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闻言事”:监察谈话的可能与不可能 被引量:3
1
作者 曾哲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现行《监察法》第十九条指出:"对可能发生职务违法的监察对象,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可以直接或者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进行谈话或者要求说明情况。"作为调查措施的"谈话"制,其与中国古代监察官员根据坊间传闻即可立... 现行《监察法》第十九条指出:"对可能发生职务违法的监察对象,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可以直接或者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进行谈话或者要求说明情况。"作为调查措施的"谈话"制,其与中国古代监察官员根据坊间传闻即可立案纠劾的"风闻言事"制度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二者在行使其谈话权时难免会面临共同的问题,即对监察权力现实的过度使用或滥用。在当前监察谈话法律规则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若监察用权行使过当,则易重蹈历史上风闻枉滥的覆辙,若用权不足,又则无法满足"红脸出汗"常态化的党内执纪监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闻言事 可能与不可能 “谈话”制度 《监察法》第十九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康熙中期重开风闻言事之原因
2
作者 王琼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12期187-189,共3页
康熙中期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朋党集团,吏治渐趋败坏,如果不及时遏制,将会威胁到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再加上康熙帝有意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这些因素促使下康熙帝决定重开风闻言事。康熙帝通过加强科道官的权力,从而制约和打击朋党集团... 康熙中期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朋党集团,吏治渐趋败坏,如果不及时遏制,将会威胁到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再加上康熙帝有意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这些因素促使下康熙帝决定重开风闻言事。康熙帝通过加强科道官的权力,从而制约和打击朋党集团,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朋党 吏治 风闻言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门提督“风闻言事”与京城政局——基于康熙朝满文奏折档案的考察
3
作者 王子涵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0,共4页
康熙末年,夺嫡和党争日益激烈。康熙帝秘密赋予负责京城治安的九门提督“风闻言事”和密折奏事之权,替皇帝探听在京的皇子宗室及各部官吏的隐私,另替皇帝秘密调查“风闻”事件的真实性。此段往事掩藏于满文奏折档案中,鲜为人知。在康熙... 康熙末年,夺嫡和党争日益激烈。康熙帝秘密赋予负责京城治安的九门提督“风闻言事”和密折奏事之权,替皇帝探听在京的皇子宗室及各部官吏的隐私,另替皇帝秘密调查“风闻”事件的真实性。此段往事掩藏于满文奏折档案中,鲜为人知。在康熙末年政局暗藏危机的环境下,康熙帝通过九门提督的“风闻言事”,加强了对京城政局的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朝 京城政局 九门提督 风闻言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得失刍议 被引量:3
4
作者 韦宝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52-57,共6页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法律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沿革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其中,加强监察机构和体制建设,“以条问事”的依法监察制度,重视对监察官的选用、考核和奖惩的政策是保证...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法律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沿革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其中,加强监察机构和体制建设,“以条问事”的依法监察制度,重视对监察官的选用、考核和奖惩的政策是保证监察功能发挥的成功经验;“以轻制重”的策略有得有失;“风闻言事”权忽视查证、举证,危害显见;而监察制度对皇权的依赖性则是其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监察 监察制度 御史台 监察官员 风闻言事 监察机构 御史大夫 监察系统 御史中丞 监察御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察吏安民简论
5
作者 孟昭信 《史学集刊》 1986年第4期18-26,共9页
吏治,向来是国家盛衰治乱的关键。我国史学界对康熙一生业绩,倾向于肯定,而对其吏治则多有批评。不必否认,康熙朝吏治问题较多,但观其总体,应予肯定部分仍占主导地位。其有关吏治思想和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
关键词 察吏 吏治思想 经验教训 康熙朝 主导地位 史学界 业绩 治乱 风闻言事 于成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