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九江泰和第四纪红土成因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胡雪峰 龚子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对江西九江和泰和第四纪红土的形成环境、粒度组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性和石英微形态特征的研究,探讨两地第四纪红土的成因。结果表明:地处红黄土交接带的九江地区的第四纪红土,具有与下蜀黄土相似的风成特性,系风积成因;而... 通过对江西九江和泰和第四纪红土的形成环境、粒度组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性和石英微形态特征的研究,探讨两地第四纪红土的成因。结果表明:地处红黄土交接带的九江地区的第四纪红土,具有与下蜀黄土相似的风成特性,系风积成因;而位于吉泰古盆地的泰和地区的第四纪红土,具明显的冲积相特征,应为河流冲积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红土 风积成因 冲积成因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荒山黄土的成因——粒度、地球化学、磁化率、沉积和地貌特征的整合记录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鹏 谢远云 +4 位作者 康春国 迟云平 魏振宇 孙磊 王嘉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0-430,共11页
哈尔滨荒山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毗邻亚洲大陆干旱带的东部边缘,对它的成因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松嫩平原地貌-气候-粉尘堆积的耦合关系。然而,目前荒山黄土成因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我们通过野外观察及对哈尔滨荒山... 哈尔滨荒山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毗邻亚洲大陆干旱带的东部边缘,对它的成因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松嫩平原地貌-气候-粉尘堆积的耦合关系。然而,目前荒山黄土成因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我们通过野外观察及对哈尔滨荒山钻井岩芯进行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和磁化率分析,进而探讨荒山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荒山黄土的粒度组成以粗粉砂级(16~63μm)为主,粒度参数特征(平均粒径、中值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态)、粒度像特征(C-M、A-M和L-M)、判别式函数及Kd值对荒山黄土风成成因的指示不明显;L1-L5黄土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也没有与受流水改造的L5次生黄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下伏的河湖相沉积(荒山组)区分开;荒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呈现出周期性高低变化的特征,与黄土高原典型风成黄土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野外观察,荒山黄土具有均一沉积和垂直节理发育等风成黄土典型特征。本文运用整合的方法确定哈尔滨荒山黄土为风积成因。黄土的粒度和地球化学指标作为黄土成因机制的替代性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结合野外观察和磁化率等其他替代性指标共同使用,才能够从中提取正确的成因机制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山黄土 风积成因 荒山组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魏骥 胡雪峰 +3 位作者 许良峰 姜伟 孙为民 汪洪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6-835,共10页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选择宜昌、咸宁、常德、长沙、株洲5个第四纪红土剖面,分析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研究红土的成因及南方古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剖面上部(宜昌剖面0...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选择宜昌、咸宁、常德、长沙、株洲5个第四纪红土剖面,分析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研究红土的成因及南方古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剖面上部(宜昌剖面0~320 cm,咸宁剖面0~220 cm,常德剖面0~270 cm,长沙剖面0~280 cm,株洲剖面0~150 cm)粒度细小而均匀,砂粒含量低,大部分小于1%;粗粉砂(又称风尘"基本粒组")相对富集,平均含量分别为34.38%、32.29%、32.48%、31.69%和31.86%。而且土壤样品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安徽宣城第四纪红土很相似,与镇江下蜀黄土也有明显继承性。这些特性均反映了剖面上层红土的风成特性。但研究剖面下部红土,粒度组成有明显不同:含有砾石,砂粒含量较高,不同粒度组分垂向变化明显,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宣城红土和下蜀黄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冲、洪积相特性。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反映了研究区域第四纪古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早期红土形成后,因受间冰期湿热气候的影响,多受流水作用改造;而晚期红土更多地受风尘堆积的影响,沉积后虽经过了强烈的原位风化,但仍保留了风尘沉积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第四纪红土 粒度组成特征 风积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