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28
1
作者 邢星 李世洋 +1 位作者 赵爱红 肖建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愿接受SMILE手术和LASIK...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愿接受SMILE手术和LASIK手术且常规术前检查确认为适应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SMILE手术者共93例(186眼)为观察组,接受LASIK手术者共96例(192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并于术前和术后1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检查,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平均细胞面积。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分别为(-27.10±11.20)%和(-14.50±4.30)%,对照组分别为(-29.20±9.60)%和(-17.90±4.30)%,观察组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均较对照组低(均为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分别为(-24.50±10.90)%和(-13.60±4.30)%,对照组分别为(-27.00±10.80)%和(-15.60±4.40)%,较术后1个月时有所减少(均为P<0.05),说明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有一定回升趋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MILE与LASIK治疗近视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与LASIK相比,SMILE术后角膜弹性的改变较少,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不会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过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远标 赵柳宁 +5 位作者 刘斐 肖小波 周强 廖爱平 刘国颖 刘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4-937,共4页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1、3、6个月及1年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角膜最薄点厚度并计算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飞秒激光LASIK术前与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0,P>0.05)。飞秒激光LASIK术后1、3、6个月及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7,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最薄点厚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10,P<0.01)。飞秒激光LASIK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角膜后表面高度与SE、AD、RBT、AP/TCT及"(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良好,角膜后表面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角膜最薄点厚度逐渐增加并于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高度 中央角膜最薄点厚度 激光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角膜反应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烨 周行涛 +2 位作者 牛凌凌 徐建江 褚仁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1-665,共5页
目的观察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反应的动态变化。方法等效球镜为-6.75~-12.50D的近视患者6例12眼行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参数设置为脉冲频率200kHz,脉冲能量100~150nJ,瓣直径... 目的观察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反应的动态变化。方法等效球镜为-6.75~-12.50D的近视患者6例12眼行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参数设置为脉冲频率200kHz,脉冲能量100~150nJ,瓣直径7.9~8.3mm,预计瓣厚度80~100μm。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裂隙灯检查角膜中央区域的形态,并用共焦显微镜观察中央区域的角膜反应。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裂隙灯检查所有手术眼未见haze或瓣皱褶,共焦显微镜下观察所有眼未见明显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术后1周,4例6眼观察到近切削界面的基质细胞轻度激活,表现为细胞核反光增强,细胞轮廓可见,切削面反光轻度增强,其余眼未观察到明显的基质细胞激活。角膜基质细胞激活在术后1个月减轻,至术后3个月基本消失。术后所有手术眼均可在切削面持续观察到高反光沉积物,1眼(预期角膜瓣厚度80μm)在共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微皱褶。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LASIK术后存在角膜细胞水平反应的变化,其角膜基质细胞激活程度较轻可能与脉冲能量较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Max激光 分子激光角膜原位 角膜创伤愈合 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1
4
作者 刘海莹 德琳 +3 位作者 徐冬 宋笑梅 张雪梅 刘美娜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8期49-51,共3页
对86例(153眼)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LLASIK)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检查,术中配合医生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及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做好初期护理、复查及健康教育。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等值球镜屈光度在&... 对86例(153眼)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LLASIK)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检查,术中配合医生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及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做好初期护理、复查及健康教育。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S范围143眼,占93.46%,在±1.00DS范围153眼,达100%;裸眼视力≥1.0者150眼,占98.04%,其中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44眼,占94.12%。无并发症发生。提出全方位护理是FLLASIK获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近视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隋鑫 李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92-795,共4页
近20 a来随着飞秒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科手术应用飞秒激光开展了许多新的应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都是应用飞秒激光治疗近视和散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手术机理和手术方式不同,所... 近20 a来随着飞秒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科手术应用飞秒激光开展了许多新的应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都是应用飞秒激光治疗近视和散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手术机理和手术方式不同,所以在术后角膜形态学、角膜生物力学、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会产生一些差异,本文就此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辅助分子原位角膜 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板层刀制瓣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6
作者 徐婧 姜洋 +3 位作者 李莹 王忠海 金玉梅 夏文薇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比较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600眼,其中接受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M-LA... 目的比较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600眼,其中接受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M-LASIK组)和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F-LASIK组)各150例300眼。观察手术后1个月内角膜瓣愈合、视力、干眼的3项客观指标[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S)评分]、角膜地形图和主观症状的问卷评估。结果两组术后角膜瓣均一期愈合,F-LASIK组有1只眼术后第1天角膜瓣细皱,冲洗后好转;所有眼均达到手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值K1、K2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两组BUT、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均明显下降,FS评分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F-LASIK组BUT明显高于M-LASIK组(P=0.045),泪液分泌试验、F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SIK组主观症状的评分总和明显低于M-LASIK组(Z=-0.989,P=0.043);满意度明显高于M-LASIK组(Z=-2.316,P=0.021)。结论传统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和现代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均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及生活视觉质量,而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满意度更高,且可以减少术后干眼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激光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对屈光不正患者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孙广莉 韩文杰 +1 位作者 刘方 苏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对屈光不正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63例(126眼)屈光不正患者...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对屈光不正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63例(126眼)屈光不正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FS-LASIK组31例(62眼),SMILE组32例(64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收集数据。观察指标包括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河高度(TMH)、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KBUT)、脂质层厚度、睑板腺功能评估得分、眼红指数(HI)。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术后1周时OSDI评分增加最明显。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OSDI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组均高于SMILE组。两组患者术后1周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TMH与术前相比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在术后1周减小最为显著。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TMH亦均较术前减小(均为P<0.05)。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NIKBUT与术前相比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在术后1周减小最为显著。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NIKBUT与术前相比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NIKBU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组均小于SMILE组。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脂质层厚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脂质层厚度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睑板腺功能评估得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组和SMILE组患者术后1周HI与术前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H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高于SMILE组。结论FS-LASIK与SMILE均会对患者眼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FS-LASIK对术后眼表的影响较SMILE明显,且这种影响作用的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 眼表疾病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两年患者角膜后表面的变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龙克利 吴秀梅 +2 位作者 张嘉璠 丁雯芝 彭予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7,61,共5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2 a角膜后表面的变化。方法...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2 a角膜后表面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来我院角膜屈光科行激光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92眼。将患者依照术式分为两组,fLASIK组25例47眼,等效球镜度为-6.00^-11.00 D;LASEK组23例45眼,等效球镜度为-6.00^-9.50 D。利用Pentacam测量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 a、2 a时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和非球面因子Q值变化,角膜后表面高度取自中央角膜厚度最薄点、角膜顶点及距角膜顶点1 mm范围4个位点(0°、90°、180°和270°),同时记录视力、屈光度数、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最薄点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4个位点差异亦无均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最薄点和角膜顶点以及4个位点后表面高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曲率和Q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曲率和Q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术后2 a时两组患者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和术前的差值与切削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比值无相关性(fLASIK组:r=0.017,LASEK组:r=0.061,均为P>0.05);角膜后表面Q值差值与切削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比值亦均无明显相关性(fLASIK组:r=0.062,LASEK组:r=0.103,均为P>0.05)。结论经fLASIK或LASEK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后表面保持稳定;这两种术式在保留足够的角膜基质床厚度前提下是长期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 高度近视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和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术后的泪液功能障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美燕 周行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7-850,共4页
泪液功能障碍被认为主要是泪膜构成的异常导致促炎因子的产生。近期的研究表明,泪膜成分的改变导致泪液功能障碍,加速眼表上皮细胞的死亡和脱落,从而导致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泪膜不稳定和角膜神经末梢的高度敏感化。很大一部分患者在... 泪液功能障碍被认为主要是泪膜构成的异常导致促炎因子的产生。近期的研究表明,泪膜成分的改变导致泪液功能障碍,加速眼表上皮细胞的死亡和脱落,从而导致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泪膜不稳定和角膜神经末梢的高度敏感化。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后存在泪液功能障碍。本文就LASIK和SMILE术后泪液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泪液功能障碍潜在的发生机制以及以机制为基础的合理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液功能障碍 分子激光角膜原位 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嘉璠 吴洁 +2 位作者 刘坤 毕文娇 崔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74-1179,共6页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度(corneal density,CD)的变化,并探讨二者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IOL Master 500测量TPRK组(72眼)和FS-LASIK组(42眼)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同时使用Pentacam进行角膜厚度测量及CD分析。对手术前后眼轴差与角膜消融厚度之间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IOL Master眼轴测量偏差(眼轴差与角膜消融厚度间差值)与CD变化的相关性。结果TPRK组及FS-LASIK组手术前后眼轴差分别为(0.09±0.04)mm、(0.11±0.05)mm,角膜消融厚度分别为(0.09±0.02)mm、(0.09±0.03)mm,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r=0.486、0.494,均为P<0.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34、1.995,均为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好。TPRK组角膜前层(120μm)及全层的CD术后低于术前,中间层及后层(60μm)的CD术后高于术前。FS-LASIK组眼轴测量偏差仅与0~2 mm前层的CD中等相关(r=0.356,P<0.05)。结论TPRK及FS-LASIK术后患者眼轴长度均较术前短,二者差值与角膜消融厚度相符。TPRK及FS-LASIK术后3个月CD略有降低,但IOL Master眼轴测量偏差与CD的变化基本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上皮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眼轴长度 角膜消融厚度 角膜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前配合训练对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冉 方薇 +3 位作者 陈旭 张伟 刘大川 张海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0-615,共6页
目的:探讨手术前配合训练对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施行双眼FS-LASIK手术的患者200名作为手术前配合训练组,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 目的:探讨手术前配合训练对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施行双眼FS-LASIK手术的患者200名作为手术前配合训练组,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尚未开展系统术前配合训练的手术患者50名作为常规对照组,其中术前配合训练组根据术前训练情况分为低、中、高训练组3组,通过观察术中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术后早期疼痛、结膜下出血发生情况比较不同训练组和对照组手术后的效果。结果:训练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中、高训练组手术时间短于低训练组(P<0.05),术后第1天视力训练组整体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训练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结膜下出血发生率训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程度训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训练组中女性患者低等和中等训练组之间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等训练组术后视力均明显好于以上两组(P<0.05),而男性患者无论高训练组还是中训练组术后视力均好于低训练组(P<0.05)。结论:FS-LASIK术前良好的配合训练不仅可以保证手术更加安全顺畅,还能获得较好的早期术后效果,对于男性患者施行FS-LASIK手术前配合训练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外科手 分子激光角膜原位 前训练 疼痛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明娜 高华 +1 位作者 李娜 史伟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51-857,共7页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期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41眼病历资料,其中接受LASEK者28例56眼作为LASE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8.29±1.64)D;接受FS-LASIK者47例85眼作为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7.97±1.38)D。采用小数视力法记录术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裸眼视力(UCVA);采用主觉验光法测定术眼等效球镜度。评估2个组术眼术后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有效性指数为术眼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安全性指数为术眼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值,稳定性为术后6个月与12个月间等效球镜度差异,可预测性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屈光度在±0.50 D以内的眼数比例。结果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ASEK组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8±0.30)D和(0.10±0.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FS-LASIK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0±0.32)D和(0.01±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2个组术后屈光稳定性较好。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等效球镜度在±0.50 D以内者分别占91.1%(51/56)和96.4%(82/85),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术后12个月LASEK组4眼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BCVA小于术前。结论LASEK和FS-LASIK矫治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角膜上皮下混浊是引起LASEK术后BCVA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 激光辅助原位角膜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郑燕 周跃华 +3 位作者 张晶 刘倩 柳静 胡雅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0-465,共6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目的... 背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目的探讨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接受LASIK的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患者64例128眼,患者分为LASIK组(37例74眼)和LASIK—CXL组(27例54眼),2个组基线特征匹配。所有术眼均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并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消融,LASIK—CXL组患者在LASIK术后立即用质量分数0.1%核黄素滴至角膜基质床持续90s,平衡盐溶液(BSS)行瓣下冲洗后用紫外线交联加固仪照射进行角膜交联。2个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及1、3、6个月进行随访,对2个组术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参数、眼前节OCT(AS—OCT)检查结果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49±2.41)D和(-6.97±2.41)D,术后6个月时分别降低至(-0.68±0.88)D和(-0,75±0.94)D;2个组术前裸眼视力(UDVA)(LogMAR)分别为1.18±0.28和1.05±0.38,术后6个月时分别提高至-0.06±0.09和-0.03±0.18;术前AveK值分别为(44.37±1.46)D和(44.47±1.50)D,术后6个月时分别减少至(39.30±2.06)D和(38.66±1.80)D;术前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25±0.21和0.24±0.22,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加为0.29±0.24和0.28±0.24,术前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分别为0.36±0.16和0.39±0.15,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至0.57±0.31和0.75±0.37,且LASIK—CXL组术后SAI值明显大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P=0.002)。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分别为(8.44±1.44)mmHg(1mmHg=0.133kPa)和(8.63±1.35)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下降至(5.74±1.31)mmHg和(6.25±1.24)mmHg,且LASIK-CXL组CRF值明显高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0,P=0.004);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滞后量(CH)分别为(8.78±1.51)mmHg和(8.69±1.62)mmHg,术后6个月分别降至(7.23±1.08)mmHg和(6.50±1.32)mmHg,LASIK—CXL组术后CH值明显低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0,P=0.017)。AS—OCT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LASIK—CXL组角膜基质出现高密度反光带者45眼,占81.82%,而LASIK组术眼未出现角膜基质高密度反光带。结论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改善术眼术后视力的效果与LASIK接近,但在增加角膜硬度方面明显优于LASIK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方法 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联合物理疗法 胶原/代谢 交联制剂/治疗用途 生物力学现象 前瞻性研究 角膜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国富 王铮 +4 位作者 杨斌 张晓晓 邱平 周胜 陈家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本中心接受LASIK患者26例50眼进行随访研究,检测指标包括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提供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本中心接受LASIK患者26例50眼进行随访研究,检测指标包括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提供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sensitivity function,CSF)、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球镜度;分析时段为术前及术后3月,分析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分布,Q值与高阶像差以及高阶像差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结果】术前Q值为-0.17±0.11;术后Q值为0.84±0.41,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Q值与术前球差成负相关(P=0.000,r=-0.578),与高阶像差成正相关(P=0.047,r=-0.333)。手术前后Q值改变与球差改变成负相关(P=0.000,r=-0.588),与高阶像差改变成正相关(P=0.001,r=0.566)。术后3月无眩光、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阶像差改变与术后无眩光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6.3,4.0,2.5,1.6,1.0,0.7(cycles per degree,cpd)成负相关(P<0.05);高阶像差改变与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中高频空间频率6.3,4.0,2.5,1.6cpd成负相关(P<0.05),与低频空间频率(1.0,0.7cpd)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近视性LASIK使角膜由伸长型(长椭球体)椭球体演变为扁平型椭球体(扁椭球体),并影响术后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球面 屈光不正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手术前后散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洋辰 王雁 +4 位作者 李晶 左彤 王璐 鲍锡柳 魏升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96-1099,共4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年来新兴的屈光手术方式,其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散射光是一项评价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同屈光手术前后散射光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研究飞秒LASIK手术...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年来新兴的屈光手术方式,其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散射光是一项评价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同屈光手术前后散射光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研究飞秒LASIK手术后散射光的变化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飞秒LASIK手术前后散射光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飞秒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55例109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6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的散射光计量值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关系,分析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残余角膜植床厚度(RBT)、RBT/CCT、切削深度、切削比、设定瓣厚度、角膜瓣直径、蒂宽、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飞秒LASIK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6个月测得的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0_+0.19、1.10-+0.19、1.02_+0.18、0.96±0.16和0.94±0.15,各时间点间所测散射光计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99,P=0.000),术后1周的散射光计量值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17),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眼的散射光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P=0.437),术前和术后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7,P=0.062)。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和CCT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负相关(r=0.226、-0.228、-0.241,P〈O.05),与切削比均呈负相关(,=-0.149、-0.219、-0.255,P〈0.05)。结论飞秒LASIK术后1个月内散射光计量值增加,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可能与手术中选择的多种参数和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分子激光角膜原位 散射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扩散函数法对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静 吕帆 +3 位作者 周激波 郑景伟 瞿佳 王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7,共6页
背景目前对屈光手术后视觉功能的评价研究主要是对比敏感度的研究,但易受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点扩散函数(PSF)分析法是一种定量评价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方法。目的研究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在明视和暗视两... 背景目前对屈光手术后视觉功能的评价研究主要是对比敏感度的研究,但易受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点扩散函数(PSF)分析法是一种定量评价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方法。目的研究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在明视和暗视两种环境下(3mm和6mm瞳孔直径)视觉系统调制传递函数(MTF)的变化,用PSF分析法评价术后早期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38例72眼纳入本研究,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术前等效球镜值分别为(-2.72±0.52)、(-4.89±0.80)、(-8.00±0.98)D。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PSF分析仪测量模拟明视、暗视下的MTF值。结果LASIK术前,3/11/71和6Him瞳孔直径下的MT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3mIn瞳孔直径下,低、中、高空间频率的MTF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术后3个月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MTF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高空间频率(18.85~37.70cpd)的MTF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m瞳孔直径下,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低空间频率(2.98~7.44cpd)的MTF值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中、高空间频率(9.42~37.70cpd)的MTF值下降不明显(P〉0.05);而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点在所有空间频率段MTF值均下降(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术后3个月仍未恢复到术前。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后MTF值随屈光度及瞳孔直径的增加而下降,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好转的趋势。PSF分析可对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助于准分子激光术后视觉质量的分析和手术方案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角膜原位 近视 点扩散函数 调制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并发症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美玲 廖荣丰 +4 位作者 陈逖 张晓苹 陶黎明 卫修玲 夏卫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  72 3例 ( 1390只眼 )近视患者 ( - 1 5 0~ - 2 2 0 0D)行LASIK术后随访 12个月 ,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角膜...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  72 3例 ( 1390只眼 )近视患者 ( - 1 5 0~ - 2 2 0 0D)行LASIK术后随访 12个月 ,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角膜瓣形成不全 5只眼 ( 0 36 % ) ,角膜瓣过薄 4只眼( 0 2 9% ) ,角膜瓣游离 6只眼 ( 0 4 3% ) ,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 12只眼 ( 0 86 % ) ,屈光回退 >1 0D者 2 0只眼 ( 1 4 4 % ) ,激素性高眼压 16只眼 ( 1 15 % ) ,眩光和夜驶困难 2 4只眼( 1 73%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 ,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必须引起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并发症 治疗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LASI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神经损伤和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丁冬梅 陈辉 +1 位作者 桑爱民 刘剑波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再生情况。方法取4只大耳白兔,右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另取14只兔双眼接受LASIK术,术后1、3、7d,1、2、3、6个月行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再生情况。方法取4只大耳白兔,右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另取14只兔双眼接受LASIK术,术后1、3、7d,1、2、3、6个月行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SIK术后神经的损伤及再生情况。结果术后深基质层、角膜瓣连接处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未受损,瓣切削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消失。术后不同部位的角膜神经再生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角膜神经形态已接近正常,角膜中央仍无神经分布。结论近视性LASIK术对不同部位角膜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神经恢复接近正常,中央部神经修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角膜神经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的黏附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齐虹 唐军民 朱秀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角膜瓣复位后的黏附机制。方法 :实验组 2 4只新西兰兔分为 8组 ,每组 3只 ;对照组 3只。左眼按近视 - 10 .0 0D行LASIK术。分别于术后即刻、2 4h、1周、2周、1...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角膜瓣复位后的黏附机制。方法 :实验组 2 4只新西兰兔分为 8组 ,每组 3只 ;对照组 3只。左眼按近视 - 10 .0 0D行LASIK术。分别于术后即刻、2 4h、1周、2周、1月、3月、6月及 12月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并取角膜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成分 ,包括I型胶原、Ⅲ型胶原、Ⅵ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cellularfibronec tion ,cFN)、细胞黏合素 (tenascin ,TN)、Ⅳ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 (laminin ,LN)。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后角膜瓣贴附紧密 ;光镜观察角膜瓣交界面早期存在缝隙 ,晚期贴附紧密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角膜瓣交界面术后早期有cFN的明显表达及Ⅲ型胶原、Ⅵ型胶原的表达 ,无I型胶原、Ⅳ型胶原、LN及TN的表达。结论 :LASIK术后早期 ,角膜瓣与其下的基质层之间的黏附由FN、Ⅵ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 原位角膜 角膜 外科手 细胞粘附 黏附机制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27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山祥 赵刚平 +3 位作者 陈玉冰 赵岭江 王艳华 李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6-928,共3页
目的观察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27例(39眼)的临床疗效。术前屈光度范围:球镜-0.75~-13.25... 目的观察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27例(39眼)的临床疗效。术前屈光度范围:球镜-0.75~-13.25DS,散光度-2.00~-5.25DC。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9.5个月。结果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85±0.27(0.3~1.2),术后平均裸眼视力0.95±0.24(0.6~1.5),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球镜度数:术前(-5.60±2.86)DS,术后(-0.18±0.79)DS(1.00~-1.50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散光度数:术前(-2.65±1.04)DC,术后(-0.39±0.82)DC,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及预测性佳、术后稳定性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散光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