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力机塔架-叶片耦合模型风致响应时域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柯世堂 曹九发 +1 位作者 王珑 王同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93,共7页
基于风力机塔架-叶片耦合模型,采用改进的叶素-动量理论模拟了考虑平稳风修正、叶片旋转效应和空间相干性的风力机气动载荷,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对该耦合模型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风致响应时域计算.基于目标响应时程探讨了风力机塔架-叶片... 基于风力机塔架-叶片耦合模型,采用改进的叶素-动量理论模拟了考虑平稳风修正、叶片旋转效应和空间相干性的风力机气动载荷,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对该耦合模型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风致响应时域计算.基于目标响应时程探讨了风力机塔架-叶片耦合系统在随机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并与不考虑叶片影响的风力机塔架风致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进行风力机的抗风设计时,应该考虑塔架-叶片的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塔架-叶片耦合模型 风场模拟 风致响应 时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叶片模型气动载荷的仿真与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丹平 田德 +1 位作者 韦丽珍 王海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4-125,131,共3页
基于ANSYS软件的有限元法,对旋转中的1.5MW风力机叶片模型在不同风速下运行时,进行气动载荷分析及仿真模拟;用车载法对叶片模型在风速为5、7、9、11m/s时的剪应力进行测量,并进行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设计对... 基于ANSYS软件的有限元法,对旋转中的1.5MW风力机叶片模型在不同风速下运行时,进行气动载荷分析及仿真模拟;用车载法对叶片模型在风速为5、7、9、11m/s时的剪应力进行测量,并进行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设计对叶片气动载荷特性有较大影响;同时仿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反应实际叶片的受力情况。其结果为开展叶片气动载荷研究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叶片模型 ANSYS软件 气动载荷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变速风力机全风速范围发电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冉 陈志辉 +3 位作者 陈杰 陈家伟 龚春英 严仰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由于风力机系统复杂的机械阻尼和大惯量等强非线性因素的存在,增大了控制策略设计与实现的难度。同时,对于变速风力发电系统而言,风力机的转速控制器设计是实现发电控制策略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定桨距变速风力机全风速段的发电策... 由于风力机系统复杂的机械阻尼和大惯量等强非线性因素的存在,增大了控制策略设计与实现的难度。同时,对于变速风力发电系统而言,风力机的转速控制器设计是实现发电控制策略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定桨距变速风力机全风速段的发电策略,针对传统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的控制策略,该策略在不同运行状态之间的过渡过程迅速平滑,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动态载荷;其次,基于现有的风力发电系统分析了定桨距风力机的小信号模型,推导了风力机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为转速控制环设计了P ID控制器;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全风速段发电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风力机模型 转速控制 最大功率跟踪阶段 发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风力机特性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艾超 陈立娟 +1 位作者 孔祥东 闫桂山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27-1531,共5页
在不具备风场环境的情况下,针对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风力机特性模拟问题,在实际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风力机输出特性数学模型,依据相似模拟的原理,采用转速控制的补偿方法对风力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将等效功率实验数据乘以转换系数之... 在不具备风场环境的情况下,针对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风力机特性模拟问题,在实际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风力机输出特性数学模型,依据相似模拟的原理,采用转速控制的补偿方法对风力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将等效功率实验数据乘以转换系数之后的结果、仿真结果以及相关合作公司提供的850kW风力机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精准模拟风力机的输出功率和输出转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机特性 惯量模拟 风力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场风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舜德 高文元 +1 位作者 王现青 褚金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0-151,共2页
针对风力发电机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分析的要求,建立了普通风场的数学模型。在考虑风剪和上游风力机尾流对风速影响的基础上,进行修正风速模型。并运用simulink对某一风场的风力发电机输出功率进行仿真分析。
关键词 风速模型 风剪 尾流 风力机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nalysis for classical flutter speed of a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 被引量:11
6
作者 GAO Qiang CAI Xin +1 位作者 GUO Xing-wen MENG 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746-1754,共9页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ffecting the flutter speed of the NREL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5-MW baseline HAWT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s are analyzed. An aeroelastic model, which compris...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ffecting the flutter speed of the NREL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5-MW baseline HAWT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s are analyzed. An aeroelastic model, which comprises an aerodynamic part to calculate the aerodynamic loads and a structural part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s, i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classical flutter of the blades. For the aerodynamic part, Theodorsen unsteady aerodynamics model is used. For the structural part, Lagrange’s equation is employed. The flutter speed is determined by introducing “V–g” method to the aeroelastic model, which converts the issue of classical flutter speed determination into an eigenvalue problem. Furthermore, the time domain aeroelastic response of the wind turbine blade section is obtained with employing Runge-Kutta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ur cases (i.e., reducing the blade torsional stiffness, moving the center of gravity or the elastic axis towards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section, and placing the turbine in high air density area) will decrease the flutter speed. Therefore, the judicious selection of the four parameters (the torsional stiffness, the chordwise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the elastic axis position and air density) can increase the relative inflow speed at the blade se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fl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rbine blade aeroelastic model classical flutter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水平轴风电机组尾迹的模拟方法与流动机理研究综述
7
作者 杨晓雷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169-3178,共10页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风能将在我国能源体系发挥重要作用.风力机尾迹是影响风电性能和度电成本的关键因素,需在风力机布置和控制设计中充分考虑.本文首先介绍风力机尾迹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解析模型、低阶模型、...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风能将在我国能源体系发挥重要作用.风力机尾迹是影响风电性能和度电成本的关键因素,需在风力机布置和控制设计中充分考虑.本文首先介绍风力机尾迹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解析模型、低阶模型、大涡模拟和来流湍流生成方法.解析模型和低阶模型可快速计算风力机尾迹,但依赖于模型参数,且不能或不能准确预测尾迹湍流特性.结合风力机参数化模型的大涡模拟可准确预测尾迹蜿蜒等湍流特征,是流动机理研究的有力工具,可为发展快速预测模型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接着,本文介绍了叶尖涡、中心涡和尾迹蜿蜒并讨论其产生机理.对于湍流来流,叶尖涡主要存在于近尾迹.蜿蜒是远尾迹的主要特征,影响下游风力机的来流特征.尾迹蜿蜒的产生有两种机制:来流大尺度涡和剪切层失稳.数值和观测结果显示两种机制共同存在.机舱和中心涡对尾迹蜿蜒有重要影响.采用叶片和机舱的致动面模型可准确预测尾迹蜿蜒.研究显示不同风力机尾迹间的湍流特征存在相似性,为发展尾迹湍流的快速预测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研究多关注平坦地形上的风力机尾迹,复杂地形和海洋环境下的大气湍流和风力机尾迹的机理复杂,现有工程模型无法准确预测,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尾迹 大涡模拟 风力机参数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