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土中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健 郭建军 +1 位作者 张昭 贾敏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63-1768,共6页
通过自行设计的可视化模型箱,进行了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考虑了不同桩径、不同土体密实度等影响因素,研究了单桩的沉降模式、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及随沉降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拍摄跟踪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桩端和桩周土体... 通过自行设计的可视化模型箱,进行了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考虑了不同桩径、不同土体密实度等影响因素,研究了单桩的沉降模式、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及随沉降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拍摄跟踪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桩端和桩周土体的孔隙率的变化规律;对二维颗粒流程序进行开发,模拟了单桩静载过程中桩端阻力和桩周土体孔隙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颗粒流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模拟单桩静载过程,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单桩静载过程的宏细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静载 模型试验 颗粒流数值模拟 桩端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流数值模拟在月壤岩土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被引量:4
2
作者 林呈祥 凌道盛 钟世英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79-1691,共13页
总结颗粒流数值模拟在月壤岩土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考虑粒间作用力及低重力的影响对月壤颗粒接触力学模型进行修正;确定模型的细观参数及其对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利用"Clump"命令生成颗粒簇对月壤/模拟月壤的颗... 总结颗粒流数值模拟在月壤岩土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考虑粒间作用力及低重力的影响对月壤颗粒接触力学模型进行修正;确定模型的细观参数及其对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利用"Clump"命令生成颗粒簇对月壤/模拟月壤的颗粒形状进行模拟;进行月壤基本力学性质的模拟研究及其与地面土壤的对比研究;分析月面低重力场对月壤-车轮相互作用机理及牵引性能的影响;进行月壤基本岩土工程问题的模拟仿真及数值耦合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选择合适的颗粒接触模型,考虑月壤颗粒的实际形状和低重力场等的影响,耦合其他数值模拟方法实现多尺度模拟分析是今后对月壤岩土问题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技术难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壤 颗粒形状 月壤岩土问题 离散元法 颗粒流数值模拟 接触模型 月面车辆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S夯扩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初探
3
作者 叶洪东 邝利军 +1 位作者 韩利民 乔兰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58,共3页
对竖向载荷作用下的CFS夯扩桩-土作用机理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应用PFC2D程序模拟了夯扩桩—土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对加载过程中土的颗粒位移图、量测圈的考察,分析夯扩桩复合地基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土体颗粒位移变化及土体孔隙度的... 对竖向载荷作用下的CFS夯扩桩-土作用机理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应用PFC2D程序模拟了夯扩桩—土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对加载过程中土的颗粒位移图、量测圈的考察,分析夯扩桩复合地基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土体颗粒位移变化及土体孔隙度的变化规律,探讨桩-土相互作用土的细观力学特征和宏观力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数值试验观测到的结果可为物理模型试验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夯扩桩 复合地基 桩土作用机理 颗粒流数值模拟 竖向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不同成桩方式单桩特性的颗粒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4
作者 叶建忠 周健 韩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4-900,共7页
采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颗粒流数值技术对砂土中(无黏聚力)设置就位后单桩在使用阶段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应工程中的挤土桩与非挤土桩,按照桩设置的不同方式研究并对比了静压沉桩方式与预埋式两种不同单桩在就位后的工作特性,对... 采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颗粒流数值技术对砂土中(无黏聚力)设置就位后单桩在使用阶段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应工程中的挤土桩与非挤土桩,按照桩设置的不同方式研究并对比了静压沉桩方式与预埋式两种不同单桩在就位后的工作特性,对两种成桩方式下桩–土–筏板的共同作用特性也略作了比较。分析中,克服传统的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宏观连续性假设,研究加载过程中桩体力学行为表现与桩周土体的细观结构参数反应的联系,增进了对桩基工程承载特性与土体渐进破坏演变过程的深入理解。此外,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作了对比分析,桩端荷载–位移曲线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颗粒流数值模拟 静压桩 共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流(PFC5.0)数值模拟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8
5
作者 石崇 张强 王盛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36-36,共1页
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8-08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标准书号:978-7-112【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总结多年对颗粒流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著写完成的。本书具备专业性、实用性、可读性强的特点。全书主要内容包括:PFC5.0... 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8-08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标准书号:978-7-112【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总结多年对颗粒流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著写完成的。本书具备专业性、实用性、可读性强的特点。全书主要内容包括:PFC5.0的基本特点与界面操作,PFC5.0基本命令与模型构建技术,奔向颗粒流高级应用的桥梁:FISH语言,伺服机制及数值试验实现技术,接触模型与参数标定方法研究,复杂岩土细观特征识别与随机重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颗粒流数值模拟 PF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土水平相互作用的颗粒流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苏栋 李霞 李相菘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7,共6页
对水平载荷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和研究.应用PFC2D程序,模拟了直线单调、直线循环、十字和半圆形加载路径下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并通过对加载过程中土的细观物理量的考察,研究土的细观力学特征和桩-土相互作用宏... 对水平载荷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和研究.应用PFC2D程序,模拟了直线单调、直线循环、十字和半圆形加载路径下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并通过对加载过程中土的细观物理量的考察,研究土的细观力学特征和桩-土相互作用宏观力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方向的预加载会引起土阻力的退化,产生“垂向加载效应”;而在非直线加载路径下,随着位移的增加,载荷的增量方向会逐渐偏离位移的增量方向,出现不共轴的现象.数值试验观测到的现象和机理可为物理模型试验的进行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数值模拟 桩-土相互作用 垂向加载效应 不共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白格滑坡运动过程特征数值模拟与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周礼 范宣梅 +2 位作者 许强 杨帆 郭晨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5-1404,共10页
2018年10月、11月于金沙江川藏交界处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先后发生两次体积约2400×10^4m^3和850×104m^3的滑坡,两次滑坡平均运动距离1400 m,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首次形成的堵江滑坡坝天然溃决,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第2次滑... 2018年10月、11月于金沙江川藏交界处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先后发生两次体积约2400×10^4m^3和850×104m^3的滑坡,两次滑坡平均运动距离1400 m,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首次形成的堵江滑坡坝天然溃决,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第2次滑坡堵塞第1次滑坡自然溃口,导致堰塞湖库容迅速增加到3. 85×10^8m^3。政府部门立即开展抢险工作,通过人工修建溢洪道的方法成功泄洪,极大程度上降低洪水风险。本文利用PFC^3D颗粒流软件模拟两次滑坡的发生、运动、堆积过程,并在反演结果的基础上对白格滑坡滑源区残留潜在不稳定部分未来失稳的运动路径和堆积范围进行预测,对其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1)滑坡在重力作用下失稳,除了受初始势能的影响外,微地貌也是决定滑坡运动路径与距离的关键因素之一;(2) PFC^3D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适用于类似于白格滑坡这类碎屑流类型的滑坡,两次滑坡反演得到的堆积厚度、堆积范围均与真实结果相近;(3)利用两次事件反演所得参数,可以预测若滑源区潜在不稳定部分同时失稳,则形成约70 m高的滑坡坝,可能再次堵塞金沙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滑坡-碎屑 堰塞湖 颗粒流数值模拟 危险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颗粒流模型循环压缩作用下能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龙恩林 陈俊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5-100,共6页
为分析花岗岩颗粒流模型循环作用下的能量特征,基于花岗岩单轴压缩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完成了PFC3D数值试验的参数标定,探讨了不同循环次数下数值试件内部总能量、弹性应变能和耗散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一定循环次数下耗散能随应力... 为分析花岗岩颗粒流模型循环作用下的能量特征,基于花岗岩单轴压缩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完成了PFC3D数值试验的参数标定,探讨了不同循环次数下数值试件内部总能量、弹性应变能和耗散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一定循环次数下耗散能随应力变化的演化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数值试件加载至破坏过程中,这些能量参数以应力应变曲线峰值点为分界,峰前的总能量、弹性应变能和耗散能随应力呈非线性增长,总能量增长速率最快,弹性能次之,耗散能最慢;至峰值点附近时弹性应变能达到储能极限,增速降为0;峰后则表现为弹性应变能急剧释放,耗散能随裂纹发展而快速增加,能量急剧释放是导致岩石灾变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的基于材料阻尼理论的耗散能演化方程,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对比表明其可以较好地反映一定循环次数下耗散能随应力变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颗粒流数值模拟 单轴循环压缩 能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颗粒流模型循环压缩作用下裂纹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龙恩林 陈俊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了分析花岗岩颗粒流模型循环作用下的裂纹特征,基于花岗岩单轴压缩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完成了PFC^(3D)数值试验的参数标定,探讨了不同循环次数下数值试件内部裂纹数目、分布和角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行黏结模型能够正确... 为了分析花岗岩颗粒流模型循环作用下的裂纹特征,基于花岗岩单轴压缩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完成了PFC^(3D)数值试验的参数标定,探讨了不同循环次数下数值试件内部裂纹数目、分布和角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行黏结模型能够正确表达花岗岩的主要力学性质;在数值试验加载至破坏过程中,裂纹数目以应力应变曲线峰值点为分界,峰后阶段产生的裂纹数占总裂纹数的60%~90%;张剪裂纹最初产生于试件两端,随着加载进行,裂纹向着试件中部发展贯通,最终形成宏观剪切破坏带;剪切裂纹的角度分布方向明显,与轴向加载方向相同;张拉裂纹角度分布则在轴向加载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略显集中。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安全回采矿柱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单轴循环压缩 颗粒流数值模拟 裂纹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流理论的层状非均质介质等效渗透系数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小茜 曾斌 +2 位作者 王春晖 郑束宁 彭丁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2,共6页
在评价由于渗流引起的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时,由于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渗透系数难以准确获取。文章根据达西定律,利用基于颗粒流理论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地下水流线与层状非均质介质层面成任意角度的情景进行模拟,分别选择地下水流... 在评价由于渗流引起的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时,由于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渗透系数难以准确获取。文章根据达西定律,利用基于颗粒流理论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地下水流线与层状非均质介质层面成任意角度的情景进行模拟,分别选择地下水流线斜交、垂直和平行层状非均质介质层面等三种工况,定量计算含水层的等效渗透系数,模拟得到的渗透系数和基于等效渗透理论的计算值基本吻合。结果表明:颗粒流模拟方法在求取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等效渗透系数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可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工程建设中因渗流导致的灾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渗透系数 颗粒流数值模拟 层状非均质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研究
11
作者 石浩 张后全 +3 位作者 宋雷 李明 林钢 陆鹏举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86,共13页
研究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保障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双轴压缩模拟试验获取“天然”分布的裂隙,并分析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天然”分布裂隙进行提取,对其整体旋转0、90°、... 研究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保障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双轴压缩模拟试验获取“天然”分布的裂隙,并分析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天然”分布裂隙进行提取,对其整体旋转0、90°、180°及270°并移植至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颗粒流数值模型;最后,通过模拟动力加载研究“天然”破裂砂岩的冲击强度与双轴压缩强度、裂隙分布信息、冲击方向等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1)当双轴压缩围压较低时,试件滑移面相对清晰;随着围压的增加,滑移面的识别难度加大。2)随着双轴压缩轴压水平及围压的增加,试件冲击强度及其对应的时间基本均呈减小趋势;冲击强度大于20 MPa的试件,其应力–时间曲线在峰前弹性阶段的切线斜率基本一致。3)当冲击方向与双轴压缩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时,裂隙数量对冲击强度的影响更显著;当冲击方向与双轴压缩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时,裂隙数量对冲击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弱。4)为深入分析裂隙数量对试件冲击强度的影响,提出分布裂隙数量反值的概念;在不同冲击方向下,分布裂隙数量反值与冲击强度随试件双轴压缩强度的变化基本同步。5)冲击强度对冲击方向的依赖性与宏观破裂面具有重要关联;宏观破裂面的存在能够有效阻隔应力在试件中的传递,从而在不同冲击方向下改变冲击应力的传播路径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方向 “天然”分布裂隙 强度特性 颗粒流数值模拟 裂隙提取、旋转及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摩擦因数对胶结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许明 刘先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9-305,共7页
为确定胶结砂岩的力学参数,探讨岩体破坏机理,采用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对胶结砂岩的剪切特性进行模拟。根据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平行黏结分布和接触网络变化说明胶结砂岩不同于无黏结砂岩的破坏机理,验证数值模型的... 为确定胶结砂岩的力学参数,探讨岩体破坏机理,采用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对胶结砂岩的剪切特性进行模拟。根据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平行黏结分布和接触网络变化说明胶结砂岩不同于无黏结砂岩的破坏机理,验证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分析不同胶结半径比的砂岩模型的应力比、体应变、配位数和平行黏结破坏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胶结半径一定时,不同摩擦因数对岩样宏观力学特性的影响不同,特别是随着胶结半径比的减小,颗粒间摩擦力在胶结砂岩受力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对砂岩抗剪能力起着决定作用,不同摩擦因数对胶结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较大。颗粒摩擦因数对胶结砂岩数值试验中的力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准确选择三维颗粒流模型细观参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数值模拟 胶结砂岩 剪切试验 颗粒摩擦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三维离散元计算中宏-细观参数关系探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蔡国庆 刘少鹏 +2 位作者 宋建正 许自立 赵成刚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10-115,共6页
提出了一种建立非饱和土体宏-细观参数之间关系的方法,来建立在不同孔隙比和含水率等初始条件下非饱和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离散元计算模型;通过编制离散元程序,基于接触粘结模型,对现有的PFC3D(Particle Flow Code in three dimensions... 提出了一种建立非饱和土体宏-细观参数之间关系的方法,来建立在不同孔隙比和含水率等初始条件下非饱和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离散元计算模型;通过编制离散元程序,基于接触粘结模型,对现有的PFC3D(Particle Flow Code in three dimensions)离散元程序进行改进,从而对在不同颗粒间粘结强度下的离散元试样进行一维固结的数值模拟试验来确定其结构屈服应力,并以结构屈服应力为桥梁建立颗粒间粘结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函数关系,最后建立能够反映真实非饱和土试样颗粒级配和在不同含水量下的离散元数值模型,为通过PFC3D等三维离散元软件研究非饱和土的基本力学特性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三维颗粒流数值模拟 宏细观参数 含水率 接触粘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行PSO算法的岩石细观力学参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曾青冬 姚军 霍吉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2,5,共6页
用颗粒流方法(PFC)模拟岩石细观参数的校准过程主要采用反复试验,既依赖于经验又费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细观力学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 PSO算法中微粒的适应值取宏观力学参数模拟计算值和试验值间的误差平方和,采... 用颗粒流方法(PFC)模拟岩石细观参数的校准过程主要采用反复试验,既依赖于经验又费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细观力学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 PSO算法中微粒的适应值取宏观力学参数模拟计算值和试验值间的误差平方和,采用Open MP技术实现了PSO算法的并行计算。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以反演结果作为计算参数,宏观力学参数模拟计算值与试验值相比,相对误差普遍低于4%;敏感性分析表明,细观参数之间不独立,岩石宏观力学参数与细观力学参数之间存在高度非线性关系;计算效率分析表明,并行PSO算法是一种高效自动的PFC模型细观力学参数反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细观力学参数 反演 并行计算 颗粒流数值模拟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底抗拔桩桩端阻力的群桩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03-2208,共6页
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从桩端阻力随上拔位移的发展与桩端周围土体颗粒位移表现等角度,研究了扩底抗拔桩端阻力的群桩效应问题。研究比较了单桩(墩)与群桩(墩)的抗拔性状以及不同墩距下中心墩与边墩阻力随上拔位移发展的情况。研究表明,... 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从桩端阻力随上拔位移的发展与桩端周围土体颗粒位移表现等角度,研究了扩底抗拔桩端阻力的群桩效应问题。研究比较了单桩(墩)与群桩(墩)的抗拔性状以及不同墩距下中心墩与边墩阻力随上拔位移发展的情况。研究表明,在归一化上拔量s/D 0.1时,单桩(墩)与群桩(墩)的上拔特性无明显差别;此后,随着上拔位移的发展,单桩(墩)的上拔端阻力要大于群桩中的桩(墩)的端阻力,桩(墩)周围土体颗粒的相互影响开始显现。在归一化上拔量s/D 0.5的情况下,群桩(墩)中中心桩(墩)的端阻力要略大于边桩(墩)。在归一化上拔量s/D 0.5的情况下,群桩中边桩的桩端阻力较中心桩的要大,而群墩中边墩的墩端阻力较中心墩要小,体现了桩身侧限对抗拔桩群中端阻力发挥的影响。随着墩距的增大,在较大的位移量以后群墩才与单墩的受力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底桩 抗拔承载力 桩端阻力 群桩效应 颗粒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形充填节理剪切破坏宏细观机理及强度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刚 张振松 +3 位作者 张贤达 马明 赵程 连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探究异形充填节理面在剪切过程中的宏细观行为,本文基于二维颗粒流程序PFC 2D生成9种上下面不同粗糙度的充填节理面组合并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异形充填节理面宏观破坏过程中,首先是充填物两侧发生局部破坏,随后节理边缘开始出现裂... 为探究异形充填节理面在剪切过程中的宏细观行为,本文基于二维颗粒流程序PFC 2D生成9种上下面不同粗糙度的充填节理面组合并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异形充填节理面宏观破坏过程中,首先是充填物两侧发生局部破坏,随后节理边缘开始出现裂隙,最后是充填物与节理之间的黏结面发生破坏;细观破坏过程中,首先是两侧颗粒发生移动,中间颗粒由于充填物的黏结作用,位移较小,但随着剪切进行,黏结面发生破坏,试件内部颗粒位移差逐渐消失,表现为上部试件整体位移。模拟过程中异形充填节理面峰值剪切强度受两侧节理面粗糙度影响,呈现出粗糙度越接近强度越高的规律。通过简化模型改进了一种新型充填节理面峰值剪切强度公式,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充填节理面 颗粒流数值模拟 平行黏结模型 颗粒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2011年总目次
17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I0001-I0008,共8页
关键词 同济大学学报 泥质烃源岩 郭忠 颗粒流数值模拟 债券定价 估计模型 自然科学版 徐超 风险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 机理分析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article deposition in obstructive human airways
18
作者 欧翠云 邓启红 刘蔚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09-614,共6页
To investigate airflow pattern and its impact on particle deposition, finite-volume bas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he diseased triple-bifitrcation airways. Computations were ... To investigate airflow pattern and its impact on particle deposition, finite-volume bas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he diseased triple-bifitrcation airways. Computa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twenty Reynolds numbers ranging from 100 to 2 000 in the step of 100.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of 1-10 μm were conducted. Two particle deposition mechanisms (gravitational sedimentation and inertial impaction) were conside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flow structures and particle deposition patterns. Deposition efficiency i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particles in the whole range of the respiratory rates. Particles in different sizes can deposit at different sites. Smaller particles can be uniformly deposited at the inside wall of the considered model. Larger particles can be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proximal bifurcations. Deposition fraction varies a lot for different inlet Reynolds numbers. For lower Reynolds numbers, deposition frac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varies a little with varying the diameters. For Reynolds number to target the aerosols at the specific site. higher Reynolds numbers, there is a most efficient diameter for e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eased airway inhalable particle airflow pattern particle de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