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古温度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丰江
邓金宪
+2 位作者
温泉波
陈广善
李军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6-619,共4页
文章根据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物中的Fe3+/Fe2+值,计算了风沙堆积时的古温度及其变化,结合堆积物的定年数据,建立了该区76.9±6.0~17.8±1.4kaB.P.期间温度波动旋回。结果表明:这一地质时期吉林双辽地区年均温度变化于1.13℃~...
文章根据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物中的Fe3+/Fe2+值,计算了风沙堆积时的古温度及其变化,结合堆积物的定年数据,建立了该区76.9±6.0~17.8±1.4kaB.P.期间温度波动旋回。结果表明:这一地质时期吉林双辽地区年均温度变化于1.13℃~8.70℃之间,整体较现在为低,应为末次冰期影响所致。该研究得到的松辽平原末次冰期的温度数据,为系统建立松辽平原晚更新世古气候年表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双辽
风沙堆积
Fe^3+/Fe^2+
古温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铁路沿线挂板式沙障开孔特征与风沙流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23
2
作者
辛国伟
程建军
杨印海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9-107,共9页
为研究铁路沿线挂板式挡墙阻挡风沙的效果,本文基于欧拉双流体非定常模型,对不同开孔形式的挂板式挡墙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及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孔隙分布下,气流在挡墙周围均形成速度分区,其中,减速区与加速区受孔隙分布影响较小...
为研究铁路沿线挂板式挡墙阻挡风沙的效果,本文基于欧拉双流体非定常模型,对不同开孔形式的挂板式挡墙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及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孔隙分布下,气流在挡墙周围均形成速度分区,其中,减速区与加速区受孔隙分布影响较小,涡流区受其影响较大;靠近地表时孔隙越大、挡墙防护距离越长,防风效果越好;不同孔隙分布下挡墙周围的积沙分布不同,均匀开孔及上密下疏分布时积沙主要位于背风侧,上疏下密分布时两侧均有积沙,迎风侧积沙多于背风侧,防沙效果较好;不同风速对挡墙周围积沙分布及背风侧涡流区影响较大,来流风速越大、背风侧涡流区高度越小、恢复区越长,迎风侧积沙越少、背风侧积沙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分布
风沙
流场
风沙堆积
数值模拟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沙漠地区三种风沙侧向输导工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1
3
作者
辛林桂
程建军
+3 位作者
王连
智凌岩
陈柏羽
王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5-201,共7页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交通线路周围侧向输导工程的风沙流场规律,为侧向输导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了墩地区风信数据和CFD三维数值模拟,建立不同工况对3种侧向输导工程的风沙流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交通线路周围侧向输导工程的风沙流场规律,为侧向输导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了墩地区风信数据和CFD三维数值模拟,建立不同工况对3种侧向输导工程的风沙流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种侧向输导工程由于结构的不同,风沙流通过开放式羽毛排的排间间距进行侧向输导,封闭式羽毛排和一字排则在排前进行输导。3种侧向输导工程流场作用区域都由输导区和减速区构成,但开放式羽毛排的减速区面积明显小于封闭式羽毛排和一字排。风速较大沙源丰富应使用一字排,风速较大沙源一般应使用开放式羽毛排,风速一般沙源丰富应使用封闭式羽毛排。[结论]侧向输导工程可以对风沙流进行有效输导,不同类型的侧向输导结构适用于不同的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两相流
数值模拟
侧向输导工程
风沙堆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鄱阳湖西南缘的历史近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
5
4
作者
王昕梅
张智
+3 位作者
凌超豪
贾玉连
万志巍
王野乔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7,共9页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释光法)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释光法)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风方向(NE 30°)自东北向西南,地表沉积相为沙—沙黄土—粘黄土逐渐过渡,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表现出从北而南的系统性变化,显示搬运动力和物源均单一且稳定;粒度参数与物源地的距离,服从对数函数分异模式,在约20 km范围之内,变化最剧烈,之后渐趋平稳,20 km是碎屑分选的特征距离。研究结果给出了鄱阳湖西南存在风沙—风尘堆积体系的证据,并揭示了近源风成堆积沉积指标的变化规律,可为粉尘堆积的物源示踪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源
风沙
—风尘
堆积
黄棕壤
粒度
系统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
16
5
作者
龙进
贾玉连
+3 位作者
张智
彭学敏
凌超豪
王朋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2-940,共9页
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1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
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1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性变化特征,Sr O、Na2O、Ca O、K2O、Mn O、Ca O呈负对数函数关系,Si O2、Zr O2、Al2O3、Ti O2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对数变化;在距离长江河谷5~20 km的范围内,变化最为剧烈,随后趋于平稳。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次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活动元素—稳定元素对散点图同样具有系统的变化特点,显示D-D断面具有高度同源性。这些特征进一步揭示D-D断面属同一粉尘堆积体系。2现代长江河漫滩沉积物、渭南黄土、南京下蜀黄土与D-D断面上北端剖面稳定元素组成极其相似,与南端剖面则差异较大。这揭示了长江碎屑物质和风尘堆积一样具有广泛的来源及高度混合性,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粉尘物源示踪需要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东北缘
下蜀黄土
D-D断面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风沙
—粉尘
堆积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古温度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丰江
邓金宪
温泉波
陈广善
李军敏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出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6-619,共4页
文摘
文章根据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物中的Fe3+/Fe2+值,计算了风沙堆积时的古温度及其变化,结合堆积物的定年数据,建立了该区76.9±6.0~17.8±1.4kaB.P.期间温度波动旋回。结果表明:这一地质时期吉林双辽地区年均温度变化于1.13℃~8.70℃之间,整体较现在为低,应为末次冰期影响所致。该研究得到的松辽平原末次冰期的温度数据,为系统建立松辽平原晚更新世古气候年表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关键词
吉林双辽
风沙堆积
Fe^3+/Fe^2+
古温度
气候变化
Keywords
Shuangliao area of Jilin
aeolian sediments
Fe^(3+)/Fe^(2+)
paleotemperature
climatie change
分类号
P534.63 [天文地球—第四纪地质学]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铁路沿线挂板式沙障开孔特征与风沙流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23
2
作者
辛国伟
程建军
杨印海
机构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9-10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68057
51268050)
文摘
为研究铁路沿线挂板式挡墙阻挡风沙的效果,本文基于欧拉双流体非定常模型,对不同开孔形式的挂板式挡墙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及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孔隙分布下,气流在挡墙周围均形成速度分区,其中,减速区与加速区受孔隙分布影响较小,涡流区受其影响较大;靠近地表时孔隙越大、挡墙防护距离越长,防风效果越好;不同孔隙分布下挡墙周围的积沙分布不同,均匀开孔及上密下疏分布时积沙主要位于背风侧,上疏下密分布时两侧均有积沙,迎风侧积沙多于背风侧,防沙效果较好;不同风速对挡墙周围积沙分布及背风侧涡流区影响较大,来流风速越大、背风侧涡流区高度越小、恢复区越长,迎风侧积沙越少、背风侧积沙越大。
关键词
孔隙分布
风沙
流场
风沙堆积
数值模拟
风洞实验
Keywords
pore distribution
wind-sand flow
ae ol ian sedim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
wind tunnel testing
分类号
U216.413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沙漠地区三种风沙侧向输导工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1
3
作者
辛林桂
程建军
王连
智凌岩
陈柏羽
王瑞
机构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5-20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铁路沿线网(孔板)式沙障风沙流场测试及其支撑体系受力特征"(51641808)
"铁路沿线沙障与风沙流场互馈机制及防沙工程系统控沙原理研究"(51568057)
+1 种基金
新疆戈壁
荒漠强风区铁路沿线积沙分布迁移规律及挡风沙构筑物优化设计与合理组配模式研究"(51268050)
文摘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交通线路周围侧向输导工程的风沙流场规律,为侧向输导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了墩地区风信数据和CFD三维数值模拟,建立不同工况对3种侧向输导工程的风沙流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种侧向输导工程由于结构的不同,风沙流通过开放式羽毛排的排间间距进行侧向输导,封闭式羽毛排和一字排则在排前进行输导。3种侧向输导工程流场作用区域都由输导区和减速区构成,但开放式羽毛排的减速区面积明显小于封闭式羽毛排和一字排。风速较大沙源丰富应使用一字排,风速较大沙源一般应使用开放式羽毛排,风速一般沙源丰富应使用封闭式羽毛排。[结论]侧向输导工程可以对风沙流进行有效输导,不同类型的侧向输导结构适用于不同的工况。
关键词
风沙
两相流
数值模拟
侧向输导工程
风沙堆积
Keywords
wind sand two-phase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lateral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eolian sand deposition
分类号
U216.413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鄱阳湖西南缘的历史近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
5
4
作者
王昕梅
张智
凌超豪
贾玉连
万志巍
王野乔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7,共9页
基金
江西省重大生态安全问题监控协同创新中心项目(JXS-EW-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2007)
+1 种基金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开放基金PK2018004)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8884)资助项目
文摘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释光法)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风方向(NE 30°)自东北向西南,地表沉积相为沙—沙黄土—粘黄土逐渐过渡,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表现出从北而南的系统性变化,显示搬运动力和物源均单一且稳定;粒度参数与物源地的距离,服从对数函数分异模式,在约20 km范围之内,变化最剧烈,之后渐趋平稳,20 km是碎屑分选的特征距离。研究结果给出了鄱阳湖西南存在风沙—风尘堆积体系的证据,并揭示了近源风成堆积沉积指标的变化规律,可为粉尘堆积的物源示踪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关键词
近源
风沙
—风尘
堆积
黄棕壤
粒度
系统性变化
Keywords
Houtian-Daguling transect
regional sand-dust accumulation system
yellow-brown soil
grain size
systematic change
分类号
P425.5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
16
5
作者
龙进
贾玉连
张智
彭学敏
凌超豪
王朋岭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2-940,共9页
基金
江西省重大生态安全问题监控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编号:JXS-EW-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262007)
+1 种基金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开放基金(编号:ZK2013003)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YC2012-S050)联合资助
文摘
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1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性变化特征,Sr O、Na2O、Ca O、K2O、Mn O、Ca O呈负对数函数关系,Si O2、Zr O2、Al2O3、Ti O2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对数变化;在距离长江河谷5~20 km的范围内,变化最为剧烈,随后趋于平稳。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次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活动元素—稳定元素对散点图同样具有系统的变化特点,显示D-D断面具有高度同源性。这些特征进一步揭示D-D断面属同一粉尘堆积体系。2现代长江河漫滩沉积物、渭南黄土、南京下蜀黄土与D-D断面上北端剖面稳定元素组成极其相似,与南端剖面则差异较大。这揭示了长江碎屑物质和风尘堆积一样具有广泛的来源及高度混合性,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粉尘物源示踪需要谨慎。
关键词
鄱阳湖东北缘
下蜀黄土
D-D断面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风沙
—粉尘
堆积
体系
Keywords
Northeast Poyang Lake
Xiashu loess
D-D transecti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and-loess system
分类号
P642.131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P595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古温度研究
李丰江
邓金宪
温泉波
陈广善
李军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铁路沿线挂板式沙障开孔特征与风沙流场的影响研究
辛国伟
程建军
杨印海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沙漠地区三种风沙侧向输导工程的数值模拟
辛林桂
程建军
王连
智凌岩
陈柏羽
王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鄱阳湖西南缘的历史近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
王昕梅
张智
凌超豪
贾玉连
万志巍
王野乔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龙进
贾玉连
张智
彭学敏
凌超豪
王朋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