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茶新工艺技术研究——Ⅰ .影响颗粒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中林 周正科 +2 位作者 袁林颖 钟映富 高飞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334-336,共3页
以春季末茶和夏秋季茶鲜叶为原料加工的颗粒茶色泽深绿油润,滋味醇和爽口,清香明显,汤色黄绿明亮。末茶的比例和锤切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颗粒茶成粒率和颗粒紧结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末茶比例或含水量地增加,颗粒茶成粒率及颗粒紧结度均... 以春季末茶和夏秋季茶鲜叶为原料加工的颗粒茶色泽深绿油润,滋味醇和爽口,清香明显,汤色黄绿明亮。末茶的比例和锤切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颗粒茶成粒率和颗粒紧结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末茶比例或含水量地增加,颗粒茶成粒率及颗粒紧结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茶鲜叶∶末茶为8∶2、锤切原料含水量为71%时,其颗粒的成粒率和紧结度最高,感官品质最好,加工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茶 成粒率 紧结度 品质 影响因素 造粒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红颗粒茶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勇 廖万有 +1 位作者 周坚 黄建琴 《中国茶叶加工》 2006年第1期32-34,共3页
以祁红产区的中高档鲜叶为原料,通过对转子揉切、CTC、LTP等揉切设备及工艺的不同组合,确定了祁红颗粒茶的加工工艺。其工艺流程为:①高档原料→萎凋→揉切(LTP+CTC)→解块→发酵→干燥→毛茶→精制→成品茶;②中档原料→萎凋→揉捻→揉... 以祁红产区的中高档鲜叶为原料,通过对转子揉切、CTC、LTP等揉切设备及工艺的不同组合,确定了祁红颗粒茶的加工工艺。其工艺流程为:①高档原料→萎凋→揉切(LTP+CTC)→解块→发酵→干燥→毛茶→精制→成品茶;②中档原料→萎凋→揉捻→揉切(LTP+705转子机)→解块→发酵→干燥→毛茶→精制→成品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红 颗粒茶 揉切 CTC L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茶及其设备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波 《农牧产品开发》 1999年第7期30-31,共2页
本文主要从茶叶制作的角度,介绍了一种新型茶颗粒茶的制作。并重点介绍了颗粒茶制作设备的设计。
关键词 颗粒茶 设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凉茶颗粒中7种绿原酸及其类似物的微波辅助萃取条件 被引量:1
4
作者 陆剑华 陈其钊 +5 位作者 王桂华 高裕锋 陈嘉敏 韩秋珍 黄可静 李颖茵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时,以凉茶颗粒样品中7种绿原酸及其类似物总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优化了萃取溶剂甲醇溶液的体积分数(因素A)、萃取时间(因素B)、萃取温度(因素C)和料液比[样品用量和提取溶剂体积的比值,单位g:... 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时,以凉茶颗粒样品中7种绿原酸及其类似物总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优化了萃取溶剂甲醇溶液的体积分数(因素A)、萃取时间(因素B)、萃取温度(因素C)和料液比[样品用量和提取溶剂体积的比值,单位g:mL,因素D]等微波辅助萃取条件。取1.00 g凉茶颗粒样品,加入20 mL 70%(体积分数,下同)甲醇溶液,涡旋溶解1 min,置于微波萃取仪中,于80℃萃取2.0 min。萃取液过0.22μm滤膜,滤液按照色谱条件测定。在色谱分析中,以ZORBAX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不同体积比的0.1%(体积分数)磷酸溶液和甲醇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325 nm波长下检测。结果显示: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通过四因素三水平试验建立了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其中A2,B2对7种目标物总含量的影响极显著,AD,D2影响显著,且交互因素的影响和等高线、响应面所得的一致;在优化的微波辅助萃取条件下,7种目标物的总测定值为32.98 mg·kg^(-1),是预测值(41.10 mg·kg^(-1))的80.3%,说明回归模型的可靠性较高;7种目标物的质量浓度均在0.01~4.0 mg·L^(-1)内和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12~0.60 mg·kg^(-1);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7种目标物的回收率为97.5%~105%,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1.4%~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绿原酸 响应面法 微波辅助萃取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风味茶的风味协调性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袁林颖 周正科 +2 位作者 高飞虎 李中林 钟映富 《西南园艺》 2005年第3期9-11,共3页
采用颗粒茶加工工艺加工风味茶,对风味物质与茶叶的协调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功能型风味中,鲜薄荷需经蒸汽杀青处理并加入2%的甜蜜素调味与茶叶风味较协调;果香型风味中,橘皮以烘干磨成粉后加入与茶叶风味协调性较好;花香型风味中,... 采用颗粒茶加工工艺加工风味茶,对风味物质与茶叶的协调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功能型风味中,鲜薄荷需经蒸汽杀青处理并加入2%的甜蜜素调味与茶叶风味较协调;果香型风味中,橘皮以烘干磨成粉后加入与茶叶风味协调性较好;花香型风味中,总的协调性都不太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性 试验 工艺加工 风味物质 蒸汽杀青 颗粒茶 功能型 甜蜜素 果香型 烘干磨 花香型 调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凉茶颗粒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志芳 符崖 +5 位作者 向俊 黄兆胜 张中强 宋化灿 钟莹 张翠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3,共5页
为进一步阐明广东凉茶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完善其质量标准,首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苷类成分,采用物理常数对照和现代波谱分析方法确定其结构依次为:4-p-香豆酸-D-吡喃葡萄糖苷(1)、2... 为进一步阐明广东凉茶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完善其质量标准,首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苷类成分,采用物理常数对照和现代波谱分析方法确定其结构依次为:4-p-香豆酸-D-吡喃葡萄糖苷(1)、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2)、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3)、2α,3β,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6-C-葡萄糖苷(5)。1为首次得到的天然产物,1,2,3,4,5均首次从广东凉茶颗粒中分离得到,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及药理活性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凉颗粒 物质基础 苷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肾茶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夏厚林 盛燕 +2 位作者 董敏 吴希 胡坦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43-1145,共3页
目的:研究复方肾茶颗粒(肾茶,甘草,地黄等)质量标准。方法:以薄层层析法鉴别方中药物甘草、虎杖;以薄层扫描法测定方中药物肾茶中熊果酸的含量。结果:甘草、虎杖的薄层层析法鉴别有较好的适宜性,阴性无干扰;3批样品熊果酸含量在1.24~1.... 目的:研究复方肾茶颗粒(肾茶,甘草,地黄等)质量标准。方法:以薄层层析法鉴别方中药物甘草、虎杖;以薄层扫描法测定方中药物肾茶中熊果酸的含量。结果:甘草、虎杖的薄层层析法鉴别有较好的适宜性,阴性无干扰;3批样品熊果酸含量在1.24~1.58mg·g-1之间。结论: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为复方肾茶颗粒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肾颗粒 质量标准 含量测定 大黄素 甘草 熊果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凉茶颗粒中芳香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彩云 王志芳 +4 位作者 苏贤君 雷玲芳 宋化灿 张中强 张翠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93,共6页
为进一步阐明广东凉茶颗粒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继续对其颗粒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采用波谱分析和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绿原酸(1)、反式-对香豆酸(2)、咖啡酸(3)、对羟基苯甲酸(4... 为进一步阐明广东凉茶颗粒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继续对其颗粒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采用波谱分析和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绿原酸(1)、反式-对香豆酸(2)、咖啡酸(3)、对羟基苯甲酸(4)、原儿茶酸(5)、原儿茶酸甲酯(6)、没食子酸(7),所有化合物均为芳香酚酸类成分,1、3、5首次从广东凉茶颗粒中分离得到。并采用HPLC-MS^n技术对已建立的广东凉茶颗粒LC-MS^n指纹图谱进行色谱峰指认,化合物1,2,3,4,5,7均在其指纹图谱中得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凉颗粒 酚酸类 化学成分 指纹图谱确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老凉茶颗粒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运云 邓洁薇 +2 位作者 吴庆晖 余彦海 钟新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93-1498,1504,共7页
建立了适用于邓老凉茶颗粒质量控制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甲醇索氏萃取60 min,萃取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指纹图谱分析。色谱柱采用Waters ACQUITY HSST3 C18(150 mm×3.0 mm,1.8μm),以0.5... 建立了适用于邓老凉茶颗粒质量控制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甲醇索氏萃取60 min,萃取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指纹图谱分析。色谱柱采用Waters ACQUITY HSST3 C18(150 mm×3.0 mm,1.8μm),以0.5%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柱温35℃。质谱采用负离子ESI模式,选择基峰离子流质量色谱图进行指纹图谱研究。32个共有峰在15 min内得到良好分离,其中15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进行了确证。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邓老凉茶颗粒样品进行相似度分析,15个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均达到0.960以上,表明邓老凉茶颗粒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很好。以32个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进行主成分分析,邓老凉茶颗粒样品之间的细微质量差异得到明显区分。该方法快速、高效、可靠,可有效地用于邓老凉茶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指纹图谱 相似度评价 主成分分析 邓老凉颗粒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运云 邓洁薇 +1 位作者 余彦海 钟新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3-617,共5页
建立了适用于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质量控制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甲醇超声萃取30 min,萃取液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指纹图谱分析。色谱柱采用Waters ACQUITY HSS T3 C18(3.0mm×150 mm,1.8μm),以0.5%甲酸-乙... 建立了适用于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质量控制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甲醇超声萃取30 min,萃取液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指纹图谱分析。色谱柱采用Waters ACQUITY HSS T3 C18(3.0mm×150 mm,1.8μm),以0.5%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柱温35℃。28个共有峰在18 min内得到良好分离,通过对照品对其中4个峰进行了确证。对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样品进行了相似度分析,23个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均达到0.95以上;以28个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进行主成分分析,23批次样品均落在同一区域。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好。该方法快速、高效、稳定,可用于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相似度评价 主成分分析 广东凉颗粒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考察川芎茶调颗粒制备中川芎嗪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桂卉 肖锦仁 邹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9-280,共2页
目的 :考察川芎嗪在川芎茶调颗粒剂制备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用HPLC法考察不同的提取、浓缩及干燥方法对川芎嗪的提取率及转移率的影响。结果 :用乙醇回流提取比用水煎煮提取川芎嗪的提取率高 ,用旋转薄膜蒸发仪浓缩比直火浓缩 ,减... 目的 :考察川芎嗪在川芎茶调颗粒剂制备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用HPLC法考察不同的提取、浓缩及干燥方法对川芎嗪的提取率及转移率的影响。结果 :用乙醇回流提取比用水煎煮提取川芎嗪的提取率高 ,用旋转薄膜蒸发仪浓缩比直火浓缩 ,减压浓缩川芎嗪的损失小 ,真空干燥比常压干燥川芎嗪的转移率高。结论 :川芎茶调颗粒剂制备时川芎宜用乙醇提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颗粒 川芎嗪 动态变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蚕颗粒体病毒的增殖技术研究
12
作者 丁永官 章东方 +2 位作者 陈锦锈 徐德进 邓余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S1期61-63,60,共4页
以天然食料茶技接种茶蚕颗粒体病毒感染茶蚕幼虫批量增殖病毒,在室内外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增殖茶蚕颗粒体病毒量的多少是随着接种病毒浓度增大而相应提高,其感染浓度以1×10-2mg/ml为宜,感染时间以病毒感... 以天然食料茶技接种茶蚕颗粒体病毒感染茶蚕幼虫批量增殖病毒,在室内外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增殖茶蚕颗粒体病毒量的多少是随着接种病毒浓度增大而相应提高,其感染浓度以1×10-2mg/ml为宜,感染时间以病毒感染后7—9d为高;茶蚕各龄每条感病虫尸病毒含量是随虫龄的增大而成倍增加,在生产中以4龄幼虫和感染病毒为好.野外增殖病毒以9—10月期间茶蚕幼虫为2—3龄期,剂量病毒6g/ha标准粉常规喷雾,至茶蚕感病末期到死亡后1—2d采收为宜;取得了增殖病毒死虫65.625kg/ha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体病毒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星茶颗粒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春蓉 刘佳 +4 位作者 王亚芳 周艳飞 钟昆芮 巩浩 杨彦平 《中国兽药杂志》 2021年第1期15-19,共5页
建立控制七星茶颗粒中主要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山楂、甘草、钩藤、薏苡仁进行定性鉴别,更好的进行质量控制。所拟定的TLC色谱条件,斑点分离效果佳,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建立控制七星茶颗粒中主要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山楂、甘草、钩藤、薏苡仁进行定性鉴别,更好的进行质量控制。所拟定的TLC色谱条件,斑点分离效果佳,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该方法定性明确可靠、操作简便、可供本品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颗粒 薄层色谱法 山楂 甘草 钩藤 薏苡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观音茶梗颗粒在卷烟滤嘴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25
14
作者 徐建荣 李桂珍 +4 位作者 龚安达 张毅立 沈靖轩 马涛 尧珍玉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7期1232-1234,1253,共4页
通过SEM和顶空-SPME-GC-MS方法对铁观音茶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卷烟感官质量评价对铁观音茶梗颗粒在卷烟滤嘴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铁观音茶梗颗粒具有疏松多孔结构,有利于截留烟气中的气溶胶粒子;②铁观音茶梗颗粒... 通过SEM和顶空-SPME-GC-MS方法对铁观音茶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卷烟感官质量评价对铁观音茶梗颗粒在卷烟滤嘴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铁观音茶梗颗粒具有疏松多孔结构,有利于截留烟气中的气溶胶粒子;②铁观音茶梗颗粒中含有与烟草致香成分相同的物质;③铁观音茶梗颗粒能够与烟草自身的香味协调,具有增补烟香、改善卷烟抽吸品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颗粒 卷烟滤嘴 SEM 顶空-SPME-GC-MS 感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文杰 罗守进 +3 位作者 黄建琴 张立平 吴新荣 王宏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48,共7页
对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扫描仪获取茶样图片稳定性好。扫描分辨率为100dpi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5≤L≤0.15,-0.21≤a≤0.21,-0.21≤b≤0.21;茶样颗粒大小对扫描结果产生极显著影... 对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扫描仪获取茶样图片稳定性好。扫描分辨率为100dpi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5≤L≤0.15,-0.21≤a≤0.21,-0.21≤b≤0.21;茶样颗粒大小对扫描结果产生极显著影响,以40目扫描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L=0,-0.29≤a≤0.29,b=0;当40目茶样扫描区域达到13cm×13cm或以上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可以充分代表茶样的实际色泽状况,其均数标准差(SD)分别为:-0.07≤L≤0.07,-0.10≤a≤0.10,b=0;扫描图片作相同的调整,其色泽参数值产生一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脑 叶色泽 扫描分辨率 颗粒大小 扫描区域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自甘肃白龙江流域中国茶渍属地衣的三个新记录种(英文)
16
作者 吕蕾 任强 +2 位作者 孙立彦 杨芳 赵遵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3,365,共4页
在对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茶渍属(Lecanora)地衣进行调查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三个中国新记录种:暗灰茶渍(L.cinereofusca H.Magn),暗黄茶渍(L.flavidofusca Mll.Arg.)和颗粒茶渍(L.perplexa Brodo)。对每种给出了详尽的形态、解剖和... 在对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茶渍属(Lecanora)地衣进行调查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三个中国新记录种:暗灰茶渍(L.cinereofusca H.Magn),暗黄茶渍(L.flavidofusca Mll.Arg.)和颗粒茶渍(L.perplexa Brodo)。对每种给出了详尽的形态、解剖和化学特征描述,并提供了每种的外部形态照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 渍属 暗灰 暗黄 颗粒茶 中国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法同时测定3种川芎茶调制剂中8种挥发性成分
17
作者 刘杰 刘长河 王艳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55-2459,共5页
目的 建立GC法同时测定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丸、川芎茶调颗粒(川芎、白芷、羌活等)中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薄荷酮、薄荷脑、胡薄荷酮、胡椒酮、藁本内酯的含量。方法 3种药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析采用DB-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 目的 建立GC法同时测定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丸、川芎茶调颗粒(川芎、白芷、羌活等)中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薄荷酮、薄荷脑、胡薄荷酮、胡椒酮、藁本内酯的含量。方法 3种药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析采用DB-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载气氮气;进样口温度200℃;分流比10∶1;FID检测器温度250℃;程序升温。结果 8种挥发性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95.87%~98.74%,RSD 0.93%~2.84%。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好,可用于3种川芎茶调制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调散 川芎调丸 川芎颗粒 挥发性成分 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制粒工艺中黏合剂因素对颗粒收率及粒径的影响与利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晓龙 周翠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12-1213,共2页
关键词 流化制粒 制粒方法 多酚颗粒 收率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成品茶密度的因素
19
作者 韩文炎 《中国茶叶》 2003年第3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成品密度 影响因素 颗粒 萎凋叶含水量 揉切方法 采摘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