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对屈光不正患者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广莉 韩文杰 +1 位作者 刘方 苏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对屈光不正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63例(126眼)屈光不正患者...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对屈光不正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63例(126眼)屈光不正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FS-LASIK组31例(62眼),SMILE组32例(64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收集数据。观察指标包括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河高度(TMH)、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KBUT)、脂质层厚度、睑板腺功能评估得分、眼红指数(HI)。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术后1周时OSDI评分增加最明显。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OSDI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组均高于SMILE组。两组患者术后1周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TMH与术前相比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在术后1周减小最为显著。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TMH亦均较术前减小(均为P<0.05)。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NIKBUT与术前相比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在术后1周减小最为显著。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NIKBUT与术前相比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NIKBU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组均小于SMILE组。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脂质层厚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脂质层厚度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睑板腺功能评估得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组和SMILE组患者术后1周HI与术前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H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高于SMILE组。结论FS-LASIK与SMILE均会对患者眼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FS-LASIK对术后眼表的影响较SMILE明显,且这种影响作用的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 眼表疾病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板层刀制瓣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婧 姜洋 +3 位作者 李莹 王忠海 金玉梅 夏文薇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比较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600眼,其中接受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M-LA... 目的比较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600眼,其中接受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M-LASIK组)和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F-LASIK组)各150例300眼。观察手术后1个月内角膜瓣愈合、视力、干眼的3项客观指标[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S)评分]、角膜地形图和主观症状的问卷评估。结果两组术后角膜瓣均一期愈合,F-LASIK组有1只眼术后第1天角膜瓣细皱,冲洗后好转;所有眼均达到手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值K1、K2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两组BUT、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均明显下降,FS评分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F-LASIK组BUT明显高于M-LASIK组(P=0.045),泪液分泌试验、F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SIK组主观症状的评分总和明显低于M-LASIK组(Z=-0.989,P=0.043);满意度明显高于M-LASIK组(Z=-2.316,P=0.021)。结论传统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和现代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均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及生活视觉质量,而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满意度更高,且可以减少术后干眼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激光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28
3
作者 邢星 李世洋 +1 位作者 赵爱红 肖建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愿接受SMILE手术和LASIK...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愿接受SMILE手术和LASIK手术且常规术前检查确认为适应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SMILE手术者共93例(186眼)为观察组,接受LASIK手术者共96例(192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并于术前和术后1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检查,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平均细胞面积。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分别为(-27.10±11.20)%和(-14.50±4.30)%,对照组分别为(-29.20±9.60)%和(-17.90±4.30)%,观察组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均较对照组低(均为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分别为(-24.50±10.90)%和(-13.60±4.30)%,对照组分别为(-27.00±10.80)%和(-15.60±4.40)%,较术后1个月时有所减少(均为P<0.05),说明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有一定回升趋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MILE与LASIK治疗近视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与LASIK相比,SMILE术后角膜弹性的改变较少,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不会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过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李远标 赵柳宁 +5 位作者 刘斐 肖小波 周强 廖爱平 刘国颖 刘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4-937,共4页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1、3、6个月及1年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角膜最薄点厚度并计算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飞秒激光LASIK术前与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0,P>0.05)。飞秒激光LASIK术后1、3、6个月及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7,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最薄点厚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10,P<0.01)。飞秒激光LASIK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角膜后表面高度与SE、AD、RBT、AP/TCT及"(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良好,角膜后表面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角膜最薄点厚度逐渐增加并于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高度 中央角膜最薄点厚度 激光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角膜反应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许烨 周行涛 +2 位作者 牛凌凌 徐建江 褚仁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1-665,共5页
目的观察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反应的动态变化。方法等效球镜为-6.75~-12.50D的近视患者6例12眼行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参数设置为脉冲频率200kHz,脉冲能量100~150nJ,瓣直径... 目的观察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反应的动态变化。方法等效球镜为-6.75~-12.50D的近视患者6例12眼行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参数设置为脉冲频率200kHz,脉冲能量100~150nJ,瓣直径7.9~8.3mm,预计瓣厚度80~100μm。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裂隙灯检查角膜中央区域的形态,并用共焦显微镜观察中央区域的角膜反应。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裂隙灯检查所有手术眼未见haze或瓣皱褶,共焦显微镜下观察所有眼未见明显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术后1周,4例6眼观察到近切削界面的基质细胞轻度激活,表现为细胞核反光增强,细胞轮廓可见,切削面反光轻度增强,其余眼未观察到明显的基质细胞激活。角膜基质细胞激活在术后1个月减轻,至术后3个月基本消失。术后所有手术眼均可在切削面持续观察到高反光沉积物,1眼(预期角膜瓣厚度80μm)在共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微皱褶。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LASIK术后存在角膜细胞水平反应的变化,其角膜基质细胞激活程度较轻可能与脉冲能量较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Max激光 分子激光角膜原位 角膜创伤愈合 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海莹 德琳 +3 位作者 徐冬 宋笑梅 张雪梅 刘美娜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8期49-51,共3页
对86例(153眼)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LLASIK)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检查,术中配合医生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及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做好初期护理、复查及健康教育。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等值球镜屈光度在&... 对86例(153眼)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LLASIK)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检查,术中配合医生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及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做好初期护理、复查及健康教育。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S范围143眼,占93.46%,在±1.00DS范围153眼,达100%;裸眼视力≥1.0者150眼,占98.04%,其中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44眼,占94.12%。无并发症发生。提出全方位护理是FLLASIK获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近视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的黏附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齐虹 唐军民 朱秀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角膜瓣复位后的黏附机制。方法 :实验组 2 4只新西兰兔分为 8组 ,每组 3只 ;对照组 3只。左眼按近视 - 10 .0 0D行LASIK术。分别于术后即刻、2 4h、1周、2周、1...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角膜瓣复位后的黏附机制。方法 :实验组 2 4只新西兰兔分为 8组 ,每组 3只 ;对照组 3只。左眼按近视 - 10 .0 0D行LASIK术。分别于术后即刻、2 4h、1周、2周、1月、3月、6月及 12月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并取角膜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成分 ,包括I型胶原、Ⅲ型胶原、Ⅵ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cellularfibronec tion ,cFN)、细胞黏合素 (tenascin ,TN)、Ⅳ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 (laminin ,LN)。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后角膜瓣贴附紧密 ;光镜观察角膜瓣交界面早期存在缝隙 ,晚期贴附紧密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角膜瓣交界面术后早期有cFN的明显表达及Ⅲ型胶原、Ⅵ型胶原的表达 ,无I型胶原、Ⅳ型胶原、LN及TN的表达。结论 :LASIK术后早期 ,角膜瓣与其下的基质层之间的黏附由FN、Ⅵ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 原位角膜 角膜 外科手 细胞粘附 黏附机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和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术后的泪液功能障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美燕 周行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7-850,共4页
泪液功能障碍被认为主要是泪膜构成的异常导致促炎因子的产生。近期的研究表明,泪膜成分的改变导致泪液功能障碍,加速眼表上皮细胞的死亡和脱落,从而导致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泪膜不稳定和角膜神经末梢的高度敏感化。很大一部分患者在... 泪液功能障碍被认为主要是泪膜构成的异常导致促炎因子的产生。近期的研究表明,泪膜成分的改变导致泪液功能障碍,加速眼表上皮细胞的死亡和脱落,从而导致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泪膜不稳定和角膜神经末梢的高度敏感化。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后存在泪液功能障碍。本文就LASIK和SMILE术后泪液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泪液功能障碍潜在的发生机制以及以机制为基础的合理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液功能障碍 分子激光角膜原位 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隋鑫 李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92-795,共4页
近20 a来随着飞秒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科手术应用飞秒激光开展了许多新的应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都是应用飞秒激光治疗近视和散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手术机理和手术方式不同,所... 近20 a来随着飞秒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科手术应用飞秒激光开展了许多新的应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都是应用飞秒激光治疗近视和散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手术机理和手术方式不同,所以在术后角膜形态学、角膜生物力学、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会产生一些差异,本文就此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辅助分子原位角膜 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与瓣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涛 黄振平 +1 位作者 薛春燕 杨丽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7期626-628,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与瓣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变化,同时对角膜瓣下并发症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该院及外院行LASIK术后发生瓣相关并发症的27例患者35只眼进行观察处理。按3、7、15、30和6... 目的: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与瓣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变化,同时对角膜瓣下并发症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该院及外院行LASIK术后发生瓣相关并发症的27例患者35只眼进行观察处理。按3、7、15、30和60天不同时间进行视力、裂隙灯等检查。结果:10例层间角膜炎患者经过1~2个月治疗,瓣下炎症全部吸收,视力恢复至0.8~1.5;9例瓣皱褶、异位,经复瓣处理,视力恢复至1.0~1.2;1例外伤瓣丢失,经异体角膜磨镶移植术后,视力恢复至0.5~0.6;1例角膜瓣下感染、溶解,经去除病变角膜瓣加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切削术(PTK)治疗后角膜上皮愈合,但出现角膜瓣下雾状混浊(Haze)现象;3例3只眼上皮植入经掀瓣刮除处理,视力最后达0.8~1.0;3例3只眼角膜瓣形成不全,6个月后再次手术,视力达1.0~1.2。结论:LASIK术后与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时间不等,临床以早发现、早处理恢复好。强调手术的规范性,建立严格的随访制度,将LASIK手术的并发症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并上皮植入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建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37-1837,共1页
患者男.19岁,2007年11月在外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同年入伍。2008年2月2日16时军事训练中被他人用脚击中左眼后,出现左眼剧烈灼痛,伴视物模糊,畏光、流泪、不能睁眼,遂于次日转来解放军第174医院就诊。以准分... 患者男.19岁,2007年11月在外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同年入伍。2008年2月2日16时军事训练中被他人用脚击中左眼后,出现左眼剧烈灼痛,伴视物模糊,畏光、流泪、不能睁眼,遂于次日转来解放军第174医院就诊。以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瓣移位收住院。入院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左眼结膜充血,角膜可见角膜瓣重叠、皱褶,角膜瓣轻度水肿,前房深浅适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左眼底窥不进。入院后即在局麻下行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瓣移位复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 分子激光 角膜移位 上皮植入 外伤 右眼视力 眼结膜充血 军事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明娜 高华 +1 位作者 李娜 史伟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51-857,共7页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期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41眼病历资料,其中接受LASEK者28例56眼作为LASE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8.29±1.64)D;接受FS-LASIK者47例85眼作为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7.97±1.38)D。采用小数视力法记录术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裸眼视力(UCVA);采用主觉验光法测定术眼等效球镜度。评估2个组术眼术后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有效性指数为术眼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安全性指数为术眼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值,稳定性为术后6个月与12个月间等效球镜度差异,可预测性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屈光度在±0.50 D以内的眼数比例。结果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ASEK组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8±0.30)D和(0.10±0.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FS-LASIK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0±0.32)D和(0.01±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2个组术后屈光稳定性较好。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等效球镜度在±0.50 D以内者分别占91.1%(51/56)和96.4%(82/85),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术后12个月LASEK组4眼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BCVA小于术前。结论LASEK和FS-LASIK矫治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角膜上皮下混浊是引起LASEK术后BCVA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 激光辅助原位角膜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移位患者的护理
13
作者 王红英 赵春艳 +1 位作者 张文娟 张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6期55-56,共2页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es,LASIK)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各种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该手术后患者一般不易发生角膜瓣移位,但角膜瓣一旦发生移位,须立即处理,如不及时处理可出现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es,LASIK)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各种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该手术后患者一般不易发生角膜瓣移位,但角膜瓣一旦发生移位,须立即处理,如不及时处理可出现基质床上皮覆盖、层间上皮植入、角膜瓣丢失、角膜瓣溶解、感染、视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视力。2000年7月至2009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眼屈光外科中心共收治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患者36例,经有效处理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护理 角膜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手术前后散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洋辰 王雁 +4 位作者 李晶 左彤 王璐 鲍锡柳 魏升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96-1099,共4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年来新兴的屈光手术方式,其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散射光是一项评价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同屈光手术前后散射光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研究飞秒LASIK手术...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年来新兴的屈光手术方式,其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散射光是一项评价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同屈光手术前后散射光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研究飞秒LASIK手术后散射光的变化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飞秒LASIK手术前后散射光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飞秒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55例109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6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的散射光计量值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关系,分析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残余角膜植床厚度(RBT)、RBT/CCT、切削深度、切削比、设定瓣厚度、角膜瓣直径、蒂宽、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飞秒LASIK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6个月测得的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0_+0.19、1.10-+0.19、1.02_+0.18、0.96±0.16和0.94±0.15,各时间点间所测散射光计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99,P=0.000),术后1周的散射光计量值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17),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眼的散射光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P=0.437),术前和术后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7,P=0.062)。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和CCT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负相关(r=0.226、-0.228、-0.241,P〈O.05),与切削比均呈负相关(,=-0.149、-0.219、-0.255,P〈0.05)。结论飞秒LASIK术后1个月内散射光计量值增加,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可能与手术中选择的多种参数和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分子激光角膜原位 散射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制瓣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同梅 廖荣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探讨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纵向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4月在安徽...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探讨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纵向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1眼,其中FS-LASIK组27例53眼,SBK组19例38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d、1周及1个月用Oculyzer系统测量角膜顶点(中央区)和直径2、4、6mm同心圆上(旁中央区、近周边区、周边区)共27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结果FS-LASIK组术后1d、1周和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高度差分别为(-0.924±1.859)、(-1.151±1.586)和(-0.940±1.994)μm,周边区高度差分别为(1.046±1.667)、(1.172±1.566)和(1.023±1.622)μm,旁中央区和近周边区发生极微后移和前凸;SBK组术后1d、1周和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高度差分别为(-0.684±1.454)、(-1.053±1.723)和(-0.553±1.572)μm,周边区高度差分别为(1.207±1.317)、(1.327±1.529)和(1.208±1.415)μm,旁中央区及近周边区发生极微后移和前凸;2个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中央区、旁中央区、周边区和旁周边区高度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FS-LASIK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及旁中央区只有等效球镜度(SE)、手术切削深度(AD)2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他两区域自变量术前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TCT)、SE、AD、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切削比(AD/TCT)均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顶点发生轻微后移和周边部发生轻微前凸,术后1周时变化最明显,术后1个月时有所恢复。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均发生轻微变化,但不足以引起角膜扩张,随着预矫正屈光度和AD增加,角膜后表面形态越容易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前弹力层下分子激光角膜 角膜后表面高度 Oculyz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合并中度以上散光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丽萍 黄振平 王少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9期683-684,689,共3页
目的 :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度以上散光的疗效。 方法 :对 96例患者 14 4只眼按术前屈光度分成三组 ,Ⅰ组 75只眼 ,近视 0~ - 6D ,散光 - 2~ - 4DC ;Ⅱ组 5 7只眼 ... 目的 :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度以上散光的疗效。 方法 :对 96例患者 14 4只眼按术前屈光度分成三组 ,Ⅰ组 75只眼 ,近视 0~ - 6D ,散光 - 2~ - 4DC ;Ⅱ组 5 7只眼 ,近视 - 6 .2 5~ 10 .0 0D ,散光 - 2~ - 4DC。Ⅲ组 12只眼 ,近视 - 10 .2 5D以上 ,散光 - 2~- 4DC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 ,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术后 1个月裸眼视力达到 0 .6以上者 ,Ⅰ组为5 .3% ,Ⅱ组为 15 .8% ,Ⅲ组为 6 6 .7% ;术后 1个月裸眼视力达到 1.0以上者 ,Ⅰ组为 94 .7% ,Ⅱ组为 84 .2 % ,Ⅲ组为 33.3%。术后半年裸眼视力达到 0 .6以上者 ,Ⅰ组为 4 % ,Ⅱ组为 14 % ,Ⅲ组为 75 % ;术后半年裸眼视力达到 1.0以上者 ,Ⅰ组为 96 % ,Ⅱ组为 86 % ,Ⅲ组为 2 5 %。术后屈光度在± 1.0D以内者 ,Ⅰ组中为 8% ,Ⅱ组为 14 % ,Ⅲ组为 5 8.3%。术后屈光度在± 0 .5 0D以内者 ,Ⅰ组为 92 % ,Ⅱ组为 86 % ,Ⅲ组为 4 1.7%。术后散光度在± 1.0DC以内者 ,Ⅰ组为 8% ,Ⅱ组为 10 .5 % ,Ⅲ组为 5 0 %。术后散光度在± 0 .5 0DC以内者 ,Ⅰ组为 92 % ,Ⅱ组为 89.5 % ,Ⅲ组为 5 0 %。平均实际切削区直径为 (8.0 2± 0 .0 6 9)mm。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小光斑点扫描 近视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巨皱褶的形态学观察
17
作者 刘莉 鲍连云 +1 位作者 李一壮 周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1期821-824,共4页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白兔14只,全身麻醉下右眼LASIK术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作为实验组(巨皱褶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微皱褶组)。分为7组,每组2只,于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随机选取1组处死,取角膜,行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微皱褶组早期上皮基底膜呈小波浪状,瓣下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规则,PAS及Masson染色未见明显深染;巨皱褶组术后1 d上皮基底膜呈不规则波浪状改变,至1周时瓣下层间交界面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至术后2周时,上皮层数不等,还可见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瓣上皱褶一致的波浪状走行,术后1个月至6个月上皮及基质部改变基本同前,瓣下层间模糊不可分辨。PAS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Masson示瓣下层间呈棕色深染。结论微皱褶组皱褶大小介于20~40μm,于术后2周时自行平复,临床上其术后视力的影响依其存在位置而定;巨皱褶组大小为80~120μm,存在时间较为长久达6个月,且皱褶波及深部2/3皱褶基质部分,临床上对患者视力影响较为深远,有必要长期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皱褶 组织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皱褶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刘莉 李一壮 +1 位作者 鲍连云 周强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与单纯LASIK术创伤愈合反应的不同。方法新西兰白兔右眼作为瓣皱褶实验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于术后1d、3d,1周、2周,1、3、6个月时处死取角膜,行苏...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与单纯LASIK术创伤愈合反应的不同。方法新西兰白兔右眼作为瓣皱褶实验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于术后1d、3d,1周、2周,1、3、6个月时处死取角膜,行苏木精-伊红、过碘酸希夫、Masson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皱褶组术后上皮基底膜呈波浪状,2周时上皮厚薄不等填平皱褶,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皱褶一致的波浪走行。过碘酸希夫及Masson染色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结论皱褶瓣上皮增生填平皱褶表面无益于患者视力的提高;皱褶瓣形态对基质的重塑产生影响,不利于临床处理皱褶及视力恢复;瓣皱褶愈合反应重且较为长久,有必要对长期皱褶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皱褶 组织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5年疗效观察
19
作者 刘磊 邓江涛 李新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5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在我中心检查行LASEK的近视眼患者101例193眼,其近视度数平均为(-11.61±2.83)D...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5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在我中心检查行LASEK的近视眼患者101例193眼,其近视度数平均为(-11.61±2.83)D(-8.00~-23.00D),平均角膜厚度为(510.33±26.72)μm(460~579μm),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a,记录其在术后3个月、6个月、1a、2a及5a时的随访结果。主要观测指标有术后裸眼视力、术后屈光度(散瞳验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裂隙灯检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5a后等效球镜度数在±1.00D以内者138眼(占71.50%),在±2.00D以内者152眼(占78.56%)。5a内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有轻微回退,平均每年回退(0.20±0.31)D。术后5a裸眼视力≥1.0者50眼,≥0.6者125眼。5a后36眼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43眼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及以上。术后早期haze发生率为35.75%,且多为0.5级(39眼)。术后角膜后表面与理想球面之间的距离值(Differ值)平均为(0.072±0.024)mm,无圆锥角膜发生。结论LASEK对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安全、有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光有轻微的回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激光上皮原位角膜 高度近视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晶 郑燕 +1 位作者 刘倩 周跃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7-533,共7页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的 比较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2例204眼.根据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2个组,各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飞秒激光制瓣组50例10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组52例104眼行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波前像差仪分析6 mm瞳孔下Zernike系数及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仪测定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5、3.0、6.0、12.0和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分别占95.1%、94.2%和93.9%,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94.2%、93.8%和93.2%.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37±2.12)、(-0.26±0.45)和(-0.45±0.51)D,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6.25±2.05)、(-0.44±0.64)和(-0.35±0.59)D,术后3个月和1年2个组间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l.194、1.429,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总高阶像差(RMSh)及各项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2个组间术眼在暗视状态下1.5 c/d空间频率的Lo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2.0 c/d和18.0 c/d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产生的高阶像差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视觉质量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 分子激光 近视/手 像差 对比敏感度 激光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