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镜辅助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泽锋 王建军 +7 位作者 王家顺 潘永成 李劲松 汪文东 赵峰 丁静民 杨光海 马千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3月~2004年9月,18例贲门失弛缓症在胸腔镜辅助下行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游离下段食管及胃贲门部,自下肺静脉至胃贲门部1cm胃壁纵行切开食管下段...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3月~2004年9月,18例贲门失弛缓症在胸腔镜辅助下行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游离下段食管及胃贲门部,自下肺静脉至胃贲门部1cm胃壁纵行切开食管下段肌层。结果18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手术时间(108.5±6.5)min,胸腔引流(2.5±0.5)d,术后住院(6.5±0.5)d。术后12、18个月,症状评分由术前(3.1±0.6)分别降为(1.6±0.3)分和(1.9±0.8)分(q=10.558,P〈0.05;q=8.446,P〈0.05);食管末端直径由术前(7.1±1.3)cm分别降为(3.8±1.2)cm和(3.6±1.3)cm(q=11.046,P〈0.05;q=11.715,P〈0.05);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由术前(29.6±3.8)mmHg分别降低到(21.2±2.3)mmHg和(19.2±3.9)mmHg(q=10.443,P〈0.05;q=12.929,P〈0.05);食管末端pH由术前3.2±0.4分别升至术后5.5±0.3和5.1±0.5(q=23.902,P〈0.05;q=19.745,P〈0.05);术后12、18个月比较,症状评分、食管末端直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食管末端pH值有统计学差异(q=4.157,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电视胸腔镜 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4
2
作者 蒋伟 王群 +2 位作者 谭黎杰 徐正浪 郑如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例改行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进行修补后愈合,1例在术后第一天发生食管穿孔后开胸修补,仍继发脓胸,经积极治疗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排除学习曲线的影响,1999年至今26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6~11 d,平均为6.7 d;手术时间为57~94 min,平均为(74.7±13.2)min.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个月24例患者综合症状VAS评分由术前的6.8±1.6降至1.6±0.9(P-<0.05);随访至6个月的21例患者VAS评分降至1.6±0.8(P<0.05).结论 胸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合理使用纤维胃镜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胸腔镜 食管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临床经验
3
作者 蒋伟 谭黎杰 +3 位作者 王群 徐正浪 郑如恒 张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738-739,共2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2~8月,对肺功能较差、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怀疑存在胸膜腔粘连的8例贲门失弛缓症行腹腔镜下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手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手术时间70~184min,平均... 目的总结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2~8月,对肺功能较差、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怀疑存在胸膜腔粘连的8例贲门失弛缓症行腹腔镜下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手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手术时间70~184min,平均103.8min;1例术中食管穿孔改开腹手术修补成功;术后住院3~10d,平均5.1d。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8月,7例症状缓解,1例轻度吞咽困难。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腹腔镜具有刨伤小、术中暴露较佳、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否附加胃底折叠术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腹腔镜 食管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肉瘤1例报告
4
作者 石群立 金行藻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81-82,共2页
食管癌肉瘤极为少见,我院遇到1例,现予以报告,并结合文献作简要讨论。患者女,34岁,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体重减轻5kg 多,食管拉网找到鳞癌细胞。钡餐示食管中下段长约6cm 粘膜破坏,管腔狭窄。临床诊断:食管鳞癌。术中见肿瘤限局食管中下... 食管癌肉瘤极为少见,我院遇到1例,现予以报告,并结合文献作简要讨论。患者女,34岁,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体重减轻5kg 多,食管拉网找到鳞癌细胞。钡餐示食管中下段长约6cm 粘膜破坏,管腔狭窄。临床诊断:食管鳞癌。术中见肿瘤限局食管中下段,长5cm,未侵入周围组织,行部分食管切除术。病理检查:大体:食管长11cm,周径3~5cm,距下切缘1cm 处见息肉状肿物4.5×2×1.5cm,切面灰白灰红色,质韧,肿物侵犯肌层。光镜:肿瘤由癌与肉瘤成分组成。表面为鳞癌,呈巢或团块状分布,有明显角珠形成。肉瘤成分位于深层,围绕癌巢分布或与鳞癌交织混杂。但分界清楚,互无移行。肉瘤细胞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下段 鳞癌 食管切除 粘膜破坏 进行性吞咽困难 息肉状 灰红色 病理检查 长梭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贲门失弛缓症13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寅 许春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9-341,363,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分析1993年5月至2005年10月间被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且在院治疗的13例患儿临床表现、食管测压、内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男女性别(女7例,男6例)发病无明显差异,确诊时平均年龄为10.3岁。... 目的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分析1993年5月至2005年10月间被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且在院治疗的13例患儿临床表现、食管测压、内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男女性别(女7例,男6例)发病无明显差异,确诊时平均年龄为10.3岁。3例患儿存在家族史,其中2例是姐妹,3例都有吞咽困难、无泪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缺乏的3A表现。吞咽困难是最多见的症状,其次为呕吐、胸骨后疼痛、生长发育不良和呼吸系统症状。13例中11例行食管测压检查显示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增高和食管体蠕动异常。食管钡餐显示食管体扩张、食管贲门交接处鸟嘴样改变。13例患儿中共有9例(69.23%)接受Heller’s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另4例中,3例接受内镜气囊扩张,1例以降压药Nifedipine维持,失访1例。12例随访患儿中痊愈8例,良好3例,改善1例。结论食管测压结合X线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好方法;Heller食管肌层切开术安全性强、术后效果显著且持续时间长,是贲门失弛缓症较好的治疗方法;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有一定疗效,可作为国内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吞咽困难 食管测压 Heller's食管切开 气囊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