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内生长抑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神经肽Y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贾雪梅 蒋勇 +1 位作者 齐威琴 王惠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8-318,共1页
近年来人们已从大鼠、小鼠等啮齿类动物的颌下腺中发现并分离出近30种生物活性物质,它们主要分布于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分泌颗粒内。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颌下腺内生长抑素(SOM)、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及神经肽Y(NPY... 近年来人们已从大鼠、小鼠等啮齿类动物的颌下腺中发现并分离出近30种生物活性物质,它们主要分布于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分泌颗粒内。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颌下腺内生长抑素(SOM)、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及神经肽Y(NPY)等神经肽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位观察,为深入研究颌下腺对机体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 颗粒曲管细胞 生长抑素 P物质 神经肽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肝再生过程中下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形态结构
2
作者 童蓓燕 赵培林 +1 位作者 王光辉 成令忠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61-61,64,共2页
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肝再生过程中下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形态结构童蓓燕,赵培林,王光辉,成令忠(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下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的分泌颗粒内所合的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肝生长和再生... 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肝再生过程中下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形态结构童蓓燕,赵培林,王光辉,成令忠(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下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的分泌颗粒内所合的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肝生长和再生关系密切[1],它可强迫地刺激肝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 颗粒曲管细胞 肝再生 甲苯 胺蓝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曲降脂颗粒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质量评价
3
作者 李卓柯 丁辉 +4 位作者 崔翔 郑娜 赵淑华 孙婷婷 张红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49-2353,共5页
目的优化参曲降脂颗粒制备工艺,并评价其质量。方法以药辅(糊精)比、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矫味剂为影响因素,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TLC法定性鉴别人参须、陈皮、玳玳花、泽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含量,HPLC法测定芸香柚... 目的优化参曲降脂颗粒制备工艺,并评价其质量。方法以药辅(糊精)比、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矫味剂为影响因素,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TLC法定性鉴别人参须、陈皮、玳玳花、泽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含量,HPLC法测定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的含量。结果最佳条件为药辅比1∶0.8,润湿剂体积分数90%,矫味剂0.08%三氯蔗糖,制软材,14目筛制粒,在70℃下烘干,整粒,即得。TLC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3批样品中总皂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平均含量分别为3.8773、1.9699、2.6050、5.9278、5.8109 mg/g。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为后续参曲降脂颗粒相关制剂开发及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脂颗粒 制备工艺 质量评价 单因素试验 TLC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圣烜 邹标 +1 位作者 李雪松 舒赛男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7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服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用药依从性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轮状病毒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用药依从性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_均<0.05),平均退热时间、大便恢复正常时间、脱水纠正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_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轮状病毒含量均不断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消旋卡多颗粒 轮状病毒性肠炎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姚宇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11-1411,共1页
轮状病毒肠炎是儿科常见疾病。目前对于轮状病毒肠炎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院于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轮状病毒肠炎90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 消旋卡多颗粒 药物治疗 疗效观察 儿科常见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颌下腺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阳性细胞的分化
6
作者 杨耀琴 谷华运 +1 位作者 陆璐 王蕙仁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4期265-268,322,共5页
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生后各发育阶段大鼠的颌下腺,发现NSE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颌下腺的纹状管和颗粒曲管(GCT)细胞,染色强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强。电镜观察表明NSE阳性反应在多颗粒细胞最强;少颗粒细胞次之;... 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生后各发育阶段大鼠的颌下腺,发现NSE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颌下腺的纹状管和颗粒曲管(GCT)细胞,染色强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强。电镜观察表明NSE阳性反应在多颗粒细胞最强;少颗粒细胞次之;无颗粒细胞极弱或阴性。NSE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分泌颗粒之间的胞质中,以及线粒体和内质网膜的表面,细胞核和分泌颗粒以及其他细胞器均为阴性。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显示纹状管与GCT中NSE相对含量从生后2周的1.61±0.11增加到成年时的5.95±0.81。各年龄组间酶含量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曲管 颌下腺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分光光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