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物沉降对光伏资源影响的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诺航 葛宝珠 王自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5-376,共12页
归纳并比较了与积尘密度、积尘组分、积尘颗粒形态及积尘消光参数等积尘性质以及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风速与风向等气象要素相关的积尘对光伏发电影响的模型,梳理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积尘密度是最主要的因素。然后提出... 归纳并比较了与积尘密度、积尘组分、积尘颗粒形态及积尘消光参数等积尘性质以及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风速与风向等气象要素相关的积尘对光伏发电影响的模型,梳理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积尘密度是最主要的因素。然后提出了新的光伏资源分布评估流程,最后进行了展望:1)积尘密度不等价于颗粒物干沉降累积通量,可根据颗粒物受力机制与湿沉降过程作修正。2)需开发验证方法比较各模型评估结果的差异,并评价不同来源的数据对模型评估结果的影响。3)微观影响机制的量化建模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4)模型可与清洗规划模型耦合,得到颗粒物沉降对光伏电站运行成本影响的空间分布,或将颗粒物沉降对光伏组件发电量的影响转化为碳排放量,评价不同减排策略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沉降 积尘光伏组件 光伏资源评估方法 积尘性质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大型水库颗粒物沉降及对甲烷产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哲 张媛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97,共10页
水库修建及运行改变了沿纵向水动力梯度的沉积模式,导致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比例变化、不平衡的化学计量沉降,进而改变了甲烷(CH_(4))的产汇变化,影响全球内陆水体碳循环。然而,受筑坝蓄水与水库调度运行影响,变化水文环境中有机碳(OC... 水库修建及运行改变了沿纵向水动力梯度的沉积模式,导致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比例变化、不平衡的化学计量沉降,进而改变了甲烷(CH_(4))的产汇变化,影响全球内陆水体碳循环。然而,受筑坝蓄水与水库调度运行影响,变化水文环境中有机碳(OC)来源与迁移转化过程如何影响水库CH_(4)的产汇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总结与统计分析方法,梳理了近年来长江上游颗粒化学计量、颗粒有机质来源和CH_(4)浓度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了长江上游大型水库POC的影响因素及对CH_(4)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陆源POC是长江上游大型水库POC的主要来源,大量的沉积物沉积在三峡水库中部,并在水动力梯度下构成了不平衡的化学计量沉积模式;陆源POC、细颗粒P引起的不平衡化学计量比以及微生物CH_(4)氧化共同驱动并调节了低水平CH_(4)的长期累积。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大型水库CH_(4)的长期趋势预测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产汇 颗粒有机碳来源 颗粒物沉降 不平衡化学计量比 甲烷氧化 大型水库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3
作者 余锦萍 张静静 +4 位作者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2020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35.75 mg/(m^(2)·d)[(18.94±10.18)mg/(m^(2)·d)]和0.27~2.97 mg/(m^(2)·d)[(1.09±0.66)mg/(m^(2)·d)],两者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1—3月、6月和9—11月呈现出3个显著的高通量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混合层深度变化与营养盐跃层波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调控中深层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与赤道Wyrtki急流生消也可能通过改变温跃层或营养盐跃层深度对沉降颗粒物通量强度和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降颗粒物 沉积物捕获器 混合层 温跃层 赤道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岩松 章飞军 +1 位作者 郭学武 张曼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0-238,共9页
20 0 2年 8月 ,沿穿过黄海冷水团的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 4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镜检发现无机颗粒物、生物粪球以及混杂聚合体是本断面沉降颗粒物主要类型。测定结果显示沉降颗粒物中的颗粒有机碳 (POC)、颗粒有机氮 ... 20 0 2年 8月 ,沿穿过黄海冷水团的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 4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镜检发现无机颗粒物、生物粪球以及混杂聚合体是本断面沉降颗粒物主要类型。测定结果显示沉降颗粒物中的颗粒有机碳 (POC)、颗粒有机氮 (PON)、颗粒碳 (PC)、颗粒氮 (PN)和颗粒磷 (PP)的百分含量均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两个改进的模型对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进行了计算 ,显示黄海海域夏季底层沉降颗粒物再悬浮比率为 90 %— 96%,表明底层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物的再悬浮。两模型所得结果一致 ,证明用温跃层底部颗粒物沉降通量代表水体中颗粒物净沉降通量的假设是合理的。水体中颗粒物、POC及PON的净沉降通量 (±SE)分别为 ( 1 2 65± 3 5 5 )g/(m2 ·d)、( 0 2 9± 0 0 4 )g/(m2 ·d)和( 0 0 6± 0 0 1 )g/(m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颗粒物通量模型 沉降通量 再悬浮比率 温跃层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法锦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李宏亮 郑连福 张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0-345,共6页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有机碳的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古环境再造方面探讨了陆源和海源对南海表层沉积物的贡献。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δ13C比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偏重表明,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两...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有机碳的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古环境再造方面探讨了陆源和海源对南海表层沉积物的贡献。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δ13C比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偏重表明,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两者的δ13C差值反映了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两者的δ13C差值,对现代陆源和海源有机碳的δ13C进行修正后,计算得到,在南海陆架周围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48%,海源的比例为52%;在远离陆架的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14%,海源的比例为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物 沉降颗粒物 有机碳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沉降颗粒物及絮凝体类型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方建勇 陈坚 +1 位作者 胡毅 廖连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5,共8页
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取得悬浮体样品,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探讨了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沉降颗粒物类型及其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单颗粒沉降颗粒物类型有生物颗粒、矿物颗粒和其他颗粒等3种类型;沉降颗... 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取得悬浮体样品,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探讨了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沉降颗粒物类型及其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单颗粒沉降颗粒物类型有生物颗粒、矿物颗粒和其他颗粒等3种类型;沉降颗粒物絮凝体类型包括住囊类、粪球絮凝体、硅藻絮凝体、矿物碎屑絮凝体、有机包膜、混杂絮凝体、微型藻类絮凝体等7种。颗粒物类型受到地形、海流和陆源输入等海洋环境的影响,生物絮凝和上升流可能是导致悬浮颗粒聚集的主要原因。絮凝在悬浮体的沉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沉降颗粒物类型 絮凝 台湾浅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海生 扈传昱 +4 位作者 潘建明 陈志强 陈波 刘小涯 卢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8-362,共5页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沉降颗粒物 季节性变化 通量 沉积物捕获器 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海水养殖区大型网箱内外沉降颗粒物通量 被引量:15
8
作者 葛长字 方建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106-109,共4页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爱伦湾抗风浪网箱沉降颗粒物(SPM)的通量,估算了12h内SPM中无机氮(IN)、(无机磷)IP的释放速度。结果表明,由于投饵不当,残饵和粪便大量产生,严重影响水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SPM通量、POC、TN...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爱伦湾抗风浪网箱沉降颗粒物(SPM)的通量,估算了12h内SPM中无机氮(IN)、(无机磷)IP的释放速度。结果表明,由于投饵不当,残饵和粪便大量产生,严重影响水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SPM通量、POC、TN、TP的通量均为网箱内大于网箱外,SPM的C/N为21.6~692,说明在浅海区沉降过程中,N的分解较快,爱伦湾是低生产力水域.N/P为0.54~0.99,颗粒物中氮缺乏.短期内,SPM都释放IN、IP.SPM对NH4^+-N有一定的吸附特性,SPM中POC71%~76%被释放,TP88%~97%被释放,TN的吸附率为44%-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殖 沉降颗粒物 通量 释放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通量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岩松 章飞军 +1 位作者 郭学武 张曼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4,共7页
2002年9月在东海的长江口、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三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在对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和总颗粒碳(PC)元素分析基础上,采用颗粒物通量模型对沉降通量进行了研究。镜检发现细小无机颗粒... 2002年9月在东海的长江口、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三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在对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和总颗粒碳(PC)元素分析基础上,采用颗粒物通量模型对沉降通量进行了研究。镜检发现细小无机颗粒物和大颗粒聚合体是三个站位沉降颗粒物的主要形式。大颗粒聚合体有住囊类、粪球聚合体、硅藻聚合体和混杂聚合体四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东海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沉降颗粒物中POC、PON和PC的百分含量均呈现随水深增加明显降低的趋势,但在长江口,这些成分的含量低且上下均匀。长江口观测到的是大风后的一个实例,存在强烈的再悬浮,各水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平均(±SE)高达(319.02±65.33)g/(m2.d),尽管如此,沉降颗粒物有机态C/N值却很高(18.0±0.9),明显受陆源颗粒物的影响。POC净沉降通量在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为961mg/(m2.d)(水深55m),在东海中陆架区为123mg/(m2.d)(水深88m),可见浙江近岸上升流区是POC向海底转移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垂直转移能力明显高于东海中陆架区。在上升流区域和中陆架区,POC的输出比率大约分别为48%—77%和15%—21%。浙江近岸上升流区和东海中陆架区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分别为66.50%和88.52%。研究显示,浙江近岸上升流区的水体底层颗粒物受底部平流的影响比东海中陆架区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聚合体 颗粒有机物 沉降通量 再悬浮比率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水柱中沉降颗粒物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文宝 王汝建 +4 位作者 陈建芳 何沅澎 陈木宏 黄维 陈荣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83,共11页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颗粒物中各组分含量、沉积通量分布特征和变化,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及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南海4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多数低于沉降颗粒物中的平均含量,而碳酸钙、岩源物质的沉积通量却多数高于沉降颗粒物中的沉积通量,分析得出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和沉积通量不仅受水柱中各组分输出量影响,还受到陆源物质输入、溶解作用和上层水体营养盐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沉积通量大小对应其输出生产力的大小。但是,由于陆源有机质、生源颗粒侧向漂移的影响,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分布并不完全对应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大小分布,尽管南海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与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比值与世界大洋"f"比平均值基本一致,但是,明显低于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只有在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较高区域,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大小才最接近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 表层沉积物 沉降颗粒物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黄海和东海海域沉降颗粒物及其地球化学组成 被引量:4
11
作者 倪建宇 张美 +1 位作者 刘小涯 林以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8-162,共5页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地球化学组成 沉降通量 黄海和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岩松 章飞军 +1 位作者 郭学武 张曼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3-128,共6页
2002年9月,在海州湾外侧(E1站)、黄海冷水团(E2站)和黄、东海毗邻水域(E3站)分别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研究其垂直通量。结果显示,E1、E2和E3站底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分别为215.44g/(m2·d)、165.51g/(m2·d)、873.91g/(... 2002年9月,在海州湾外侧(E1站)、黄海冷水团(E2站)和黄、东海毗邻水域(E3站)分别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研究其垂直通量。结果显示,E1、E2和E3站底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分别为215.44g/(m2·d)、165.51g/(m2·d)、873.91g/(m2·d),POC沉降通量分别为3.15g/(m2·d)、2.22g/(m2·d)、10.49g/(m2·d)。生源颗粒物是E1站位次表层POC的主要来源。E3站水体底层的大量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沉积物的再悬浮,再悬浮强烈程度及影响深度均高于E1站。通过模型计算出E2站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平均(±SD)为95.65(±2.14)%,底表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占总再悬浮通量的百分比(X值)为89.53%,显示秋季底部平流对黄海冷水团区再悬浮通量影响不大,但这种影响在夏季相对较强。E2站POC净沉降通量为192mg/(m2·d),生源颗粒物是此站位POC通量的主要贡献者。由于温跃层的长期存在,营养盐贫乏,生物生长受到抑制,导致黄海冷水团区秋季POC通量小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沉降通量 颗粒有机碳 再悬浮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春季九龙江口水体沉降颗粒物组分的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3
13
作者 方建勇 陈坚 +3 位作者 刘志飞 李云海 李东义 朱亚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16-323,共8页
对2009年3月28~29日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在九龙江河口区分层收集的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激光粒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分析了沉降颗粒物的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成特征,并探讨了九龙江河口水体沉降颗粒物类型及其絮凝沉积作用... 对2009年3月28~29日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在九龙江河口区分层收集的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激光粒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分析了沉降颗粒物的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成特征,并探讨了九龙江河口水体沉降颗粒物类型及其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各站各层沉降颗粒物有不同的粒度组成和粘土矿物组成特征,单颗粒沉降颗粒物类型主要有3种类型(生物、矿物和其他颗粒);沉降颗粒物絮凝体类型则有5种主要类型,包括被囊类、硅藻等生物形成的絮凝体,粪球、矿物碎屑等形成的絮凝体以及由生物和有机质等形成的混杂絮凝体.研究区沉降颗粒物的类型受到地形、径流、潮流的影响,影响研究区沉积颗粒物分布的主要原因包括陆源碎屑物质的输入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颗粒物絮凝还受到河口区水体的盐度、有机物的吸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沉降颗粒物 物质组分 絮凝 九龙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枯季沉降颗粒物及其地球化学组成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方建勇 陈坚 张晓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1-766,共6页
2009年3月28—29日在九龙江河口区采用自制沉积物捕获器分层收集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和ICP—MS分析,并研究了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结果表明:各站各层沉降颗粒物类型以生物和矿物颗粒为主,絮凝体类型各站各层有所... 2009年3月28—29日在九龙江河口区采用自制沉积物捕获器分层收集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和ICP—MS分析,并研究了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结果表明:各站各层沉降颗粒物类型以生物和矿物颗粒为主,絮凝体类型各站各层有所不同。各站各层之间粒度参数的变化主要是受絮凝作用的影响所致,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在各海域各层次之间变化较大。因子分析显示,影响沉降颗粒物地球化学组成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陆源物质的输入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地球化学组成 沉降通量 九龙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珊湖礁潟湖垂直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金明 李鹏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59,共8页
本文首次报道用沉积物捕捉器(ST)研究南沙群岛珊瑚礁湖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垂直通量、垂直转移形态、再循环过程及垂直通量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作为生物化学沉积标志的Ca、Mg具有最高的垂直通量,达1.4和0.... 本文首次报道用沉积物捕捉器(ST)研究南沙群岛珊瑚礁湖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垂直通量、垂直转移形态、再循环过程及垂直通量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作为生物化学沉积标志的Ca、Mg具有最高的垂直通量,达1.4和0.1g/(m2·d)以上,作为生物富集标志的Br、Ⅰ也有较高的垂直转移量;垂直转移形态的研究表明Na、K、Ca、Mg、Sr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向海底转移,其中Ca、Mg、Sr占99%以上,Fe、I、Ba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向海底输送,在垂直沉降颗粒物到达海底后,有相当部分的主要元素可再循环进入水体中,Br、I、K、Al的绝大部分进入再循环,Mg、Na、Cl有一半左右进入再循环,Ca、Sr、Ba、Fe大部分被埋葬;Na等9种元素的垂直转移量随SST呈指数降低响应,对SST的敏感性Fe>Br>Sr>Ca>Na>Cl>Mg>I>Al,这再一次验证了CaCO3随温度升高,其溶解度降低、化学沉积量增加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表明在珊瑚礁海水的垂直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是作为珊瑚的重要成分与CaCO3一同被沉积下来的,CaCO3起到稀释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群岛 珊瑚礁 泻湖 沉降颗粒物 生物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钚材料分散沉降颗粒物中Pu和Am在中性水中的行为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斌 党海军 +4 位作者 张生栋 伊小伟 张海涛 李梅 丁有钱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68-71,共4页
为研究钚材料分散沉降颗粒物中Pu和Am在中性水中的溶解和分散行为,进行了钚材料分散沉降颗粒物在去离子水中的振荡浸取实验,并对振荡浸取后的水相样品进行自然沉降、离心、过滤和超滤等手段分级处理,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对样品中Pu和Am... 为研究钚材料分散沉降颗粒物中Pu和Am在中性水中的溶解和分散行为,进行了钚材料分散沉降颗粒物在去离子水中的振荡浸取实验,并对振荡浸取后的水相样品进行自然沉降、离心、过滤和超滤等手段分级处理,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对样品中Pu和Am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振荡浸取过程中,水相中Pu和Am含量开始快速增长,随后逐步达到平衡,但Pu含量前期的变化速率比Am快。Pu和Am在水相中以溶解态(含小粒径胶体聚合物)稳定存在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5×10^-9~1×10^-8和2×10^-13。结果表明,在水相中Pu大部分以溶解态(含小粒径胶体聚合态)存在,Am主要以沉降颗粒物上的吸附或包裹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振荡浸取 PU AM 形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研究I.沉积物捕获器的误差来源及相关建议 被引量:1
17
作者 扈传昱 潘建明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3-238,共6页
捕获器是目前研究沉降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直接的手段。捕获器不仅能够定量不同时间、空间以及不同深度的颗粒物通量 ,而且还能够收集到进行物理、化学分析的样品。但是尽管捕获器被广泛地认为是海洋中的“颗粒物测量器” ,然而... 捕获器是目前研究沉降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直接的手段。捕获器不仅能够定量不同时间、空间以及不同深度的颗粒物通量 ,而且还能够收集到进行物理、化学分析的样品。但是尽管捕获器被广泛地认为是海洋中的“颗粒物测量器” ,然而关于捕获器的绝对精确度仍存在异议。本文综合了当前的众多研究 ,对有关捕获器偏差的误差来源及相关建议做了一定的总结。重点讨论了一些大家关注的诸如“swim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捕获器 海洋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捕获器在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研究中的应用:以罗源湾和台湾海峡为例
18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1 位作者 陈坚 黄财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表明,夏季罗源湾潮下带小潮至中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133.20~256.18 g/(m2·t);由中潮向大潮变化期间单个潮周期的沉降通量明显增大,台风过后的大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373.99~590.51 g/(m2·t);台风显著影响期间的沉降通量为746.34 g/(m2·t);粒度分析及水动力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罗源湾潮下带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台湾海峡西北部内陆架海域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海域近底部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最大值为13.34 g/(m2·d),由小潮向中潮沉降通量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底部温盐跃层层位上移,近底部垂向混合作用增强,致使底部再悬浮沉积物向上扩散,并最终被沉积物捕获器捕获。沉积物捕获器可以接收到再悬浮沉积物,结合底部边界层过程的观测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海底沉积物的侵蚀、沉降及埋藏过程,在研究海岸与陆架区沉积动力学、泥质区沉积记录的形成过程与保存潜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沉降颗粒物 沉降通量 海岸与陆架 沉积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ticle deposition in ventilation duct with convex or concave wall cavity 被引量:2
19
作者 WANG Fei-fei ZHANG En-shi +2 位作者 XU Xin-hua WANG Jin-bo MI Jian-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01-2614,共14页
A numerical study is carried out on particle deposition in ducts with either convex or concave wall cavity.Results show that,if compared with smooth duct,particle deposition velocitiesVd^+increase greatly in ducts wit... A numerical study is carried out on particle deposition in ducts with either convex or concave wall cavity.Results show that,if compared with smooth duct,particle deposition velocitiesVd^+increase greatly in ducts with wall cavities.More specifically,forτ+<1,Vd^+increase by about 2–4 orders of magnitude in the cases with the convex and concave wall cavities;forτ+>1,Vd^+grows relatively slower.Enhancement of particle deposition with wall cavities is caused by the following mechanisms,i.e.,interception by the wall cavities,expanded deposition area,and the enhanced flow turbulence.In general,addition of wall cavities is contributive for particle deposition,so it provides 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remove particles,especially with small size,e.g.,PM2.5.Moreover,the convex wall cavity leads to a larger increment ofVd^+than the concave wall cavity.However,taking pressure loss into account,thoughVd^+is relatively lower,duct with the concave wall cavity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at with the convex wall ca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ventilation duct particle deposition deposition velo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