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市13种常绿灌木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贺丹 原江琴 +4 位作者 高振飞 李朝梅 雷雅凯 刘艺平 董娜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目的】探究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郑州市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等13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郑州市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等13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滞留量,利用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对叶面微结构特征与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13种常绿灌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为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分别为2.59、2.23和1.97 g·m^(-2),为滞尘能力较弱的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的3.58~4.70倍。(2)颗粒物倾向于分布在靠近中脉和叶尖的位置上。叶表微结构观察发现:上表面存在沟槽、绒毛、凸起等多种结构,气孔大部分位于叶片下表面。这些结构协同作用影响植物对颗粒物的滞留,同时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度。夹竹桃叶表面粗糙度最高(4.53μm),上表面有规则的半圆形凸起,下表面气孔凹陷且气孔面积较大,周围存在毛状组织,有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3)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面积、粗糙度、气孔长度与单位叶面积TSP、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孔宽度、气孔面积与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郑州市治理大气污染时,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灌木 颗粒物滞留 叶表面微形态特征 粗糙度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住小区常见树种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及绿地生态服务能力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桐 洪秀玲 刘玉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6-303,共8页
居住小区种植的散生林木能够较为有效地消减大气颗粒物,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以重庆市主城区3个居住小区作为采样区域,运用水洗法对其中种植的20种散生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进行定量分级测定,并对供试树种的颗粒物滞留... 居住小区种植的散生林木能够较为有效地消减大气颗粒物,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以重庆市主城区3个居住小区作为采样区域,运用水洗法对其中种植的20种散生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进行定量分级测定,并对供试树种的颗粒物滞留能力进行平均聚类分组,筛选出能够强效滞留颗粒物的树种。依据筛选结果,对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3种绿地类型的树种选择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种散生树种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有很大差异,20种散生树种按照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分为5组:第1组为强效滞留颗粒物树种,共有10种,分别为石楠、栾树、三角梅、樟树、银杏、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海桐、八角金盘、枇杷;第2组为较强滞留颗粒物树种,共5种,分别为广玉兰、茶花杜鹃、鹅掌柴、榕树、黄葛树;第3组为中等强度滞留颗粒物树种,共2种,分别为木芙蓉和桂树;第4组为较弱滞留颗粒物树种,有2种,分别为小叶女贞和黄兰;第5组为弱滞留颗粒物树种,为罗汉松。本研究还提出针对3种绿地类型的模式图,为居住小区在绿地生态服务能力优化方面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小区 颗粒物 强效滞留颗粒物树种 绿化配置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15种常用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段嵩岚 闫淑君 +4 位作者 吴艳芳 金妍超 田高飞 刘震 陈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4-251,共8页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5种道路常用常绿灌木四季、4条道路以及4个不同着生角度叶片单位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Dp<2.5μm)的能力...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5种道路常用常绿灌木四季、4条道路以及4个不同着生角度叶片单位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Dp<2.5μm)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绿化灌木四季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都呈现秋季最少,春季或冬季最多的规律,四季主要滞留Dp<2.5μm颗粒,且秋季的质量百分比最大。树种4条道路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与道路交通状况一致,基本呈江滨西大道(二环至三环间道路)>白马路(二环内道路)>闽江大道(二环至三环间道路)>三环快速路的规律。此外,着生角度在60°~90°的叶片滞留能力最强。叶表具绒毛、沟壑、气孔、蜡质层等特殊叶表结构的树种四季,4条道路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始终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灌木 滞尘 滞留颗粒物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19种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段嵩岚 闫淑君 +4 位作者 田高飞 金妍超 靳莎 吴艳芳 刘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0-238,共9页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的关系,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9种道路常用绿化灌木在自然和人工模拟饱和状态下单位叶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Dp<2.5μm)颗粒的能力进...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的关系,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9种道路常用绿化灌木在自然和人工模拟饱和状态下单位叶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Dp<2.5μm)颗粒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叶片性状(叶片特征和叶表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自然状态滞留颗粒物的量差异显著,黄金榕最大;饱和状态下,各树种滞留颗粒物的量均显著增加,能力排序明显变化,锦绣杜鹃的饱和滞留量最大,福建茶最小。但总体而言,灌木自然和饱和状态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强弱均与其叶片性状有关。叶表粗糙,具轮生、丛生和簇生叶序及一些色叶植物的滞留能力强;叶缘有缺刻,具狭长形叶的种类易形成湍流,滞留粒径<2.5μm颗粒的能力强;叶表微结构密被绒毛如锦绣杜鹃,气孔密度大且具有厚蜡质层如黄金榕、琴叶珊瑚等,具网状脉和深沟壑如琴叶珊瑚、花叶假连翘等及有条状凸起或沟壑如朱蕉等种类的滞留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灌木 滞尘 滞留颗粒物 叶片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常绿针叶树种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彤 张丹 +3 位作者 杨轶晗 常宇飞 吴俊杰 王紫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77-82,共6页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沙冷杉(Abies holophyll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黑皮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mukdensis)。植物叶表面的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植物种类及其微观形态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凸起、沟槽、气孔及各种纹理等微细结构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程度,提高了植物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叶片表面的气孔数量、气孔直径、沟壑宽度、沟壑数量皆与其滞留大气颗粒物量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针叶树种 滞留大气颗粒物 叶表面微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植物群落净化能力对人体健康的研究
6
作者 芦雨晶 庞泽浩 +3 位作者 赵晨娟 蓝雨睿 刘泽潭 辜娟 《花卉》 2025年第1期178-180,共3页
为研究科学选择和优化植物群落布局在提高空气质量和促进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以北京市C13G1地块城市公园为例,对不同园林植物对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净化能力及其与植物表面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凸显了植物群落在城市空气净化中的潜力,... 为研究科学选择和优化植物群落布局在提高空气质量和促进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以北京市C13G1地块城市公园为例,对不同园林植物对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净化能力及其与植物表面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凸显了植物群落在城市空气净化中的潜力,并提出了通过合理配置植物群落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减少TSP污染的方法,为城市绿化和公共健康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更全面的城市绿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植物 城市公园 叶片滞留颗粒物 T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污染程度下树种滞尘能力与叶表微形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军梦 汪安印 +3 位作者 王翼飞 贺丹 李永华 董娜琳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5期16-21,37,共7页
为筛选出适合郑州市种植的滞尘能力强的园林绿化树种,提升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郑州市3个不同污染程度下的5种园林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2.5))含量,并通过超景深光学显... 为筛选出适合郑州市种植的滞尘能力强的园林绿化树种,提升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郑州市3个不同污染程度下的5种园林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2.5))含量,并通过超景深光学显微镜观察5种园林树种叶表面微结构和颗粒物分布。结果表明,滞尘能力最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滞尘能力最弱的树种为海桐,石楠滞留PM_(10)和PM_(2.5)的能力很强,大叶黄杨对大颗粒物(TSP)滞留能力更显著。同种植物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颗粒物滞留量不同,树种的颗粒物滞留量随污染程度增加而增加。叶表粗糙,毛状体数量多,叶片沟槽和中脉明显的树种其滞尘能力强,而叶表光滑无毛,叶片平整的树种滞尘能力较弱。叶表颗粒物主要分布在中脉或中脉周围,远离中脉区域则颗粒物滞留量较少或颗粒物分布较分散。根据不同污染程度下5种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叶表面形态结构,得出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尘能力 叶表微形态 颗粒物滞留 污染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