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过程中细颗粒物形成特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潘丹萍 郭彦鹏 +2 位作者 黄荣廷 盛溢 杨林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618-4625,共8页
利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模拟试验装置分析探讨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物性与脱硫浆液中晶体粒度分布、浓度、形貌及元素组成间的关系,并试验考察了烟气组分及脱硫工艺条件对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石灰石-石膏湿... 利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模拟试验装置分析探讨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物性与脱硫浆液中晶体粒度分布、浓度、形貌及元素组成间的关系,并试验考察了烟气组分及脱硫工艺条件对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过程中可生成大量亚微米级细颗粒,生成的细颗粒物性与脱硫浆液中晶体物性存在密切关系,脱硫操作参数如空塔气速、液气比等对脱硫浆液液滴夹带量存在显著影响;脱硫浆液蒸发夹带是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过程中生成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通过抑制细小石膏晶粒的形成及优化脱硫工艺参数可减少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过程中细颗粒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颗粒 形成特性 颗粒过程 模拟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PB/Al/AP/RDX固体推进剂动态混合过程数值仿真
2
作者 胡木林 武毅 +2 位作者 王行远 郭松林 于俊艺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161,共17页
混合工艺作为固体推进剂制备的重要工序,一般是指将Al、AP、RDX等颗粒相加入到高分子黏合剂基体中,经机械捏合、搅拌使黏合剂浆料涂敷在固体粒子表面的过程。基于Mixture固-气-液多相流模型,进行固体颗粒相加注混合釜中的扩散伴随桨叶... 混合工艺作为固体推进剂制备的重要工序,一般是指将Al、AP、RDX等颗粒相加入到高分子黏合剂基体中,经机械捏合、搅拌使黏合剂浆料涂敷在固体粒子表面的过程。基于Mixture固-气-液多相流模型,进行固体颗粒相加注混合釜中的扩散伴随桨叶动态捏合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开展不同固含量(0%~95%)药浆的动态流变测量实验,构建了药浆流变模型;考虑颗粒浓度动态变化对局部流变特性影响,开展了不同颗粒加注流量的混合动态过程仿真。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颗粒浓度、压力场和扭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值仿真方法与文献实验结果对比,平均误差在15%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混合过程中近、远桨叶叶尖处的挤压力最大,而叶中部存在低压区;混合过程中,桨叶扭矩呈锯齿状波动变化,随着颗粒相的加注,扭矩逐渐增大;固体颗粒相加注流量小幅增大时,扭矩变化较小;加注流量大幅增大时,扭矩增幅可达90%。连续加料混合过程中远心桨的扭矩值持续上升,最终平均值可达初始阶段的19倍。所得成果可为固体推进剂的混合工艺效率提升和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药浆 行星叶轮 颗粒加注动态过程 Mixture多相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 被引量:6
3
作者 时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河口 海岸 底部边界层 颗粒泥沙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生成-成长过程的研究——不同气团影响下的过程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高健 王韬 +1 位作者 柴发合 王文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31-940,共10页
针对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的演变特征,于2005年夏季在上海下风方向站点太仓进行大约30d的观测.观测发现颗粒物生成-成长过程主要发生于混合充分、有区域代表性的气团中.应用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数据计算了颗粒物凝结汇、可凝结性... 针对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的演变特征,于2005年夏季在上海下风方向站点太仓进行大约30d的观测.观测发现颗粒物生成-成长过程主要发生于混合充分、有区域代表性的气团中.应用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数据计算了颗粒物凝结汇、可凝结性蒸气浓度、可凝结性蒸气源速率、颗粒物成长速率等过程特征量.颗粒物成长速率平均为6.0nm/h,可凝结性蒸气浓度平均为8.2×107/cm3,其源速率为3.1×106/(cm3-s).利用后向气流轨迹对影响颗粒物生成-成长过程的气团来源进行分析,并利用观测所得SO2浓度及过程特征量计算了不同气团影响下气态硫酸蒸气对颗粒物成长速率的贡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气团影响下硫酸贡献量最大,为59%,北方气团影响下硫酸贡献量次之,超过53.8%,受南方气团影响下硫酸贡献量最低,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生成-成长过程 二氧化硫 可凝结性蒸气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两相流超声过程层析成像系统研究(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田昌 苏明旭 +1 位作者 陈孝震 蔡小舒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6,共7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透射模式的超声波层析成像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针对Radon变换与Radon反变换对获得精确重建图像所提出的无限多的投影数据要求,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系统换能器阵列由16个换能器组成,每个换能器均可以作为发...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透射模式的超声波层析成像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针对Radon变换与Radon反变换对获得精确重建图像所提出的无限多的投影数据要求,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系统换能器阵列由16个换能器组成,每个换能器均可以作为发射端和接收端,可发射的扇形波束角度为150°;基于LabVIEW软件和2块高速同步数据采集卡,设计了16通道的数据同步采集和信号处理装置;利用单片机89S52设计了切换电路,可以实现16换能器的激励和接收功能的自动切换.经实验验证,系统结构简单,实时性好,获得了足够多有效的信号数据,通过二值化逻辑反投影图像重建算法实现了研究物体横断面的图像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两相流 超声过程层析成像 LabVIEW 同步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6
作者 苏海佳 王陆玺 +2 位作者 邓爽 代雅洁 王晨旭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14-1922,共9页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以及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活性污泥生物水处理技术由于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该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由微生物自凝聚形成的特殊生物膜——好氧颗粒污泥由于具有污泥颗粒结构紧凑致密...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以及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活性污泥生物水处理技术由于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该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由微生物自凝聚形成的特殊生物膜——好氧颗粒污泥由于具有污泥颗粒结构紧凑致密、沉降性能好、生物量较高,同时具备多种微生物功能、剩余污泥量较少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特征、表观气速与溶氧水平,有机负荷、金属离子、代谢方式等外部环境因子对污泥颗粒快速培养和形成过程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结构与颗粒形成机制、以及影响颗粒长期运行过程中稳定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的常用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好氧颗粒污泥的认识,推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废水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生物废水处理技术 颗粒过程 稳定性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负荷对污泥胞外聚合物分泌特性及颗粒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陆佳 刘永军 +1 位作者 刘喆 郝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16-1622,共7页
对比研究了4.8kg COD/(m^3·d)和1.2kg COD/(m^3·d)的有机负荷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解析好氧污泥颗粒化进程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分泌特性,揭示不同有机负荷对污泥颗粒化进... 对比研究了4.8kg COD/(m^3·d)和1.2kg COD/(m^3·d)的有机负荷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解析好氧污泥颗粒化进程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分泌特性,揭示不同有机负荷对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有机负荷更有助于促进细胞分泌EPS,在颗粒形成阶段,高有机负荷反应器(R_1)中EPS含量由初始的54.82mg/g MLSS增至220.5mg/g MLSS,低有机负荷反应器(R_2)中EPS含量则增至182.57mg/g MLSS;同时,高有机负荷也更有助于蛋白(protein,PN)和多糖(polysaccharide,PS)含量增加,且与多糖相比,蛋白含量增加更为明显,R_1中PN/PS值由初始的4.2升高到12.4,而R_2中PN/PS值则由初始的4.2升高到12.19,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图和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有机负荷的高低对EPS的组分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可以改变EPS的结构,从而影响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污泥颗粒过程 有机负荷 胞外聚合物 三维荧光分布 蛋白 混合液悬浮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驱动颗粒流横掠倒置滴形管管外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谈周妥 郭志罡 +1 位作者 杨剑 王秋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94-100,共7页
采用离散单元方法(DEM)模拟了重力驱动的颗粒流横掠圆管和不同椭圆度(e=1.0,1.5,2.0,2.5)的滴形管下的流动与换热情况,分析了滴形管的椭圆度对停滞区大小、管周受力以及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并与圆管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如下:滴形管的... 采用离散单元方法(DEM)模拟了重力驱动的颗粒流横掠圆管和不同椭圆度(e=1.0,1.5,2.0,2.5)的滴形管下的流动与换热情况,分析了滴形管的椭圆度对停滞区大小、管周受力以及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并与圆管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如下:滴形管的停滞区和空区均小于圆管,随着椭圆度增大,管顶部颗粒流速增加,流动性变好;滴形管受颗粒流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均小于圆管,在椭圆度大于1.0后,增加椭圆度,两力不再减小;滴形管的有效传热系数小于圆管,且随着椭圆度增大,有效传热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过程 颗粒流传热 离散单元法 滴形管 数值研究 移动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颗粒实时在线监测仪在固液体系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勇 刘飞 +6 位作者 董海峰 张香平 陈靖容 刘仁材 金劭 吴战鹏 王晓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81-190,共10页
使用自研的微颗粒实时在线监测仪对微颗粒在液相中的悬浮和沉降过程进行了在线定量测量研究。首先,通过与商用离线仪器Multisizer 4e的对比验证了自研的微颗粒监测仪实时、在线测量的可靠性。然后,选用了标准物质乳胶微球、Al2O3和ZrO2... 使用自研的微颗粒实时在线监测仪对微颗粒在液相中的悬浮和沉降过程进行了在线定量测量研究。首先,通过与商用离线仪器Multisizer 4e的对比验证了自研的微颗粒监测仪实时、在线测量的可靠性。然后,选用了标准物质乳胶微球、Al2O3和ZrO2三种密度不同的百微米量级的微颗粒,对磁力搅拌器中稳定转速下的悬浮特性以及搅拌停止后颗粒的重力沉降过程进行实时在线观测,得到了这两种情形下测量点的颗粒浓度和粒度分布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搅拌速度超过临界悬浮转速,搅拌容器中的Al2O3颗粒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均匀分布状态,呈现出一定的浓度和粒度分布。在重力沉降的瞬变过程中,固体颗粒的粒径和密度在固液两相分离的过程中有着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布 颗粒过程 两相流 在线监测 电阻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R中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其特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芳 杨凤林 +2 位作者 刘毅慧 张兴文 周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5-729,共5页
采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水力循环时间下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及其特性,并且对反应器中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内部菌群形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不同水力循环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生长特性产生... 采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水力循环时间下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及其特性,并且对反应器中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内部菌群形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不同水力循环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生长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较短水力循环时间下,颗粒污泥粒径增长速度快,形成的颗粒粒径多数在1.0~2.0mm之间,并且VSS含量达92.08%,强度也较高,而在较长水力循环时间中形成的颗粒粒径在0.5~1.0mm之间、VSS含量在83.92%,污泥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颗粒过程 水力循环时间 微生物比生长速率 生物降解期 好氧饥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中曝气强度对除磷颗粒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冬 吕育锋 +4 位作者 张金库 范丹 姜沙沙 曾辉平 张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994-5001,共8页
在3个SBR反应器(R1、R2和R3)中,好氧段分别控制气体流量为0.5、1.0和1.5 L·min-1,研究了不同曝气强度对除磷颗粒的特性、处理性能和生物量等的影响。3个反应器在不同的曝气强度下30 d均实现了除磷污泥颗粒化,而后稳定运行30 d。... 在3个SBR反应器(R1、R2和R3)中,好氧段分别控制气体流量为0.5、1.0和1.5 L·min-1,研究了不同曝气强度对除磷颗粒的特性、处理性能和生物量等的影响。3个反应器在不同的曝气强度下30 d均实现了除磷污泥颗粒化,而后稳定运行30 d。试验结果表明,曝气强度对除磷颗粒的粒径、形态、含水率、沉淀性、处理效果、生物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颗粒成熟后,R1、R2和R3中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900、1000和1150μm,含水率分别为95.6%、94.2%和93.4%,沉淀速度分别为24~144、29~162和33~178 m·h-1。在40 d后的运行中,R1、R2和R3中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96%和98%,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98%和99%。可见,曝气强度较大的反应器中形成的颗粒具有较好的沉淀性、较大的粒径、较低的含水率、较好的处理效果,且形状规则、外表光滑,而较大的生物量及较密实的结构是这些颗粒具有较优性能的主要原因。同时,测定并计算了3个反应器中第51天除磷颗粒的MLVSS/MLSS和生物活性层的厚度,高曝气强度反应器中聚磷颗粒的生物活性层厚度比较大,生物量比较高;并通过计算厌氧阶段P释放量与COD消耗量的比值,证实了本试验除磷颗粒系统中富集了大量的聚磷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磷颗粒 颗粒过程 厌氧 好氧 曝气强度 生物量 聚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性质 被引量:28
12
作者 陈坚 王强 堵国成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7-321,326,共6页
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 ,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征和微生物相、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条件及其颗粒化过程、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等 .好氧颗粒污泥是近几年发现的在好氧条件下自发形成的细胞自身固定化颗粒 ,具有良好的沉淀性... 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 ,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征和微生物相、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条件及其颗粒化过程、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等 .好氧颗粒污泥是近几年发现的在好氧条件下自发形成的细胞自身固定化颗粒 ,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较高的生物量和在高容积负荷条件下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良好生物活性 .颗粒化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 ,取决于废水组成、操作条件和适当的选择压等因素 .SBR反应器 (SequencingBatchRe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微生物相 颗粒过程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间低温储存好氧颗粒污泥的再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维红 王燕杉 +1 位作者 郑晓英 刘绍根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38,共6页
采用模拟番茄酱生产污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持续进行185 d的实验,取系统趋于解体时的颗粒污泥,低温(-18℃)保存260 d,在进水水质不变的情况下持续进行了135 d的活性恢复实验,考察系统恢复活性的颗粒化过程... 采用模拟番茄酱生产污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持续进行185 d的实验,取系统趋于解体时的颗粒污泥,低温(-18℃)保存260 d,在进水水质不变的情况下持续进行了135 d的活性恢复实验,考察系统恢复活性的颗粒化过程及颗粒的部分理化性能。结果表明,恢复实验的系统启动速度明显加快;2期实验中颗粒污泥生长过程及外观形态变化、粒径分布差异均较大。相比之下,第2代颗粒污泥组成较为多元,絮体污泥比例大,颗粒污泥的沉速和密度随粒径大小呈正相关,导致差异的原因是成粒机理不同所致。而第1代颗粒污泥沉降性能更好,能使反应器中保持较高的生物量,减少剩余污泥产量和处理设施容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酱生产污水 好氧颗粒污泥 颗粒过程 沉降速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大付 徐化 王新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1-187,共7页
好氧颗粒污泥是近年发现的,在好氧条件下自发形成的微生物细胞之间自身固定化的一种形式,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量和在高容积负荷条件下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良好生物活性。污泥颗粒化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取决于废水组成... 好氧颗粒污泥是近年发现的,在好氧条件下自发形成的微生物细胞之间自身固定化的一种形式,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量和在高容积负荷条件下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良好生物活性。污泥颗粒化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取决于废水组成、操作条件和适当的选择压等因素。COD和DO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有明显影响。COD浓度在400~1200 mg/L范围内,好氧颗粒污泥去除COD的能力均在85%以上。颗粒污泥能吸附有机物,使废水中COD浓度快速下降。COD浓度<800 mg/L,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N能力,N去除率最高达85.3%。在溶氧浓度为1~4 mg/L条件下,颗粒污泥对COD去除率均在90%以上。不同的溶氧浓度对N的去除率有一定影响,在溶氧浓度3 mg/L时,N去除率最高,达83%。本文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征和微生物相、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颗粒化反应器等进行综述,并对好氧颗粒污泥在环境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颗粒过程 微生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管束布置对换热器内固体颗粒流动的影响
15
作者 齐承鲁 张忠良 +4 位作者 王明超 李耀鹏 宫晓辉 孙鹏 郑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06-2314,共9页
换热器内设的水平换热管束是影响换热器内固体颗粒流动均匀性的重要因素,基于离散单元法构建了内置横管式固体颗粒换热器的流动计算模型,研究了管束排列方式和水平管间距对换热器内固体颗粒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流过错排管束的均... 换热器内设的水平换热管束是影响换热器内固体颗粒流动均匀性的重要因素,基于离散单元法构建了内置横管式固体颗粒换热器的流动计算模型,研究了管束排列方式和水平管间距对换热器内固体颗粒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流过错排管束的均匀性优于顺排管束,颗粒层的形变和停留时间波动性均较小,颗粒流动不均匀度为0.00721,比顺排管束的减少了42.3%,错排管束的颗粒停留时间标准偏差为0.029,比顺排管束的减少了39.1%。当颗粒流过错排管束时,随着水平管间距的减小,颗粒层的形变和停留时间波动性均增大,颗粒流动均匀性显著恶化,颗粒流动不均匀度由0.00721增大到0.00996,增大38.1%,颗粒停留时间标准偏差由0.029增大到0.039,增大33.8%,剪切区内颗粒速度差异增大,颗粒平均速度梯度由5.97×10^(-4)s^(-1)增大到7.85×10^(-4)s^(-1),增大了3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颗粒过程 移动床 换热器 管束排列方式 水平管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APP添加量对复合肥料造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蕾蕾 舒艺周 +5 位作者 漆增连 刘丹丹 匡家灵 黄成东 吴加香 普正仙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82,共9页
聚磷酸铵(APP)作为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新型肥料,在农业应用中研究较多且效果显著,但作为原料在复合肥料生产中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探究APP与其他肥料的复配和造粒性能,采用APP、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等原料通过复配再造粒制备复合... 聚磷酸铵(APP)作为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新型肥料,在农业应用中研究较多且效果显著,但作为原料在复合肥料生产中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探究APP与其他肥料的复配和造粒性能,采用APP、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等原料通过复配再造粒制备复合肥料。肥料制备共设计两个方案,其中方案I以APP、MAP、尿素和K_(2)SO_(4)为原料,方案II以APP、DAP、尿素和K_(2)SO_(4)为原料,同时两个方案又分别设定不同的APP添加量作为变量,且对原料配伍性能、造粒过程现象、加水量、成粒率、肥料p H、颗粒强度、颗粒分散性及肥料吸湿性等造粒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APP与其他原料复配再造粒能够制备2~4.75 mm的颗粒产品;当聚合磷质量分数≥40%时,复配性能良好;不同磷源配伍对复合肥料造粒性能有明显影响,方案II的产品成粒率、颗粒强度和分散性均优于方案I,但方案II的吸湿性较强;适宜的APP添加量有利于复合肥料造粒,两个方案均显示在聚合磷质量分数为20%~40%时,肥料产品的成粒率较高,方案I>67%,方案II>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聚合磷 造粒性能 复合肥料 颗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离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锂吸附性能评价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超 肖伽励 +2 位作者 孙淑英 宋兴福 于建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0-226,共7页
利用琼脂糖溶液的溶胶凝胶性质,通过锐孔凝固浴法,对实验室合成的Li4Mn5012粉体进行成型,制备了粒径2~3mm的球形颗粒,对球形颗粒进行交联后,用1mol·L^-1的盐酸对球形颗粒进行酸洗脱锂,最终制得球形锂离子筛吸附剂。考察球... 利用琼脂糖溶液的溶胶凝胶性质,通过锐孔凝固浴法,对实验室合成的Li4Mn5012粉体进行成型,制备了粒径2~3mm的球形颗粒,对球形颗粒进行交联后,用1mol·L^-1的盐酸对球形颗粒进行酸洗脱锂,最终制得球形锂离子筛吸附剂。考察球形吸附剂制备和交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的琼脂糖浓度和90℃的温度为最佳制备条件,2ml·g^-1的交联剂用量和6h的交联时间为最佳交联条件。对球形离子筛吸附剂进行静态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锂吸附容量为4.25mmol·g^-1,吸附速率为1.77×10^-5S^-1,成型后离子筛吸附量是离子筛粉末的75.6%,吸附速率较粉体(3.29×10-4s^-1)下降一个数量级。Li+平衡吸附容量随平衡pH值的升高而增加,在pH〉12时吸附容量高达5.5mmol·g^-1共存离子选择性实验表明,交联球形离子筛吸附剂对Li+具有高选择性,成型后离子筛可以用于盐湖卤水或者海水提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筛 造粒 交联 吸附 粉体 颗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共沉淀法合成锂电池层状Li-Ni-Co-Mn-O正极材料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翔 王春雷 +3 位作者 孔继周 周飞 唐州 李军秀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91-2999,共9页
锂电池层状Li-Ni-Co-Mn-O正极材料凭借其低成本、高容量的优势,已实现产业化并开始取代传统正极材料LiCoO2。合成该材料的方法很多,共沉淀法因经济性与稳定性受到人们亲睐。本文定性地分析了共沉淀法合成Li-Ni-Co-Mn-O涉及的颗粒过程及... 锂电池层状Li-Ni-Co-Mn-O正极材料凭借其低成本、高容量的优势,已实现产业化并开始取代传统正极材料LiCoO2。合成该材料的方法很多,共沉淀法因经济性与稳定性受到人们亲睐。本文定性地分析了共沉淀法合成Li-Ni-Co-Mn-O涉及的颗粒过程及热力学过程,详细探讨了共沉淀的工艺参数,如陈化时间、反应温度、pH值等对产物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分析与统计结果,明确了部分工艺参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有效加料速度"的概念,并引出完整描述加料过程所需要的全部变量,指出合成择优取向的一次颗粒、探索利于共沉淀的流体环境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Co-Mn-O 共沉淀 颗粒过程 热力学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O有序阵列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华 张志颖 刘春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711-3716,共6页
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通过电化学方法氧化银纳米颗粒制备得到AgO有序阵列结构电极材料。性能表征表明,所制备的AgO材料具有独特的直通孔阵列结构,有利于电解质溶液在孔隙中的扩散,可直接用作Al/AgO电池阴极,无需黏结剂等。与常规AgO阴极... 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通过电化学方法氧化银纳米颗粒制备得到AgO有序阵列结构电极材料。性能表征表明,所制备的AgO材料具有独特的直通孔阵列结构,有利于电解质溶液在孔隙中的扩散,可直接用作Al/AgO电池阴极,无需黏结剂等。与常规AgO阴极材料相比,同等条件下,以AgO有序阵列结构材料为阴极所组成电池的放电性能大幅提高,3 C倍率下质量比容量可达422.6 m A·h·g-1,电极活性材料的利用率为97.8%,7 C倍率下质量比容量依然有387.8 m A·h·g-1,活性物质利用率89.7%。同时,循环性能相比传统电极也得到大幅提升,在第10个循环时依然保持着405.2 m A·h·g-1的质量比容量。制备方法易于操作且高效环保,有利于工业化生产;所得材料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AGO 制备 介尺度 颗粒过程 有序阵列 高比容量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氢钠调控五水碳酸镁的合成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兴福 杨晨 +3 位作者 汪瑾 孙淑英 许妍霞 于建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4-170,共7页
在NaHCO3调控作用下,通过MgCl2和Na2CO3反应结晶合成了五水碳酸镁(MgCO3·5H2O)。利用SEM、XRD和TG等技术,结合反应结晶过程中镁离子浓度变化,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结晶过程和产物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五水碳酸镁过程中极易生... 在NaHCO3调控作用下,通过MgCl2和Na2CO3反应结晶合成了五水碳酸镁(MgCO3·5H2O)。利用SEM、XRD和TG等技术,结合反应结晶过程中镁离子浓度变化,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结晶过程和产物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五水碳酸镁过程中极易生成 MgCO3·3H2O 副产物。纯 MgCO3·5H2O 制备工艺条件为:NaHCO3加入量≥3.00 g·L^-1,碳酸钠加料速率2~50 ml·min^-1,合成温度0~5.0℃。所合成的五水碳酸镁呈棱柱状形貌,晶体表面光滑,尺寸20~160μm。分析表明,添加碳酸氢钠促进了结晶动力学,同时3HCO?基团对三水碳酸镁晶体的形成具有位阻效应,但有利于五水碳酸镁晶体形成,产生晶型调控的协同效果。工艺参数的改变将使得结晶过程发生热力学和动力学控制的转换,影响结晶产物的晶型晶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 五水碳酸镁 动力学控制 颗粒过程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