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BSCC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4例BSCCE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回访资料,其中13例患者行扩大根治手术,31例行传统手术,分...目的 :研究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BSCC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4例BSCCE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回访资料,其中13例患者行扩大根治手术,31例行传统手术,分别研究与手术方式和生存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肿瘤部位、淋巴结切除总数与手术方式相关(P<0.05)。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4%、62.82%、56.54%。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有限(P>0.05)。结论:BSCCE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并具有侵袭性的罕见肿瘤,根治性的手术切除结合术后辅助治疗值得推荐。其最佳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展开更多
目的:进一步阐明少见的食管基底细胞样鳞形细胞癌(B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1例食管BSC分别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S-P法),其中7例作电镜观察,并进行随访。结果:BSC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是基底细胞样癌...目的:进一步阐明少见的食管基底细胞样鳞形细胞癌(B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1例食管BSC分别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S-P法),其中7例作电镜观察,并进行随访。结果:BSC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是基底细胞样癌呈实体小叶状、筛网状排列,癌巢中央见粉刺状坏死,并恒伴有鳞形细胞癌或癌巢内伴有小灶性鳞状成分,表面黏膜可伴有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内的基底样细胞示:细胞角蛋白(CK)14/16(+),上皮膜抗原(EMA)15/16(+),波形蛋白(V im entin)14/16(+),S-100蛋白7/16(+),癌胚抗原(CE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电镜下示基底样癌细胞分化差,细胞器少,细胞间有少量桥粒,癌细胞梁索间可见特征性的多层折叠或指纹状的基膜。15例获随访结果,其中13例Ⅱ期以上者有10例于手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食管BSC是一种新的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因分化低、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研究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BSCC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4例BSCCE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回访资料,其中13例患者行扩大根治手术,31例行传统手术,分别研究与手术方式和生存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肿瘤部位、淋巴结切除总数与手术方式相关(P<0.05)。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4%、62.82%、56.54%。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有限(P>0.05)。结论:BSCCE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并具有侵袭性的罕见肿瘤,根治性的手术切除结合术后辅助治疗值得推荐。其最佳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文摘目的:进一步阐明少见的食管基底细胞样鳞形细胞癌(B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1例食管BSC分别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S-P法),其中7例作电镜观察,并进行随访。结果:BSC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是基底细胞样癌呈实体小叶状、筛网状排列,癌巢中央见粉刺状坏死,并恒伴有鳞形细胞癌或癌巢内伴有小灶性鳞状成分,表面黏膜可伴有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内的基底样细胞示:细胞角蛋白(CK)14/16(+),上皮膜抗原(EMA)15/16(+),波形蛋白(V im entin)14/16(+),S-100蛋白7/16(+),癌胚抗原(CE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电镜下示基底样癌细胞分化差,细胞器少,细胞间有少量桥粒,癌细胞梁索间可见特征性的多层折叠或指纹状的基膜。15例获随访结果,其中13例Ⅱ期以上者有10例于手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食管BSC是一种新的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因分化低、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