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伟 何晓荣 +2 位作者 王域玲 施新岗 李兆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3-396,40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 171例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5.0min(12~272 min)。术中穿孔5例(2.9%),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1.8%),术后延迟性穿孔1例(0.6%)。病灶整块切除165例(96.5%),完整切除159例(93.0%)。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49.7%),高分化癌70例(40.9%),中分化癌16例(9.4%)。9例(5.3%)因基底部切缘和(或)脉管癌细胞累及追加外科手术。术后2个月食管狭窄37例(21.6%),其中切除范围<1/2周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3%(2/86),1/2周~3/4周为30.0%(15/50),>3/4周为45.8%(11/24),全周型为81.8%(9/11)。重度食管狭窄19例(11.1%),均接受扩张治疗,平均扩张1.9次(1~6次),其中12例因扩张效果欠佳行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平均支架置入2.2次(1~6次)。术后平均随访40.4月(24~54个月),复发6例(3.5%),均接受二次内镜治疗。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食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病理是判断病灶完整切除的重要依据,定期内镜随访是监测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癌 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HIF-1α、Bax和Survivin的表达对光动力学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汲振余 赵立群 +6 位作者 张聚真 杨小静 裘一兵 张亚冰 孙予 裘宋良 杨观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HIF-1α、Bax和Survivin的表达状况与光动力学(PDT)疗效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食管早期癌(PDT治疗后无效(NR)20例,完全缓解(CR)12例)和52例食管癌前病变(PDT治疗后NR19例,CR33...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HIF-1α、Bax和Survivin的表达状况与光动力学(PDT)疗效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食管早期癌(PDT治疗后无效(NR)20例,完全缓解(CR)12例)和52例食管癌前病变(PDT治疗后NR19例,CR33例)患者PDT治疗前病变组织中HIF-1α、Bax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食管癌前病变NR组HIF-1α阳性率26.3%(5/19),AI为(2.16±2.43),与CR组的24.2%(8/33)和(3.31±3.2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前病变NR组Bax阳性率52.6%(10/19)低于CR组的78.8%(26/33),Survivin阳性率63.2%(12/19)高于CR组的33.3%(11/33)(P均<0.05)。食管早期癌患者NR组HIF-1α阳性率60.0%(12/20)高于CR组的16.7%(2/12),Bax阳性率25.0%(5/20)高于CR组的75.0%(9/12)(P<0.01),AI(1.53±2.34)低于CR组的(4.92±4.43)(P均<0.05);食管早期癌患者NR组Survivin阳性率65.0%(13/20),与CR组的50.0%(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HIF-1α蛋白的食管早期癌PDT疗效较差,HIF-1α可作为预示食管早期癌患者PDT疗效的指标;高表达Bax蛋白的食管早期癌和食管癌前病变患者PDT疗效较好,是预示食管早期癌和食管癌前病变患者PDT疗效的重要指标;高表达Survivin蛋白的食管癌前病变患者疗效较差,可成为预示食管癌前病变PDT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食管早期癌 食管前病变 HIF-1Α BAX SURVIV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武育卫 彭贵勇 +4 位作者 龙庆林 陈磊 房殿春 赵晶京 李向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食管可疑病变先后用3%卢戈液和0.5%美蓝喷洒病变黏膜,观察病变染色程度及范围。对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病变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食管可疑病变先后用3%卢戈液和0.5%美蓝喷洒病变黏膜,观察病变染色程度及范围。对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病变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超声小探头探查病变浸润深度。结果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217例,病理为食管早期癌89例,不典型增生128例(轻度34例,中度68例,重度26例),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及不典型增生准确率为100%。超声小探头显示116例浸润至黏膜上皮层,37例浸润至黏膜肌层,30例浸润至黏膜下层,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上皮内癌18例,黏膜肌层癌32例,黏膜下癌39例,与其对照,超声小探头鉴别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准确性为89.9%(80/89)。结论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有助于提高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癌 前病变 双重染色法 超声小探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12
4
作者 凌安生 朱芳来 +2 位作者 伍平 方崇文 曹富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7,共7页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早期癌 食管前病变 并发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短期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叶琴 孙斌 +3 位作者 汪胡根 蔡轶 冯慧 王亚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05-1509,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短期预后,评估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ESD治疗情况、切除... 目的通过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短期预后,评估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ESD治疗情况、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病理结果、随访结果等。结果病变的大小、周长、浸润深度、切缘情况与淋巴血管浸润(LVI)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周长和浸润深度是影响LVI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0%(328/328),完全切除率为94.51%(310/3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3%(293/32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迟发性出血0.75%,食管狭窄4.49%,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术后总体复发率为0.75%(2/267)。共有23例患者在术后追加了手术或辅助治疗,A组(pCurA)术后没有追加任何治疗,B组(pCurB)以追加放疗为主,C组(pCurC)以追加外科手术为主。结论对于浸润深度不超过SM1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ESD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病变周长≥3/4或浸润深度较深的患者是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前评估中应加以重视。在术后评估中,对于pCur A或pCur B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而pCur C的患者应积极追加手术或者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食管鳞状细胞 淋巴血管浸润 疗效 追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宋雪梅 沙林玉 +2 位作者 倪永 李培培 于莲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1-706,共6页
目的:比较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分析,从而评价ESD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 目的:比较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分析,从而评价ESD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癌的338例患者,根据病灶位置,将157例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为研究组与181例胃癌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多因素分析年龄≥62.5岁、男性、平坦型腺癌、分化型腺癌及黏膜下层浸润为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2、2.299、2.497、2.425、2.939,P<0.05)。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手术时间[(104.14±58.49)min vs.(73.39±45.06)min,P<0.001]长于胃癌组,治愈性切除率低于胃癌组(70.7%vs.80.7%,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生存率(log-rank P=0.889)及治愈性切除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12);单因素分析病灶直径≥2 cm(91.3%vs.67.6%,P=0.002)、未分化腺癌(21.7%vs.0.9%,P<0.001)、黏膜下层浸润(60.9%vs.13.5%,P<0.001)、淋巴脉管浸润(4.3%vs.0,P=0.027)、有溃疡(23.9%vs.5.4%,P<0.001)是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安全有效方法,但病灶直径≥2 cm、病理类型分化差、黏膜下层浸润、淋巴脉管浸润、有溃疡的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ESD治疗治愈性切除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交界处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