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一次短时强降水中的应用
1
作者 姚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9期14407-14410,共4页
运用风廓线雷达产品等对2011年8月20~21日西安市长安区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在暴雨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发现在整个降水过程的不同时间段,风廓线雷达产品的水平风廓线、垂直气流和折射率... 运用风廓线雷达产品等对2011年8月20~21日西安市长安区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在暴雨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发现在整个降水过程的不同时间段,风廓线雷达产品的水平风廓线、垂直气流和折射率结构常数以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组合反射率、径向速度等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并且两者产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雷达回波图像可以直观反映降水过程中大气的变化情况,证明了风廓线雷达产品对短时强降水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产品 短时强降水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支树林 陈娟 包慧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03-1214,共12页
文章利用常规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闪电定位、雷达资料及NCEP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赣西地区致灾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东移、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以及冷... 文章利用常规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闪电定位、雷达资料及NCEP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赣西地区致灾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东移、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以及冷空气影响,构成了此次大暴雨的天气背景条件。(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导致MβCS发展及加强的重要因子;多个结构密实、边界光滑的MβCS在赣西地区长时间维持,导致相应地区出现持续强降水天气;此次大暴雨过程中TBB≤-62℃的冷云云团位置和强度对地面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尤以TBB≤-72℃的中心区与强降水中心区吻合最好。(3)此次暴雨过程5 min雨量分布与地闪数的分布较重合,地闪跃增时刻在地面降水增大前出现,提前时间约10 min左右。(4)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中尺度涡旋是导致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赣西地区存在显著的径向风辐合特征,且低空强西南风急流上叠加深厚径向风辐合区,有利于降水的加强和维持;另外在动力辐合和山地地形共同作用下,强劲的偏南风急流携带充沛水汽在赣西地区汇合,导致该地区出现连续性强降水。(5)最大雷达回波强度的变化对地面5 min雨强的变化有辅助参考,但预示性不明显;雷达风廓线产品对地面强降水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报辅助作用,在此次大暴雨过程中该产品对赣西地区强降水预报辅助作用的"提前量"达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垂直风切变 基本反射率 雷达风廓线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地区初春雨转暴雪过程降水相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纪源 张放 +2 位作者 白雪 鄢志宇 鲁建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0期241-244,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锦州地区一次雨转暴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降水相态转换的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5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涡及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和东南急流在辽...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锦州地区一次雨转暴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降水相态转换的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5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涡及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和东南急流在辽宁省上空形成较强的水汽辐合,强降雪落区位于急流汇合处,雨雪转换过程中,地面气温和近地层的温度与降水相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降水相态 0℃层 风廓线产品 辽宁锦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