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挥发性有机物的物化性质与活性炭饱和吸附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良杰 王京刚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9-412,共4页
采用kc-4.0型颗粒活性炭对甲苯、对二甲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醇、正丙醇进行吸附实验,研究挥发性有机物的物化性质与活性炭饱和吸附量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乙酸甲酯、乙醇和正丙醇的吸附性能较差,对乙酸乙酯、甲... 采用kc-4.0型颗粒活性炭对甲苯、对二甲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醇、正丙醇进行吸附实验,研究挥发性有机物的物化性质与活性炭饱和吸附量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乙酸甲酯、乙醇和正丙醇的吸附性能较差,对乙酸乙酯、甲苯和对二甲苯的的吸附性能较好,饱和吸附量最大的是甲苯(达312.92m g/g),饱和吸附量最小的是乙酸甲酯(为224.93m g/g)。6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 u ir方程进行拟合,效果良好。挥发性有机物的比蒸发速度、饱和蒸气压和电离势能与活性炭饱和吸附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比蒸发速度越快、饱和蒸气压越高或电离势能越大,活性炭饱和吸附量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活性炭 饱和吸附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PPES/PPEK/PPESK-NMP-H_2O三元体系的相行为研究 (Ⅰ)浊点与饱和吸附量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林阳政 李永国 +1 位作者 陈翠仙 李继定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27,共7页
采用浊点滴定法实验测定了新型成膜聚合物杂萘联苯聚芳醚砜(PPES)、杂萘联苯聚芳醚酮(PPEK)和杂萘联苯聚芳醚砜酮(PPESK)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分别在3种不同温度(25,50和75℃)下用水滴定时的浊点数据.并用线性浊点方程对所得实验... 采用浊点滴定法实验测定了新型成膜聚合物杂萘联苯聚芳醚砜(PPES)、杂萘联苯聚芳醚酮(PPEK)和杂萘联苯聚芳醚砜酮(PPESK)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分别在3种不同温度(25,50和75℃)下用水滴定时的浊点数据.并用线性浊点方程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了参数回归,线性度甚佳.采用平板刮膜法制备了PPES,PPEK和PPESK的致密膜,并用称重法测定了3种聚合物膜对水的饱和吸附量,进而根据Flory-Rehner理论计算了聚合物与沉淀剂水之间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为进一步理论计算PPES,PPEK和PPESK-NMP-H2O的三元相图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膜聚合物 浊点 饱和吸附 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 三元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芩苷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和脱附率 被引量:2
3
作者 雷燕妮 张小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9-281,共3页
以黄芩苷含量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通过黄芩上柱液的澄清处理方法,比较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芩苷的吸附量和脱附率。结果表明,3种树脂对黄芩苷的吸附能力大小为AB-8树脂>LSA-40树脂>D101树脂;选用50%乙醇溶液作... 以黄芩苷含量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通过黄芩上柱液的澄清处理方法,比较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芩苷的吸附量和脱附率。结果表明,3种树脂对黄芩苷的吸附能力大小为AB-8树脂>LSA-40树脂>D101树脂;选用50%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效果最好;AB-8树脂纯化黄芩苷效果最好,黄芩苷纯度约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大孔树脂 静态饱和吸附 脱附率 纯分化离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条件下煤层甲烷视吸附量、真实吸附量的差异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6
4
作者 杨兆彪 秦勇 +1 位作者 高弟 陈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6,122,共4页
煤层甲烷高压等温实验一般已属于超临界条件,由其吸附数据计算出的视吸附量不能反映真实吸附量,两者存在差异,因而由视吸附量建立的煤层气产能评价及含气性评价需要重新进行厘定。为深入研究这一差异性,基于前人成果并结合一般气体状态... 煤层甲烷高压等温实验一般已属于超临界条件,由其吸附数据计算出的视吸附量不能反映真实吸附量,两者存在差异,因而由视吸附量建立的煤层气产能评价及含气性评价需要重新进行厘定。为深入研究这一差异性,基于前人成果并结合一般气体状态方程,给出了甲烷视吸附量和真实吸附量在不同压力点下的关系式,对具体等温吸附数据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真实吸附量和视吸附量差值随压力增大而增大,煤储层吸附性越强差值越大;同时,以视吸附量代替真实吸附量求取的临界解吸压力和实测饱和度均要大些。据此认为,依据视吸附量预测深部含气量会远远低估深部煤储层的含气性,超临界条件下,深部游离气含量数值可能要远远大于以往的认识。该结论对于重新认识煤储层真实吸附性及含气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煤层甲烷 吸附 真实吸附 差异 地质意义 临界解吸压力 实测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页岩气等温累积吸附量的称重法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元千 刘浩洋 傅礼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88,共4页
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和Avogadro(阿伏伽德罗)定律,经理论推导得到了利用称重吸附仪测试的数据计算页岩气等温累积吸附量的方法。理论分析和实例应用表明,等温累积吸附量与压力之间是一条带峰值的曲线,峰值为等温饱和累积吸附量,峰位为累积... 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和Avogadro(阿伏伽德罗)定律,经理论推导得到了利用称重吸附仪测试的数据计算页岩气等温累积吸附量的方法。理论分析和实例应用表明,等温累积吸附量与压力之间是一条带峰值的曲线,峰值为等温饱和累积吸附量,峰位为累积饱和吸附压力,峰值之前的曲线符合陈氏的等温累积吸附量方程。本文还提出了确定饱和吸附压力和等温累积饱和吸附量的交会法,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称重吸附 等温累积吸附 饱和吸附压力 等温饱和累积吸附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吸附量计算方法的推导及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元千 汤晨阳 陈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62,共7页
等温吸附方程和等温累积吸附方程是描述页岩气和煤层气吸附规律的2个重要理论方程。前者描述的是不同压力下的等温吸附量,后者描述的是不同压力下的等温累积吸附量。应当指出,构成等温吸附量曲线中不同压力下的数据点,不是利用实验测定... 等温吸附方程和等温累积吸附方程是描述页岩气和煤层气吸附规律的2个重要理论方程。前者描述的是不同压力下的等温吸附量,后者描述的是不同压力下的等温累积吸附量。应当指出,构成等温吸附量曲线中不同压力下的数据点,不是利用实验测定直接得到的,而是利用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尽管在中外,尤其是中国,目前已有若干计算等温吸附量的方法,但多因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存在不正确性和不可靠性,而导致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的错误,并引出了所谓过剩吸附量的不正确概念,这样也就谈不上为页岩吸附气和煤层吸附气的资源评价提供可靠的饱和累积吸附量数据。为此,基于气体状态方程,利用气体的物质守恒原理,经严格的推导,得到计算等温吸附量的3种方法。同时,提出了判断是否达到饱和吸附状态的判断因子。页岩和煤层吸附实验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新建的计算方法和判断因子是正确、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煤层气 等温吸附 计算方法 判断因子 饱和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称重吸附仪计算等温吸附量方法的推导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元千 刘浩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6-80,共5页
当利用称重吸附仪进行吸附实验时,某一测试压力点测试的总质量m_t,是由测试桶的质量m_b、测试桶内装入岩样的质量m_c、岩样吸附甲烷气的质量m_(ag)和测试桶空隙体积内自由甲烷气的质量m_(fg)等四部分组成。而注入甲烷气的质量mi仅包括m_... 当利用称重吸附仪进行吸附实验时,某一测试压力点测试的总质量m_t,是由测试桶的质量m_b、测试桶内装入岩样的质量m_c、岩样吸附甲烷气的质量m_(ag)和测试桶空隙体积内自由甲烷气的质量m_(fg)等四部分组成。而注入甲烷气的质量mi仅包括m_(ag)和m_(fg)两部分。由于测试桶的质量和装入测试桶内的岩样质量都是常数,因此为建立利用称重吸附仪计算等温吸附量的方法提供了方便。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和Avogadro定律,经理论推导,得到利用称重吸附仪测试数据计算等温吸附量的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判断甲烷气吸附程度的方法,以及确定饱和吸附压力和饱和累积吸附量的方法。页岩气和煤层气2个实例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供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煤层气 称重吸附 等温吸附 饱和吸附压力 饱和累积吸附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吸附量方程常数的物理含义及无因次吸附量方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元千 刘浩洋 +1 位作者 汤晨阳 干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4,共6页
LANGMUIR(兰格苗尔)于1918年发表的等温累积吸附量方程,描述了在等温条件下累积吸附量与吸附压力之间的关系。然而,应当指出,兰氏方程是利用甲烷气、氮气、一氧化碳气、二氧化碳气、氧气和氩气等气体,在由云母片制成的吸附仪上进行了大... LANGMUIR(兰格苗尔)于1918年发表的等温累积吸附量方程,描述了在等温条件下累积吸附量与吸附压力之间的关系。然而,应当指出,兰氏方程是利用甲烷气、氮气、一氧化碳气、二氧化碳气、氧气和氩气等气体,在由云母片制成的吸附仪上进行了大量等温吸附实验,在实验取得数据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等温累积吸附量经验方程。该方程具有a和b两个常数。陈元千等于2018年发表了等温累积吸附量方程的推导结果。该方程也存在A和B两个常数。研究结果表明,陈氏和兰氏的等温累积吸附量方程的两个常数都具有重要的物理含义。陈氏方程的常数A和兰氏方程的常数a都表示样品的极限累积吸附量;陈氏方程的常数B和兰氏方程的常数b都表示等温瞬压吸附量递减率;陈氏方程的AB和兰氏方程的ab都表示样品的最大初始理论吸附量。同时,建立了陈氏和兰氏的等温无因次累积吸附量方程和等温无因次瞬压吸附量方程,并提出了确定等温饱和吸附压力和等温饱和累积吸附量的方法。通过16个实例应用,发现陈氏方程和兰氏方程评价样品的极限累积吸附量基本一致;对于等温瞬压吸附量递减率和最大初始理论吸附量的评价,兰氏与陈氏的结果相差明显。但应当注意到,兰氏方程是一个经验方程,其可靠程度要比陈氏方程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 吸附方程 方程常数 物理含义 无因次吸附方程 饱和吸附确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异黄酮吸附量和脱附率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雷燕妮 彭晓邦 张小斌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31-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富集与纯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大孔吸附树脂。方法:以大豆异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通过豆粕样液的制备、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量和脱附率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 目的:研究富集与纯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大孔吸附树脂。方法:以大豆异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通过豆粕样液的制备、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量和脱附率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能力依次为:DM21树脂、DM20树脂、XDA-6树脂、LSA-10树脂,选用70%乙醇作为洗脱剂效果最好。结论:DM21树脂纯化大豆异黄酮效果最好,其纯度可达9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大孔树脂 静态饱和吸附 脱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煤体瓦斯吸附量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英杰 武德尧 +2 位作者 郭勇义 谢建林 菅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2-335,共4页
通过对含瓦斯煤层瓦斯气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提出了煤层中总的瓦斯含量方程中α值的假设与猜想。经过实验,分别研究了定压条件与升压条件下温度改变对煤与瓦斯吸附的影响规律,得到煤体在不同温度下瓦斯的吸附以及渗流规律。实验应用WY... 通过对含瓦斯煤层瓦斯气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提出了煤层中总的瓦斯含量方程中α值的假设与猜想。经过实验,分别研究了定压条件与升压条件下温度改变对煤与瓦斯吸附的影响规律,得到煤体在不同温度下瓦斯的吸附以及渗流规律。实验应用WY98-A型瓦斯吸附解吸仪器,通过研究煤与瓦斯吸附在温度改变的环境下的规律,以及所选煤样在吸附饱和后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并对瓦斯吸附的饱和吸附量进行了数学拟合,得到其函数关系式。为煤层瓦斯储量计算,及不同阶段瓦斯抽采量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吸附 瓦斯热采 吸附解吸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水体系的吸附脱附量平衡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云鹏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14,26,共5页
提出一套测量分子筛静态水饱和吸附量的实验方案 ,克服了以往测量方法中对水饱和蒸气压的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 3A、4A、5A和 13X 4种分子筛在 30~ 12 0℃温度范围内不同温度下对水的饱和吸附量 ,并以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为基础... 提出一套测量分子筛静态水饱和吸附量的实验方案 ,克服了以往测量方法中对水饱和蒸气压的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 3A、4A、5A和 13X 4种分子筛在 30~ 12 0℃温度范围内不同温度下对水的饱和吸附量 ,并以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为基础拟合了 13X分子筛的饱和吸附平衡方程 ,提出分子筛 /水吸附存在最适宜温度区和最大吸附量的理论。还测定了 4种分子筛在 32 0℃真空条件下的脱附率 ,比较结果后提出脱附是独立于吸附的过程 ,以及饱和孔体积越大的吸附剂其“死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静态饱和吸附 吸附方程 脱附率 脱附 吸附 平衡 性质 吸附 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CO_(2)吸附解吸行为及弥散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兵 陈海龙 +2 位作者 刘帅 赵金洲 Kadet Valeriy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186,共11页
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CO_(2)驱替页岩油气及CO_(2)地质封存的理论基础,研究驱替过程中的弥散特征对于评估二者混合程度、产出气纯度、采收率提高及CO_(2)封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鄂尔... 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CO_(2)驱替页岩油气及CO_(2)地质封存的理论基础,研究驱替过程中的弥散特征对于评估二者混合程度、产出气纯度、采收率提高及CO_(2)封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等温吸附和CO_(2)驱替CH4物理模拟实验,采用体积法和动态柱突破法,系统研究了不同页岩储层CO_(2)吸附量与温度、压力、页岩物性(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比表面积)的关系以及CO_(2)注入速度对弥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在页岩储层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逐渐增大,当压力大于12 MPa后吸附量达到饱和状态,饱和吸附量为1.8~8.1 cm^(3)/g;②CO_(2)饱和吸附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压力、页岩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呈正相关关系;③CO_(2)驱替CH4的弥散过程处于对流与扩散共同主导的过渡区域,其表观弥散系数在10-7 m^(2)/s数量级且与CO_(2)注入速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揭示了CO_(2)弥散规律,初步证实了页岩储层注CO_(2)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与碳封存的可行性,同时为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注CO_(2)提高采收率 碳封存 吸附 解吸 CO_(2)驱替 饱和吸附 页岩物性 弥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高温度下煤吸附甲烷实验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13
作者 赵志根 唐修义 张光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31,共3页
报道了 3个煤样在 30℃、5 0℃、70℃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 ,认为饱和吸附量与温度存在相关关系 ;据此 。
关键词 等温吸附 饱和吸附 温度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腐殖酸动态吸附废水中镉离子及其洗脱特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程亮 侯翠红 +3 位作者 徐丽 雒廷亮 张保林 刘国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48-1356,共9页
在静态法研究纳米腐殖酸吸附模拟含镉废水基础上搭建考察模拟含镉废水中镉离子在吸附剂上动态吸附及洗脱特性的吸附柱实验装置,考察镉离子溶液浓度、吸附(脱附)温度、共存离子和进料流速对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的影响,运用Thomas模型... 在静态法研究纳米腐殖酸吸附模拟含镉废水基础上搭建考察模拟含镉废水中镉离子在吸附剂上动态吸附及洗脱特性的吸附柱实验装置,考察镉离子溶液浓度、吸附(脱附)温度、共存离子和进料流速对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的影响,运用Thomas模型研究了纳米腐殖酸柱吸附过程动力学机理,测定了再生后纳米腐殖酸的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结果表明:初始镉离子浓度150 mg·L^(-1)和流速10 ml·min^(-1)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26.3mg·g^(-1)和405.5 mg·g^(-1);Thomas模型所得饱和吸附量qem分别为364.1、436.1和441.9 mg·g^(-1);洗脱峰镉离子浓度分别为3.3、12.0和22.0 g·L^(-1);共存离子SO_4^(2-)浓度增加,纳米腐殖酸对镉离子的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降低;吸附和脱附均可常温工况进行。经30次吸附和再生后,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无明显降低。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仪(EDS)对纳米腐殖酸吸附再生前、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腐殖酸物化性能稳定,形貌基本无变化,尺度发生一定程度减小,表面及内部的氨基、羟基等对吸附镉离子均发挥有效作用,该材料可满足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腐殖酸 动力学机理 穿透吸附 饱和吸附 动态吸附 脱附 吸附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的氨氮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而力 王雅迪 王嗣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6-1023,共8页
为估算辽河吸附态氨氮入海通量,采用平衡吸附-解吸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解吸等温式;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饱和吸附... 为估算辽河吸附态氨氮入海通量,采用平衡吸附-解吸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解吸等温式;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饱和吸附量较大,分别为3 643.82和2 693.71 mg/kg,相当于粗砂的8.04和5.94倍;西辽河冲泻质泥沙黏粒和粉粒所携载的吸附态氨氮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70.10和164.52 mg/kg.占沉积物氨氮吸附总量的14.99%;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解吸比例较小,分别为30.66%和42.04%,入海后可分别为上覆水提供氨氮52.15和69.16 mg/kg;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所吸附的氨氮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的腐殖质含量远远高于粗沙,在其所形成的团聚体结构中存在的孔隙填充方式——氨氮吸附是导致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饱和吸附量较大、解吸比例较低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 沉积物 颗粒分级 氨氮 吸附-解吸分配系数 饱和吸附 最大解吸 解吸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包气带典型沉积物对NH_4^+-N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魏亮 郭华明 +1 位作者 谢振华 李志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8,共8页
采用批实验方法,研究了北京平原典型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颗粒越细的沉积物,达到吸附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越长,对NH4+-N的吸附量也越大;NH4+-N初始浓度在0~50 mg/L范围内,Henry、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式均能较... 采用批实验方法,研究了北京平原典型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颗粒越细的沉积物,达到吸附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越长,对NH4+-N的吸附量也越大;NH4+-N初始浓度在0~50 mg/L范围内,Henry、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式均能较好地描述北京平原典型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特性。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量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沉积物的颗粒越细,Henry吸附系数K越大,单位质量沉积物的饱和吸附量也越大;沉积物中TOC含量对沉积物的NH4+-N吸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永定河、潮白河沉积物TOC值与Henry吸附系数K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0,0.76;沉积物对NH4+-N的饱和吸附量随着土水比的增加而减少,通过乘幂的方式拟合不同土水比下的饱和吸附量,得出了北京平原包气带沉积物对NH4+-N的饱和吸附量;相同岩性条件下,特别是细颗粒沉积物中,潮白河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能力较永定河沉积物强,而同一流域内,中、下游沉积物的吸附能力较上游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实验 沉积物粒度 Henry吸附系数 饱和吸附 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垢剂吸附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左景栾 任韶然 +3 位作者 于洪敏 闫方平 霍洪俊 樊泽霞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48,共4页
通过静态烧杯实验和动态岩心驱替实验对井下挤注用防垢剂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静态实验结果表明,SA1320C、BHF-06和BHF-02三种防垢剂均为平衡吸附型防垢剂;温度对防垢剂吸附性能的影响较小;三种防垢剂的饱和吸附量都随着平衡浓度的升... 通过静态烧杯实验和动态岩心驱替实验对井下挤注用防垢剂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静态实验结果表明,SA1320C、BHF-06和BHF-02三种防垢剂均为平衡吸附型防垢剂;温度对防垢剂吸附性能的影响较小;三种防垢剂的饱和吸附量都随着平衡浓度的升高而近似呈线性关系增大。动态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防垢剂在岩心中的吸附量与注入时间/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在实验初始阶段成线性关系,吸附量达到饱和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场挤注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优选药剂,优化施工参数,使防垢效果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注 防垢剂 吸附 饱和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沙土对磷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而力 王嗣淇 杨立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228,共7页
采用小型回填式土柱动态吸附试验研究了西辽河流域沙土对磷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沙土对磷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和Langmuir吸附方程,且前者更优.吸附分配系数(k)平均值为31.55,磷饱和吸附量平均值为312.55mg/kg.沙土对磷的... 采用小型回填式土柱动态吸附试验研究了西辽河流域沙土对磷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沙土对磷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和Langmuir吸附方程,且前者更优.吸附分配系数(k)平均值为31.55,磷饱和吸附量平均值为312.55mg/kg.沙土对磷的吸附方式以物理吸附为主,易淋失,仍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固定沙土中的微团聚体因存在以孔隙填充方式的磷吸附,所以其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强,磷淋失的环境风险最小;而流动沙土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弱,磷淋失的环境风险最大.农田和林地沙土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强,磷淋失的环境风险最小,是沙土的最佳利用方式.沙土对磷的吸附分配系数及饱和吸附量与土壤w(粗黏粒),w(黏粒)和w(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沙土 Freundlich吸附方程 吸附分配系数 Langmuir吸附方程 饱和吸附 零吸持平衡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不同天然有机组分对氨氮吸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而力 王嗣淇 薛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4-549,共6页
为估算沉积物不同天然有机组分吸附态氨氮携载量,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西辽河沉积物不同天然有机组分对氨氮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的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大大降低,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Гmoc)和吸附分配系数(Koc)分别... 为估算沉积物不同天然有机组分吸附态氨氮携载量,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西辽河沉积物不同天然有机组分对氨氮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的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大大降低,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Гmoc)和吸附分配系数(Koc)分别为重组的55.30%和69.49%,说明有机质是影响氨氮在沉积物上吸附特征的主要因素。氨氮在轻组有机组分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Koc=85.57);稳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是形成沉积物疏松多孔团聚体结构的重要胶结物质,氨氮在重组有机组分上的吸附除分配作用外,还存在孔隙填充方式的吸附;重组有机组分中的紧结态腐殖质(胡敏素)对氨氮吸附起关键作用(Гmoc=5 857.78 mg·kg-1)。轻组有机质、稳结态腐殖质和紧结态腐殖质携载的吸附态氨氮可分别按重组(Гmoc=3 477.81 mg·kg-1)的0.32、1.21和1.68倍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天然有机组分 氨氮 吸附 碳标化吸附分配系数 碳标化饱和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萍 杨桂朋 赵润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5-354,共10页
以苯酚为研究对象 ,系统地研究了其在南海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实验中作者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苯酚在沉积物上吸附前后的浓度变化 ,从而可以根据平衡浓度 (Ce)和吸附在沉积物上的量 (Cs)的关系来推测苯酚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 以苯酚为研究对象 ,系统地研究了其在南海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实验中作者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苯酚在沉积物上吸附前后的浓度变化 ,从而可以根据平衡浓度 (Ce)和吸附在沉积物上的量 (Cs)的关系来推测苯酚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 ,苯酚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可以同时很好地用Freundlich型、Langmuir型和线型三种吸附等温式来描述 ,这说明其吸附行为比较复杂。另外 ,通过改变吸附条件发现苯酚吸附行为受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介质的盐度、温度、酸度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饱和吸附量随着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介质盐度和酸度的升高而增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苯酚 吸附作用 吸附等温线 饱和吸附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