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颗粒荧光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气藏充注史 被引量:14
1
作者 邢恩袁 庞雄奇 +3 位作者 肖中尧 姜振学 张永生 郭继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2-437,共6页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致密气藏的充注史与油气分布规律,选取该气藏的DB101、DB103和DB2等3口井的36块砂岩样品,进行颗粒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B101井与DB2井曾经在同一个古圈闭内,DB103井则在另一个独立的古圈闭内,古...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致密气藏的充注史与油气分布规律,选取该气藏的DB101、DB103和DB2等3口井的36块砂岩样品,进行颗粒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B101井与DB2井曾经在同一个古圈闭内,DB103井则在另一个独立的古圈闭内,古圈闭内的油藏呈层状分布特征。DB101井现今水层为早期油气的运移路径;DB103井气水界面以下可能存在残留油气层,真正的气水界面比现今气水界面深;DB2井部分古油层晚期被破坏。古油藏的分布及演化对现今油气的分布聚集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荧光定量分析 充注史 分布规律 大北1气藏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荧光定量技术的油气运移路径——以车排子凸起沙湾组砂岩输导层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田琨 殷进垠 曾溅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9,3-4,共8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的油气来源于东侧的昌吉凹陷和南侧的四棵树凹陷,分析连接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砂岩输导层的输导特征和性能,结合颗粒荧光定量技术测定的QGF指数变化趋势和光谱特征,追踪沙湾组砂岩输导层油气运移路径.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的油气来源于东侧的昌吉凹陷和南侧的四棵树凹陷,分析连接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砂岩输导层的输导特征和性能,结合颗粒荧光定量技术测定的QGF指数变化趋势和光谱特征,追踪沙湾组砂岩输导层油气运移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湾组一段东侧和沙湾组二段南侧砂体于地质历史时期发生油气运移;排612—排609井、排606—排602井一带和排8井区为沙一段油气由东南至西北方向的优势运移路径,与红车断裂带共同构成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高效通道;优势运移路径指向的西北地区继承性构造高部位的岩性、地层和岩性—构造等圈闭是未来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凸起 砂岩输导层 颗粒荧光定量技术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岩性油气藏的隐蔽输导通道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1 位作者 张俊 李明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0-252,I0007,I0008,253,254,共7页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5口井101块沙三段致密储层、薄层粉砂岩进行了定量荧光QGF-E和QGF分析。分析表明,牛24、牛83、牛876、王550、牛872等5口井致密薄储层颗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荧光,显示这些较致密的粉砂岩为过去或现...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5口井101块沙三段致密储层、薄层粉砂岩进行了定量荧光QGF-E和QGF分析。分析表明,牛24、牛83、牛876、王550、牛872等5口井致密薄储层颗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荧光,显示这些较致密的粉砂岩为过去或现在的油气运移路径/运载层,表明致密砂岩、粉砂岩、薄层砂岩可作为烃类运移的通道。这类薄层隐蔽输导通道为深凹带牛庄洼陷深部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进入无断层切割的沙三段中、下亚段的砂岩透镜体而成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研究结果对于东营凹陷正在进行的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GF QGF-E 定量颗粒荧光 隐蔽输导 岩性油气藏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塔中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分布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双文 刘洛夫 +2 位作者 李超 姜振学 庞雄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3-819,共7页
引进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的油藏分布特征,着重探讨了古油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的志留系在晚期成藏过程中没有形成过叠合连片的大规模的可动油气藏,而只在局部构造上形成规模较小的、... 引进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的油藏分布特征,着重探讨了古油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的志留系在晚期成藏过程中没有形成过叠合连片的大规模的可动油气藏,而只在局部构造上形成规模较小的、独立的油气藏。塔中4和塔中17井柯坪塔格组上一亚段在地质时期都曾成过藏,但均遭破坏;塔中117井柯坪塔格组上三亚段和塔中31井柯坪塔格组上一亚段仅在后期充注过程中有油气聚集成藏;塔参1井在第一期油气充注过程中曾形成过较大的古油藏,而晚期充注过程中则未聚集成藏。研究还表明,志留系储层是好的输导层,地质时期中有烃类运移通过。中央断垒带为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路径和有利场所,在下一步的志留系勘探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 古油藏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油层和残余油层的定量颗粒荧光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卓 姜振学 李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073-3077,共5页
利用定量颗粒荧光(QGF和QGF-E)技术研究了古油层和残余油层的定量颗粒荧光响应。结果表明,古油层与现今油层具有很强的QGF荧光响应,利用QGF荧光响应识别出TZ421井存在100m古油层,表明早期油气充注规模大,但后期发生泄漏,导致油水界面上... 利用定量颗粒荧光(QGF和QGF-E)技术研究了古油层和残余油层的定量颗粒荧光响应。结果表明,古油层与现今油层具有很强的QGF荧光响应,利用QGF荧光响应识别出TZ421井存在100m古油层,表明早期油气充注规模大,但后期发生泄漏,导致油水界面上升到现今的3 620m。利用QGF-E荧光响应识别出60m残余油层,说明发生多期古油层泄漏,第一期泄漏使油水界面上升到残余油水界面(3 680m),第二期泄漏发生在近期,形成现今油水界面。现今凝析气层中的强QGF荧光响应表明凝析气顶形成于最后一期天然气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层 残余油层 定量颗粒荧光 古油水界面 残余油水界面 古油层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 被引量:6
6
作者 周勇水 邱楠生 +1 位作者 曹环宇 贾京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866-3876,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不明,导致油气勘探受阻。为揭示油气在侏罗系内的运聚规律,在储层岩心含油包裹体观察及丰度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J1s22和J1s212泥岩隔夹层发育层...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不明,导致油气勘探受阻。为揭示油气在侏罗系内的运聚规律,在储层岩心含油包裹体观察及丰度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J1s22和J1s212泥岩隔夹层发育层段的样品具有高的GOI值和强烈的轻质油QGF及QGF-E荧光响应特征,达到油藏标准值;随着深度增加,各指标逐渐降低,至J1s211大套板状砂岩发育层段,样品的各项指标只达到油气运移通道值或水层值;侏罗系早期经受过较大规模轻质油充注,但之后发生泄漏;油气进入J1s储层后,首先在浮力作用下快速垂向运移至有泥岩封隔层封堵的J1s22和J1s212,然后沿着泥岩隔层底面往低势区侧向运移,直至遇到侧向封堵性好的砂体才能成藏,这表明识别有效的侧向封闭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侏罗系储层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 包裹体 油气运聚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恢复莫索湾凸起侏罗系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3
7
作者 麻伟娇 王然 +1 位作者 王峰 李秀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4-529,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凸起,在白垩纪处于构造背斜的高部位,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然而目前很少证据证明莫索湾凸起曾经聚集古油藏。选取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典型探井莫深1井,通过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下侏罗统三工河组24个...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凸起,在白垩纪处于构造背斜的高部位,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然而目前很少证据证明莫索湾凸起曾经聚集古油藏。选取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典型探井莫深1井,通过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下侏罗统三工河组24个岩屑样品进行精细对比和分析,结合录井资料、构造发育、生排烃史和油气成藏期次,恢复了盆参2井区油气藏复杂的充注过程。结果表明,三工河组二段在白垩纪存在古油藏,油水界面深度为4 456 m,古近纪末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油藏泄漏,油水界面深度上升至4 412 m,而在新近纪,侏罗系烃源岩再次充注油气,导致现今油水界面深度为4 440 m,低于古近纪油水界面,同时还使没有古油藏的三工河组一段砂体聚集了油气。研究结果为莫索湾凸起三工河组油藏成藏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莫索湾凸起 三工河组 定量颗粒荧光 油气成藏期次 充注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输导机制及运聚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贾京坤 王梓媛 +4 位作者 尹伟 潘懋 师永民 佟颖 黄胜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5,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运聚规律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综合地质、气测录井、测井数据以及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结果,推导出在致密砂岩条件下油气沿断裂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模型,进而对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运聚规律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综合地质、气测录井、测井数据以及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结果,推导出在致密砂岩条件下油气沿断裂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模型,进而对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输导机制进行研究,剖析油气运聚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油气沿断层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为(0.028±0.01) MPa/m,沿裂缝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约为0.24 MPa/m;油气先沿裂缝垂向输导、再沿断层垂向输导的运移接力的压力衰降梯度为0.14~0.18 MPa/m。在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主力烃源岩,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沿断层破裂带及裂缝垂向运移至长8段,并在长8段输导层中进行短距离、小范围、树枝状的侧向运移,至有效区域聚集成藏。红河油田长8段有利勘探目标为断裂系统开启与输导层发育叠合区、储层物性"甜点"区域的岩性圈闭及局部良好侧向封堵条件的岩性-构造圈闭、超压带剩余地层压力低值区与相对低势区的叠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 压力衰降模型 输导机制 运聚规律 延长组 红河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柴西英东地区油气调整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曹许迪 方世虎 +3 位作者 桂丽黎 付晓飞 陈琰 张永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85-2790,共6页
柴西英东地区构造复杂、储层破碎,油气水分布极其复杂,为研究其成藏过程,选取了YD103井及YD107井55块砂岩样品,进行定量颗粒荧光分析实验。结果表明,YD103井和YD107井曾在同一古圈闭;YD103井和YD107井为早期油气的运移通道;YD103井存在... 柴西英东地区构造复杂、储层破碎,油气水分布极其复杂,为研究其成藏过程,选取了YD103井及YD107井55块砂岩样品,进行定量颗粒荧光分析实验。结果表明,YD103井和YD107井曾在同一古圈闭;YD103井和YD107井为早期油气的运移通道;YD103井存在两个分异界面;YD107井残留油气特征为混合了二次充注古油气的结果。结合该区的构造地质地化等资料,认为英东地区现今油藏分布特征是在古油藏基础上,调整改造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东地区 定量颗粒荧光分析 油气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在渤海油田油层判别及油气充注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庆顺 杨波 +3 位作者 杨海风 郭涛 吴景超 王利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5,共9页
通过对渤海油田16口井204块次样品进行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分析,表明现今油层的QGF-E强度普遍大于40 pc,且荧光光谱在370 nm附近有明显的荧光峰,可作为渤海油田的油层判别界限值和参考依据。应用颗粒定量荧光(QGF)技术并结合烃类... 通过对渤海油田16口井204块次样品进行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分析,表明现今油层的QGF-E强度普遍大于40 pc,且荧光光谱在370 nm附近有明显的荧光峰,可作为渤海油田的油层判别界限值和参考依据。应用颗粒定量荧光(QGF)技术并结合烃类包裹体和甾烷异构化分析对曹妃甸6-4油田充注过程进行了重构,认为古近系与新近系油藏具有不同的充注特征:古近系油藏具有典型的2期成藏特征,早期为低成熟度的烃类充注成藏,晚期为高成熟度的烃类充注成藏;而新近系油藏仅有晚期高成熟烃类充注成藏。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油田油层判别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提供新的可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定量荧光 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 油层判别 油气充注过程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确定煤岩成熟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俊佳 柳少波 +2 位作者 刘可禹 马行陟 刘瑞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139-143,共5页
三维荧光光谱(total scanning fluorescence,TSF)技术是一种新的荧光分析技术,在鉴别储层中烃类包裹体、油气运移路径及古油水-现今油水界面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效率高、所需样品量小且精度高。镜质体反射率(... 三维荧光光谱(total scanning fluorescence,TSF)技术是一种新的荧光分析技术,在鉴别储层中烃类包裹体、油气运移路径及古油水-现今油水界面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效率高、所需样品量小且精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是确定煤岩成熟度的重要参数,不仅能反映煤岩煤化作用的特征,而且是确定煤阶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采自沁水盆地及淮北煤田的14块煤岩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了煤岩荧光光谱特征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煤岩成熟度与TSF参数R1值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荧光强度(TSF intensity)与TSF参数R1值具有正相关关系,样品激发光波长与Ro具有负相关关系。实验初步认为TSF技术可以用于煤岩的成熟度评价,但具体的函数关系需要选取更多的煤岩样品进行试验以拟合Ro与激发波长、TSF参数及荧光强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计算Ro值的经验公式。总之,TSF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评价煤岩成熟度,而且不受镜质组组分含量多少的限制,在煤岩成熟度的确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定量颗粒荧光 镜质体反射率 煤岩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成分及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施伟军 蒋宏 +3 位作者 席斌斌 刘可禹 李志明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3-648,共6页
油气包裹体由于其在油气生成、运移、储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石油地质研究者的关注。对油气包裹体特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过程,包裹体荧光分析、拉曼光谱成分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以及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能够从不同... 油气包裹体由于其在油气生成、运移、储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石油地质研究者的关注。对油气包裹体特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过程,包裹体荧光分析、拉曼光谱成分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以及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包裹体中流体的地化特征,是研究油气包裹体成分的有效手段,为含油气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以及判断包裹体成藏期次和油气运移通道等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颜色 荧光强度 成熟度 油气包裹体 拉曼光谱 颗粒荧光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 被引量:36
13
作者 叶博 梁晓伟 +3 位作者 宋娟 曹润荣 毛振华 郝炳英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73,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规模小,成藏特征复杂,预测难度大。探讨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二次运移与成藏,以及延安组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次等,可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颗粒荧光定量测试...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规模小,成藏特征复杂,预测难度大。探讨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二次运移与成藏,以及延安组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次等,可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颗粒荧光定量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延安组油藏存在古油水界面上升和油气逸散等地质事件,揭示出部分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遭受过破坏并发生过油气二次运移。整体而言,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主要存在两期成藏,早期为早白垩世末的充注成藏,油气主要在延安组下部层位聚集成藏;晚期为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抬升引起的油气二次运移成藏,油气在延安组上部层位聚集成藏。相比早期成藏,晚期的成藏区域更加远离长7生烃中心,两期成藏形成了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现今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荧光定量测试 流体包裹体 二次运移 成藏期次 侏罗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新近系油气充注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贤庆 钟宁宁 +4 位作者 王康东 张敏 彭德华 张志军 顿亚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共3页
根据含油包裹体丰度、颗粒荧光定量、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一号、油砂山、南翼山、尖顶山等4个典型构造的古近-新近系油气充注研究表明,不同构造油气充注所需的时间与强度不同:跃进一号、油砂山构造发生过较强的... 根据含油包裹体丰度、颗粒荧光定量、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一号、油砂山、南翼山、尖顶山等4个典型构造的古近-新近系油气充注研究表明,不同构造油气充注所需的时间与强度不同:跃进一号、油砂山构造发生过较强的油气充注,充注期主要为N12-N23,含油包裹体丰度值高(多数为4%~10%),颗粒荧光强度也高(多大于50 pc);南翼山和尖顶山构造发生较有限的油气充注,充注期主要为N22-N23,含油包裹体丰度值较低(大多数样品不超过4%),颗粒荧光定量强度也较低(多小于50 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气充注 含油包裹体丰度 颗粒荧光定量 包裹体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深大气田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可欣 李贤庆 +4 位作者 魏强 梁万乐 张亚超 李剑 肖中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0-1228,1274,共10页
采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实验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克深大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测试,剖析克深大气田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充注。结果表明,克深... 采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实验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克深大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测试,剖析克深大气田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充注。结果表明,克深大气田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分别为发亮蓝色荧光的轻质油包裹体与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克深大气田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存在130~140℃与150~160℃两个主峰值,相应的古盐度值为16%~10%与12%~4%,表明有两期烃类流体充注,其中天然气高强度充注发生在2. 5 Ma以来。含油包裹体丰度分布在2. 1%~13. 4%之间,QGF指数为2. 2~9. 6,QGF-E强度为20~38 pc,揭示克深大气田形成过程中曾经存在强度较弱的轻质油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深大气田 流体包裹体 颗粒荧光定量 古流体特征 均一温度 油气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亚超 李贤庆 +3 位作者 魏强 孙可欣 谢增业 肖中尧 《矿业科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为黄绿色的液态烃包裹体,为早期原油的充注;第Ⅱ期... 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为黄绿色的液态烃包裹体,为早期原油的充注;第Ⅱ期为发蓝白色荧光的气液包裹体与无荧光的气态烃包裹体,显示晚期天然气充注。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型分布特征,也指示两期油气充注。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中的油可能为不同源或不同成熟度原油的混合。结合迪北气藏沉积埋藏史研究得出,迪北气藏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18~16 Ma期间的油充注;第二期为5~3 Ma期间的天然气充注。西域组沉积期以来构造运动强烈,气藏经历改造在构造低部位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北气藏 侏罗系储层 流体包裹体 颗粒荧光定量 油气充注史 古流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17
作者 周新平 惠潇 +3 位作者 邓秀芹 左静 张文选 曾凤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79,共12页
基于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低级序断层特征,分区带分析油藏类型及分布,研究中生界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缘冲断带、过渡带及天环拗陷带3个区带。西缘冲断带大断层发育,构造起伏大,主要发育断块油藏,油... 基于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低级序断层特征,分区带分析油藏类型及分布,研究中生界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缘冲断带、过渡带及天环拗陷带3个区带。西缘冲断带大断层发育,构造起伏大,主要发育断块油藏,油层分布层位分散,油藏规模较小,孤立分布。过渡带低幅度构造、低级序断层发育,低级序断层主要为早白垩世末之前形成的逆断层(Ⅰ期),少数为古新世(Ⅱ期)形成; Ⅰ期断层早于中生界油藏的主成藏期,断层的封闭与否关乎油藏的形成及流体分布,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局部形成连片。天环拗陷带油藏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连片分布。过渡带、天环拗陷带油藏主要分布在延长组中下组及侏罗系。研究认为,该区构造控藏作用明显,具备Ⅰ期低级序断层沟通油源是基础,发育低幅度构造及相对高渗储集区是核心,油藏是否遭受Ⅱ期断层作用调整改造是关键。早白垩世末期,原油在异常压力驱动下,沿Ⅰ期开启断层及叠置砂体输导运移,受围岩遮挡或Ⅰ期封闭断层封堵,在西缘冲断带的构造圈闭、过渡带及天环拗陷的低幅度构造、相对高渗储集区聚集成藏,形成断块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及岩性油藏;受Ⅱ期断层影响,部分油藏遭受调整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盐池地区 低级序断层 断层封闭性 储层颗粒定量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阿瓦特地区油气动态演化过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海 赵孟军 +3 位作者 李伟强 白东来 周延钊 曾芳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4-299,共6页
阿瓦特地区为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上的典型含气区域。基于储层定量颗粒荧光测试手段、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及储层沥青特点,结合埋藏史及热史,对其油气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瓦特地区定量颗粒荧光QGF指数普遍超过4,QGF光谱... 阿瓦特地区为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上的典型含气区域。基于储层定量颗粒荧光测试手段、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及储层沥青特点,结合埋藏史及热史,对其油气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瓦特地区定量颗粒荧光QGF指数普遍超过4,QGF光谱峰值集中在400 nm左右,油包裹体主要呈现蓝色荧光,结合均一温度及埋藏史认为,第1期成熟轻质油充注时期约为15.0 Ma;晚期天然气充注时间大致为2.5 Ma,黑色气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天然气充注对早期油藏进行改造在储层中形成了残余沥青,不同层段含油性相差较大可能是由于储层物性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定量颗粒荧光 阿瓦特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油气运移路径及充注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范俊佳 潘懋 +3 位作者 周海民 柳少波 卓勤功 郑永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7-514,共8页
在流体包裹体观测、测井曲线及依南2气藏综合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定量荧光技术分析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26块砂岩样品的荧光光谱特征,揭示该气藏油气运移路径及油气充注特征。研究表明,依南2气藏经历了早期原油充注、原油泄漏与晚期... 在流体包裹体观测、测井曲线及依南2气藏综合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定量荧光技术分析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26块砂岩样品的荧光光谱特征,揭示该气藏油气运移路径及油气充注特征。研究表明,依南2气藏经历了早期原油充注、原油泄漏与晚期天然气充注过程。由储层砂岩样品的QGF定量荧光光谱响应与烃类包裹体分析,推测依南2气藏早期油源来自深部三叠系泥岩层与侏罗系煤层,通过垂直向上运移,古油藏经历构造破坏,发生泄漏,未形成具有规模的古油藏。QGF-E荧光光谱响应表明,天然气运移路径亦为垂直向上运移,依南2气藏储层4750 m以下可能为大面积含气区。TSF荧光指纹图揭示,依南2气藏具有混源特征,气源由侏罗系煤层和三叠系湖相泥岩烃源岩共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颗粒荧光 荧光光谱 运移路径 充注史 依南2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斜坡油气运聚模式探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新顺 黄志龙 +1 位作者 范彩伟 吴红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2-610,共9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宝岛北斜坡近几年的勘探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已钻遇主要目的储层的定量颗粒荧光等实验分析,结合油气地化特征、断层活动规律等,探讨研究区油气分布特征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宝岛北斜坡主要目的层三亚组储层属... 基于琼东南盆地宝岛北斜坡近几年的勘探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已钻遇主要目的储层的定量颗粒荧光等实验分析,结合油气地化特征、断层活动规律等,探讨研究区油气分布特征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宝岛北斜坡主要目的层三亚组储层属于中孔低渗储层,泥质含量高,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该储层普遍含气,油气藏形成时间晚,储层颗粒表面吸附烃类普遍较高,颗粒内烃类含量非常低;而靠近凹陷的深层陵水组油气藏形成时间早,但后期遭受破坏,储层颗粒表面吸附烃类普遍较低,颗粒内烃类含量较高;宝岛凹陷生成油气向北运移能力有限,主要向靠近凹陷的宝岛B区供烃,对松涛凸起以北的宝岛A区油气贡献小;宝岛A区油气主要为其下覆渐新统海相烃源岩所生油气,通过广泛发育的断层垂向运移而形成的,成藏时间晚,油气性质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颗粒荧光 含油气性 储层 运聚模式 宝岛北斜坡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