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食果动物对两种壳斗科种子扩散偏好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肖敬禹
刘金福
-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
出处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0,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0678)。
-
文摘
为探究食果动物取食行为与植物种子间相互联系,本文以亚热带森林种子特征差异较大的优势树种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云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究食果动物对不同类型种子单一品质(完整、发霉和残缺)混合释放和单一类型种子不同品质混合释放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完整品质种子被搬运距离较远,云山青冈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和贮藏距离均高于甜槠种子,符合大种子假说;(2)种子类型混合释放和种子品质混合释放扩散距离有差异,表明种子品质能影响动物扩散行为。
-
关键词
食果动物
种子扩散
动物习性
-
Keywords
Frugivores
seed dispersal
animal behavior
-
分类号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脊椎动物传播植物肉质果中的次生物质及其生态作用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潘扬
罗芳
鲁长虎
-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90-2497,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0470)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
文摘
在种子植物-动物的互惠关系中,植物果实成熟后需要吸引种子传播者取食果实,传播其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同时又要防御种子捕食者过度消耗种子。果实内的次生物质(如:配糖生物碱、大黄素、辣椒素)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依赖脊椎动物传播的肉质果中往往含有与植物茎、叶内相同的次生物质,其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未成熟果实内富含次生物质(如:单宁、大黄素),主要保护未成熟种子不被潜在的捕食者和食果动物取食,这些次生物质的含量通常随果实成熟而降低;其它次生物质(如: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而增多,可能起到吸引食果动物的作用。在对脊椎动物捕食的抵御中,果实内不同类型的次生物质促使成熟果实对所有脊椎动物都有毒性(专毒性)或者仅对种子捕食者有毒性(泛毒性)。肉质果内的次生物质对植物-食果动物相互关系的调控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动物取食频次和数量、抑制和促进种子萌发、改变种子在肠道的滞留时间、吸引传播者等生态作用而实现。某种次生物质往往集多种生态作用于一身。目前对肉质果内次生物质与脊椎动物相互关系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次生物质与果实生理生化、形态学等特征对食果者的综合调控机理;次生物质在种子传播后的调控作用对植物种群或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从动植物协同进化角度探讨植物次生物质的产生、防御和吸引策略与脊椎动物对果实的选择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开展脊椎动物传播肉质果实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完善种子传播机制、植物繁殖和更新格局,丰富动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肉质果实
次生物质
食果动物
协同进化
-
Keywords
secondary substances
fleshy fruit
frugivore
coevolution
-
分类号
Q143
[生物学—生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