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机模型对直接空冷单元数值研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莫子高 石磊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4,51,共5页
对模块化直接空冷单元的研究是空冷凝汽器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某直接空冷单元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型,利用计算传热学(NHT)软件FLUENT,研究简单风机模型与详细风机模型对直接空冷单元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详细风机模型可... 对模块化直接空冷单元的研究是空冷凝汽器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某直接空冷单元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型,利用计算传热学(NHT)软件FLUENT,研究简单风机模型与详细风机模型对直接空冷单元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详细风机模型可反映空冷单元管束内外部空气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实际情况。因此,对空冷单元及空冷岛进行模拟和分析时,应采用详细的风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凝汽器 直接空冷单元 风机模型 空气速度场 空气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MW风机模型的变初值模糊PI变桨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司荣国 贾成真 +3 位作者 王灵梅 鲍玉涛 刘玉山 陈立明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8-783,共6页
针对传统PID变桨控制器参数自调整性能较差,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文章提出了风电机组变初值模糊PI变桨控制算法。通过模糊控制算法实现了PI参数的自动调节,根据风速大小设计了合理的变初值调整算法,实现了模糊控制器初值的在线调节。基于F... 针对传统PID变桨控制器参数自调整性能较差,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文章提出了风电机组变初值模糊PI变桨控制算法。通过模糊控制算法实现了PI参数的自动调节,根据风速大小设计了合理的变初值调整算法,实现了模糊控制器初值的在线调节。基于FAST风机软件中5 MW陆上风电机组非线性模型,分析了风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运行时变桨系统的动态特性,从算法结构出发,设计了合适的模糊规则和量化、比例因子以及变初值调整算法,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变初值模糊PI变桨控制策略。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策略在抑制转速波动和风机叶片、塔基受力力矩波动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控制 风机模型 变桨控制 动态特性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S/E环境下的第二代风机模型解析与低电压穿越功能优化增强 被引量:3
3
作者 朱航 朱淼 +1 位作者 黄阮明 蔡旭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1-201,共11页
PSS/E作为广泛应用且功能强大的电力系统专业仿真分析软件,在模型仿真研究中具有巨大优势。但PSS/E的暂态模型在对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描述中存在缺陷,致使PSS/E环境下的风电建模仿真无法进行有效深入的并网研究,对于电网规划建设及运... PSS/E作为广泛应用且功能强大的电力系统专业仿真分析软件,在模型仿真研究中具有巨大优势。但PSS/E的暂态模型在对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描述中存在缺陷,致使PSS/E环境下的风电建模仿真无法进行有效深入的并网研究,对于电网规划建设及运行控制各个环节,均降低了实际参考指导意义。通过全面解析PSS/E第2代风机模型的构建机理,阐述其在风机低电压工况描述上的优势与不足,并应用PSS/E强大的暂态模型自定义功能对其低穿特性进行功能补充优化。该工作填补了基于PSS/E第2代风机模型进行功能扩展上的研究空白,丰富了PSS/E暂态模型库,赋予该软件平台进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暂态分析的核心功能。结合风机实际电压跌落故障下的输出特性,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了该模块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S/E 第2代风机模型 自定义建模 动态仿真 低电压穿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AT的风机接入电网模型的研究
4
作者 娄尧林 吴晨曦 +1 位作者 李明富 姜偕富 《机电工程》 CAS 2012年第7期829-832,共4页
为了分析不同类型的风机接入电网后,能否与已有电网兼容的问题,在分析了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AT内置的5阶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机模型及其电压、转速和桨角的控制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某1.5 MW双馈风机的机械及电气数据,建立了风机接入电网模型... 为了分析不同类型的风机接入电网后,能否与已有电网兼容的问题,在分析了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AT内置的5阶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机模型及其电压、转速和桨角的控制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某1.5 MW双馈风机的机械及电气数据,建立了风机接入电网模型及接入电网的典型接线形式,并在潮流计算模块与时域计算功能模块的基础上,编制了仿真程序,最后在阵风与湍流风模型下对风机转速、电压、功率的变化进行了动态仿真。仿真及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分析所得结果与实际的风机特性一致,利用PAST内置的风机模型能很好地进行风机接入电网的兼容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电网 风机模型 双馈发电机 PAST 潮流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悬浮鼓风机系统模型改进与实验 被引量:3
5
作者 杜毅 宋欣达 韩邦成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2-517,668,共7页
针对传统Greitzer风机模型对本研究对象不适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电机转速作为控制量,以管道出口压力作为控制对象的风机管道改进模型。相比于原Greitzer模型,改进模型考虑了实际应用中的弯形管道,计算弯管处局部压力损失,并且考虑了... 针对传统Greitzer风机模型对本研究对象不适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电机转速作为控制量,以管道出口压力作为控制对象的风机管道改进模型。相比于原Greitzer模型,改进模型考虑了实际应用中的弯形管道,计算弯管处局部压力损失,并且考虑了原模型中忽略的管道沿程压力损失,在计算管道出口压力时更加准确。通过实验与模型理论计算数据对比,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经数据分析,管道出口压力在中、高压输出阶段,相对误差分别在±3%和±1%以内。将改进模型和不考虑管道压力损失模型计算结果相对比,模型精准度提升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式鼓风机 风机管道模型 出口压力 转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PSO-BP和L-MBWO的多翼离心风机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韧 李君宇 +3 位作者 周明 刘林波 张志富 黄其柏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3-1843,共11页
针对多翼离心风机气动性能、噪声情况难以同时改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权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风机性能预测模型(WPSO-BP),以及一种基于逻辑混沌初始化的多目标白鲸优化算法(L-MBWO),并将二者应用于多翼离心风机的优... 针对多翼离心风机气动性能、噪声情况难以同时改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权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风机性能预测模型(WPSO-BP),以及一种基于逻辑混沌初始化的多目标白鲸优化算法(L-MBWO),并将二者应用于多翼离心风机的优化设计中。首先,选取了叶片进出口角、倾斜蜗舌的最大蜗舌半径、叶片切除角度作为设计变量,把风机的全压、效率、声压级作为优化目标;然后,构建了WPSO-BP预测模型,以反映设计变量与优化目标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对比了该模型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值用于风机的性能优化;接着,将逻辑混沌初始化引入到白鲸优化算法(BWO),基于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构建了L-MBWO优化算法;最后,在实验验证仿真可靠的前提下,将提出的预测模型和优化算法应用于风机优化,并对优化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风机全压增加了34.79 Pa,效率提高了0.67%,噪声降低了1.73 dB,实现了多个优化目标之间的平衡,有效改善了风机的综合性能,为多翼离心风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翼离心风机 变权重 基于变权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风机性能预测模型 白鲸优化算法 基于逻辑混沌初始化的多目标白鲸优化算法 预测模型 风机全压 风机效率 风机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矿井主通风机建模研究
7
作者 杜欣慧 宋建成 +1 位作者 朱善俊 刘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0-83,共4页
矿井主通风机风量、风速等参数与瓦斯浓度及其它工况密切相关,参数复杂,建立其非线性数学模型比较困难,传统的辨识方法无法精确描述模型特性,文章将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应用于矿井主通风机的模型辨识。神经网络辨识采用了一种基于径向基(... 矿井主通风机风量、风速等参数与瓦斯浓度及其它工况密切相关,参数复杂,建立其非线性数学模型比较困难,传统的辨识方法无法精确描述模型特性,文章将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应用于矿井主通风机的模型辨识。神经网络辨识采用了一种基于径向基(RBF)的神经网络、模糊辨识采用了一种基于三角形隶属函数的T—S模糊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满足对辨识精度、收敛速度、稳定性和跟踪能力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模型 系统辨识 径向基神经网络 T—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式风机变桨距控制方法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袁嘉旺 程志江 +2 位作者 陈星志 刘登权 马志钢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14期85-92,共8页
海上漂浮式风机在风浪联合作用下做变桨控制,会对漂浮式风机的发电功率造成影响。传统的PID变桨控制效果差,存在发电功率波动较大的问题,为此,文中利用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提供的FAST软件,建立波浪载荷作用下的漂浮式风机的动力... 海上漂浮式风机在风浪联合作用下做变桨控制,会对漂浮式风机的发电功率造成影响。传统的PID变桨控制效果差,存在发电功率波动较大的问题,为此,文中利用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提供的FAST软件,建立波浪载荷作用下的漂浮式风机的动力学方程,采用L-M法(Levenberg-Marquardt)对其中的系数进行辨识,并与FAST输出的高保真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利用FAST提供的联合仿真平台设计一种基于遗传算法PID状态反馈的干扰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实现漂浮式风机变桨距的稳定控制。结果表明:与基于FAST的变桨距控制相比,基于遗传算法PID状态反馈的干扰自适应控制方法风轮转速的波动较小,输出功率的超调量更小,调节时间较短,更加稳定,而且能够减少漂浮式风机在平动方向和转动方向中横荡的波动,更适合海上漂浮式风机的变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风机 变桨距控制 风机模型 PID状态反馈 发电功率波动 干扰自适应控制 风轮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风机动态特性的大扰动暂态过电压机理分析 被引量:64
9
作者 屠竞哲 张健 +3 位作者 刘明松 潘艳 习工伟 易俊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7-205,共9页
在大容量直流和高占比新能源集中接入的电网背景下,暂态过电压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直流输电能力和风电并网容量,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考虑风机动态特性的大扰动暂态过电压机理及影响因素。文中从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2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推导... 在大容量直流和高占比新能源集中接入的电网背景下,暂态过电压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直流输电能力和风电并网容量,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考虑风机动态特性的大扰动暂态过电压机理及影响因素。文中从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2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推导了交直流故障后换流站和风机侧暂态电压幅值的理论计算公式;然后分析了交直流故障引发暂态过电压的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仿真分析了风机低电压穿越期间不同有功、无功特性对暂态过电压的影响,通过实际系统算例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风机低电压穿越特性将使得风电场成为换流站之外另一个导致暂态过电压的"无功源",低电压穿越期间风机有功出力越小及无功出力越大将导致暂态过电压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过电压 故障形态 风机模型 低电压穿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周期地面运动和SSI效应对风机动力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霍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150,共9页
针对建设在软土地基上的大功率风机结构,需要同时考虑长周期地面运动和土-结构相互作用(SSI)的影响。为了全面研究长周期地面运动和SSI效应对风机塔筒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基于某1.25 MW变桨距风机结构建立了包含叶片、机舱、塔筒和... 针对建设在软土地基上的大功率风机结构,需要同时考虑长周期地面运动和土-结构相互作用(SSI)的影响。为了全面研究长周期地面运动和SSI效应对风机塔筒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基于某1.25 MW变桨距风机结构建立了包含叶片、机舱、塔筒和基础的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其次在世界地震记录数据库中选择了1条普通波(EI-Cento波)和2条长周期波(HKD054波和CDAO波),并对两种波的时频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建立了考虑与不考虑SSI效应的对比模型。最后利用ANSYS软件并采用时程分析法对考虑与不考虑SSI效应的风机结构在两类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叶片与塔筒的碰撞问题、门洞区域的应力集中、机舱内主轴在剪力作用下的破坏以及基础的失效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风机结构位移、加速度、应力和内力响应值均大于普通波作用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某些响应甚至会被SSI效应进一步放大。因此在风机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长周期地震作用和SSI响应的影响,特别是在软土地基区域。另外,塔筒与门框连接区域、机舱内主轴和基础等薄弱区域需要适当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结构整体有限模型 风机塔筒结构 长周期地面运动 土-结构相互作用(SSI) 动力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机组雷电过电压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肖翔 张小青 李聪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37-244,共8页
雷击会对风电机组造成严重损坏,是影响风场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在雷击过程中,雷电流流经塔体,并通过电磁场的耦合作用,在塔体内部三相电缆和机组变压器上产生雷电过电压,影响内部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电磁暂态软件PSCAD搭建了比较全面... 雷击会对风电机组造成严重损坏,是影响风场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在雷击过程中,雷电流流经塔体,并通过电磁场的耦合作用,在塔体内部三相电缆和机组变压器上产生雷电过电压,影响内部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电磁暂态软件PSCAD搭建了比较全面的风电机组模型,对风电机组的暂态过电压进行计算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大小的接地电阻以及不同接地方式对风电机组过电压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良好的接地系统有利于降低电缆上的过电压,但不能改变塔体上过电压的最大值,而接地方式的不同对过电压影响巨大,两种接地方式各有优劣。最后为风电机组加入避雷器,验证了防雷设计的有效性,仿真结果为风电机组的安全、经济的防雷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 风机模型 过电压 接地方式 避雷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nalysis for classical flutter speed of a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 被引量:11
12
作者 GAO Qiang CAI Xin +1 位作者 GUO Xing-wen MENG 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746-1754,共9页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ffecting the flutter speed of the NREL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5-MW baseline HAWT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s are analyzed. An aeroelastic model, which compris...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ffecting the flutter speed of the NREL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5-MW baseline HAWT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s are analyzed. An aeroelastic model, which comprises an aerodynamic part to calculate the aerodynamic loads and a structural part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s, i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classical flutter of the blades. For the aerodynamic part, Theodorsen unsteady aerodynamics model is used. For the structural part, Lagrange’s equation is employed. The flutter speed is determined by introducing “V–g” method to the aeroelastic model, which converts the issue of classical flutter speed determination into an eigenvalue problem. Furthermore, the time domain aeroelastic response of the wind turbine blade section is obtained with employing Runge-Kutta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ur cases (i.e., reducing the blade torsional stiffness, moving the center of gravity or the elastic axis towards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section, and placing the turbine in high air density area) will decrease the flutter speed. Therefore, the judicious selection of the four parameters (the torsional stiffness, the chordwise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the elastic axis position and air density) can increase the relative inflow speed at the blade se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fl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rbine blade aeroelastic model classical flutter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火捆绑经HVDC送电引起轴系扭振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宽 王军 +2 位作者 赵斌超 李玉敦 刘萌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122,共8页
风机轴系考虑为多质块模型时,风电场经高压直流输送电力有可能引起次同步轴系扭振。当风电与附近火电机组捆绑送电时,有助于提高风电系统稳定性。但当系统发生扰动时,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均将产生严重的轴系扭振现象。本文首先分析风机... 风机轴系考虑为多质块模型时,风电场经高压直流输送电力有可能引起次同步轴系扭振。当风电与附近火电机组捆绑送电时,有助于提高风电系统稳定性。但当系统发生扰动时,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均将产生严重的轴系扭振现象。本文首先分析风机轴系扭振产生机理,然后基于整体最小二乘-旋转不变技术估计信号参数(TLS-ESPRIT)辨识出在风机轴系和汽轮机轴系固有扭振模态下的系统传递函数,进而基于射影定理针对每个扭振模态设计阻尼控制器以实现分层控制,最后将阻尼控制器输出信号叠加到直流输电整流侧定电流主控制器上,实现轴系扭振的抑制。建立风电场与火电机组捆绑送电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分层控制器可有效提高轴系固有扭振模态的阻尼比,可使轴系模块间的扭振迅速衰减,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器阶数较低,便于实际工程实现,且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风机轴系模型 次同步轴系扭振 射影定理 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 model and mechanism analysis for rain-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stay cable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桂华 刘荣桂 +1 位作者 蔡东升 陈蓓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107-1114,共8页
Rain-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cable was studied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quasi-steady assumpti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 of vertical motion of the cable was derived and the criterion ... Rain-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cable was studied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quasi-steady assumpti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 of vertical motion of the cable was derived and the criterion for unstable motion and occurrence mechanism was studied. A comparison was performed between the oscillation responses of the stay cable obtained from calculated model and previous res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alysis model can reflec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wind-rain-induced vibrationt of the cable which is amplitude- and velocity-restricted, and it is probably related with the periodic vortex shedding of wake flow.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occurrence of rain-wind-induced or 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cable that the derivative of lift coefficient with respect to transient angle of attack is less than zero. When rain-wind-induced vibration occurs, the aerodynamic force has a dual function for the vibration, and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stayed-cable is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ve value of aerodynamic exciting force and aerodynamic damping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wind-induced vibration stay cable governing equation STABILITY vortex shed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