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洞系统非线性块状结构模型
1
作者 张廷丰 毛志忠 袁平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3-421,共9页
本文将非线性块状模型的建模思想引入风洞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针对主排气阀和栅指电液伺服机构具有死区非线性特性,分别用含有死区输入的Hammerstein块状模型描述其动态特性,将主排气阀和栅指机构的输出作为风洞流场的输入,建立两输... 本文将非线性块状模型的建模思想引入风洞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针对主排气阀和栅指电液伺服机构具有死区非线性特性,分别用含有死区输入的Hammerstein块状模型描述其动态特性,将主排气阀和栅指机构的输出作为风洞流场的输入,建立两输入两输出多变量耦合动态模型.两个独立的Hammerstein子模型与线性动态耦合的风洞流场模型串联构成一个非线性多变量块状模型.采用自适应加权递推辨识算法在线辨识Hammerstein子模型参数,采用带有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风洞流场模型参数.仿真与风洞现场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系统 块状模型 HAMMERSTEIN模型 多变量耦合模型 递推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洞模型-支撑系统多维振动特性辨识与试验研究
2
作者 孙晨晋 周孟德 +4 位作者 任宇航 张新雨 赵麒 闫欢欢 刘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6,共9页
针对风洞模型-支撑系统振动特性不明导致控制有效性差的问题,首先基于风洞模型-支撑系统的结构与原理,设计了系统振动特性辨识整体方案;其次建立了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动刚度对系统的俯仰、偏航维度振动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针对风洞模型-支撑系统振动特性不明导致控制有效性差的问题,首先基于风洞模型-支撑系统的结构与原理,设计了系统振动特性辨识整体方案;其次建立了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动刚度对系统的俯仰、偏航维度振动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进而提出了“正弦扫频-频谱细化-频响函数”振动特性辨识方法,并依据辨识结果建立了振动状态估计模型,将其引入控制闭环形成了基于辨识的控制方法;最后开展了脉冲响应试验与锤击试验,并对比了传统方法与基于辨识的控制方法的抑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俯仰、偏航维度频率响应辨识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84 0 g/V、0.007 5 g/V;且基于辨识的控制方法相较于传统控制方法将俯仰、偏航维度的等效阻尼比分别提升了1.48倍、3.00倍,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模型-支撑系统 多维振动特性 辨识方法 振动状态估计模型 基于辨识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弓网受流系统放电实验平台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晗 符思雨 +3 位作者 朱彦锦 韦宝泉 李泽文 邓芳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7,共7页
为掌握外环境下高速列车的运行特点,开展弓网电弧变化特性研究,该文设计并研制了高速列车弓网受流系统放电实验平台,其风洞系统由风洞结构、风扇转子系统、风洞控制系统、弓网电弧发生系统、观测系统组成。测试结果表明:低速直流风洞风... 为掌握外环境下高速列车的运行特点,开展弓网电弧变化特性研究,该文设计并研制了高速列车弓网受流系统放电实验平台,其风洞系统由风洞结构、风扇转子系统、风洞控制系统、弓网电弧发生系统、观测系统组成。测试结果表明:低速直流风洞风速可达50 m/s,湍流度低于1%,速度不均匀性小于1%,流场稳定性不超过1%,气流偏角不超过0.5°,满足《低速风洞和高速风洞流场品质要求》(GJB 1179A—2012)中所规定的参数指标。该系统为探究强气流场环境下弓网电弧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可为高速运行环境下列车弓网电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直流风洞 风洞系统 强气流场环境 弓网电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汽车散热试件风洞测控系统 被引量:4
4
作者 周猛 付东翔 《电子测量技术》 2019年第15期88-92,共5页
针对散热器性能的测量要求,提出设计基于回归分析法的汽车散热试件风洞测控系统。采用EJA-E系列差压/压力变送器、温湿度传感器测量大气压力、流量、试件阻力和温湿度等参数,通过MODBUS协议控制变频器来实现对电机转速控制,系统平台采... 针对散热器性能的测量要求,提出设计基于回归分析法的汽车散热试件风洞测控系统。采用EJA-E系列差压/压力变送器、温湿度传感器测量大气压力、流量、试件阻力和温湿度等参数,通过MODBUS协议控制变频器来实现对电机转速控制,系统平台采用基于LabVIEW平台开发设计自动测试操作软件系统,并通过PCI-6224数据采集卡传输数据。软件系统设计利用PID算法达到各个工况点风速设定,通过上位机程序实现对于风洞系统的自动控制、测量以及实时数据的存盘,并采用回归分析法,在MATLAB环境下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研究其回归效果。经试验测量运行,此系统运行稳定,大幅提高测量试验的自动化水平,得到准确的阻力特性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试件风洞系统 MODBUS RTU协议 LABVIEW 回归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无人机旋翼动力系统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平台开发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聪 李百庆 +1 位作者 单泽众 苏扬东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28,40,共5页
为了满足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无人机系统教学需求,设计并开发了微小无人机旋翼动力系统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平台,主要由主体台架系统、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显示和分析系统组成。依托该实验教学平台,进行了悬停和前飞状态的旋翼性... 为了满足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无人机系统教学需求,设计并开发了微小无人机旋翼动力系统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平台,主要由主体台架系统、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显示和分析系统组成。依托该实验教学平台,进行了悬停和前飞状态的旋翼性能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配合风洞系统,利用该实验教学平台能够实时获取旋翼动力系统主要性能参数;气动拉力和扭矩直接测量误差均低于0.5%,电流电压直接测量误差为0.2%,桨力效和系统力效间接测量误差均低于5%。该实验教学平台可应用于小型无人机旋翼动力系统性能分析的实验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旋翼 动力系统 风洞系统 力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控专家系统在高速翼型风洞压缩机监控中的应用
6
作者 金承信 尹迪义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47-48,51,共3页
介绍我国第一座连续式增压高速翼型风洞压缩机主动力系统的状态监控的设计,以 及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研究情况。提出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在复杂的风洞工 况下,实现压缩机系统的状态分析、旋转失速、喘振现象的诊断和故障早期... 介绍我国第一座连续式增压高速翼型风洞压缩机主动力系统的状态监控的设计,以 及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研究情况。提出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在复杂的风洞工 况下,实现压缩机系统的状态分析、旋转失速、喘振现象的诊断和故障早期报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机监控 神经网络 专家系统 高速翼型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跨超风洞现代试验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江 秦永明 马汉东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391,共8页
开展了基于现代试验设计方法(MDOE)的亚跨超风洞试验研究,以八号标模尾翼为试验对象研究其气动特性,采用同时改变攻角-侧滑角的多变量方法,而不是传统的单变量(OFAT)方法进行试验。对自变量攻角和侧滑角进行试验设计(DOE),应用响应面法... 开展了基于现代试验设计方法(MDOE)的亚跨超风洞试验研究,以八号标模尾翼为试验对象研究其气动特性,采用同时改变攻角-侧滑角的多变量方法,而不是传统的单变量(OFAT)方法进行试验。对自变量攻角和侧滑角进行试验设计(DOE),应用响应面法建模,用IV-最优方法对测量点分布进行设计。在FD-12亚跨超风洞完成了试验,并和传统的OFAT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DOE方法获得的数据和传统的OFAT方法的数据吻合很好;MDOE采集样点数减少了46%,吹风的时间比OFAT减少30%左右,提高了风洞试验效率,缩短了试验周期;MDOE试验方法可以给出设计空间内任意给定自变量对应的响应值及其置信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试验设计 响应面法 舵面测力 风洞测控系统 试验方法 亚跨超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风洞支架干扰数值修正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杨立芝 李俊甫 董军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4-88,共5页
提出了一种计算高速风洞支架系统对飞行器模型纵向气动力干扰量的数值计算方法 ,从跨声速全位势积分方程出发 ,编制了适用于飞行器全机模型及其带支架情况下的跨声速绕流计算程序。通过对双垂尾模型和GBM 0 3模型两个算例的计算 ,讨论... 提出了一种计算高速风洞支架系统对飞行器模型纵向气动力干扰量的数值计算方法 ,从跨声速全位势积分方程出发 ,编制了适用于飞行器全机模型及其带支架情况下的跨声速绕流计算程序。通过对双垂尾模型和GBM 0 3模型两个算例的计算 ,讨论了尾支撑位置及其几何外形参数对模型气动力的影响 ,并对GBM 0 3模型带短支杆情况下的纵向实验结果进行了修正。表明该方法对于分析研究风洞模型支架干扰问题并进行支架干扰修正是可行的、有效的 ,可以作为选择尾支撑位置及其几何外形参数和对跨声速风洞纵向实验结果进行支架干扰修正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风洞支架系统 飞行器模型 高速风洞实验 干扰修正 GBM-03模型 双垂尾模型 气动力干扰量 空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家PID控制的云水含量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段然 刘清惓 +3 位作者 杨杰 汤鸿霄 葛祥建 恽雨涵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1,共4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热线法的便携式微型云水含量传感器。该传感器探头采用环形加热片和测温铂电阻的新结构,保证了加热的均匀性和测温的准确性。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和流体仿真,传感器设计的可行性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并得出云水含量与加热...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热线法的便携式微型云水含量传感器。该传感器探头采用环形加热片和测温铂电阻的新结构,保证了加热的均匀性和测温的准确性。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和流体仿真,传感器设计的可行性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并得出云水含量与加热片加热功率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32位STM32F103C8T6芯片为核心,其性能保证了传感器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专家PID控制算法实时控制传感器迎风面温度。仿真结果表明:专家PID系统的响应速度更快,适应性更强。为进行实验测试,搭建了风洞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测量,当测试云水含量值为0.5 g/m^(3)时,加热片加热功率为1.4 W,计算出实际值为0.58 g/m^(3),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水含量 流体仿真 专家PID算法 风洞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iC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环境中损伤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栾新刚 姚改成 +1 位作者 梅辉 成来飞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99,共7页
以航空发动机中等载荷静止部件的服役环境为应用背景,通过等效模拟系统和高温风洞系统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C/SiC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环境中的损伤机理,研究了温度、燃气速率、应力对加速系数的影响,以及预制体结构和燃气速率对耦合环境... 以航空发动机中等载荷静止部件的服役环境为应用背景,通过等效模拟系统和高温风洞系统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C/SiC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环境中的损伤机理,研究了温度、燃气速率、应力对加速系数的影响,以及预制体结构和燃气速率对耦合环境氧化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承载区域的氧化速率来实现初步的寿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SIC复合材料 燃气速率 加速系数等效模拟系统 高温风洞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影响系数的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仿真
11
作者 谭兴强 刘川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4,14,共5页
为了优化风洞6_PUS并联支撑机器的动力学设计参数,基于运动影响系数和拉格朗日动力学方法,推导了一种6_PU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并基于ARMSTRONG摩擦模型,分析了这种高耗散能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通过仿真发现:摩擦功耗是该机... 为了优化风洞6_PUS并联支撑机器的动力学设计参数,基于运动影响系数和拉格朗日动力学方法,推导了一种6_PU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并基于ARMSTRONG摩擦模型,分析了这种高耗散能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通过仿真发现:摩擦功耗是该机构动力的主要部分,且力具有峰值特性,滑块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具有对称性。仿真结果为该并联支撑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影响系数法 风洞支撑系统 动力学 耗散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陶瓷神经网络模型的模型抑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壮 周孟德 +3 位作者 温正权 唐琳琳 王琴琴 刘巍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0-335,共6页
为达到在脉动气流激励下抑制风洞模型振动的目的,该文提出了基于压电陶瓷作动器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洞模型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分析了风洞模型系统振动特性,建立了内嵌式压电陶瓷作动器的主动振动控制系统,通过模型... 为达到在脉动气流激励下抑制风洞模型振动的目的,该文提出了基于压电陶瓷作动器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洞模型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分析了风洞模型系统振动特性,建立了内嵌式压电陶瓷作动器的主动振动控制系统,通过模型质心加速度推算出压电陶瓷作动器期望输出抑振力。然后,建立了压电陶瓷作动器期望输出抑振力-激励电压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设计了一种实时解算加速度为激励电压的控制方法。最后,通过地面试验对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在锤击试验中,振动加速度衰减时间相比于压电方程线性控制时减小了54.46%,系统阻尼比增大了1.58倍,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模型系统 主动振动控制 压电陶瓷作动器 迟滞特性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er optimization for improve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louver-type wind barrier for train-bridge system 被引量:17
13
作者 HE Xu-hui FANG Dong-xu +1 位作者 LI Huan SHI K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29-240,共12页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rains running in an undesirable wind environment,a novel louver-type wind barrier is proposed and further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using a scaled wind tunnel simulation with 1:40 scale models...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rains running in an undesirable wind environment,a novel louver-type wind barrier is proposed and further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using a scaled wind tunnel simulation with 1:40 scale models.Based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train-bridge system,the parameters of the louver-type wind barrier are optimized.Compared to the case without a wind barrier,it is apparent that the wind barrier improves the running safety of trains,since the maximum reduction of the moment coefficient of the train reaches 58%using the louver-type wind barrier,larger than that achieved with conventional wind barriers(fence-type and grid-type).A louver-type wind barrier has more blade layers,and the rotation angle of the adjustable blade of the louver-type wind barrier is 90–180°(which induces the flow towards the deck surface),which is more favorable for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train.Comparing the 60°,90°and 120°wind fairings of the louver-type wind barrier blade,the blunt fairing i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operational safety of the t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barrier aerodynamic force train-bridge system scaled wind tunnel simulatio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wind barriers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train system for a road-rail same-story truss bridge 被引量:5
14
作者 LIU Lu-lu ZOU Yun-feng +2 位作者 HE Xu-hui WANG Zhen ZHOU Xu-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690-2705,共16页
Wind barriers are commonly adopted to prevent the effects of wind on high-speed railway trains,but their wind-proofing effect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substructures.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wind barriers on the a... Wind barriers are commonly adopted to prevent the effects of wind on high-speed railway trains,but their wind-proofing effect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substructures.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wind barriers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road-rail same-story truss bridge-train systems,wind tunne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1:50 scale model.Taking a wind barrier with a porosity of 30%as an example,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idge train system under different wind barrier layouts(single-sided and double-sided),positions(inside and outside)and heights(2.5 m,3.0 m,3.5 m and 4.0 m)were tes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ownstream inside wind barrier has almost no effect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bridge system,but the downstream outside wind barrier increases the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bridge and reduces both the lift coefficient and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train due to its effect on the trains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especially on the trains leeward surface.When the wind barriers are arranged on the outside,their effects on the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bridge and shielding effect on the train are greater than when they are arranged on the inside.As the height of the wind barrier increases,the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bridge also gradually increases,and the lift coefficient and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train gradually decrease,but the degree of variation of 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 with the height is slightly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t wind barrier layouts.When 3.0 m high double-sided wind barriers are arrang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truss bridge,the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bridge only increases by 12%,while the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train decreases by 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barriers road-rail same-story truss bridge high-speed railway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train-bridge system wind tunne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effects between a triple-box girder and trains on aerodynamic forces and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15
作者 YANG Ling-bo HUA Xu-gang +2 位作者 WANG Chao-qun HE Dong-sheng CHEN Zheng-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532-2541,共10页
Wind tunne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between a triple-box girder and trains,involving static aerodynamic forces and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VIVs).Static and dynamic sectiona... Wind tunne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between a triple-box girder and trains,involving static aerodynamic forces and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VIVs).Static and dynamic sectional models of the girder and trains were employed for aerodynamic force measurement and VIV test,respectively.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effect on static aerodynamic forces of both the girder and trains is remarkable.When a single train exists,the horizontal position of the train has a small effect on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the girder.When two trains meet on the girder,the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girder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without train or with a single train;besides,during the whole meeting process,aerodynamic forces of the leeward train first drop and then increase suddenly.The fluctuation of aerodynamic force could cause redundant vibration of the train,which is unfavorable for safety and comfort.A train on the girder could worsen the girder VIV performance:a new vertical VIV appears in the triple-box girder when a train is on the girder,and the torsional VIV amplitud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hen the train is on the windward s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le-box girder wind tunnel test train-girder system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