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被引量:27
- 1
-
-
作者
孙向晨
-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4,165,共11页
-
文摘
现代世界对于“家”的理解存在若干重误区:一是将“个体”与“家庭”理解为势不两立的价值主体;二是将“亲亲”的生存论经验与“家”在历史上的机制化表现混为一谈;三是错误地把“家”的非对称性结构理解为权力主从关系的起源;四是误认为家庭的角色责任与现代社会的个人自由不相兼容;五是只看到“家”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面,没有看到“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存在。由此,现代社会忽视了“家”自身固有的价值意义。重新建立一种饱含“个体自觉”的“家”观念,可以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澄清“家”的积极价值,使“家”成为成就“个体”的有力保障,并对“个体本位”的消极后果给予制衡;与次同时,现代世界还需重建“修齐”与“治平”的关系,发挥“家”所具有的更普遍的意义。总之,“家”需要被重新理解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为此,现代世界需要重新厘定“家”在“关系性”存在方式、“情感”境遇、“伦理性”原则、“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精神性超越的方式”等方面的本体论意义。
-
关键词
“家”的认识误区
饱含“个体”的家观念
修齐与治平
家的本体论意义
-
分类号
D64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现实伦理: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基础及趋势
被引量:7
- 2
-
-
作者
杨君
-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74-80,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合作研究"(07BSH010)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11年"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一般项目<流动的农民-上海郊区"农民农"问题研究>(IASFudanXSGZF11001)
-
文摘
从人生意义、家本位思想、代际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农民生育观念的演变过程,并从结构与文化两个维度,对不同年代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现象进行分析。得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业化、城市化浸透着农村社会,传统社会中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秩序、乡村文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的生育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家本位思想到个体化思想的转变过程,当前农民的生活意义已经从一种可以"过日子"的逻辑转变为如何"过好日子"。
-
关键词
农民
生育观念
家本位
个体化
-
Keywords
farmer
fertility concept
home-based thought
individual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文化探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吕美生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67-72,52,共7页
-
文摘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层结构,可简括为: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展开,曾经替封建士大夫筑成一座座“炼狱”,从中锤锻和塑造出他们的双重人格。这既表现为儒家入世与出世,即“兼济”与“独善”之间的矛盾,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也表现为群体道德与个体价值,即“明礼义”和“知人心”之间的撞击,所谓“外儒内庄”之道。“一显一隐,灌溉着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这是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之所在。
-
关键词
家国同构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模式
个体价值
中国历史
中华民族
儒家入世
人生境界
伦理观念
封建社会政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