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小琴 高玉萍 +6 位作者 陆德彪 黄伟红 孔俊豪 左小博 欧阳诗云 宋鹏鹏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2期60-64,共5页
颗粒形绿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重要品类,团队在调研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生产状况、加工工艺和设备、品质现状及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研制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颗粒形绿茶团体标准,对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可为浙江... 颗粒形绿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重要品类,团队在调研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生产状况、加工工艺和设备、品质现状及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研制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颗粒形绿茶团体标准,对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可为浙江省颗粒形绿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绿茶 产业现状 加工工艺 产品特征 标准 思考和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形绿茶的物理特性与外形品质关联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郭丽 余方林 +5 位作者 赵锋 张悦 朱荫 戴伟东 董春旺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5-30,共6页
颗粒形是绿茶机械化采制的优选造型,揭示颗粒形绿茶的物理特性与外形品质因子的相关性,对于绿茶机械化加工与品质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8份颗粒形绿茶和1份卷曲形绿茶为材料,采用人工感官审评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颗粒形绿茶,进而... 颗粒形是绿茶机械化采制的优选造型,揭示颗粒形绿茶的物理特性与外形品质因子的相关性,对于绿茶机械化加工与品质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8份颗粒形绿茶和1份卷曲形绿茶为材料,采用人工感官审评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颗粒形绿茶,进而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量筒法、质构仪法分析茶样的颜色和形状特征以及容重、百粒质量、弹性和塑性等物理特性,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MSRA)法分析各参数与外形品质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勾青’茶的外形品质因子得分在85分以上,具有较好的形状品质与整齐度,可作为颗粒形绿茶的典型代表。随原料成熟度的增加,‘勾青’茶的红色通道值、绿色通道值、蓝色通道值、亮度与饱和度减小,色调值增大,叶色由黄绿转为深绿;圆形度和形状指数增大,容重下降,百粒质量升高,且最高达33.1 g;塑性减弱,其与弹性的比值达1.5。不同物性指数与颗粒形绿茶的外形品质的相关性存在差异,MSRA结果显示蓝色通道值、色调值、弹性、塑性和圆形度对颗粒形绿茶外形品质的影响较明显;色调值、弹性对其形状品质、色泽品质起负作用,蓝色通道值、圆形度只与整齐度有相关性。细化颗粒形绿茶的外形品质因子,针对性地研究单项品质子的主导因素,更有利于体现不同物性指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颗粒形绿茶 品质 物理特性 状品质 整齐度 色泽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形绿茶的香气特征成分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郭丽 赵锋 +6 位作者 陈金择 汪素琴 余方林 张悦 朱荫 戴伟东 林智 《茶叶通讯》 2021年第2期287-292,共6页
以不同产区的颗粒形绿茶为材料,分别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法评析茶样的香气品质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分析代表性茶样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颗粒形绿茶的香气品质存在产地差异,其中勾青茶和自制颗粒形绿茶分别呈现栗香和清香,香气得分... 以不同产区的颗粒形绿茶为材料,分别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法评析茶样的香气品质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分析代表性茶样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颗粒形绿茶的香气品质存在产地差异,其中勾青茶和自制颗粒形绿茶分别呈现栗香和清香,香气得分达90分,被选作代表性茶样。两个代表性茶样共检出5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占比较高;源于萜类代谢途径的化合物有17种,分别比脂肪酸、类苯丙烷、类胡萝卜素的衍生物多7种、11种和12种;含量较高的组分是香叶醇、顺-茉莉酮、β-紫罗酮和苯乙醇。勾青茶中萜类化合物和类苯丙烷衍生物的含量较高,自制颗粒形绿茶中脂肪酸衍生物和类胡萝卜素衍生物的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颗粒形绿茶 香气 香气成分 脂肪酸 类苯丙烷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形绿茶连续化做形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欣 卫聿铭 +3 位作者 方仕茂 王玉洁 许姗姗 宁井铭 《中国茶叶加工》 2020年第3期27-34,共8页
做形是颗粒形绿茶连续化加工的关键,文章在分析了不同工艺因子对颗粒形绿茶品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4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对颗粒形绿茶连续化加工中二青含水率、投叶量、初炒温度和复炒温度4个关键因子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颗粒形绿茶... 做形是颗粒形绿茶连续化加工的关键,文章在分析了不同工艺因子对颗粒形绿茶品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4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对颗粒形绿茶连续化加工中二青含水率、投叶量、初炒温度和复炒温度4个关键因子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颗粒形绿茶连续化做形最优工艺组合参数为,二青含水率40%、投叶量3.5 kg/锅、初炒温度45℃、复炒温度55℃。优化后的工艺所制毛茶干茶绿度极显著提高,茶汤绿度显著提高,香气、滋味及感官评定总评分更高。与传统工艺相比,连续化工艺加工减少用工量75%,做形时间缩短50%,加工效率提高35%,日生产量提升1倍。研究结果为颗粒形绿茶连续化加工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绿茶 连续化 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黄1号鲜叶适制绿茶滋味特征及工艺优化
5
作者 郭丽 潜卫东 +5 位作者 李强 胡日上 胡兆华 叶伟胜 郑阿萍 林智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2063-2066,共4页
采用一芽二叶标准的中黄1号鲜叶制作颗粒形绿茶、红茶和黄茶以及扁形和针形绿茶,结合样品的滋味特征筛选其适制茶类及外形,并优化关键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中黄1号茶鲜叶较适于加工绿茶,且颗粒形绿茶的滋味品质较优。优化颗粒形绿茶的杀... 采用一芽二叶标准的中黄1号鲜叶制作颗粒形绿茶、红茶和黄茶以及扁形和针形绿茶,结合样品的滋味特征筛选其适制茶类及外形,并优化关键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中黄1号茶鲜叶较适于加工绿茶,且颗粒形绿茶的滋味品质较优。优化颗粒形绿茶的杀青和做青工艺参数,分析在制品的含水量、容重及外形品质,确定杀青工艺宜采用温度和投叶量分别是220~230℃和33 kg·h^(-1),做形工艺宜采用的温度和投叶量分别是170~180℃和3.0 kg·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黄1号 绿茶 颗粒形绿茶 滋味品质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