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地区X井油气显示特征与油气源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魏仙样 卢进才 +1 位作者 魏建设 李玉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0-366,共7页
根据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X井白垩系额济纳旗组、侏罗系麻木乌苏组、古生界顶面风化壳等不同层段的油气显示特征和钻井泥浆烃类气体组分、甲烷C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显示特征相同,为油与气显示,气体样品的干燥系数(C1/... 根据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X井白垩系额济纳旗组、侏罗系麻木乌苏组、古生界顶面风化壳等不同层段的油气显示特征和钻井泥浆烃类气体组分、甲烷C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显示特征相同,为油与气显示,气体样品的干燥系数(C1/C总)为0.80~0.87,甲烷C同位素δ13C1为-48.19‰~-50.87‰,表现了低成熟热解气的特征;古生界风化壳为气显示,天然气干燥系数(C1/C总)为0.91~0.92,甲烷C同位素δ13C1为-21.56‰~-30.91‰,表现了高成熟热解气的特征。该井及邻区的中生界、古生界烃源岩干酪根类型及其演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别,中生界烃源岩以低成熟混合型干酪根为主,古生界烃源岩为成熟—高成熟(或过成熟)的混合型-腐泥型干酪根。表明该区存在以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低成熟烃源岩为油气源的油气系统和古生界高成熟(或过成熟)烃源岩为气源的油气系统,指示了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额济纳旗地区 油气显示 甲烷C同位素 干燥系数 古生界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地区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砂岩的成岩作用
2
作者 李金超 李玉宏 +2 位作者 陈高潮 魏建设 姜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6-922,共7页
为研究工作区埋汗哈达组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以额济纳旗地区东南部杭乌拉和埋汗哈达2条实测剖面为例,根据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等资料,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埋汗哈达组... 为研究工作区埋汗哈达组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以额济纳旗地区东南部杭乌拉和埋汗哈达2条实测剖面为例,根据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等资料,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埋汗哈达组储层砂岩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使原生孔隙遭受破坏的主要成岩作用,后期的溶蚀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重要因素,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旗地区 埋汗哈达组 储层砂岩 成岩阶段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济纳旗地区晚石炭-晚二叠世地层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杜一滨 张焱杰 +3 位作者 徐备 杨振宁 王志伟 王智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53-1273,共21页
对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的大狐狸山地区干泉组下段碎屑岩可分为滨海相、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等三种沉积相类型,具有向上... 对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的大狐狸山地区干泉组下段碎屑岩可分为滨海相、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等三种沉积相类型,具有向上粒度变粗的特征,表明该带属于以三角洲快速供应为主的滨海带沉积环境。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322~305Ma,主要集中在428~520Ma和336~373Ma两个时期,分别代表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边缘古亚洲洋俯冲及其结束后早石炭世伸展过程的两期岩浆活动记录。马鬃山-切刀隆起带的八道桥地区二叠系由巨厚的紫红色砾岩、砂岩重复组成多个旋回,沉积及层序特征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干旱条件下的快速沉积,属陆相洪冲积环境产物,沉积时代为280~268Ma。碎屑锆石年龄谱也记录了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峰期(424~515Ma)和古老基底年龄(950Ma和1700~1900Ma)。阿拉善旗埋汗哈达地区埋汗哈达组从下向上分为洪冲积相、滨海泻湖相和滨海相等三种沉积相,构成从陆相到海相变化的沉积序列,形成时代为279~270Ma。该组的碎屑锆石分析主要记录了三个连续的峰期年龄即280Ma、287Ma和294Ma,说明早二叠世发生频繁的岩浆活动。沉积学及年代学研究揭示哈尔苏海组为滨海环境,形成于晚二叠世,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广泛,除273~329Ma的年龄代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外,其余锆石集中在383Ma、468~517Ma、800~913Ma和1485Ma等四个峰期,表明马鬃山-切刀隆起带在晚二叠世接受了来自早古生代造山带和古老基底的复杂物源。八道桥及埋汗哈达地区的研究揭示晚二叠世马鬃山-切刀隆起带的古地理环境为从陆相到滨海相。上述沉积学和年代学分析表明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额济纳旗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对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格局有关键控制作用。通过中国北方新疆、甘肃和内蒙古晚石炭世-二叠纪的对比研究揭示,在天山-兴蒙造山带基底上广泛发育以隆起和坳陷相间为特征的盆岭构造,导致形成不同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并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识别这种古构造格局对于追溯我国北方晚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地理 地质年代学 晚石炭世-晚二叠世 额济纳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烃源岩的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卢进才 魏仙样 +1 位作者 魏建设 李玉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1-345,共5页
在对内蒙古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岩性特征、暗色泥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烃源岩的纵向分布特征,以及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热演化的特征。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分布层段集中,暗色泥页岩累计厚度达29... 在对内蒙古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岩性特征、暗色泥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烃源岩的纵向分布特征,以及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热演化的特征。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分布层段集中,暗色泥页岩累计厚度达296.9m。总有机碳(TOC)含量平均为0.59%,TOC大于0.3%的样品占92.86%。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Ro平均为1.08%,表明干酪根演化进入成熟阶段。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显示,Pr/Ph为0.64~0.78,为强还原环境的沉积。综合评价认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额济纳旗雅干地区 二叠系 烃源岩 生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以额济纳旗芦草井地区中二叠统菊石滩组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姜亭 陈高潮 +3 位作者 石成义 李金超 魏建设 韩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49-156,共8页
额济纳旗芦草井中二叠统菊石滩组发育厚度较大的暗色泥岩,TOC含量平均值达0.5%,C29ααα-20R/(20S+20R)与C29αββ/(αββ+ααα)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分析其沉积环境,了解有利... 额济纳旗芦草井中二叠统菊石滩组发育厚度较大的暗色泥岩,TOC含量平均值达0.5%,C29ααα-20R/(20S+20R)与C29αββ/(αββ+ααα)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分析其沉积环境,了解有利烃源岩沉积相带展布,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裂谷(裂陷)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研究区菊石滩组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中二叠统沉积环境,通过分析甾烷C27、C28、C29纵向上相对百分含量分布特征和类异戊二烯烃姥鲛烷(Pr)和植烷(Ph)比值,建立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从而探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旗芦草井地区 生物标志化合物 二叠系菊石滩组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及邻区二叠纪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 被引量:23
6
作者 党犇 赵虹 +5 位作者 林广春 仵康林 康晓燕 葛海影 吴斌 刘少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3-931,共9页
银-额(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及其邻区二叠纪火山岩分布广泛,目前对其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还很薄弱。对该区火山岩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为恢复二叠纪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了岩石地球化学约束。分析的二叠纪火山岩主要岩石... 银-额(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及其邻区二叠纪火山岩分布广泛,目前对其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还很薄弱。对该区火山岩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为恢复二叠纪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了岩石地球化学约束。分析的二叠纪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显示亚碱性系列的特征。Mg#介于0.53~0.86之间,高场强元素Nb、Ta、Ti明显亏损,岩石轻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La/Yb)N=1.68~6.10,Eu亏损不明显(δEu=0.64~0.99),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较缓。总体上既显示了板内构造环境的特征,又具有俯冲带地球化学的印记。综合沉积建造特征和邻区的研究结果,认为银-额盆地二叠纪火山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且很可能与地幔柱事件有关,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火山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额济纳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地表油气化探烃类异常的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卢进才 陈高潮 +2 位作者 魏仙样 李玉宏 魏建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0-858,共9页
在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地表油气化探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地表油气化探剖面酸解烃甲烷与重烃含量、干燥系数、甲烷C同位素等指标的分布特征,区内具有高的烃类背景值和强的烃类异常显示,并具有甲烷C同位素偏重、干燥系数大的... 在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地表油气化探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地表油气化探剖面酸解烃甲烷与重烃含量、干燥系数、甲烷C同位素等指标的分布特征,区内具有高的烃类背景值和强的烃类异常显示,并具有甲烷C同位素偏重、干燥系数大的特点。结合典型油气藏和不同地质背景的化探异常分析,认为区内存在烃源岩演化程度不同的2套含油气系统,以与高成熟—过成熟烃源岩有关的烃类化探异常显示或混源油气藏(或复合油气藏)的烃类化探异常显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旗地区 油气化探 烃类异常 含油气系统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韩伟 姜亭 +1 位作者 李玉宏 魏建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1-915,共5页
分析了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的关系。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包裹体均一温度、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得出研究区达到最大埋深时的古地温梯度,分析额济纳旗地区热演化史的信息,进一步研究了热演化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分析了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的关系。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包裹体均一温度、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得出研究区达到最大埋深时的古地温梯度,分析额济纳旗地区热演化史的信息,进一步研究了热演化与油气生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额济纳旗地区在白垩纪达到最大埋深,古地温梯度为4.1~5.5℃/100m。通过与邻区查干凹陷比较分析,认为额济纳旗地区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的地温梯度,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额济纳旗部分地区二叠系烃源岩在晚二叠世已进入油气生成期,生烃阶段以干气为主,在早白垩世热演化程度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旗地区 二叠纪 热演化史 古地温梯度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的沉积特征和时代 被引量:15
9
作者 卜建军 牛志军 +1 位作者 吴俊 段先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69-1683,共15页
额济纳旗地区是阿木山组分布的最西端,产出于伸展背景下的裂谷环境,火山岩比较发育,从下到上可分为火山岩段、灰岩段和碎屑岩段。火山岩段和灰岩段产丰富的类化石,灰岩段下部产丰富的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时代主要为晚石炭世,类从下到... 额济纳旗地区是阿木山组分布的最西端,产出于伸展背景下的裂谷环境,火山岩比较发育,从下到上可分为火山岩段、灰岩段和碎屑岩段。火山岩段和灰岩段产丰富的类化石,灰岩段下部产丰富的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时代主要为晚石炭世,类从下到上分别属于Triticites组合和Pseudoschwagerina组合,从而确定阿木山组的3个岩性段之间以叠覆关系为主,地质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其中火山岩段为晚石炭世小独山期或更早;灰岩段下部为小独山期,上部为紫松期;碎屑岩段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或更晚一些至隆林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木山组 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 珊瑚 额济纳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中二叠统腕足类动物群的特征和时代 被引量:9
10
作者 卜建军 段先锋 牛志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3-954,共12页
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中二叠统产丰富的腕足动物群,该动物群具有北方冷水动物和特提斯暖水动物混生的特点,划分为Spiriferella-Kochiproductus-Yakovlevia组合,称为"哲斯动物群"。在生物古地理分区上,该区为北方生物大区和特提斯... 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中二叠统产丰富的腕足动物群,该动物群具有北方冷水动物和特提斯暖水动物混生的特点,划分为Spiriferella-Kochiproductus-Yakovlevia组合,称为"哲斯动物群"。在生物古地理分区上,该区为北方生物大区和特提斯生物大区之间的过渡带,称为中蒙生物省。动物群的组成、丰度和分异度等特征在银-额(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东西部有明显的差异:盆地西部北山地区海水较浅,腕足动物群丰度高,分异度略低,以个体较大、壳体较厚的冷水分子占优势,共生少量的双壳类和珊瑚;东部杭乌拉地区海水略深,腕足动物群丰度稍低,分异度较高,含有大量的小个体腕足,共生冷水型珊瑚和丰富的海百合类,世界广布分子和暖水分子超过一半。说明该腕足动物群在受纬度和温度控制的同时,也受水体深度的影响,在同一海盆的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该动物群的起源、区域分布特点和共生生物的分析,认为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的哲斯动物群的时限为罗甸期—孤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堡塘组 埋汗哈达组 混生腕足动物群 中二叠世 额济纳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