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纳材料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清萌 谢言之 +1 位作者 沈建忠 马晓溦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2-933,共12页
食源性致病菌(foodborne pathogens)是引起动物和人类食源性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门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具有强大的侵袭和定植能力,可污染多... 食源性致病菌(foodborne pathogens)是引起动物和人类食源性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门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具有强大的侵袭和定植能力,可污染多种蔬果及动物源性食品,并可沿“农场-餐桌链”传播。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抗菌药物逐渐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导致食源细菌性疾病面临治疗药物选择受限、生物利用度差、毒性难以控制等诸多挑战。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多种微纳材料(micro/nano materials)逐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展示出优异的治疗性能。微纳材料主要指平均粒径在微米或纳米级的一系列复合材料。抗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研究中的微纳材料主要是指将微米材料与纳米材料结合而成的药物递送系统,兼具微米和纳米尺度材料的优势,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靶向性药物递送、可控与长效释放及多重抗菌作用等多种优势。笔者综述了微纳材料的基本概念、常见种类、独特优势及微纳材料在各种抗食源性致病菌感染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微纳材料在应对多种食源性细菌感染、缓解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中的应用潜力以及目前存在的应用瓶颈,以期为微纳材料在食源细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纳米材料 微米材料 微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市生菜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2
作者 汪忆梦 郝晓艳 李东英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1期144-147,共4页
目的:了解潍坊市生菜生产消费全过程各个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掌握基线数据和风险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潍坊市生菜种植、流通和餐饮环节中生菜样本进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结果:202... 目的:了解潍坊市生菜生产消费全过程各个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掌握基线数据和风险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潍坊市生菜种植、流通和餐饮环节中生菜样本进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结果:202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17份,检出率为8.42%。其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6.44%),以肠集聚性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dhesive Escherichia coli,EAEC)为主(86.67%)。其次为沙门菌(1.49%)和单增李斯特菌(0.99%)。流通环节检出率最高(11.88%),其次为餐饮环节(5.81%),不同采样环节检出率略有差别(χ^(2)=2.906,P>0.05)。不同采样地点检出率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χ^(2)=17.606,P<0.01)。第三季度检出率明显高于第四季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0,P<0.05)。不同生菜品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4,P<0.05),以直立生菜检出率最高(33.33%,2/6),其次为皱叶生菜(10.48%)。结论:潍坊市生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尤其是流通和餐饮环节较为严重。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督,提升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菜 过程监测 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醛防控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都雪莹 胡欣 +4 位作者 冯泽银 孙静 李向菲 庞心怡 陆颖健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45,共9页
生物被膜是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加工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浮游细菌不同,生物被膜结构复杂,黏附性强且抗逆性高,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将其根除。肉桂醛因其广谱抗菌活性和良好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在防控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方面受到广泛... 生物被膜是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加工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浮游细菌不同,生物被膜结构复杂,黏附性强且抗逆性高,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将其根除。肉桂醛因其广谱抗菌活性和良好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在防控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肉桂醛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抗菌及其抗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进展,从抑制细菌黏附、抗菌作用及抗群体感应作用3个方面系统分析肉桂醛抗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并阐述纳米级肉桂醛在抗菌方面的应用,旨在为食品行业生物被膜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醛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被膜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校园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4
作者 张菁菁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4期179-182,共4页
中小学校园餐饮食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群体的健康与社会稳定。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校园食品安全的主要隐患,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等,这些细菌主要通过食材交叉污染、储存不当等途径传播,对学生的健康构... 中小学校园餐饮食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群体的健康与社会稳定。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校园食品安全的主要隐患,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等,这些细菌主要通过食材交叉污染、储存不当等途径传播,对学生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系统梳理了食源性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重点探讨了快速检测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中小学校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通过分析检测技术的适用场景及实际案例,提出优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中检测策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提升中小学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校园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方法 餐饮食品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5种食源性致病菌
5
作者 范宏伟 朱应飞 +3 位作者 翟平平 占忠旭 唐小叶 蔡玉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1期180-186,共7页
目的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一种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方法针对5种食源性致病菌,选择保守性较... 目的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一种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方法针对5种食源性致病菌,选择保守性较好的致病基因设计特异性多重PCR引物,利用毛细管电泳成像分析多重PCR产物。通过对PCR及电泳条件进行优化,建立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进行研究。结果5对引物特异性良好,均未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多重PCR最佳引物浓度为0.2μ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6.0℃,毛细管电泳最佳分离模式为AM900,灵敏度较高,检测灵敏度可达到5×10^(-3) ng/μ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方法用于检测5种食源性致病菌,操作简便、特异性和灵敏度高,在食源性致病菌检验中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毛细管电泳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珊 高辉明 +3 位作者 王雁伟 周思思 庞艳荣 艾鹏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快速检测乳品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表明,选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rfA基因、蜡样芽胞杆菌gyrB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nvA基因、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stx2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引物,在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58℃下,PCR扩增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分别扩增出274、221、482、108 bp条带,无非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菌检出限达到10~100 CFU/mL;对17份人工染菌牛奶样品进行检测,检出结果与国标培养法完全一致。该研究结果为快速、高效、准确地检测出乳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蜡样芽胞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也为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苏娜 明亮 +4 位作者 何静 吉日木图 Tuyatsetseg Jambal Dulguun Dorjgotov 伊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3-352,共10页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准确地监测和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控制和预防人类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细菌的多样性及不同生长和复制特性,给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微生物检...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准确地监测和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控制和预防人类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细菌的多样性及不同生长和复制特性,给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费力,不足以满足不可培养活菌细胞和现场快速食品检测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针对食源性致病菌开发了各种免疫检测技术,比传统方法更加灵敏、简单和高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结合食源性致病菌亚致死损伤、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和休眠3种代谢状态的生物学特征及抗体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当前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常见的免疫技术的检测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并对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免疫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 抗体 免疫检测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吴鹏 孙雅和 +2 位作者 朱旭丽 周树华 张成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6-437,共12页
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 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生化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等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总结了各类不同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并从标准化角度进一步介绍了国内外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现状以及应用实践情况。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具备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免疫检测技术抗体前处理较为麻烦,生理生化检测技术有污染菌混淆问题,分子检测技术有一定假阳性等。此外,大部分检测方法仍属于非法定方法,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国内外相关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制约了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推广应用。基于此,本文从标准化角度提出了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后续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技术 标准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食源性致病菌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任婷 史敏 +2 位作者 刘聪慧 黄一刚 裴金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2-68,共7页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作为近年来发展的新型食源性致病菌鉴定技术,具有灵敏、准确、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该技术为食品病原微...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作为近年来发展的新型食源性致病菌鉴定技术,具有灵敏、准确、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该技术为食品病原微生物靶标性监测和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检验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鉴别技术参考,在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检索了近年来国内外MALDI-TOF MS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相关研究案例,简要综述了MALDI-TOF MS检测原理、工作流程,影响鉴定结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MALDI-TOF MS技术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实际案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参考菌株数据库建设、标准化程序规范等方面对MALDI-TOF MS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食品安全检测及快速监管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食源性致病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2年银川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芳霞 杜学婷 +3 位作者 贾萍 李梅琴 张伟宏 李萍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5期63-67,71,共6页
目的:了解2016-2022年银川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方法:于2016-2022年对银川市辖区的市售食品进行随机抽检,采集1 275份样本进行11种相关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分析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结果:共采集1 275份样品,检出致病菌样品6... 目的:了解2016-2022年银川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方法:于2016-2022年对银川市辖区的市售食品进行随机抽检,采集1 275份样本进行11种相关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分析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结果:共采集1 275份样品,检出致病菌样品67份,总检出率为5.25%。检出率最高的是蜡样芽胞杆菌,为11.15%(31/278);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8.70%(2/23)。19类食品中,有11类食品检出致病菌,主要为豆制品(25.00%)、粮食制品(22.22%)、食用菌及其制品(12.50%)、焙烤及油炸类食品(9.62%)以及饮用水(8.70%);流通环节和餐饮服务环节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散装和预包装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银川市市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但各类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应继续加强监测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 市售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感染体内外肠道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仪洋 吴梦洁 +1 位作者 董庆利 李卓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40-349,共10页
体内外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重要科学工具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基因表型、耐受性、免疫反应和疫苗开发等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对食源性致病菌肠道模型的研究已有诸多进展,但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 体内外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重要科学工具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基因表型、耐受性、免疫反应和疫苗开发等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对食源性致病菌肠道模型的研究已有诸多进展,但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本文对近年来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体内外肠道模型进行了系统阐述。分别归纳了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其他一些动物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系统阐述了细胞模型、肠道类器官等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和前景,最后分析和讨论了不同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优劣势。体内动物模型可全面评价食源性致病菌的宏观感染进程以及宿主免疫反应,但由于物种差异,结果不能完全适用于人类;体外三维细胞模型,尤其是肠道类器官和器官芯片,采用人体细胞,不存在种源差异,在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微观层面上的致病机制、细胞和组织趋向性方面潜力巨大。本文的进展研究,将为研究食源性致病菌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体内模型 体外模型 肠类器官 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德福 高乐 +6 位作者 张明 杜知心 吕欣然 柏雪 张国清 李学鹏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68-377,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因特异性强、精准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因特异性强、精准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AA)、基因芯片(gene chip,GC),并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现状、适用范围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对未来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风险的数学模拟及精准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13
作者 熊溶溶 刘静 +5 位作者 徐欢 白莉 潘迎捷 赵勇 王彝白纳 张昭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8-298,共11页
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是食品加工生产、贮藏运输、家庭消费等环节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被视为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运用数学模型模拟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食品媒介中的转移情况,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的传... 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是食品加工生产、贮藏运输、家庭消费等环节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被视为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运用数学模型模拟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食品媒介中的转移情况,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的传播规律。进一步将交叉污染模型与微生物风险评估相结合,明确交叉污染发生的关键环节,并配合一系列新型的抗菌涂层设计,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交叉污染的发生。因此,本文首先综述了食品工业及家庭生活中致病菌交叉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并详细地概述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数学建模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通过全局控制和源头控制两个层面,分别阐述了微生物风险评估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相结合和抗菌涂层在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防控中的应用,并对交叉污染未来的研究方案和控制策略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交叉污染 数学模型 风险评估 防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红梅 高雪 +2 位作者 刘璐 贾穆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7,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不能实时检测,因此,构建一种灵敏、安全、简便且消耗少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很有探索意义。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具有特异灵敏、简易快...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不能实时检测,因此,构建一种灵敏、安全、简便且消耗少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很有探索意义。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具有特异灵敏、简易快速、检测实时、材料消耗少和检测限低等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并展开讨论了其中单模式、双模式及多模式检测的原理及应用优势,同时对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以期为优化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纳米生物传感器 单模式 双模式 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世龙 卢菲 +2 位作者 周帆 王军亮 肖有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1-371,共11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是全球卫生保健系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受污染的食品基质复杂且早期致病菌浓度低,干扰了现有检测手段的灵敏度。通常使用传统的增菌培养能提高致病菌的...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是全球卫生保健系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受污染的食品基质复杂且早期致病菌浓度低,干扰了现有检测手段的灵敏度。通常使用传统的增菌培养能提高致病菌的浓度以满足检测需求,但其过程耗时、费力,不能满足市场监管部门快速检测的需要。为了准确检测前期污染食品中的致病菌,保障食品安全,迫切需要食源性致病菌分离富集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被广泛研究,通过在其表面修饰能特异性结合致病菌的识别元件,能够对复杂食品基质中的致病菌进行有效的分离富集,结合现有的高灵敏度检测手段,可快速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早期检测。本文主要综述了磁性纳米分离技术、磁性纳米粒子与识别元件的偶联方式、识别元件的种类及结合检测手段的应用情况,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磁性纳米粒子 磁性纳米分离技术 识别元件 偶联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扩增-侧流层析试纸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16
作者 贠紫光 魏勇 +3 位作者 张建 崔双双 李灿 孙凤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2-425,共14页
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费时耗力,难以应对现代食品安全检测快速、简便的需求。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温核酸扩增法以及基于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的核酸检测技术等,已被广泛应... 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费时耗力,难以应对现代食品安全检测快速、简便的需求。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温核酸扩增法以及基于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的核酸检测技术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为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联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和免疫层析技术成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核酸扩增和侧流层析试纸联用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其优缺点,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核酸扩增 侧流层析试纸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吴丽 宋新杰 +4 位作者 吕天凤 张尧 孙娟 石煜倩 吴元锋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211-217,共7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食源性致病菌的高效快速检测是其有效防治的基础。荧光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荧光性强、光稳定性好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可与各种检测方法结合,近年来在食源性致病... 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食源性致病菌的高效快速检测是其有效防治的基础。荧光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荧光性强、光稳定性好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可与各种检测方法结合,近年来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对量子点、上转换纳米颗粒、金属纳米簇和碳点4种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荧光纳米材料 量子点 上转换纳米颗粒 金属纳米簇 碳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系统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编辑与调控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昕哲 甄珍 《科技通报》 2024年第5期27-33,共7页
本文基于CRISPR-Cas系统,构建了食源性致病菌基因检测模型。利用基因编码测度技术对Cas蛋白基因中的向导RNA序列进行识别,提取其中的主要基因特征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基因表达与分子诊断技术,根据序列特征,对基因表达数据... 本文基于CRISPR-Cas系统,构建了食源性致病菌基因检测模型。利用基因编码测度技术对Cas蛋白基因中的向导RNA序列进行识别,提取其中的主要基因特征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基因表达与分子诊断技术,根据序列特征,对基因表达数据的差异性与菌属分布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设计特异性识别的向导RNA和基因差异表达的分析,实现对目标基因和致病菌的检测。这种方法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检测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且高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系统 食源性致病菌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农产品食源性致病菌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晏明兴 金银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2期1-4,共4页
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人类最基本的饮食健康安全。本文通过分析食源性致病菌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依托预警技术、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预警系统,对于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诚信服... 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人类最基本的饮食健康安全。本文通过分析食源性致病菌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依托预警技术、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预警系统,对于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诚信服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食源性致病菌 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20
作者 熊雨 霍然 +2 位作者 曲春波 李军 周秀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2期229-235,共7页
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膜成为引发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食品工厂持续污染的重要原因,其对常规的物理、化学杀菌手段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开发有效的生物膜清除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控制与清... 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膜成为引发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食品工厂持续污染的重要原因,其对常规的物理、化学杀菌手段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开发有效的生物膜清除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控制与清除展开,简要介绍了新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在生物膜清除中的应用与优缺点,重点阐述了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对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清除机制,包括通过生物竞争、分泌破坏生物膜的代谢产物及对群体感应系统的调节等途径抑制生物膜形成。通过讨论益生菌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潜力以及提升益生菌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新技术,进一步强调了开发环保且有效的生物膜控制方法的重要性,为提升食品生产与消费安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膜 益生菌 群体感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