值法建立一个悬架综合性能评价体系,对馈能型悬架和被动悬架... 为了回收悬架间被减振器消耗掉的振动能量,提出了一种集馈能与减振功能于一体的馈能型悬架。还研究了馈能型悬架的工作原理及其动力学模型,并对它进行了数值仿真。同时,利用熵值法建立一个悬架综合性能评价体系,对馈能型悬架和被动悬架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馈能型悬架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被动悬架的综合性能,说明使用馈能型悬架来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馈能型悬架 仿真 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馈能型悬架结构参数的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士安 何仁 陆森林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9,共5页
提出了一种馈能型悬架来回收悬架间的振动能量,为研究其使用性能和馈能性能,根据液压传动理论对静液式馈能装置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台架试验.研究表明馈能装置的力学特性由其结构确定的粘性阻尼参数和类似库伦阻尼参数来体现,同时得... 提出了一种馈能型悬架来回收悬架间的振动能量,为研究其使用性能和馈能性能,根据液压传动理论对静液式馈能装置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台架试验.研究表明馈能装置的力学特性由其结构确定的粘性阻尼参数和类似库伦阻尼参数来体现,同时得到了它们的数学表达式.馈能装置力学特性的试验测定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从而完成了对馈能装置力学特性的解析,为对馈能型悬架进行更深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馈能型悬架 结构参数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馈能型悬架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士安 何仁 陆森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18,共5页
根据车辆平顺性的3个评价指标以及悬架节能性能,利用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各自的优点,建立了馈能型悬架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它们的主观权重;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性能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确定... 根据车辆平顺性的3个评价指标以及悬架节能性能,利用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各自的优点,建立了馈能型悬架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它们的主观权重;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性能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确定它们的客观权重;综合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最后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与性能统计数据计算馈能型悬架综合性能的评价值。该评价体系以逐次淘汰的方式求优,通过最小的评价值与最优的馈能型悬架综合性能相对应的方式评选出最优的悬架参数方案,该体系条理性强,评选结果准确,便于计算机编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馈能型悬架 平顺性 节能性能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