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纳磊
张建军
朱金兆
董煌彪
王鹏
袁琳丽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3,共5页
-
基金
“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2002CB111503)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1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530)
-
文摘
饱和导水率是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对模拟土壤入渗过程、建立流域水文模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蔡家川流域的实验,采取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土壤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均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相同坡向条件下,土壤饱和导水率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相同坡位条件下,土壤饱和导水率阴坡>阳坡;各地类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以下变化规律:灌草坡>天然次生林>河漫滩>刺槐林>油松林>紫穗槐林>侧柏林>坡耕地>土质路面。
-
关键词
入渗
饱和导水率ks
异质性
黄土坡
-
Keywords
infiltration
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s)
heterogeneity
loess slope
-
分类号
F301.2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S152.72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重庆市四面山典型林分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
被引量:19
- 2
-
-
作者
王贤
张洪江
程金花
张焜
孙龙
马西军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4,共6页
-
基金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三峡库区典型区段长防林建设及质量调控技术"(2011BAD38B04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0866)
+1 种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42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TD2011-2)
-
文摘
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了重庆市四面山地区典型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剖面土壤饱和导水率(Ks),并运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其与土壤物理因子和有机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从表层到深层呈现出负指数形式的递减规律。各林分对饱和导水率均有显著提高,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天然针阔混交林>天然阔叶林、楠竹林、针叶林>人工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荒地。土壤黏粒、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和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该地区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子。各林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作用,有机质含量与饱和导水率符合二次曲线的关系。在植被经营过程中,建议营造针阔复层混交类型的树种配置模式。
-
关键词
四面山
典型林分
土壤饱和导水率(ks)
物理因子
土壤有机质
-
Keywords
Simian Mountains
typical forest
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ks)
physical factors
soil organic matter
-
分类号
S152.72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
被引量:8
- 3
-
-
作者
刘宇
张洪江
张友焱
王月东
程金花
张东旭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
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车鸣峪林场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2-306,共5页
-
基金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节水防蚀水土保持林研究与示范"(2011BAD38B0602
2011BAD31B02)
+2 种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TD2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300
30900866)
-
文摘
饱和导水率是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饱和导水率对土壤入渗过程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Ks)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其与土壤物理因子和有机质的相关性,得出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与荒地相比,各林分对饱和导水率均有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呈现负指数递减规律;影响该地区人工林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为容重、毛管孔隙度、>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可改善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在植被经营过程中,建议采用适宜的混交类型,树种可选择白桦、落叶松等。
-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饱和导水率(ks)
主导因子
-
Keywords
loess hilly region
planted forest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ominant factors
-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响应
- 4
-
-
作者
周琳
杜敏
杨晓楠
张爱军
荣国华
李博文
-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
出处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2期182-188,219,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7346)
河北农业大学引进人才专项项目(YJ2020009)。
-
文摘
为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选取杨家沟内灌木+草地(GC)、乔木+草地(QC)、乔木+灌木+草地(QGC)和董庄沟内自然恢复草地(C)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植被结构下土壤水文特性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草地相比,灌草、乔草、乔灌草对增加土壤黏粒、粉粒,降低土壤砂粒的效果较好,表现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2)与草地相比,其他3种植被结构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乔灌草有较高的饱和导水率(24.6%~53.9%)、饱和含水量(25.1%~32.6%)和田间持水量(6.7%~44.2%),而且发现随土层深度增加,饱和导水率、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孔隙度均有所降低,容重增加。(3)结构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结构的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可以对Ks(饱和导水率)产生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99、0.296、0.480;土壤有机碳、容重和全氮通过影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间接影响Ks。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路径及土壤水文效应过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饱和导水率(ks)
-
Keywords
Loess Plateau
vegetation structur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
分类号
S157.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Green-Ampt入渗模型国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 5
-
-
作者
朱昊宇
段晓辉
-
机构
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12,22,共8页
-
基金
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ky201503)
-
文摘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是土壤水分运移形式之一,对土壤养分和盐分运移及作物根系和微生物活性均有较大影响。目前描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模型主要包括: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Green-Ampt模型等,Green-Ampt入渗模型表达式简单、涉及参数较少,具有一定的土壤物理基础,是当前使用最广的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国外关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研究很多,对Green-Ampt模型国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地总结。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基本表达式出发,总结了该模型优缺点及涉及参数(饱和导水率Ks、湿润锋面吸力Sf、土壤水分入渗率i(t)等)的改进算法;综述了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国外应用现状;并对比分析了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Green-Ampt模型等,Green-Ampt入渗模型。基于Green-Ampt的国外研究现状,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指明方向。
-
关键词
GREEN-AMPT入渗模型
饱和导水率ks
湿润锋面吸力Sf
土壤入渗速率i(t)
模型改进
-
Keywords
Green-Ampt infiltration model
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s
wetting front suction Sf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rate i ( t )
model refinement
-
分类号
TV93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