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试验与BP神经网络预测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鸿伟 刘焕志 +3 位作者 李晓伟 高建强 危日光 史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25-29,共5页
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稳定运行的关键是合理控制颗粒循环流率。在双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就鼓泡床风速、提升管风速、静床高和物料平均粒径几方面因素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建立了加入动量的BP神经网络... 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稳定运行的关键是合理控制颗粒循环流率。在双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就鼓泡床风速、提升管风速、静床高和物料平均粒径几方面因素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建立了加入动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进行了有效模拟并得到了预测结果。定义了平均偏离度来评价模型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的平均偏离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表明测试样本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偏差不超过0.8 kg·m-2·s-1,相对误差在±8%以内,平均偏离度仅为3.56%。结果表明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鼓泡床 颗粒循环流率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流化床中液速分布与颗粒循环流动 被引量:7
2
作者 郝晓刚 张忠林 +1 位作者 郭金霞 孙彦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302,共6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考察了液-固平板流化床中颗粒流和液流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将分散的颗粒流连续介质化的假设和基于容积通量的流体力学表达方式,建立了液体流动和颗粒循环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了颗粒流与液流的有效粘度。理论计算表...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考察了液-固平板流化床中颗粒流和液流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将分散的颗粒流连续介质化的假设和基于容积通量的流体力学表达方式,建立了液体流动和颗粒循环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了颗粒流与液流的有效粘度。理论计算表明,液体通量的径向分布为抛物线,液流有效粘度和液含率与表观液速有关;颗粒通量的径向分布也为抛物线且颗粒上流区与回流区的分界点在0.577D,循环流动强度取决于液含率和液体密度,但颗粒循环分界点的位置与颗粒类型和操作液速无关。实验观察支持模型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流化床 模型 液速分布 颗粒循环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速率实验与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江国栋 魏利平 +3 位作者 吴长松 彭浏畅 何楠 陈志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27-3433,共7页
在不同操作参数及结构参数下对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的颗粒内循环速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高速区和低速区的流化速度、静床层高度、隔板间隙等参数对颗粒内循环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4个参数对颗粒内循环速率都有显著的影响,当其他3个... 在不同操作参数及结构参数下对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的颗粒内循环速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高速区和低速区的流化速度、静床层高度、隔板间隙等参数对颗粒内循环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4个参数对颗粒内循环速率都有显著的影响,当其他3个参数确定时,随着其中一个参数的增加,颗粒内循环速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颗粒内循环过程是多种操作和结构参数的非线性复杂系统。为预测颗粒内循环速率,修正了La Nauze模型,该模型无须提供压降参数即可计算颗粒内循环速率,对于多种颗粒,其计算结果和实验相差在23%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流化床 两相流 颗粒循环 空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的冷态实验研究与预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鸿伟 杨新 +2 位作者 梁占伟 许文良 孙超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7-352,373,共7页
在自行搭建的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上研究了鼓泡床静床层高度、颗粒平均粒径、鼓泡床流化风速、快速床总流化风速及一次风量比例等控制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上述控制参数的颗粒循环流率计算关联式。结果表明:随着鼓... 在自行搭建的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上研究了鼓泡床静床层高度、颗粒平均粒径、鼓泡床流化风速、快速床总流化风速及一次风量比例等控制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上述控制参数的颗粒循环流率计算关联式。结果表明:随着鼓泡床流化风速的增加,颗粒循环流率变化不明显;随着快速床中一次风量比例和总流化风速的增加,颗粒循环流率均增大,当一次风量比例和总流化风速达到一定值后,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幅逐渐变缓;颗粒循环流率随着静床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颗粒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且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程度较大;所提出的关联式能够较好地预测颗粒循环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颗粒循环流率 控制参数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肖睿 章名耀 刘向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0-376,共7页
在内径200mm,高35m,60°“V”形布风板试验装置上,以平均粒径20mm玻璃珠为物料,粒径范围15~25mm,针对增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特点,采用新的颗粒循环量测试方法和CO2气体示踪技术,对常压和压... 在内径200mm,高35m,60°“V”形布风板试验装置上,以平均粒径20mm玻璃珠为物料,粒径范围15~25mm,针对增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特点,采用新的颗粒循环量测试方法和CO2气体示踪技术,对常压和压力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常压和压力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均受到床几何结构和操作参数的影响,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紧密相关。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流化床 颗粒循环 气体旁路 循环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试验与BP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史洋 尹萍 +2 位作者 陈鸿伟 郝青哲 李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6-1520,共5页
自行设计并搭建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就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几方面因素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床料,颗粒循环流率随两床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固定... 自行设计并搭建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就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几方面因素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床料,颗粒循环流率随两床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固定两床风速,颗粒循环流率随鼓泡床静床高的增大而增大,随物料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3层BP神经网络颗粒循环流率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隐含层神经元数量为6时,误诊率最小,预测相对误差在±9%以内,网络性能最优,能较好地预测颗粒循环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颗粒循环流率 预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BP对锥形布风板双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鸿伟 吴晶 +1 位作者 何骏鹏 李岩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0-95,共6页
为了合理地控制锥形布风板双流化床的颗粒循环流率,在自行搭建的冷态实验台上,研究了一些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颗粒循环流率分别随着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床料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锥形... 为了合理地控制锥形布风板双流化床的颗粒循环流率,在自行搭建的冷态实验台上,研究了一些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颗粒循环流率分别随着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床料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锥形布风板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建立了GA-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和均方差来评价模型优劣,通过比较,找到了模型的最优参数设置,其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108 7,均方差为0.00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循环流率 双流化床 锥形布风板 GA-BP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鸿伟 史洋 +2 位作者 危日光 高建强 尹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73-1278,共6页
自行设计并搭建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试验研究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床料,颗粒循环流率随两床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提升管风速或鼓泡床风... 自行设计并搭建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试验研究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床料,颗粒循环流率随两床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提升管风速或鼓泡床风速分别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颗粒循环流率增加趋缓;固定两床风速,颗粒循环流率随鼓泡床静床高的增大而增加,随物料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实验数据回归,得到颗粒循环流率计算关联式,计算值相对误差在±18%以内,可以很好地预测颗粒循环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颗粒循环流率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粘度对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速度和流型特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长青 刘明言 +2 位作者 王一平 秦秀云 胡宗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5-1008,共4页
实验的三相循环流化床以玻璃珠(dp=0.48mm,ρs=2460kg?m?3)和苯乙烯颗粒(dp=1.45mm,ρs=1264kg?m?3)为固相,空气为气相,水、0.05%、0.20%(mass)CMCS(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为液相。实验研究了液体粘度、表观液体速度、表观气体速度、辅... 实验的三相循环流化床以玻璃珠(dp=0.48mm,ρs=2460kg?m?3)和苯乙烯颗粒(dp=1.45mm,ρs=1264kg?m?3)为固相,空气为气相,水、0.05%、0.20%(mass)CMCS(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为液相。实验研究了液体粘度、表观液体速度、表观气体速度、辅助液体速度及颗粒密度对颗粒循环速度的影响。随着液体粘度的增加,颗粒循环速度增加;随着表观液体速度和辅助液体速度增加,颗粒循环速度都增加;随着表观气体速度的增加,颗粒循环速度减小。低密度颗粒系统同高密度颗粒系统相比,低密度颗粒系统能提前从三相传统流型进入三相循环流型。实验还研究了液体粘度对低密度颗粒的起始液体速度和过渡液体速度的影响,为得到三相循环流化床的流型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 液体粘度 颗粒循环速度 特征速度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鸿伟 史洋 +2 位作者 尹萍 危日光 高建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38-1742,共5页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以试验得到的243组数据作为样本,建立一个以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物料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为输入变量,以颗粒循环流率为输出变量,用于预测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以试验得到的243组数据作为样本,建立一个以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物料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为输入变量,以颗粒循环流率为输出变量,用于预测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模型的隐含层层数和隐含层节点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在隐含层层数为1,隐含层节点数为15时,模型预测结果误诊率最小,预测相对误差在±8%以内,总体平均偏离度为3.09%,网络性能最优,从而为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循环流化床 颗粒循环流率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回路上动态压力的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立强 许利辉 +3 位作者 胡霞 贺娇 古丽寨娜.哈布都拉 魏耀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9-745,共7页
为了考察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回路上流化床、提升管和旋风分离器料腿等主要单元的压力脉动诱因,采用实验的方法,在颗粒循环速率为3.5kg/s、流化床表观气速为0.11m/s、提升管表观气速为3.5m/s、颗粒质量流率为200kg/(m2·s)的操作条件... 为了考察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回路上流化床、提升管和旋风分离器料腿等主要单元的压力脉动诱因,采用实验的方法,在颗粒循环速率为3.5kg/s、流化床表观气速为0.11m/s、提升管表观气速为3.5m/s、颗粒质量流率为200kg/(m2·s)的操作条件下,同时测量3个单元上的动态压力。结果表明,3个单元均存在有压力低频高幅的波动,即压力脉动现象,其中,流化床的压力脉动来源于上行的气泡扰动,提升管的压力脉动来源于斜管下料的不稳定性和颗粒团聚,料腿的压力脉动来源于进出口和颗粒与气体的相互作用。对比3个单元的压力脉动表明,料腿下部的压力脉动强度最大。在颗粒循环回路上,一个单元产生的压力脉动流入下一个单元时,由于流态发生改变导致压力脉动很快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CFB) 颗粒循环回路 压力脉动 测量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嘴对液固外循环流化床内颗粒循环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少峰 沈志远 魏建明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6,共4页
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可以用来蒸发浓缩单基药提取硝化棉的提取液。设计了实现液固外循环流化床内颗粒正常循环的关键部件喷嘴,构建了以喷嘴作颗粒循环装置的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研究了喷嘴的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对起始循环流体流... 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可以用来蒸发浓缩单基药提取硝化棉的提取液。设计了实现液固外循环流化床内颗粒正常循环的关键部件喷嘴,构建了以喷嘴作颗粒循环装置的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研究了喷嘴的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对起始循环流体流量、全床压降、负压和最大颗粒循环流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的口径比及安装位置对提高颗粒循环效果均存在一个最佳值,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 循环流化床 废弃发射药 颗粒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压导向管喷动流化床部分气化炉颗粒循环倍率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睿 章名耀 +1 位作者 徐述 金保升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2387,共6页
以宽筛分的灰渣和 2种不同粒径的窄筛分玻璃珠为实验原料 ,对加压导向管喷动流化床部分气化炉内颗粒循环倍率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导向管喷动流化床颗粒循环倍率和床内压降理论关系 ,分析了环形区的充气量在不同系统压力、导向管位置... 以宽筛分的灰渣和 2种不同粒径的窄筛分玻璃珠为实验原料 ,对加压导向管喷动流化床部分气化炉内颗粒循环倍率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导向管喷动流化床颗粒循环倍率和床内压降理论关系 ,分析了环形区的充气量在不同系统压力、导向管位置和喷动管直径对颗粒循环倍率增加因子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测颗粒循环倍率增加因子的试验关联式。结果表明 :环形区充气后不仅改善了环形区的气固接触 ,而且显著增加了环形区和喷动区的颗粒交换 ,有利于床内气固非均相反应的进行。图 1 0表 1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向管喷动流化床 颗粒循环倍率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颗粒循环量对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林 李明 +1 位作者 邵媛媛 纳克拉.乔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65,70,共6页
采用100 g/d(阶段I)、50 g/d(阶段II)和200 g/d(阶段III)这3种不同生物颗粒循环量V_s操作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CFBBR)去除污水中的碳和氮,通过380 d的实验测试其处理合成废水的效果以及不同V_s对该反应器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3种V_s对... 采用100 g/d(阶段I)、50 g/d(阶段II)和200 g/d(阶段III)这3种不同生物颗粒循环量V_s操作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CFBBR)去除污水中的碳和氮,通过380 d的实验测试其处理合成废水的效果以及不同V_s对该反应器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3种V_s对CFBBR处理合成废水中的碳和NH_4^+-N基本无影响,其去除量分别稳定在95%和98%;而TN的去除率随着V_s的提高而略微增加,3个阶段分别为85.1%、88.8%和90%。V_s对硝化过程影响不大,所有阶段基本上都接近于完全的硝化反应。但对反硝化过程影响较大,低的V_s会降低缺氧床的反硝化效率,同时还发现生物膜厚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好氧流化床中可以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颗粒循环 生物膜 生物颗粒 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和BP神经网络的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研究
15
作者 陈鸿伟 刘焕志 +2 位作者 高建强 危日光 史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56-1961,共6页
在试验台上对双循环流化床的物料循环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加入动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进行有效模拟。定义平均偏离度来评价模型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的平均偏离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 在试验台上对双循环流化床的物料循环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加入动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进行有效模拟。定义平均偏离度来评价模型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的平均偏离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表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偏差不超过5kg/(m2.s),相对误差在±20%以内,平均偏离度仅为8%。结果表明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气化 颗粒循环流率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循环时间对干燥造粉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张金发 范铭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6年第6期164-167,共4页
颗粒循环时间对干燥造粉影响的研究张金发范铭(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南京210018)1流化表面干燥造粉的物理模型图1单颗粒表面料膜干燥物理模型流化表面干燥造粉是在大颗粒流化床内一次性完成,即料液由喷嘴雾化后,直接喷涂在... 颗粒循环时间对干燥造粉影响的研究张金发范铭(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南京210018)1流化表面干燥造粉的物理模型图1单颗粒表面料膜干燥物理模型流化表面干燥造粉是在大颗粒流化床内一次性完成,即料液由喷嘴雾化后,直接喷涂在高温颗粒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并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循环时间 干燥 造粉 流化床 颗粒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循环时间对干燥造粉影响的研究
17
作者 张金发 范铭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66-169,共4页
颗粒循环时间对干燥造粉影响的研究张金发范铭(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南京210018)1流化表面干燥造粉的物理模型图1单颗粒表面料膜干燥物理模型流化表面干燥造粉是在大颗粒流化床内一次性完成,即料液由喷嘴雾化后,直接喷涂在... 颗粒循环时间对干燥造粉影响的研究张金发范铭(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南京210018)1流化表面干燥造粉的物理模型图1单颗粒表面料膜干燥物理模型流化表面干燥造粉是在大颗粒流化床内一次性完成,即料液由喷嘴雾化后,直接喷涂在高温颗粒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并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循环 流化床 操作速度 颗粒运动 平均循环时间 干燥时间 运动颗粒 颗粒 表面干燥 雾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应式静电传感器的流化床中颗粒循环时间的测量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南 黄正梁 +1 位作者 王靖岱 阳永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1-1397,共7页
引言 流化床在石油加工、结晶硅生产、烯烃气相聚合、矿物的热解与焙烧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流化床中,颗粒的循环时间是描述流化质量的重要参数,其对气固两相之间的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有着重要影响[1]。目前,流化床内颗... 引言 流化床在石油加工、结晶硅生产、烯烃气相聚合、矿物的热解与焙烧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流化床中,颗粒的循环时间是描述流化质量的重要参数,其对气固两相之间的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有着重要影响[1]。目前,流化床内颗粒循环时间的检测可以采用示踪技术、高速摄影CCD技术、光导纤维和激光多普勒仪等方法[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感应 气固流化床 颗粒循环时间 傅里叶变换 基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管的不同形式对喷动床颗粒循环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锋 李金来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0,共4页
对于导流管喷动床,导流管的形式对颗粒物料的循环量影响不能忽略.研究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导流管在导流管不同的安装高度、不同的床层料位高度以及不同的吹松气量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床层料位高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导流管安... 对于导流管喷动床,导流管的形式对颗粒物料的循环量影响不能忽略.研究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导流管在导流管不同的安装高度、不同的床层料位高度以及不同的吹松气量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床层料位高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导流管安装高度和吹松气量,会增大颗粒循环量;导流管形式对颗粒循环量影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床 导流管形式 固体颗粒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列流化床内颗粒循环及其热量传递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高胜斌 艾元方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5-19,共5页
本文对并列流化床煤气发生炉的热态运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系统在热态运行时的操作特性,并对双床之间的颗粒循环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双床之间的颗粒循环具有一定的调节范围,能满足气化反应对热量的需求。
关键词 流化床 煤气化 传热 煤气发生炉 颗粒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