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絮凝聚沉特征与颗粒表面理化因素作用——Ⅱ颗粒表面性质对聚沉的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以安 唐仁友 李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6-84,共9页
本文通过1986年和1990年现场测试资料研究了长江口区悬浮颗粒的表面性质(CEC、SSA、Zeta电位)和组分(C、N、P、Al、Fe及其水合氧化物)的变化特征,结合前文(Ⅰ·悬浮颗粒絮凝沉降特征)所阐明该区絮... 本文通过1986年和1990年现场测试资料研究了长江口区悬浮颗粒的表面性质(CEC、SSA、Zeta电位)和组分(C、N、P、Al、Fe及其水合氧化物)的变化特征,结合前文(Ⅰ·悬浮颗粒絮凝沉降特征)所阐明该区絮凝聚沉状态和若干参数的特征变化,从中发现它们的密切对应关系,揭示了长江口区絮凝聚沉状态和体系稳定性变化的物理化学机制,证明颗粒表面组分与表面性质的变化是絮凝聚沉的本质因素。为长江口区絮凝聚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整治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 长江口 泥沙 颗粒表面性质 絮凝聚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助滤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胡筱敏 罗茜 王常任 《有色金属》 CSCD 1995年第2期41-47,5,共8页
在对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助滤效果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诸如表面活性剂对溶液的表面张力、起泡性能以及其在矿物表面上的吸附、对矿物表面的ξ一电位、接触角的影响等测定,系统地阐述了表面活性剂作为助滤剂的作用机理;揭示了表面活性... 在对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助滤效果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诸如表面活性剂对溶液的表面张力、起泡性能以及其在矿物表面上的吸附、对矿物表面的ξ一电位、接触角的影响等测定,系统地阐述了表面活性剂作为助滤剂的作用机理;揭示了表面活性剂使物料表面疏水、压缩、破坏水化膜对强化物料脱水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通过度颗粒表面“大面积疏水”来强化物料脱水的观点;指出了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对脱水过程的不利和类似于浮选捕收剂的常规表面活性剂并非良好的助滤剂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助滤剂 颗粒表面性质 滤饼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络合模式在天然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航 李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89-193,223,共6页
以双电层作为基本结构的表面络合模式,由于对其构造的不同假设可以导出多种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研究表明表面络合模式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较准确的模拟离子在天然体系中的吸附作用。目前表面络合模式在氧化物和土壤矿物体系的研究... 以双电层作为基本结构的表面络合模式,由于对其构造的不同假设可以导出多种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研究表明表面络合模式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较准确的模拟离子在天然体系中的吸附作用。目前表面络合模式在氧化物和土壤矿物体系的研究日趋成熟,对天然体系中的表面络合模式应用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实际应用中,广义复合与组分添加的方法为表面络合模式对天然体系的模拟提供可行依据,但天然体系的复杂性和表面反应的多样性将会影响模式的效果,需要对天然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对模式进行优化和扩展,以更好的揭示吸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络合模式 土壤 沉积物 吸附 颗粒表面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砂渗透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崔翔 朱长歧 +2 位作者 胡明鉴 汪稔 刘海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36-2341,共6页
珊瑚砂是一种海洋特殊土。特殊的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导致了其水文物理性质与陆源砂存在差异。文中设置了珊瑚砂和石英砂作为对照组,通过一系列微观试验,从微观角度定量研究并揭示了珊瑚砂特殊性质的原因。研究发现,导致珊瑚砂特殊性质... 珊瑚砂是一种海洋特殊土。特殊的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导致了其水文物理性质与陆源砂存在差异。文中设置了珊瑚砂和石英砂作为对照组,通过一系列微观试验,从微观角度定量研究并揭示了珊瑚砂特殊性质的原因。研究发现,导致珊瑚砂特殊性质的微观因素包括颗粒表面性质和颗粒形状性质两方面。其中,颗粒表面性质包括颗粒带电性和表面亲疏水性。颗粒带电性显示,石英砂较珊瑚砂颗粒更易发生聚集和凝聚;表面亲疏水性显示,珊瑚砂较石英砂颗粒表面亲水性差。颗粒形状性质包括颗粒整体形状和颗粒表面粗糙度,并呈现分段性规律。粒径≤0.25 mm时,珊瑚砂较石英砂颗粒形状规则,且表面光滑;粒径介于0.25~0.75 mm时,珊瑚砂较石英砂颗粒形状规则,但表面粗糙;粒径≥0.75 mm时,珊瑚砂较石英砂颗粒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最后,通过上述微观结论对珊瑚砂和石英砂渗透性差异机理作出合理解释,并总结出颗粒微观性质对珊瑚砂渗透性影响的分段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砂 石英砂 微观试验 颗粒表面性质 颗粒形状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olids on pulp and froth properties in flotation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炜 James A.Finch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461-1469,共9页
Froth flotation is a widely used process of particle separation exploiting differences in surface properties.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overall flotation performance(grade and recovery)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Froth flotation is a widely used process of particle separation exploiting differences in surface properties.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overall flotation performance(grade and recovery)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olid particles collected from the pulp phase, transported into the froth phase, and surviving as bubble-particle aggregates into the overflow. This work will focus on studying these phenomena and will incorporate the effects of particle hydrophobicities in the 3-phase system. Solids are classed as either hydrophilic non-sulphide gangue(e.g. silica, talc), hydrophilic sulphide(e.g. pyrite), or hydrophobic sulphide(e.g. sphalerite). Talc is a surface-active species of gangu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behave differently from silica(frother adsorbs on the surface of talc particles). Both are common components of ores and will be studied in detail. The focus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olids on pulp hydrodynamics, froth bubble coalescence intensity, water overflow rate with solids present, and in particula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lids, frother and gas on the gas dispersion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ulp zone there is no effect of solids on bubble size and gas holdup; in the froth zone, although hydrophilic particles solely do not effect on the water overflow rate, hydrophobic particles produce higher intensity of rates on water overflow and bubble coalescence, and many be attributed to the water reatta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tation frothers bubble size coalescence gas holdup hydrophobi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