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升管压降对循环流化床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的影响
1
作者 元泽民 马素霞 +2 位作者 赵贯甲 杨海瑞 岳光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85-5193,I0021,共10页
当前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频繁参与电网灵活性调峰,需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CFB提升管压降对其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特性的影响。该文设计并搭建提升管高度20 m的全回路、弱约束出口CFB冷态实验平台,选取... 当前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频繁参与电网灵活性调峰,需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CFB提升管压降对其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特性的影响。该文设计并搭建提升管高度20 m的全回路、弱约束出口CFB冷态实验平台,选取平均粒径为190μm的石英砂颗粒作为床料,控制表观气速为4、5、6 m/s,获得提升管压降约1.5~9.0 kPa范围内提升管内颗粒浓度整体和局部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循环流率Gs、密相区颗粒浓度与Gs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本粒径床料,在4、5、6 m/s表观气速下,随着提升管压降分别增大至约5.5、6.5、7.5 kPa时,提升管内物料流化状态由气力输送转变为快速流化状态,底部逐渐出现明显的密相区,上部稀相区颗粒浓度相应地逐渐增大直至基本不变;对于颗粒循环流率,当提升管压降超过流态转变对应值后,循环流率基本不再增大,此时达到了气流最大携带能力。可知,提升管压降对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有显著影响,合理控制提升管压降可以优化CFB锅炉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压降 轴向颗粒浓度分布 循环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2
2
作者 万古军 孙国刚 +1 位作者 魏耀东 时铭显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9-696,共8页
为了分析压力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利用Fluent 6.1软件,气相流场采用修正的雷诺应力模型,颗粒相运动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0.1~6.5 MPa压力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 为了分析压力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利用Fluent 6.1软件,气相流场采用修正的雷诺应力模型,颗粒相运动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0.1~6.5 MPa压力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压力的升高(<3.0 MPa),器壁颗粒浓度逐渐呈螺旋状灰带分布,旋风分离器内旋流区域的颗粒浓度减小,旋风分离器分离能力增强。压力增加一方面使气体切向速度增加,颗粒所受离心力增加;另一方面,气体的湍流强度增大,颗粒的扩散作用增强。当压力超过3.0 MPa后,压力增加对气体切向速度影响不大,而颗粒扩散增加,旋风分离器内旋流区域颗粒浓度增加,对颗粒分离不利。旋风分离器的径向颗粒浓度分布可以用指数函数描述,其中颗粒的径向速度、颗粒的扩散系数和边壁的颗粒浓度是影响颗粒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旋风分离器粒级效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当压力超过3.0 MPa后,压力增加对粒级效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压力 颗粒浓度分布 粒级效率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3
3
作者 万古军 魏耀东 +1 位作者 薛晓虎 时铭显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2-568,共7页
为了分析温度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对高温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旋风分离器近壁区域的高浓度区扩大,螺旋状灰带逐渐消失,颗粒浓度成片状分布,在锥... 为了分析温度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对高温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旋风分离器近壁区域的高浓度区扩大,螺旋状灰带逐渐消失,颗粒浓度成片状分布,在锥体排尘口区域的颗粒浓度急剧上升形成了高浓度区;旋风分离器内部的低浓度区不仅缩小,而且浓度增大.旋风分离器的径向颗粒浓度分布可以用指数函数描述,其中颗粒的径向速度、颗粒的扩散系数和边壁的颗粒浓度是影响颗粒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高温 气固两相流 颗粒浓度分布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反应器颗粒浓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明辉 钱震 +1 位作者 魏飞 金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1-625,共5页
采用双光路光纤密度探头研究了内径418mm,高18m大型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其中下行床部分长度6.5m)反应器中的颗粒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直径下行床中颗粒浓度沿径向呈现中心均匀、近壁处存在高浓环形区的分布,这类似于小直径反应器中的结果... 采用双光路光纤密度探头研究了内径418mm,高18m大型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其中下行床部分长度6.5m)反应器中的颗粒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直径下行床中颗粒浓度沿径向呈现中心均匀、近壁处存在高浓环形区的分布,这类似于小直径反应器中的结果。随着反应器直径的增加,颗粒浓度分布最大值的径向位置向边壁方向移动,即: 当下行床放大时,中心颗粒浓度均匀分布区的面积占整个床层截面积的比例增大。在一种特殊设计的下行床边壁结构中测量了颗粒浓度沿径向的分布,实验结果说明边壁效应对下行床近壁区颗粒浓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下行床反应器的放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反应器 颗粒浓度分布 边壁效应 放大特性 传热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伞罩除尘器内黑烟颗粒浓度分布特性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彩亭 蔡志红 +4 位作者 路培 谢旭文 周扬鑫 张巍 高宏亮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5-81,共7页
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伞罩除尘器内黑烟颗粒浓度的分布特性.在气相和颗粒相分别选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离散相模型(DPM)的基础上,计算了入口含尘质量浓度(1~7 g/m3)、入口气速(10~16 m/s)和黑烟颗粒粒径(0.24~11μm)对伞罩... 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伞罩除尘器内黑烟颗粒浓度的分布特性.在气相和颗粒相分别选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离散相模型(DPM)的基础上,计算了入口含尘质量浓度(1~7 g/m3)、入口气速(10~16 m/s)和黑烟颗粒粒径(0.24~11μm)对伞罩除尘器内黑烟颗粒浓度的轴向和径向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黑烟颗粒在伞罩除尘器内部的浓度分布在径向上可分为中间低浓度区和近壁高浓度区,而同一径向截面位置的黑烟颗粒浓度随着入口含尘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口气速、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模拟的压降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小于6%.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建立完善的伞罩除尘器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罩除尘器 黑烟 颗粒浓度分布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内置过滤元件流化床床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必中 张世红 刘德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7-50,共4页
燃煤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如IGCC、PFBC都需要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高效的粉尘净化装置。象陶瓷过滤器一样 ,新型流化床颗粒层过滤器是另一种以燃煤联合循环为应用背景的高效过滤器 ,它利用部分浸没在床料中的过滤元件表面形成的滤饼进行... 燃煤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如IGCC、PFBC都需要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高效的粉尘净化装置。象陶瓷过滤器一样 ,新型流化床颗粒层过滤器是另一种以燃煤联合循环为应用背景的高效过滤器 ,它利用部分浸没在床料中的过滤元件表面形成的滤饼进行过滤。床内颗粒浓度的分布直接影响滤饼的形成。该文以揭示床内颗粒浓度分布与滤饼形成的关系为最终目的 ,利用光导纤维对带有内置过滤元件流化床床内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 ,床内的颗粒浓度沿轴向呈现“S”形分布 ,在上部区域颗粒浓度有一个增加的现象。径向的颗粒浓度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均匀性 ,表现为在浓相区 ,元件附近区域和近壁区颗粒浓度高于它们之间基金项目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985 0 72 )。的区域 ;在稀相区 ,颗粒层附近区域颗粒浓度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过滤元件 颗粒浓度分布 燃煤联合循环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除尘器内生物质飞灰颗粒浓度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姚锡文 许开立 +3 位作者 张秀敏 徐青伟 李力 李季硕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152,共6页
鉴于生物质气化站旋风除尘器内飞灰颗粒的浓度较高且难以测量,其分离效率与高温强旋湍流场密切相关,为获得其内部飞灰颗粒的浓度分布特性,研究分离效率与生物质燃气温度及其速度的关系,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并结合气化站旋风除... 鉴于生物质气化站旋风除尘器内飞灰颗粒的浓度较高且难以测量,其分离效率与高温强旋湍流场密切相关,为获得其内部飞灰颗粒的浓度分布特性,研究分离效率与生物质燃气温度及其速度的关系,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并结合气化站旋风除尘器的特点建立仿真模型;然后以气化炉产出的高温燃气为研究对象,应用气体-颗粒耦合模型对风流-飞灰的耦合运移情形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旋风除尘器环形空间内出现"顶灰环"现象;筒体空间对飞灰的分离能力明显优于环形空间;锥体和筒体内颗粒浓度分布曲线为两边高、中间低的浴盆曲线;燃气温度升高,飞灰在同一径向位置的浓度升高;旋风除尘器分离效率有随燃气进口速度的增加而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飞灰 旋风除尘器 高温流场 颗粒浓度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置管流中液固两相脉动特性和颗粒浓度分布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大有 路展民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52-558,共7页
利用激光多普勒分相测量技术,考察了液固两相自下而上通过竖置矩形管时,固、液两相的时均速度、流向及横向的脉动强度和颗粒相的相对浓度分布,证实了颗粒浓度的横向分布主要取决于颗粒的横向脉动强度分布(即n_pv_p~'2=常... 利用激光多普勒分相测量技术,考察了液固两相自下而上通过竖置矩形管时,固、液两相的时均速度、流向及横向的脉动强度和颗粒相的相对浓度分布,证实了颗粒浓度的横向分布主要取决于颗粒的横向脉动强度分布(即n_pv_p~'2=常数)的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二相流 激光分相测速技术 脉动强度分布 颗粒浓度分布 竖置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钝体对快速流化床中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甘宁俊 蒋大洲 +2 位作者 白丁荣 金涌 俞芷青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73-277,共5页
本文在内径140mm的快速流化床中,考察了内置钝体对床内轴向压力分布和径向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内置钝体构件对于快速流化床中的压力和浓度的分布影响显著,而且大大增强了气固两相的径向混合。
关键词 内置钝体 流化床 颗粒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压多段循环流化床固体颗粒浓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荣涛 李俊国 +4 位作者 房倚天 巴忠仁 焦卫红 刘涛 詹海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7-1142,共6页
针对加压煤气化的发展需要和加压多段循环流化床气化炉的研发,建立了一套加压多段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装置.研究了0. 1,0. 3,0. 5 MPa压力下,平均粒径为400μm、密度为1 020kg/m^3的固体颗粒在循环流化床轴向和径向颗粒浓度的分布特性.... 针对加压煤气化的发展需要和加压多段循环流化床气化炉的研发,建立了一套加压多段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装置.研究了0. 1,0. 3,0. 5 MPa压力下,平均粒径为400μm、密度为1 020kg/m^3的固体颗粒在循环流化床轴向和径向颗粒浓度的分布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多段循环流化床轴向颗粒体积分数分布呈ε形分布特点,即颗粒较浓区域集中在射流流化床底部浓相段和提升管进出口位置.提升管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呈现C形分布,且表观颗粒浓度随固体循环通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固气比的条件下,增加系统压力可以显著提高管内颗粒浓度.颗粒浓度径向分布呈现中心区域稀,边壁区域浓的环核流动结构.增大表观气速或减小固体循环通量可以使颗粒径向分布更加均匀.另外,颗粒浓度分布在边壁区比中心区对表观气速和固体循环通量的变化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段循环流化床 气固流动特性 加压 颗粒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流态化结晶过程中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
11
作者 张小平 郭祀远 +1 位作者 李琳 钱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0-74,共5页
在一总高650mm,直径60mm的三相流化床实验装置上,采用取样法测定了不同操作条件下二元混合物蔗糖晶体颗粒沿轴向的分布;应用轴向返混模型,得到不同条件下表征颗粒浓度分布的混合系数。结果表明,随气速增加,大、小颗粒的... 在一总高650mm,直径60mm的三相流化床实验装置上,采用取样法测定了不同操作条件下二元混合物蔗糖晶体颗粒沿轴向的分布;应用轴向返混模型,得到不同条件下表征颗粒浓度分布的混合系数。结果表明,随气速增加,大、小颗粒的分布更加均匀,但随液速及大颗粒比率增加,均匀程度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流化床 结晶 离集(分级) 混合 颗粒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质量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2
作者 万古军 孙国刚 +1 位作者 薛晓虎 时铭显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4,51,共5页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元内颗粒源法,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dp≤4μm)大部分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锥段进行分离,而较大颗粒(dp>4μm)大部分在环形空间与分离空间筒段...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元内颗粒源法,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dp≤4μm)大部分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锥段进行分离,而较大颗粒(dp>4μm)大部分在环形空间与分离空间筒段即被分离。随着颗粒粒径增加,分离器外壁的颗粒质量浓度逐渐呈螺旋灰带分布,内旋流夹带减小,环形空间顶板下方出现顶灰环。升气管入口0.25D(筒体直径)附近的短路流对小颗粒的影响较大。在分离空间下部排尘口附近0.5D有明显的颗粒返混,返混量随着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颗粒质量浓度分布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固体颗粒在连续操作的三相床反应器中的轴向浓度分布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诚 林春深 张济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24-1529,共6页
在一内径为 4 2cm、高为 15 0cm的连续操作的三相床反应器中对双组分固体颗粒的轴向浓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用的固体混合物物料一组为粒径不同的联二脲颗粒 ,另一组为润湿性不同的联二脲与发泡剂ADC颗粒的混合物 .为描述不同特... 在一内径为 4 2cm、高为 15 0cm的连续操作的三相床反应器中对双组分固体颗粒的轴向浓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用的固体混合物物料一组为粒径不同的联二脲颗粒 ,另一组为润湿性不同的联二脲与发泡剂ADC颗粒的混合物 .为描述不同特性的颗粒浓度在床内的轴向分布 ,提出了修正的沉降分散模型 .模型计算值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流化床 连续操作 二元组分 固体颗粒轴向浓度分布 沉降分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回路循环流化床颗粒浓度及循环流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周星龙 程乐鸣 +3 位作者 张俊春 王勤辉 骆仲泱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4,共6页
在六回路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上,采用差压法和积料法分别测定床内的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实验研究运行参数对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六回路CFB颗粒浓度分布与单回路CFB相似,沿炉膛高度呈下浓上稀的分布,... 在六回路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上,采用差压法和积料法分别测定床内的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实验研究运行参数对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六回路CFB颗粒浓度分布与单回路CFB相似,沿炉膛高度呈下浓上稀的分布,炉膛出口区的颗粒浓度和速度决定了物料循环流率。当空截面气速增加时,炉膛出口区的颗粒浓度和速度均增大,六回路的循环流率大幅度增加。当二次风率小于30%时,对颗粒浓度和循环流率影响不大。颗粒浓度和循环流率随静止床高增加而增加。颗粒粒径增大时,密相区颗粒浓度增加,稀相区颗粒浓度减小,循环流率减小。基于炉膛出口区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计算的循环流率理论值与实验数据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六回路 颗粒浓度分布 循环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颗粒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9
15
作者 蔡杰 凡凤仙 袁竹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71-75,共5页
对于秸杆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需要有足够高的悬浮段并且悬浮段有一定的颗粒数量浓度以保证易悬浮的秸杆能够在提升管内充分燃烧。因此,了解惰性物料在提升管内的颗粒数量浓度分布随级配的变化规律对秸杆燃烧循环流化床的设计有指导意义... 对于秸杆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需要有足够高的悬浮段并且悬浮段有一定的颗粒数量浓度以保证易悬浮的秸杆能够在提升管内充分燃烧。因此,了解惰性物料在提升管内的颗粒数量浓度分布随级配的变化规律对秸杆燃烧循环流化床的设计有指导意义。文中根据实际冷态循环流化床的尺寸和实验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改变石英砂颗粒的级配并进行相应计算分析,揭示了提升管内石英砂的颗粒浓度分布随级配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级配可以改变提升管内颗粒数量浓度分布,但不能改变密相区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杆燃烧循环流化床 颗粒浓度分布 惰性物料 级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粒子成像技术测定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吴飞雪 董守平 时铭显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6期72-76,共5页
将颗粒粒径的粒子成像测量方法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场的测量研究 ,成功地对一种蜗壳型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进行了无干扰瞬态多点测定 ,实验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文中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为... 将颗粒粒径的粒子成像测量方法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场的测量研究 ,成功地对一种蜗壳型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进行了无干扰瞬态多点测定 ,实验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文中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旋风分离器结构、提高其效率及创建新的分区模型提供了依据。初步形成了用PIV技术测定旋流场内颗粒相浓度的新方法 ,弥补了以往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量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颗粒浓度分布 激光成像技术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蚊香类散发污染物排放因子及颗粒物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春 李景广 +3 位作者 姚小龙 沈嗣卿 张亚雷 王丽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2,共5页
应用大型空气质量实验舱平台,分别测试盘式固体蚊香、片型电蚊香和液体电蚊香的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散发量。采用定释放浓度法,获得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显示,盘式固体蚊香、液体电蚊香、片型电蚊香的PM2.5排放因子分... 应用大型空气质量实验舱平台,分别测试盘式固体蚊香、片型电蚊香和液体电蚊香的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散发量。采用定释放浓度法,获得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显示,盘式固体蚊香、液体电蚊香、片型电蚊香的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12.9、1.3、2.6mg/h,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排放因子分别为103.4、69.5、58.8mg/h,甲醛排放因子分别为16.0、8.9、12.5mg/h,3种蚊香排放的主要苯系污染物排放水平相当,此外盘式固体蚊香还散发CO,排放因子为925.4mg/h。对盘式固体蚊香散发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发现数浓度谱分布具有良好的自模性,拟合得出计数中位径(CMD)为90nm,几何标准差(GSD)为1.65;假设蚊香释放颗粒物为密度1.4g/cm3的球形颗粒,利用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谱分布特征反算得出各类蚊香散发颗粒物的数浓度排放因子。通过案例计算,发现房间在正常通风条件(换气次数为2.0次/h)下使用各类蚊香时散发的TVOC浓度将超标1.8~3.2倍,甲醛超标1.5~3.0倍;盘式固体蚊香散发的PM2.5超标近1.5倍,CO超标1.7倍。对封闭环境下,通风条件很差(换气次数为<0.5次/h),此时所有污染物浓度将增大4倍,污染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香类排放因子(EF)PM2 5 颗粒物数浓度TVOC粒径分布 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脱油油砂颗粒流态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军 卢春喜 +1 位作者 张永民 王祝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5-440,共6页
在一套直径300mm、高7000mm有机玻璃冷模实验装置上对一种脱油油砂颗粒流态化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粒度测试结果表明该脱油油砂颗粒的粒度分布宽,细颗粒含量较多。采用FXC-Ⅱ/32型压力迅检仪测量了不同表观气速下脱油油砂颗粒沿流化床... 在一套直径300mm、高7000mm有机玻璃冷模实验装置上对一种脱油油砂颗粒流态化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粒度测试结果表明该脱油油砂颗粒的粒度分布宽,细颗粒含量较多。采用FXC-Ⅱ/32型压力迅检仪测量了不同表观气速下脱油油砂颗粒沿流化床轴向平均颗粒浓度分布,采用压力梯度法测量了脱油油砂颗粒的密相床膨胀,采用容积法测量了自由空域内脱油油砂颗粒的夹带量。实验结果表明,该脱油油砂颗粒的流化性能较好;轴向平均颗粒浓度分布整体表现为下浓上稀,其中,在密相区随表观气速增加而减小,在稀相区随表观气速增加而增大;基于床高比表示的密相床膨胀随表观气速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表观气速为0.362m·s-1时密相床最大;自由空域内的夹带量随表观气速增加而增大;建立了密相轴向平均颗粒浓度的数学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油油砂 流态化特性 颗粒浓度分布 自由空域 夹带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喷嘴气化炉内稠密气-固两相旋流浓度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敏 刘万洲 +6 位作者 王俭 雍晓静 马银剑 张建寿 罗春桃 李伟锋 刘海峰 《洁净煤技术》 CAS 2011年第1期46-50,共5页
旋转射流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利用PV6D颗粒测速仪测量了旋转射流气化炉内颗粒的浓度场特性。结果表明:加旋情况下,喷嘴轴线处的颗粒浓度较不加旋时衰减快,在气化炉上部的测量截面上,颗粒浓度的径向呈"驼峰"分布,而在气化炉... 旋转射流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利用PV6D颗粒测速仪测量了旋转射流气化炉内颗粒的浓度场特性。结果表明:加旋情况下,喷嘴轴线处的颗粒浓度较不加旋时衰减快,在气化炉上部的测量截面上,颗粒浓度的径向呈"驼峰"分布,而在气化炉下部则分布较均匀;随着固气质量比和颗粒粒径的减小,颗粒轴线的相对浓度衰减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射流 颗粒浓度分布 气固两相流 PV6D颗粒测速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改进的RNG κ-ε模型模拟旋风分离器内的强旋流动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江云 毛羽 +1 位作者 刘美丽 王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3,共6页
在RNGκ-ε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常数和近壁面处理方法加以改进,并将其应用于旋风分离器内强旋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RNGκ-ε模型、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RSM)的计算结果及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随后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湍... 在RNGκ-ε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常数和近壁面处理方法加以改进,并将其应用于旋风分离器内强旋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RNGκ-ε模型、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RSM)的计算结果及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随后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湍流模型为RSM)和欧拉-欧拉模型(湍流模型为改进的RNGκ-ε模型)分别对旋风分离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计算,考察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改进的RNGκ-ε模型和RSM对旋风分离器内流场分布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且前者所需计算时间大大缩短,更适合工业应用。使用改进的RNGκ-ε湍流模型的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可以重现旋风分离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特点,并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湍流模型 两相流模型 颗粒浓度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